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卷第2期2009年4月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JOURNALOF
XINJIANG
VOCATIONALUNIVERSITY
V01.17No.2Apr.2009
视角切换风格手法:评奥康纳的《善良的乡下人》
张文瑜
(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91)
摘要:弗兰纳里・奥康纳是活跃于五、六十年代美国文坛的作家,她的创作观深受新批评大师的影响,强调形式对意义的重
要性。《善良的乡下人》的主题正是通过视角切换所产生的文体效果凸现的。本文试从视角切换着手,指出这一手法不仅产生
了延宕和陌生化的效果,而且使文本呈现“结构性对比”,同时导致了文本中多层次的反讽。
关键词:视角切换;主题;陌生化;结构性对比;反讽
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49(2009)02—0032—04
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O’Connor,1925—1964)被誉为“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
棚,孤立无援。奥康纳所说的“天惠时刻”降临到她身上,但她没有对自己的新认识做出任何反应的表
示。通过这一故事,奥康纳不仅成功地塑造了两个畸形人像:赫尔加和《圣经》推销员,描绘了他们放
家”①。她的早逝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尽管她的作品不多,只有两篇小说和两部小说集,却为她赢得了“二十世纪最有学术才华、最富有创造性作家之一”⑦的称号。作为一位南方作家,她继承了对怪癖人进行敏锐关注的南方传统,擅长以明快大胆的笔触刻画形形色色的畸形人,以暴力为手段增强读者对人性和人生的洞察力。帕特里克・加洛韦(PatrickGalloway)评价说:奥康纳的短篇小说“无一例外地以可怖畸形的命运,或至少以一人物的感情崩溃为结局”@o《善良的乡下人》是这一论断的最佳印证。深受新批评大师的影响,奥康纳强
调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声称“在写作的过程中,要确
弃宗教信仰后精神上的混乱和残暴,同时,探究了异化、救赎、自傲、虚伪、无所适从和自我认识等主题。视角的切换彰显了这些主题。
视角是指事件或人物是从何种角度被观察、感
知、理解和评价的。从某一特殊视角叙述的故事“对
读者的感情和态度具有某种潜在的影响力”@,因
此,适当的视角在决定“为创造连续感,如何从一视
角流畅的切换到另一视角;为了增进相关性和整
体性是按时间的顺序叙述故事还是打破时间的顺
序”∞方面是至关重要的。此外,视角在语言的选
择方面和传递作者意图方面也同样重要。《善良的
乡下人》的成功无疑得益于视角的绝妙运用,这种
保方式与意义的不可分割性。故事的形式赋予它某种意义,一旦改变了形式,就改变了意义。一个学生除非对作品的形式有某种程度上的理解,否则,他永远无法理解作品的其他方面”④。本文拟以《善良的乡下人》为文本,从视角这一形式技巧着手,探讨奥康纳在该短篇小说中是如何运用视角切换,凸现她的一贯主题,传达她的预言和教诲的。
《善良的乡下人》主要讲述了一位三十二岁的姑娘。她一直戴着假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她消除了自卑感转而鄙视周围的人,她将名字由乔依
(Joy)改为赫尔加(Hulga).以示反抗。她不信上帝,相
隐蔽的视角转换构成本文叙事技巧一大特色,同时
强化了多个主题。
诺曼・弗里德在《小说中的视角》中提出了八分
法:(1)编辑性的全知(叙述者常站出来,发表道德、
人生哲理方面的评论);(2)中立性的全知(叙述者
用第三人称客观叙述);(3)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4)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5)多重选择性的全知
(从故事中多个人物的视角);(6)选择性全知(叙述
者用第三人称,但采用故事中某一人物的视角);
信“虚无主义”。带着自负和自我陶醉的心态,她想象着轻而易举就可诱惑《圣经》推销员,结果却事与愿违,推销员的花言巧语诱使她脱掉假肢。最终,推销员带走了她的假肢和眼镜,留下她一人在干草
(7)戏剧方式(如:海明威的《杀人者》);(8)摄像方
式161。在《善良的乡下人》中,视角多次悄悄在中立性全知、选择性全知和多重选择性全知间进行转化,
这种转换是无法从人称中洞悉的,因为全文是从
