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题:第一题:扉页引用的每一段经文分别说明故事的哪些含义?
发言提纲:
1. 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 到七次可以吗?" 耶稣说:“我
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马太福音18-21—22)
● 解释:这句话体现的是基督教的核心精神之一:要永远对罪人的宽恕。
● 不管是对曾悖逆出走的不孝子还是堕落的妓女,只要悔改归正,都是蒙受上帝宽恕的。
2.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马太福音7:3)
● 解释:原文--聂赫留朵夫在听说玛斯洛娃在监狱医院中和别人有染时,虽然感到极为厌恶,然而想到自
己曾经对她犯下的罪恶,便感慨:“只要我们能经常及时看到自己眼中的梁木,我们就会变得善良些。” ● 罪的登峰造极,是盯着他人的罪不放,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罪。谁也没有资格审判谁。
3. “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约翰福音8:7)
● 解释:这段经文的背景是一个行淫时被捉的妇人被带到耶稣面前,要按照旧约中的摩西律法将其用石头
打死,文士和法力赛人问耶稣应该如何处置,耶稣便说了上面的话,于是自感有罪的人们纷纷离开,只剩下耶稣和这妇人。耶稣对她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 从此不要再犯罪了。”(约翰福音8:3—11) ● 这便是说,没有人能够否认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
所以不要定别人的罪,要像耶稣饶恕我们一样饶恕其他与我们一样的罪人。
◆ 以上三条表明了托尔斯泰对于“罪”以及“饶恕" 的态度: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 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无论是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托尔斯泰本人,还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罪人,唯有互相饶恕,才可能实现“地上天国" 。
◆ 在这里我们是否可以反思自己对于聂赫留朵夫的态度? 观点:我们一直在质疑聂赫留朵夫追寻复活之路是为了自己的救赎还是出自对于喀秋莎的真爱。 有没有想过,其实这也是一种攻击性的审判。我们是否有资格去审判他人?动机真的很重要么? 其实我更愿意相信,他是受了上帝的感召而追寻复活,这样一种方式对喀秋莎有利,对于聂赫留朵夫自身也有利:一个脱离无限堕落的深渊,一个挣脱精神颓败的牢笼。两者的依托进步对于这样一份回不去的爱情来说就已经足够。
4. “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
● 解释: 耶稣门徒终其一生的目标就是要学像耶稣,不断的追求上帝的旨意。
我想,这段引文之所以放在篇首题词的最后,既是说明了聂赫留朵夫通过遵循上帝的诫命,不断自我完善,进而内心中“神性自我”不断觉醒,而最终可以达到“复活" 的状态——像耶稣一样。
这同时也表明了托尔斯泰本人终其一生不断追求这一结果的决心。结合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来其实复活中有他自己的影子。
◆ 正如托尔斯泰自己承认的:“既没有托尔斯泰教派,也没有托尔斯泰主义。世上只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教
义,对我自己和一切人来说,在《福音书》内如此完美地表达的那种普遍永恒的教义句句都是真理。" 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对耶稣教义的信奉,以及有关生命永恒问题的思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维的停留。
干一卿 3110101871 社会学1101
讨论题:第一题:扉页引用的每一段经文分别说明故事的哪些含义?
发言提纲:
1. 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 到七次可以吗?" 耶稣说:“我
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马太福音18-21—22)
● 解释:这句话体现的是基督教的核心精神之一:要永远对罪人的宽恕。
● 不管是对曾悖逆出走的不孝子还是堕落的妓女,只要悔改归正,都是蒙受上帝宽恕的。
2.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马太福音7:3)
● 解释:原文--聂赫留朵夫在听说玛斯洛娃在监狱医院中和别人有染时,虽然感到极为厌恶,然而想到自
己曾经对她犯下的罪恶,便感慨:“只要我们能经常及时看到自己眼中的梁木,我们就会变得善良些。” ● 罪的登峰造极,是盯着他人的罪不放,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罪。谁也没有资格审判谁。
3. “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约翰福音8:7)
● 解释:这段经文的背景是一个行淫时被捉的妇人被带到耶稣面前,要按照旧约中的摩西律法将其用石头
打死,文士和法力赛人问耶稣应该如何处置,耶稣便说了上面的话,于是自感有罪的人们纷纷离开,只剩下耶稣和这妇人。耶稣对她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 从此不要再犯罪了。”(约翰福音8:3—11) ● 这便是说,没有人能够否认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
所以不要定别人的罪,要像耶稣饶恕我们一样饶恕其他与我们一样的罪人。
◆ 以上三条表明了托尔斯泰对于“罪”以及“饶恕" 的态度: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 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无论是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托尔斯泰本人,还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罪人,唯有互相饶恕,才可能实现“地上天国" 。
◆ 在这里我们是否可以反思自己对于聂赫留朵夫的态度? 观点:我们一直在质疑聂赫留朵夫追寻复活之路是为了自己的救赎还是出自对于喀秋莎的真爱。 有没有想过,其实这也是一种攻击性的审判。我们是否有资格去审判他人?动机真的很重要么? 其实我更愿意相信,他是受了上帝的感召而追寻复活,这样一种方式对喀秋莎有利,对于聂赫留朵夫自身也有利:一个脱离无限堕落的深渊,一个挣脱精神颓败的牢笼。两者的依托进步对于这样一份回不去的爱情来说就已经足够。
4. “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
● 解释: 耶稣门徒终其一生的目标就是要学像耶稣,不断的追求上帝的旨意。
我想,这段引文之所以放在篇首题词的最后,既是说明了聂赫留朵夫通过遵循上帝的诫命,不断自我完善,进而内心中“神性自我”不断觉醒,而最终可以达到“复活" 的状态——像耶稣一样。
这同时也表明了托尔斯泰本人终其一生不断追求这一结果的决心。结合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来其实复活中有他自己的影子。
◆ 正如托尔斯泰自己承认的:“既没有托尔斯泰教派,也没有托尔斯泰主义。世上只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教
义,对我自己和一切人来说,在《福音书》内如此完美地表达的那种普遍永恒的教义句句都是真理。" 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对耶稣教义的信奉,以及有关生命永恒问题的思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维的停留。
干一卿 3110101871 社会学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