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社工-妇女社会工作理论
纵观妇女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女权主义对其具有深刻的影响。女权主义在现代又称女性主义,它既是一种社会运动,更是一种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概括而言,众多的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都围绕着下述四个方面而展开:
(1)长期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家庭形式是为了男性的利益而被建构出来的;
(2)从过去到现在,我们的社会是“父权制度”占绝对控制地位的社会,它的实质就是男性压迫女性:
(3)“父权制度”使男女两性性别定型,更强化了“男尊女卑”的社会涵义。
(4)“父权制度”和国家的其他社会化手段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妇女确信她们的附属地位(无论是家庭内外)是合法的和天经地义的。
(5)必须改变以往父权为主的社会基础、社会结构和社会体系,争取妇女的权利和男女平等,争取妇女全面和彻底的解放。
女性主义事务的个人目标与社会变迁是互相结合的,但是整体而言,女性主义事务的长期目标在于消除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以达致女性的解放;重新确认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致力提升妇女意识觉醒;希望能创造一个两性平等的社会,使具有任何特征的女性都获得自我实现的机会。短期目标则包括女性对问题的社会根源的认知、自我价值感与环境控制的提议,以及社会行动的参与,包括通过成立以女性为主导的妇女组织,挑战不平等的父权制度和两性关系。
在个别的直接服务当中,女性主义并不相信有价值中立的介入,重要的是要知觉自己所持的信念与价值观;其基本主张是增强权能,即增加案主的能力以采取行动,改变自身处境并能控制自己的生活。
儿童青少年社工-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流派
(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彻底消灭阶级和废除旧的分工的必要条件和结果;其次,全面发展要求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发展是一种综合过程,是智力,体力,思维等个方面素质在个体上互相作用,辩证统一的结果;第三,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强调教育对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些论-述有助于儿童社会工作在宏观上把握儿童发展与历史;环境;教育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更自觉地做好工作。
(二)行为主义学派
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者把学习看作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结的活动,在行为主义看来,教育儿童就是为儿童安排各种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目标,并根据儿童的表现给予强化或惩罚,在儿童社会工作中,行为主义对于充分而持久地应用奖赏和惩罚,应用学习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存在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它把人的发展看成是不受外力的影响,只是整个自我创造力的表现。在儿童发展和教育方面,存在主义将儿童作为一个完全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不完全的人而加以承认,强调教育
的目的是培养特性,最好地发挥儿童的潜力和创造力。这对于儿童社会工作正确认识和发挥儿童的潜能具有指导性意义。
(四)人文主义的发展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特点在于具有一些能发展或实现,彼此之间建立和谐的整和关系的潜能,并通过“外在化自我”,“内在化自我”和“整合化与现实化的自我”三个阶段实现人的发展。在儿童工作方面,则侧重于使用提高,技能训练,刺激等手段促进儿童的身体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一种技能和道德上的教育。教育也应确立一个目标,即关心儿童的适应快乐和心理健康。发展认识论: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皮亚杰是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思维的发展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对许多儿童概念做了专题研究。他将儿童心理发展划为四个时期,并主张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发生认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伊德。他人为,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隐藏着的被压抑的潜意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他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精神分析理论使对儿童的教育不再只是一种技能和道德上的教育,教育也应确立一个目标,即关心儿童的适应,快乐和心理健康。
(六)儒家学说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儒家学说把“仁”作为人发展的最终目标,并强调人是作为社会存在,作为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而发展的,因此,儿童需要学习社会关系准则,并重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思,即分析和回顾。儒学关于人性和生活目标的理论对儿童的发展成长极具启发意义。
老年社工-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一、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
1、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
2、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二、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
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化理论
许多传统的理论认为,人进入了老年期应该以享受为生活目标而不再需要社会化了,传统社会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权位,他只对别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则决不会重新面对社会化的问题。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及影响表现为:(1)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2)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家长”角色转换为被动接受照顾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3)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工具角色是指人们肩负着一定的社会公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如职业上的角色。情感角色是为满足身心情感的角色,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子女间的角色。这样角色的转换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别角色模糊问题以及伴随而产生的老年夫妻之间的冲突。(4)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除了角色转换外,老年人还将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胁,如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子女成家分居,老年人进入“空巢”家庭)、健全身体的突然失去(疾病并可能面临肢残或死亡)、配偶的突然失去(丧偶并带来心理健康上的问题)。所有这一切对老年人而言都使将要面临的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不断自我调整来予以解决。
四、生态系统理论