收稿日期:2008—09—08
作者简介:张文瑜(1974-),女。河南汝南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化、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研究
32
万方数据
第17卷第2期张文瑜:视角切换风格手法:评奥康纳的<善良的乡下人>
第三人称单数叙述的。但这种隐蔽的转换推动了叙事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同时使文本产生了结构张力,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首先,视角的转换调节了读者与各个人物之间的距离,同时达到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本文总体
上是中立性全知视角。通常全知叙述者享有洞察一切人物内心世界的特权,但叙述者在某些故事场合隐匿了某些重要人物的内心活动,采用了人物叙事视角。例如:当《圣经》推销员与霍普威尔太太或赫尔加交谈时,这对母女的思想和情感均直接呈现出来,而读者却无从了解推销员的思想情感。推销员来访和幽会这两个场景,分别是从霍普威尔太太和赫尔加的视角叙述的;而推销员告辞这一场景从霍普威尔太太和赫尔加的视角分别进行了远距离和近距离的描述。因此,读者只能与霍普威尔太太和赫尔加进行直接全面的交流,对推销员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
……他放低了声音说:“我的心脏不好,活不
长。当你知道你的身体出了问题,很快就要死了,在
那时,女士……”他停下,嘴巴张着,眼睛盯着她。
他和乔依有着同样的处境!她(霍普维尔太太)
知道她的双眼充满了泪水,但她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喃喃的说:“你愿意留下一起吃饭吗?我们很希望你能留下!”说完她便后悔了。
推销员来访是从霍普维尔太太的角度叙述的,
所以她的思想活动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甚至采用自由直接引语(“他和乔依有着同样的处境!”)来复制她的想法;相反,读者只能看到推销员的外部言行,无从了解他的内心思想活动。同样的,幽会是从赫尔加的视角叙述的,因此,读者只能获悉赫尔加的内心世界。视角的切换导致了读者与霍普威尔太太,赫尔加之间的距离小于与推销员的距离,这一
技巧暗示了作者更加同情这对母女,而推销员是不
值得同情的。更重要的是,这种视角切换造成了叙事视角的违规,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通过“间离”或“加密”的手法,增强了故事的难度,加大了震撼力度。因为推销员的内心思想活动是未知的,他最后暴露出来的残忍和虚伪同时震惊了赫尔加和读者,其震撼力是无法形容的。在霍普威尔太太面前,他是一个可怜的、虔诚的、真诚的乡村小伙儿;在赫尔加面前,他是一个热情的、甜言蜜语的、有思想的男人。但当他得到她的假肢后,便撕下了伪善的面具:他从写有《圣经》字样的盒子里拿出一瓶酒,一盒避孕剂和一副背面绘有色情图画的纸牌。他是如
此虚伪和污秽!当他离开时,他说他不信上帝,只喜
万
方数据欢收集古怪的东西,他“曾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一个女人的玻璃眼睛”。读者跟随着赫尔加的眼光,至此才了解到推销员的恶劣品质。这种“间离”手法不仅取得了出乎意料这一戏剧效果,而且凸现和强化了畸形、虚伪、信仰危机和人性扭曲的主题。“间离”手
法放大了暴力的场面,更易促使读者发现看似自然
的现代生活中的扭曲变形,从而重新审视自己和周
围的世界。
其次,从人物视角叙述就势必会卷人另一文体层面——顺序的问题。顺序的文体含义,尤其是在它用来造成一种延宕,从而将读者卷入无限的期待与猜测之中,显得尤为显著。霍普威尔太太一家人的生活是按自然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但在那天早晨,也就是赫尔加要约会的那天早晨,叙述者再次采用了霍普威尔太太的视角,从而引入了前一天登
门推销《圣经》的小伙子。
……(霍普威尔太太)看着站在炉边的赫尔加的后背。她想知道这孩子对《圣经》推销员说了什么。她实在想象不出她跟他会说些什么。昨天来推销《圣经》的年青入瘦高个,没有戴帽子……。
乔依一直站在路上,似乎在看远处的什么东
西。这时他走下台阶,朝她走去。由于手提箱太重,他的身体朝一侧弯曲着。他走到她面前,直视着她。霍普威尔太太听不到他说什么,但一想到乔依会说什么,她就禁不住颤抖起来。她看到过了一会儿乔依说了什么,然后那个男孩又开始说话,用那只空出来的手做着兴奋的手势。过了一会儿,乔依又说了些什么,接着那年青人又开始说。最后让霍普威尔太太吃惊的是,她看到他们俩一起朝门走去。乔依一直跟他走到f-j口。霍普威尔太太想象不出他们彼此都说了什么。但她又不敢问。
