浅谈中国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浅谈中国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摘 要:近年,国内外学者关于 “中国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并有许多不同观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 “第二大经济体”,但基于发展道路又有别于世界其他模式的客观事实,我们可以用强势政府、市场经济、文化支撑、民生关切、渐进改革、有序开放等六个关键词概括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当然,“中国模式”远未成熟定型,正在生成构建之中,既面临自我完善、提升与发展的挑战,也还面临发达国家的批评、指责与遏制。“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解决一些前所未有的难题,需要营造更加良好的内外环境,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中国模式”; 面临挑战; 应对策略

多年来,理论界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非常热烈,至今仍是人们经常论及的话题。因为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上说,它都是我们无法回避和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这种“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都离不开对“中国模式”的探讨、坚持和完善。

一、模式与中国模式的基本含义

首先看一看模式的含义。模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对模式下的定义就是: 模式是事物内在机理的展开,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系统地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属性。模式的基本特点就是: 内在性,模式是一个事物内在本质的展现; 外在性,模式有其外在的表现方式; 可借鉴性,模式可以为人们所借鉴和学习。

其次看一下中国模式的含义。不同的学者对于中国模式有不同的定义。有的学者讲,中国模式是指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战略、政策、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也包括出现的问题。有的学者讲,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多的是发展经验问题,对西方国家尤

其是美国来说,则更多的是一种价值问题。这些定义都有其合理性,但不全面。我们认为,把握中国模式应该侧重这样几个层面: 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模式,既不是新自由主义中国化的模式,也不是儒家社会主义模式; 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既不是什么权贵资本主义模式,也不是什么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是发展中大国的模式,既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也不是不发达的小国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一定不能脱离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二、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

第一,有节制的强势政府。中国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富有权威的中央政府,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成功的重要政治前提。在这方面, “中国模式”与 “新自由主义”的某些内容是严重冲突的,后者反对权威政府,主张弱化政府甚至倡导 “守夜人政府”。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国民心理往往是离散的,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具有心理上的强化和凝聚作用,也是确保社会长期稳定的政治前提。

第二,有特色的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是 “中国模式”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 年10 月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政策取向或明或暗、或快或慢、曲曲折折总是向着市场化逼近的。同时,中国又以 “四项基本原则”来约束和抵制完全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的负面作用。既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用 “看不见的手”激活市场; 又重视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打压行业垄断,规范市场管理,抵制无序竞争。

第三,有底蕴的文化支撑。以 “和合”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凝聚了先贤哲人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思考与智慧,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内聚融合、薪火相传的核心力量。在 “中国模式”的内涵构成中,文化支撑成为其他模式不可复制、望尘莫及的一大亮点。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凝聚、浸润、整合、创新的巨大作用。文化力已成为这个时代最具魅力、潜力、活力的国家力量,成为国家 “软权力”的象征。“中国模式”倡导并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就源于内敛谦和、追求和平、合作共荣的民族文化心理。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 “中国模式”的精神内核。

三、“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

中国不谋求对外输出 “中国模式”,但作为占世界人口总数 1/5 的发展中国家,自身在战胜贫困、实现发展方面的任何进步都是对世界的贡献。尤其是面对一批发展中国家纷纷提出 “向东看”政策与 “学习中国模式”的国际背景,更应该关注 “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

挑战之一: “中国模式”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中国模式”处在发展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需要随世情、国情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充实提高,切不可教条化,更不应落入所谓 “共识”的桎梏裹足不前。 “中国模式”的未来,首先要 “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重点解决消除经济增长中不可持续因素、确立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化解社会发展中的不良指数、克服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同步效应、承担大国应有的国际责任等问题。还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国际安全问题等。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高柏曾指出,“中国发展模式必须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挑战之二: 发展中国家对 “中国模式”的了解、认可与接受。“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价值,主要是拓宽了现代化途径,丰富了发展道路认识,促进了文明的多样性发展。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政党、政府对于新自由主义导向下的民主化运动以及私有化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改革,尽管已经认识到其失败之现实,但多予无奈接纳。坚持一党执政的“中国模式”要扩大其影响,就需要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实国情有进一步了解认识和深度理解。“中国模式”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领导体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具备这样的政治前提。

有助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脱贫致富经验的 “中国模式”,需要得到发展中国家的了解、认可。