许多传统的理论认为,人进入了老年期应该以享受为生活目标而不再需要社会化了,传统社会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权位,他只对别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则决不会重新面对社会化的问题。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及影响表现为:(1)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2)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主动”角色转换为被动接受照顾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3)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工具角色是指人们肩负着一定的社会公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如职业上的角色。情感角色是为满足身心情感的角色,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子女间的角色。这样角色的转换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别角色模糊问题以及伴随而产生的老年夫妻之间的冲突。(4)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除了角色转换外,老年人还将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胁,如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子女成家分居,老年人进入“空巢”家庭)、健全身体的突然失去(疾病并可能面临肢残或死亡)、配偶的突然失去(丧偶并带来心理健康上的问题)。所有这一切对老年人而言都使将要面临的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不断自我调整来予以解决。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
(一)正常化理论
正常化理论是用来分析和如何看待诸如精神病患者及其他伤残人士等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相关的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中,正常化理论一般有两种含义。
1.由于贴标签的缘故,以往把残疾人等一些工作对象的行为视为异常,并采用主流社会通行的所谓“正常”的方法去治疗他们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一些社会工作者和治疗者或助人者眼里被视为不正常的行为,其实在服务对象群体那里完全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关键是助人者把自己看问题的眼光强加于受助者身上。问题实际上是出在助人者对服务对象的任意标定上。
2.所谓正常化就是为受助者提供与平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包括让他们回到自己熟悉的平常社会,过常人的生活。
(二)回归社会理论
回归社会理论是一些学者针对将残疾人封闭起来进行供养和照顾而产生的弊病提出来的。回归社会理论认为应使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处于积极的社会关系之中,其基本方法就是走出封闭。社区照顾是使残疾人等福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的典型模式和比较好的选择。 回归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
1.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及康复者等,他们多是社会上最脆弱及最无依靠的群体,他们往往需要社区内正规或非正规的服务和照顾,去协助他们在社区内继续过正常的生活。
2.社区照顾是让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福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的典型模式。
3.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尽量维持残疾人等有需要人士在社区内或其自然生活环境内的独立生活。社区照顾表示提供合适的支援,让残疾人等社区人士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上获得最大的独立性和自我控制。
(三) 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通常是指一群人之间所存在的特定联系,而这些联系的整体特点可以用作解释这群人的社会行为。或者也可以把社会网络视为一群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交换关系及特定角色。
社会工作在开展实务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一些社会网络介入策略来帮助个人及群体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a个人网络策略。其重点在于强化服务对象的现存人际关系及他所处的环境内有发展潜力的成员的互助能力。
b自愿联结策略。这种介入策略是要帮助需要援手的人及可以提供协助的辅助者之间建立联系,建立一对一的辅助关系。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将服务对象与适当的辅助者配对,而这些辅助者通常是对某一些问题的处理较有经验及较关心,以致能对需要辅助的服务对象提供适切的协助。
c互助网络。这种介入策略是把面对相同问题或具有相似兴趣或能力的人聚合在一起,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促进他们互相支援的功能。采用互助策略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尝试联系相同困难的服务对象组成互助小组,也可以把这些互助小组与社区内其他非正式组织联系成为网络,以达到互相支援及互相咨询的效果。
d邻里援助网络。当采取这种介入策略时,社会服务机构通常以一个以地域界定的社区为基础,然后尽力识别当中所存在的非正式辅助网络及区内的“自然辅助者”。这些自然辅助者可以在向邻里提供支援上扮演关键的角色。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去强化区内的非正式自然网络,把分布区内的大小网络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的邻里援助网络系统,帮助区内孤立无援的人士。
e社区授权网络。这种介入策略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一个聚合了非正式社区领袖的讨论场所,
借以有效地反映社区内各种群体的意见及利益。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去促进这些非正式领袖的沟通、联系及互助并建立网络,鼓励这些网络成员去共同参与及关心社区内的问题,形成社区内申述问题及倡议社区政策改革的声音。
(四)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是解释某些偏差行为何产生的理论,也是反对那些不正确地制造偏差行为的理论。某些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偏差行为,是社会上有权势的人给弱势者加标签的结果。有些弱势者的“偏差”或“不正常”,与其说是真正的偏差,倒不如说是有权势者给弱势群体妄加标签的结果。而且这种妄加标签可能真的会产生促成弱势偏差行为的后果。
(五)供养理论
在各种社会中,对于残疾人,特别是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最初的、甚至认为是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养起来。他们的家人或社会通过对残疾人的供养而表示对残疾入的责任和爱。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这种供养几乎只限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但在发达社会,对残疾人供养的范围在扩大。尽管不同社会对残疾人供养的内容和水平有不同,这种供养大多限于经济方面或者物质方面,而对他们的精神需求、对他们的能力估计不足。在供养理论(观念)的指导下产生了以经济、物质提供为主的残疾人工作的实践。
(六)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则站在人的发展的立场上,认为通过一定的方法,残疾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他们失去的机体的、社会的功能,并有助于他们进入一般的、正常的社会生活。增能不但在于增强其原本丧失的机体的功能,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甚至可以减轻他们对社会的“拖累”。