显然,推销员上门这一事件是从心理时间的顺序来呈现的,是霍普威尔太太的回忆。这段回忆由一个问题引导出来,这种技巧很是巧妙,因为问题会使读者更加关注插叙中的每一细节,会仔细推敲任何蛛丝马迹。这些细节,如奥康纳所言,“可积累
意义…..可作用于故事的表层和深层,推动故事朝
各个方向发展”∞。从霍普威尔太太的视角对赫
尔加与推销员交流情景的远距离描述旨在布置悬
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再次将读者卷入无限的想象和揣摩之中。二人对话的内容一再延宕,直到再次切换到赫尔加的视角,她返回房间;“她与《圣经》推销员十点整见面”。这突如其来的信息再次激起读者揣测的兴趣,然后二人对话得以呈现出来,随
33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后叙述了赫尔加昨晚的想象,这天早晨的叙事如图所示:
(1)福瑞曼太太谈论她怀孕的女儿一(2)霍普威尔太太在思考一(3)推销员的昨日来访和离开一(4)福太太谈论她另一个女儿-(2)赫尔加回房一(6)赫昨晚的对幽会对话的设计一(7)推销员离去时二人的对话一(8)赫昨晚的遐想一(9)赫出门赴
约(1)一(3)是从霍太太的视角叙述的,(5)一(9)是
从赫的角度叙述的,倒叙部分是按人物的心理时间叙述的。(4)是由中立的叙述者叙述的,这一视角切换导致枝节的插入,意在延宕。正是通过视角的转换导致时间的倒错和离题,将读者置于“一种既确信一些事,又不确信其它事的位置上,正是通过这
种知道的事情和猜测、期待或推测出的事情间的相互作用,推动故事发展,吸引读者”⑦。
再者,视角的转换展示了人物间的价值冲突,
使文本具有一种“结构性对比”@。从霍普威尔太太
和赫尔加的角度,分别塑造了两个不同的福瑞曼太太、赫尔加和推销员。在霍普威尔太太的眼中,赫尔加丑陋、古怪、粗鲁、冷酷、不正常。文中“丑陋重复
了九次,五次来自霍普威尔太太的视角:“她的话通常是如此难听”,“任何语言中最难听的名字”,她重
重的脚步发出“难听的声音”,“面貌难看的”,“(赫尔加讲课时)看上去像稻草人”,这样一个“身高体胖”的女孩,是无法吸引男人的。此外“她(赫尔加)越来越不像别人,却更像她自己——肥胖、粗鲁、斜眼”。“戴着假肢,她没过上正常的生活”,她甚至“不
喜欢狗、猫、鸟、花、自然或善良的青年”。自此,读者
在脑中勾勒出一位身心俱残的畸形人形象。与此相
对照,赫尔加眼中的自己是健康的、优越的。她意识到自己的丑陋,但精神上的优越感使她渴望成为一
个完整的人。“她最初起这个名字完全基于它难听
的发音,然后她发现这个名字的精神内涵很适合
她。她看到这个名字就像丑陋的汗流浃背的伏尔甘,呆在火炉中,但女神一被召唤,她就会立刻赶到他身旁。”伏尔甘是希腊神话中的火神,此处的女神指爱神维纳斯。传说维纳斯视伏尔甘为丈夫,并绝对地顺从于他。这一典故清晰的表明赫尔加已克服了身残所造成的自卑,博士学位使她享有精神上的
优越感。带有同样的优越感,她想象自己能轻易诱惑推销员,使之就范,一切尽在她的控制之下。两个相互冲突的形象表明了人的内在与外在的不一致
性,人对自身认识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也突出了赫尔加的异化感和无所适从感。这种由视角转换而展现出的价值冲突构成了结构性对比;而两种对立的
34
万
方数据价值取向产生的张力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是通
过“各类对比和不谐调的精心布局”㈣产生了审美
效果,也正是通过连接对立面——俩种意义,两种
态度立场,两种不可调和的结论,传达了奥康纳的
训诫:获救的唯一方式便是获得上帝的恩惠。
叙事视角的转换强调了主题,也导致了读者、
人物、作家之间反讽的复杂性。首先,由于叙述者悄
悄采用了故事中人物的视角,导致了对推销员真实
面目的一再延宕,干草棚最后戏剧化的一幕构成了
文本中人物之间的反讽。此外,“结构性对比”表明霍普威尔太太和赫尔加缺乏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
正确认识,具有强烈的优越感,他们的无知和自信
导致她们的叙事眼光是不可靠的。至此,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布思所谓的“秘密交流”,而这种“秘密
交流”恰恰是“反讽的的基础”∞,从而造成文本内
多层次多角度的反讽,有效传达了作者的信息。在
奥康纳的《善良的乡下人》中,不仅母女不同的视角产生了价值对比,作者与母女两人分别产生了价值对比,所以反讽是多层面的。通过多层次的反讽,古
