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的唐代诗作

我喜爱的唐代诗作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我喜爱的唐代诗作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相关文章

  • 张继是哪个朝代的人呢?张继的诗作有哪些特点?
  • 张继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但由于他很多的作品都丢失了,所以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并不是很多.张继流传至今的作品只有40多首,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枫桥夜泊>,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张继虽然在诗歌作品上有很大的成就,但他的主要职业是 ...查看


  • 唐代西域边塞诗中的边愁与作者文化心理探微_唐红
  • 第21卷 第3期塔 里 木 大 学 学 报Vol . 21No . 3 2009年9月Journal of Tari m University Sep. 2009 文章编号:1009-0568(2009) 03-0068-05 唐代西域边塞 ...查看


  • 有关舞蹈的诗句
  • 篇一:关于舞蹈的诗句 篇二:形容舞蹈的诗句 1.舞 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2.舞余裙带绿双垂, 酒入香腮红一抹. 3.红绡学舞腰肢软, 旋织舞衣宫样染. 4.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5.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查看


  • 上官婉儿诗歌对楚辞的接受白玉婕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oliaAriculturalUniversitSocialScienceEdition ggy 第12012年第6期(4卷 总第66期) No.6 2012(Vol. ...查看


  • 论上官婉儿诗歌对楚辞的接受_白玉婕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oliaAriculturalUniversitSocialScienceEdition ggy 第12012年第6期(4卷 总第66期) No.6 2012(Vol. ...查看


  • 按情景填古诗句
  • 按情景填古诗填写及答案 (一)姓名 成绩 1.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颂的对象. 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韩愈的一句诗 ,还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 "这三句诗都写 ...查看


  • 论李白诗作
  •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 摘要:历史湮灭了诗人的容颜,却永远不能抹灭李白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为一名浪漫主义的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杜甫称他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正是他诗歌最鲜 ...查看


  • 根据情境填诗句(附答案)
  • 1.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颂的对象." , "你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韩愈的一句诗" , ",还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诗人的一句诗" , &quo ...查看


  • 试析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
  • 目 录 摘要 . ............................................................................................................ 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