妇女社工-妇女社会工作理论
纵观妇女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女权主义对其具有深刻的影响。女权主义在现代又称女性主义,它既是一种社会运动,更是一种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概括而言,众多的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都围绕着下述四个方面而展开:
(1)长期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家庭形式是为了男性的利益而被建构出来的;
(2)从过去到现在,我们的社会是“父权制度”占绝对控制地位的社会,它的实质就是男性压迫女性:
(3)“父权制度”使男女两性性别定型,更强化了“男尊女卑”的社会涵义。
(4)“父权制度”和国家的其他社会化手段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妇女确信她们的附属地位(无论是家庭内外)是合法的和天经地义的。
(5)必须改变以往父权为主的社会基础、社会结构和社会体系,争取妇女的权利和男女平等,争取妇女全面和彻底的解放。
女性主义事务的个人目标与社会变迁是互相结合的,但是整体而言,女性主义事务的长期目标在于消除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以达致女性的解放;重新确认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致力提升妇女意识觉醒;希望能创造一个两性平等的社会,使具有任何特征的女性都获得自我实现的机会。短期目标则包括女性对问题的社会根源的认知、自我价值感与环境控制的提议,以及社会行动的参与,包括通过成立以女性为主导的妇女组织,挑战不平等的父权制度和两性关系。
在个别的直接服务当中,女性主义并不相信有价值中立的介入,重要的是要知觉自己所持的信念与价值观;其基本主张是增强权能,即增加案主的能力以采取行动,改变自身处境并能控制自己的生活。
儿童青少年社工-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流派
(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彻底消灭阶级和废除旧的分工的必要条件和结果;其次,全面发展要求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发展是一种综合过程,是智力,体力,思维等个方面素质在个体上互相作用,辩证统一的结果;第三,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强调教育对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些论-述有助于儿童社会工作在宏观上把握儿童发展与历史;环境;教育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更自觉地做好工作。
(二)行为主义学派
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者把学习看作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结的活动,在行为主义看来,教育儿童就是为儿童安排各种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目标,并根据儿童的表现给予强化或惩罚,在儿童社会工作中,行为主义对于充分而持久地应用奖赏和惩罚,应用学习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存在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它把人的发展看成是不受外力的影响,只是整个自我创造力的表现。在儿童发展和教育方面,存在主义将儿童作为一个完全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不完全的人而加以承认,强调教育
的目的是培养特性,最好地发挥儿童的潜力和创造力。这对于儿童社会工作正确认识和发挥儿童的潜能具有指导性意义。
(四)人文主义的发展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特点在于具有一些能发展或实现,彼此之间建立和谐的整和关系的潜能,并通过“外在化自我”,“内在化自我”和“整合化与现实化的自我”三个阶段实现人的发展。在儿童工作方面,则侧重于使用提高,技能训练,刺激等手段促进儿童的身体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一种技能和道德上的教育。教育也应确立一个目标,即关心儿童的适应快乐和心理健康。发展认识论: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皮亚杰是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思维的发展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对许多儿童概念做了专题研究。他将儿童心理发展划为四个时期,并主张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发生认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伊德。他人为,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隐藏着的被压抑的潜意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他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精神分析理论使对儿童的教育不再只是一种技能和道德上的教育,教育也应确立一个目标,即关心儿童的适应,快乐和心理健康。
(六)儒家学说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儒家学说把“仁”作为人发展的最终目标,并强调人是作为社会存在,作为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而发展的,因此,儿童需要学习社会关系准则,并重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思,即分析和回顾。儒学关于人性和生活目标的理论对儿童的发展成长极具启发意义。
老年社工-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一、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
1、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
2、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二、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
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化理论
许多传统的理论认为,人进入了老年期应该以享受为生活目标而不再需要社会化了,传统社会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权位,他只对别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则决不会重新面对社会化的问题。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及影响表现为:(1)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2)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家长”角色转换为被动接受照顾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3)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工具角色是指人们肩负着一定的社会公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如职业上的角色。情感角色是为满足身心情感的角色,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子女间的角色。这样角色的转换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别角色模糊问题以及伴随而产生的老年夫妻之间的冲突。(4)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除了角色转换外,老年人还将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胁,如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子女成家分居,老年人进入“空巢”家庭)、健全身体的突然失去(疾病并可能面临肢残或死亡)、配偶的突然失去(丧偶并带来心理健康上的问题)。所有这一切对老年人而言都使将要面临的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不断自我调整来予以解决。
四、生态系统理论