怪畸形的气氛弥漫全文。同时,反讽,作为一种不同与相同的连接手段,在文中“将不合理的用作合理的”,④109,揭示出生活中的一些扭曲变形,给读者以
震撼力。文本中的反讽不仅出现在词句层面、上下
文中,甚至渗透于整篇话语,成为一种结构。、词句层面的反讽主要表现在“冲突搭配”上。
“即:与我们的期待相冲突的词组合在一起”tgg'm。文本中共有二十二次这类“冲突搭配”,本文仅举出三个进行分析:
(1)她(霍普威尔太太)留他们这么长时间,是因为他们不是垃圾,他们是善良的乡下人。(The
reason
forhertokeepthemSOlong
wasthattheywere
nottrash.Theyweregoodcountrypeople.)
在“她留他们这么长时间是因为……”之后,通常读者会期待或接受表明人的优点美德的句
子。而奥康纳采用低调陈述“他们不是垃圾”。此句
似乎指出不是垃圾即美德,这是让人完全无法接受的。随后的句子“他们是善良的乡下人”更具震
撼力。由此可推出这一公式:不是垃圾=善良的乡下人。该公式奠定了题为《善良的乡下人》这一文本的讽刺基调。
(2)福瑞曼太太特别喜欢隐秘的疾病感染、残疾或对儿童施暴的细节,关于疾病,她更喜欢长期的或无法治愈的。(Mrs.Freemanhad
a
special
fondnessforthedetailofsecretinfection%hiddendeformities,assaultsuponchildren.ofdiseasesshe
第17卷第2期张文瑜:视角切换风格手法:评臭康纳的<善良的乡下人>
preferredthelingering
or
incurable.)
在“特别喜欢……”和“更喜欢……”之后,只有
带有正面内涵的名字会被接受。但奥康纳使用了
“疾病感染”,“残疾”,“施暴”和“绝症”这一系列表示不幸灾祸的词,这些词与“喜欢”和“更喜欢”互不相容。这种格格不人的搭配营造了一种病态畸形氛
围,对人物的反讽语气也跃然纸上。
(3)……有条理地亲吻她的脸,象鱼一样发出响声。(…methodicallykissingherface。making
11ttlenoiselikeafish.).
“有条理地”是指认真地、有组织地做某事,因此,它应修饰含有任务或工作等需要井井有条的动
词短语,然而出乎意料,它用来修饰“亲吻”,一个更需要情感而非条理的动作。这种突降产生了较强的讽刺效果,同时从侧面暗示了推销员的虚情假意。
这些“冲突搭配”作为一种反讽信号,分散于文
本中,时刻提醒读者要探索言外之意,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除了这种搭配造成的人物之间反讽,读者与人物之间的反讽主要见于大量的情境反讽和戏剧反讽。情境反讽是指期待与现实不一致,即“事与愿违”⑨o赫尔加是这一讽刺的核心人物。在约会前的
那晚。她躺在床上,想象着“他们的对话”,她想象着“她轻而易举便诱惑了推销员,当然,她还料到他会悔恨。”她带着一种精神和智力的优越感想象一切。相反,实际上她却受治于推销员。在于草棚发生的一切都出乎她的预料,揭示了她的轻信和愚蠢。这种“事与愿违”在她与推销员的交往中时常存在。如:当他要她证明她爱他时,她想“她还没打算引诱他,他便上钩了,‘怎样证明?”’)她问道,觉得应稍稍拖拖时间。但令她吃惊的是,他并未要求与她发生关系,而是要看她的假肢。赫尔加极力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这些情境之上,结果最终导致精神的幻
灭。这种情境反讽放大了赫尔加和推销员内外的不
一致性,表明“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士往往比目不识丁
者更远离事实的真相”回。戏剧反讽产生于“读者所
了解的事实或情况与故事中人物所了解的事实或情况截然不同”0179以赫尔加赴约时的“打扮”为例:为了引诱推销员,”她身穿肮脏的白衬衫和一条家居裤,想了一下,她在领口喷了些除臭剂。”她的“打
扮”清楚地表明她缺乏引诱男士的基本常识,任何
读者都清楚这样是无法诱惑男人的,这是何等的讽
刺!最明显的戏剧反讽莫过于霍普威尔太太在结尾处的评论:“那人好象是昨天向我推销《圣经》的年青人,善良但有些迟钝。他肯定是到牧场后的黑
万
方数据人那里推销《圣经》了。他是那么单纯,要是我们都像他那样单纯,世界会更美好。”读者知道这位年青人和她女儿秘密约会,并成功骗取了她女儿的假肢。他所做之事与卖《圣经》在精神实质上是根本对立的,他对赫尔加所做的一切表明他既不善良也不愚钝,更不单纯。此时,反讽到达高潮。情境反讽和戏剧反讽的使用进一步塑造了人物形象,显示了外
部形象的欺骗性。
除了以上提到的局部反讽,文本呈现出视角转换造成的“结构反讽”。它是“一种结构特征,可在全文中提供表里不一的意义和评价”,它“依赖于对作