挑战之三: 发达国家对 “中国模式”的批评、指责与遏制。“中国模式”的强力崛起冲击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既得利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又刺痛了西方国家的神经。近年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轮”、“中国责任论”等论调甚嚣尘上。西方国家对 “中国模式”的批评、指责与遏制,还会通过舆论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当政者的决策和广大民众的心态。长此以往,势必有损中国的长远利益。特别是在文化层面上,中国强调的 “和平崛起”与 “和谐世界”理念毕竟与 1

500 年以来已经称霸过世界的 9 个国家的发展路径大不相同,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责难甚至 “围堵”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无疑需要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

四、“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中国模式”的崛起毕竟是对原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冲决,其成长的外部环境显然不会风平浪静。针对 “中国模式”所面临的挑战,为提升其活力,丰富其内涵,扩大其影响,应采取如下策略:

策略之一: 韬光养晦,改革完善 “中国模式”。“二战”结束前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客观上认可了 “苏联模式”的存在。而今国际舆论对 “中国模式”的深切关注,说明中国在国际视野里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特的国家,而是一个发展路径具有普遍意义的国家。换言之,“中国模式”已经被认可为一种软力量,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吸引力。但是,正如 “北京共识”概念的提出者雷默所指出,“中国的弱点是它的未来”,“中国模式”有待改革完善。应重点着眼于 “中国模式”的自我完善,不要盲目谋求对“华盛顿共识”的超越。

策略之二: 自信淡定,理性应对批评指责。构建 “和谐世界”,谋求更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就要善于消解和应对西方国家对 “中国模式”的批评、指责与遏制。一方面,要有坦然面对的心态,不必因噎废食,跟随西方话语起舞; 另一方面,也需有所研判分析,对善意的意见和建议要以开阔的胸怀积极采纳,对误解甚至恶意的挑衅与遏制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应对。中国塑造大国形象,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在国际交往中要敢于正视自身在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利益诉求,理性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与指责。

策略之三: 合作借势,勇于担当大国责任。“中国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世界大国兴起规律,与战争掠夺无关,靠的是开放价值与制度体系的形成,靠的是中国自身的发展,从而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崛起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创造了新的大国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中国模式”的成功为中国赢得了话语权,也必然要承担为此带来的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模式”的兴起以及伴随而来的国际关系的深刻调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合作”已经成为国际潮流,中国确立新的国际角色就必须顺势而为,在坚持 “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立场上,拓展领域,借势升华,以迂为直,待时而动,转向更

加积极和富有建设性的国际立场,通过 “创造性介入”,加大参与国际事务和 “有所作为”的力度,勇于担当大国责任。

在未来国际格局中,中国应该扮演新的全球“中间人”角色,努力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力量,成为支持第三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成为“和谐世界”的倡导者和缔造者,既要告别自我矮化的精神历史,也要逐步完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世界 “革命者”角色到当今世界“建设者”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叶鹏飞. 《让世界更了解中国》[J]. 《联合早报》2008 - 10 - 20 . [2]张西立. 中国模式的特质[J ]. 学习时报,2009 -04 -15.

[3]徐建龙.“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J ].科学社会主义,2007( 2) .

[4]赵凌云. 论“中国模式”的人类思想史意义[J ]. 海派经济学,2010( 32) . [5]托马斯·海贝勒. 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 5) .

浅谈中国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摘 要:近年,国内外学者关于 “中国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并有许多不同观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 “第二大经济体”,但基于发展道路又有别于世界其他模式的客观事实,我们可以用强势政府、市场经济、文化支撑、民生关切、渐进改革、有序开放等六个关键词概括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当然,“中国模式”远未成熟定型,正在生成构建之中,既面临自我完善、提升与发展的挑战,也还面临发达国家的批评、指责与遏制。“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解决一些前所未有的难题,需要营造更加良好的内外环境,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中国模式”; 面临挑战; 应对策略

多年来,理论界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非常热烈,至今仍是人们经常论及的话题。因为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上说,它都是我们无法回避和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这种“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都离不开对“中国模式”的探讨、坚持和完善。

一、模式与中国模式的基本含义

首先看一看模式的含义。模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对模式下的定义就是: 模式是事物内在机理的展开,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系统地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属性。模式的基本特点就是: 内在性,模式是一个事物内在本质的展现; 外在性,模式有其外在的表现方式; 可借鉴性,模式可以为人们所借鉴和学习。