许多传统的理论认为,人进入了老年期应该以享受为生活目标而不再需要社会化了,传统社会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权位,他只对别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则决不会重新面对社会化的问题。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及影响表现为:(1)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2)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主动”角色转换为被动接受照顾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3)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工具角色是指人们肩负着一定的社会公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如职业上的角色。情感角色是为满足身心情感的角色,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子女间的角色。这样角色的转换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别角色模糊问题以及伴随而产生的老年夫妻之间的冲突。(4)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除了角色转换外,老年人还将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胁,如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子女成家分居,老年人进入“空巢”家庭)、健全身体的突然失去(疾病并可能面临肢残或死亡)、配偶的突然失去(丧偶并带来心理健康上的问题)。所有这一切对老年人而言都使将要面临的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不断自我调整来予以解决。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
(一)正常化理论
正常化理论是用来分析和如何看待诸如精神病患者及其他伤残人士等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相关的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中,正常化理论一般有两种含义。
1.由于贴标签的缘故,以往把残疾人等一些工作对象的行为视为异常,并采用主流社会通行的所谓“正常”的方法去治疗他们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一些社会工作者和治疗者或助人者眼里被视为不正常的行为,其实在服务对象群体那里完全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关键是助人者把自己看问题的眼光强加于受助者身上。问题实际上是出在助人者对服务对象的任意标定上。
2.所谓正常化就是为受助者提供与平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包括让他们回到自己熟悉的平常社会,过常人的生活。
(二)回归社会理论
回归社会理论是一些学者针对将残疾人封闭起来进行供养和照顾而产生的弊病提出来的。回归社会理论认为应使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处于积极的社会关系之中,其基本方法就是走出封闭。社区照顾是使残疾人等福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的典型模式和比较好的选择。 回归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
1.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及康复者等,他们多是社会上最脆弱及最无依靠的群体,他们往往需要社区内正规或非正规的服务和照顾,去协助他们在社区内继续过正常的生活。
2.社区照顾是让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福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的典型模式。
3.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尽量维持残疾人等有需要人士在社区内或其自然生活环境内的独立生活。社区照顾表示提供合适的支援,让残疾人等社区人士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上获得最大的独立性和自我控制。
(三) 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通常是指一群人之间所存在的特定联系,而这些联系的整体特点可以用作解释这群人的社会行为。或者也可以把社会网络视为一群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交换关系及特定角色。
社会工作在开展实务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一些社会网络介入策略来帮助个人及群体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a个人网络策略。其重点在于强化服务对象的现存人际关系及他所处的环境内有发展潜力的成员的互助能力。
b自愿联结策略。这种介入策略是要帮助需要援手的人及可以提供协助的辅助者之间建立联系,建立一对一的辅助关系。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将服务对象与适当的辅助者配对,而这些辅助者通常是对某一些问题的处理较有经验及较关心,以致能对需要辅助的服务对象提供适切的协助。
c互助网络。这种介入策略是把面对相同问题或具有相似兴趣或能力的人聚合在一起,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促进他们互相支援的功能。采用互助策略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尝试联系相同困难的服务对象组成互助小组,也可以把这些互助小组与社区内其他非正式组织联系成为网络,以达到互相支援及互相咨询的效果。
d邻里援助网络。当采取这种介入策略时,社会服务机构通常以一个以地域界定的社区为基础,然后尽力识别当中所存在的非正式辅助网络及区内的“自然辅助者”。这些自然辅助者可以在向邻里提供支援上扮演关键的角色。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去强化区内的非正式自然网络,把分布区内的大小网络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的邻里援助网络系统,帮助区内孤立无援的人士。
e社区授权网络。这种介入策略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一个聚合了非正式社区领袖的讨论场所,
借以有效地反映社区内各种群体的意见及利益。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去促进这些非正式领袖的沟通、联系及互助并建立网络,鼓励这些网络成员去共同参与及关心社区内的问题,形成社区内申述问题及倡议社区政策改革的声音。
(四)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是解释某些偏差行为何产生的理论,也是反对那些不正确地制造偏差行为的理论。某些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偏差行为,是社会上有权势的人给弱势者加标签的结果。有些弱势者的“偏差”或“不正常”,与其说是真正的偏差,倒不如说是有权势者给弱势群体妄加标签的结果。而且这种妄加标签可能真的会产生促成弱势偏差行为的后果。
(五)供养理论
在各种社会中,对于残疾人,特别是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最初的、甚至认为是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养起来。他们的家人或社会通过对残疾人的供养而表示对残疾入的责任和爱。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这种供养几乎只限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但在发达社会,对残疾人供养的范围在扩大。尽管不同社会对残疾人供养的内容和水平有不同,这种供养大多限于经济方面或者物质方面,而对他们的精神需求、对他们的能力估计不足。在供养理论(观念)的指导下产生了以经济、物质提供为主的残疾人工作的实践。
(六)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则站在人的发展的立场上,认为通过一定的方法,残疾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他们失去的机体的、社会的功能,并有助于他们进入一般的、正常的社会生活。增能不但在于增强其原本丧失的机体的功能,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甚至可以减轻他们对社会的“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