者反讽意图的了解”∞。文本始于全知的叙述者对福瑞曼太太和霍普威尔太太的幽默描写。这一介绍便
决定了读者凌驾于她们之上,享有优越感。霍普威尔太太是个幼稚又势力的人,却白视聪明。她拥有一堆陈词滥调。由于她的过分幼稚,当故事从她的
视角叙述时,她被认为是不可靠的观察者和解释者。她确信她的女儿采用赫尔加这一名字仅仅因为
它是“所有语言中最丑陋的名字”;她确信她的女儿
故意发出重重的脚步声以招人厌烦;她确信她的女
儿不喜欢善良的年青人。它确信的一切均被女儿的叙述颠覆:名字赫尔加赋予她一种精神的优越感;
重重的脚步是自我身份的声明;她渴望来自异性的
爱,甚至想象诱惑推销员。母女叙述的对抗还表现在对福瑞曼太太和推销员的认识上。这种对抗直至故事结束仍未完结。同样,赫尔加的叙述也不可靠。她精神上的优越感使她无法认识到自我的局限性。霍普威尔太太的幼稚使她无法洞察,评估自己的动机和其他人物的动机与行为,而赫尔加,出于骄傲和无知,更是以自我的意识为中心,所以她的叙述也是片面的。这种“结构反讽”有效的传达了作者的意图:有名无实的基督徒(霍普威尔太太)和膜拜虚无主义的知识分子(赫尔加)缺乏对自身和周遭世界的认识,陷入自傲和无知的泥潭,只有“宗教信仰……是使感知运作的发动机”④l∞。所l扶奥康纳的反讽提供了救赎。
综上所述,秘密的视角切换成为一种风格手法,同时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性,避免了故事平铺直叙,增
强了文本的艺术性,有效传达了作者的意图——打
破虚假自我,变得谦卑。文本的视角在中立性全知叙述者,赫尔加和霍普威尔太太之间悄悄转换,形成三者间信仰和价值取向的一一对立,导致文本中无处不在的张力和反讽。正是通过反讽,表明了作者对二人生活的否定。推销员事件只是二人认识自我的催
(下转第45页)
35
第17卷第2期
葛苑菲: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与价值
参考文献:
【l】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们.1998.(11):8.【2】汤因比历史研究(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09.【3]t开元.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忉.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增刊),1995.
【4】沈清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城市规划的应对叨.城市规划汇刊,2001,(15):19-25.
CountermeasuresandValues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
With
(Scientific
Abstract:Thiscountermeasuresandthe
correct
theBackgroundofCulturalGlobalization
GEYuan—fei
Research
stressed
Section,Xinjiang
on
Vocational
University,Xinjiang,Urumcli
globalizationin
the
current
83001
3,铂ina)
on
articleis
thedevelopmentsofcultural
situations,andfocuses
the
out
values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I℃inthebackgroundofculturalglobalization.ThentheautIlorpoints
to
attitudesthattheChineseshouldhavewhentraditionalculturoapplies
culturalglobalization.
nature
Keywords:culturalglobalizatio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
harmonybetweenⅡ啪and
啦■P■■jk—k●k●k-tie■■j■■■jk■■●蟹●k-jkjk坐蕾‘●k■k●妇--■e■蟹—}■‘■k■}■t●k●k●坐—蟹■■—k—kjk●k|I誓■■-
(上按935页)
化剂。此外,不着痕迹地采用人物视角,不仅揭示了“人物内心最奇特、最激烈的渴求与挣扎”①2m,而且有效探求了人性最深层、最敏感的一面。
注释:
&PatrickD.Murphy.London:DukeUniversityPress-1988:25l—66.