其次看一下中国模式的含义。不同的学者对于中国模式有不同的定义。有的学者讲,中国模式是指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战略、政策、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也包括出现的问题。有的学者讲,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多的是发展经验问题,对西方国家尤

其是美国来说,则更多的是一种价值问题。这些定义都有其合理性,但不全面。我们认为,把握中国模式应该侧重这样几个层面: 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模式,既不是新自由主义中国化的模式,也不是儒家社会主义模式; 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既不是什么权贵资本主义模式,也不是什么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是发展中大国的模式,既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也不是不发达的小国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一定不能脱离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二、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

第一,有节制的强势政府。中国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富有权威的中央政府,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成功的重要政治前提。在这方面, “中国模式”与 “新自由主义”的某些内容是严重冲突的,后者反对权威政府,主张弱化政府甚至倡导 “守夜人政府”。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国民心理往往是离散的,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具有心理上的强化和凝聚作用,也是确保社会长期稳定的政治前提。

第二,有特色的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是 “中国模式”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 年10 月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政策取向或明或暗、或快或慢、曲曲折折总是向着市场化逼近的。同时,中国又以 “四项基本原则”来约束和抵制完全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的负面作用。既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用 “看不见的手”激活市场; 又重视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打压行业垄断,规范市场管理,抵制无序竞争。

第三,有底蕴的文化支撑。以 “和合”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凝聚了先贤哲人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思考与智慧,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内聚融合、薪火相传的核心力量。在 “中国模式”的内涵构成中,文化支撑成为其他模式不可复制、望尘莫及的一大亮点。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凝聚、浸润、整合、创新的巨大作用。文化力已成为这个时代最具魅力、潜力、活力的国家力量,成为国家 “软权力”的象征。“中国模式”倡导并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就源于内敛谦和、追求和平、合作共荣的民族文化心理。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 “中国模式”的精神内核。

三、“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

中国不谋求对外输出 “中国模式”,但作为占世界人口总数 1/5 的发展中国家,自身在战胜贫困、实现发展方面的任何进步都是对世界的贡献。尤其是面对一批发展中国家纷纷提出 “向东看”政策与 “学习中国模式”的国际背景,更应该关注 “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

挑战之一: “中国模式”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中国模式”处在发展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需要随世情、国情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充实提高,切不可教条化,更不应落入所谓 “共识”的桎梏裹足不前。 “中国模式”的未来,首先要 “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重点解决消除经济增长中不可持续因素、确立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化解社会发展中的不良指数、克服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同步效应、承担大国应有的国际责任等问题。还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国际安全问题等。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高柏曾指出,“中国发展模式必须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挑战之二: 发展中国家对 “中国模式”的了解、认可与接受。“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价值,主要是拓宽了现代化途径,丰富了发展道路认识,促进了文明的多样性发展。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政党、政府对于新自由主义导向下的民主化运动以及私有化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改革,尽管已经认识到其失败之现实,但多予无奈接纳。坚持一党执政的“中国模式”要扩大其影响,就需要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实国情有进一步了解认识和深度理解。“中国模式”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领导体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具备这样的政治前提。

有助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脱贫致富经验的 “中国模式”,需要得到发展中国家的了解、认可。

挑战之三: 发达国家对 “中国模式”的批评、指责与遏制。“中国模式”的强力崛起冲击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既得利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又刺痛了西方国家的神经。近年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轮”、“中国责任论”等论调甚嚣尘上。西方国家对 “中国模式”的批评、指责与遏制,还会通过舆论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当政者的决策和广大民众的心态。长此以往,势必有损中国的长远利益。特别是在文化层面上,中国强调的 “和平崛起”与 “和谐世界”理念毕竟与 1

500 年以来已经称霸过世界的 9 个国家的发展路径大不相同,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责难甚至 “围堵”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无疑需要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

四、“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中国模式”的崛起毕竟是对原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冲决,其成长的外部环境显然不会风平浪静。针对 “中国模式”所面临的挑战,为提升其活力,丰富其内涵,扩大其影响,应采取如下策略:

策略之一: 韬光养晦,改革完善 “中国模式”。“二战”结束前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客观上认可了 “苏联模式”的存在。而今国际舆论对 “中国模式”的深切关注,说明中国在国际视野里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特的国家,而是一个发展路径具有普遍意义的国家。换言之,“中国模式”已经被认可为一种软力量,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吸引力。但是,正如 “北京共识”概念的提出者雷默所指出,“中国的弱点是它的未来”,“中国模式”有待改革完善。应重点着眼于 “中国模式”的自我完善,不要盲目谋求对“华盛顿共识”的超越。