⑥Friedman.Norman.“PointofView
a
inFiction:.11leDevelopmentof
Critical
Concept”【A】.TheTheoryoftheNovel【c】.Eds.Philip
Fiction:ALinguistic
Stevick.NewYork:TheFroePress。1967:108-37.
⑦Leech。Geoffrey&Short,MichaeLStyl¥i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FictionalProse【M】.Beijing:Foroign
①李公昭.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导论D幻.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
版社,2000:204.
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197.
⑧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
to
②Polter,Julie.“Obliged
See
God”io】.http:/难berary.gesu.
大学出版社。2000:259.
edu/一se/follnks/essay.htmlo
③Galloway。Patrick.“The
essay.htmL
DarkSideoftheCross:Flannery0’
⑨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295⑩Martin。CarterW.,11IeTrueCoun时.*Theme8intheFictionof
}lannery
Connor’sshortFiction”10].http:/mberary.gcsu.edu/一sdfolinks/④O’Connor,Flannery.MysteriesandManners[M].Eds.Fitzgerald,SallyandBobert.NewYork:Farrar,Straus&Giroux,1969:129.⑤I.easka,Mitchell.“The
Conceptof
Point
of
0’Connor[M].Nashville:VanderbiltUniversityPress,
ofFiction【M】.NewYork:thePenguiII
1969:218-9.
⑩Lodge。David.The
Group,1992:179.
Art
View”【A】.
@Abram,M.H.AGloesaryof“teraryTerms【M】.6thed.Harcourt
。
EssentialsoftheTheoryofFiction【C1.Eds.MichaelJ.HoffmanBraceCollegePublishers,1993:97.
ShiftingPointofViewas
a
TechniqueinO,Connor's¨GoodCountryPeople¨
ZHANG
Wen—yu
(铂sjcResearchDepartment,XinjiangPolytechnicCollege,Urumqi,Xinjiang830091,∞如a)
Abstract:Havingby
beenactiveinAmericanliterarycirclebetweenthe1950sand1960s,FlanneryO'Connorisgroaflyinfluenced
NewCritics,accentuatingthat
form
isvitalto
meaning.The
themesofherfamousshortstory”GoodCountryPeople”are
to
highlightedthroughof
theeffectsofshiftingpointofview.Thisessayattempts
analyze
the
stylisticeffectscausedbyshiftingpoint
view:suspense,defamiliarization,structuralcontrastandmulti-leveledirony.
Keywords:shiftingpointofview;themes;defamiliarization;structurulcontrast;irony
45
万方数据
视角切换风格手法:评奥康纳的《善良的乡下人》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张文瑜, ZHANG Wen-yu
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91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XIN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2009,17(2)
参考文献(12条)
1.秦秀白 文体学概论 1997
2.张冰 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 2000
3.Leech Geoffrey;Short MichaeL 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2001
4.Friedman Norman Point of View in Fiction:The Development of a Critical Concept 19675.Leaska Mitchell The Concept of Point of View 1988
6.O'Connor Flannery;Fitzgerald Sally;Bobert Mysteries and Manners 1969
7.Galloway Patrick The Dark Side of the Cross:Flannery O'Connor's short Fiction8.Polter Julie Obliged to See God
9.Abram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199310.Lodge David The Art of Fiction 1992