策略之二: 自信淡定,理性应对批评指责。构建 “和谐世界”,谋求更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就要善于消解和应对西方国家对 “中国模式”的批评、指责与遏制。一方面,要有坦然面对的心态,不必因噎废食,跟随西方话语起舞; 另一方面,也需有所研判分析,对善意的意见和建议要以开阔的胸怀积极采纳,对误解甚至恶意的挑衅与遏制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应对。中国塑造大国形象,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在国际交往中要敢于正视自身在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利益诉求,理性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与指责。

策略之三: 合作借势,勇于担当大国责任。“中国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世界大国兴起规律,与战争掠夺无关,靠的是开放价值与制度体系的形成,靠的是中国自身的发展,从而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崛起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创造了新的大国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中国模式”的成功为中国赢得了话语权,也必然要承担为此带来的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模式”的兴起以及伴随而来的国际关系的深刻调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合作”已经成为国际潮流,中国确立新的国际角色就必须顺势而为,在坚持 “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立场上,拓展领域,借势升华,以迂为直,待时而动,转向更

加积极和富有建设性的国际立场,通过 “创造性介入”,加大参与国际事务和 “有所作为”的力度,勇于担当大国责任。

在未来国际格局中,中国应该扮演新的全球“中间人”角色,努力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力量,成为支持第三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成为“和谐世界”的倡导者和缔造者,既要告别自我矮化的精神历史,也要逐步完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世界 “革命者”角色到当今世界“建设者”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叶鹏飞. 《让世界更了解中国》[J]. 《联合早报》2008 - 10 - 20 . [2]张西立. 中国模式的特质[J ]. 学习时报,2009 -04 -15.

[3]徐建龙.“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J ].科学社会主义,2007( 2) .

[4]赵凌云. 论“中国模式”的人类思想史意义[J ]. 海派经济学,2010( 32) . [5]托马斯·海贝勒. 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 5) .


相关文章

  • 会计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方向
  • 会计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会计要素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和解整顿会计初探 从会计信息系统谈中国会计面临的挑战 会计与模糊理论 会计信息的特征与作用 试论会计与决策有用性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探讨 中国现代会计文化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传统会 ...查看


  • 政府治理理论的兴起及其中国化
  • 2004年7月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golia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Jul,2004Vol.36 No.4 第36卷 第4期 政府治理理 ...查看


  • 国际贸易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国际贸易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题目仅供参考,可以加以修改,也可以自拟) 1.WTO 贸易救济措施研究 2.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思考 3.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4.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5.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 6. ...查看


  • 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权威体制|国家治理
  • 一.现象与思路 在当代中国60年的政治历程中,一些重大现象稳定存在或重复再现:宏观上,中央-地方关系在集权与放权的抉择中轮番交替,自上而下的运动型治理整顿在不同领域中重复出现,林林总总的政治教育运动收效甚微但仍然绵延不断,法律制度.科层制度 ...查看


  • 我国保险营销模式及其创新
  • 摘要:对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新的营销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对保险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目前我国保险业存在销售人员与保险公司相隔离.相同的产品不同的价格.保险公司和保险客户分离.组织内部的相互冲突等问题.提出了创新我国保险营销模式的几种 ...查看


  • 中国劳动资本关系变迁与经济转型
  • 中国"劳动-资本"关系变迁与经济转型 --权衡研究员在东方讲坛的讲演 权衡 2013-04-19 06:47:13 来源:文汇报 2013-04-15 中国经济过去取得的成就,来自于劳动和资本要素双赢发展的内在激励和动力 ...查看


  •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题目选择
  •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一.管理学方向参考题目 1.论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示]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渊源: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及理论体系:该理论的基本命题研究,如积累性学识.路径依赖.边际搜寻.能力演进和起源,等等:创新与核心竞争力:企 ...查看


  • [社会保险法]实施后面临的三大挑战
  • <社会保险法>已于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实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和<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管理办法>也同步实施,此外还有一批相关规章文件正在制定中. ...查看


  • 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及政策思考
  • ・& ・健康老龄化专题论坛・ !![编者按]!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其对社会和经济.人民生活方式.健康和疾病.卫生服务提供均产生了很大影响,给国家和地区的卫生.福利.社会服务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本刊在连续介绍了澳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