11.Martin;Carter W The True Country:Themes in the Fiction of Flannery O'Connor 196912.李公昭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导论 200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缪莉 试析《善良的乡下人》中的虚无主义[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2. 孙晓云.石云龙 透视《善良的乡下人》基督教思想下的喜剧性[期刊论文]-绥化学院学报2007,27(1)3. 赵峰.ZHAO Feng 《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南方情结"探析[期刊论文]-宿州学院学报2009,24(4)
4. 颜婉西.YAN Wan-xi 宗教视野下的罪与罚——奥康纳《善良的乡下人》的反讽艺术[期刊论文]-平原大学学报2007,24(6)
5. 林瑞韬 文本中的历史——《善良的乡下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期刊论文]-东京文学2011(12)
6. 杭宏 刻画畸人形象寄寓美好希望——解读奥康纳的《善良的乡下人》[期刊论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7. 葛朝霞 弗兰纳里·奥康纳与《善良的乡下人》[期刊论文]-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0(4)
8. 张泉 "反英雄"之警世与醒世——解读《善良的乡下人》中的黑色幽默[期刊论文]-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4)9. 柯建华 同为畸人女写手风格创意各不同——《花凋》与《善良的乡下人》中畸人形象比较[期刊论文]-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1)
10. 柯建华.KE Jian-hua 《花凋》与《善良的乡下人》"女畸人"创作之平行研究[期刊论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jzydxxb200902011.aspx
第17卷第2期2009年4月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JOURNALOF
XINJIANG
VOCATIONALUNIVERSITY
V01.17No.2Apr.2009
视角切换风格手法:评奥康纳的《善良的乡下人》
张文瑜
(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91)
摘要:弗兰纳里・奥康纳是活跃于五、六十年代美国文坛的作家,她的创作观深受新批评大师的影响,强调形式对意义的重
要性。《善良的乡下人》的主题正是通过视角切换所产生的文体效果凸现的。本文试从视角切换着手,指出这一手法不仅产生
了延宕和陌生化的效果,而且使文本呈现“结构性对比”,同时导致了文本中多层次的反讽。
关键词:视角切换;主题;陌生化;结构性对比;反讽
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49(2009)02—0032—04
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O’Connor,1925—1964)被誉为“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
棚,孤立无援。奥康纳所说的“天惠时刻”降临到她身上,但她没有对自己的新认识做出任何反应的表
示。通过这一故事,奥康纳不仅成功地塑造了两个畸形人像:赫尔加和《圣经》推销员,描绘了他们放
家”①。她的早逝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尽管她的作品不多,只有两篇小说和两部小说集,却为她赢得了“二十世纪最有学术才华、最富有创造性作家之一”⑦的称号。作为一位南方作家,她继承了对怪癖人进行敏锐关注的南方传统,擅长以明快大胆的笔触刻画形形色色的畸形人,以暴力为手段增强读者对人性和人生的洞察力。帕特里克・加洛韦(PatrickGalloway)评价说:奥康纳的短篇小说“无一例外地以可怖畸形的命运,或至少以一人物的感情崩溃为结局”@o《善良的乡下人》是这一论断的最佳印证。深受新批评大师的影响,奥康纳强
调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声称“在写作的过程中,要确
弃宗教信仰后精神上的混乱和残暴,同时,探究了异化、救赎、自傲、虚伪、无所适从和自我认识等主题。视角的切换彰显了这些主题。
视角是指事件或人物是从何种角度被观察、感
知、理解和评价的。从某一特殊视角叙述的故事“对
读者的感情和态度具有某种潜在的影响力”@,因
此,适当的视角在决定“为创造连续感,如何从一视
角流畅的切换到另一视角;为了增进相关性和整
体性是按时间的顺序叙述故事还是打破时间的顺
序”∞方面是至关重要的。此外,视角在语言的选
择方面和传递作者意图方面也同样重要。《善良的
乡下人》的成功无疑得益于视角的绝妙运用,这种
保方式与意义的不可分割性。故事的形式赋予它某种意义,一旦改变了形式,就改变了意义。一个学生除非对作品的形式有某种程度上的理解,否则,他永远无法理解作品的其他方面”④。本文拟以《善良的乡下人》为文本,从视角这一形式技巧着手,探讨奥康纳在该短篇小说中是如何运用视角切换,凸现她的一贯主题,传达她的预言和教诲的。
《善良的乡下人》主要讲述了一位三十二岁的姑娘。她一直戴着假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她消除了自卑感转而鄙视周围的人,她将名字由乔依
(Joy)改为赫尔加(Hulga).以示反抗。她不信上帝,相
隐蔽的视角转换构成本文叙事技巧一大特色,同时
强化了多个主题。
诺曼・弗里德在《小说中的视角》中提出了八分
法:(1)编辑性的全知(叙述者常站出来,发表道德、
人生哲理方面的评论);(2)中立性的全知(叙述者
用第三人称客观叙述);(3)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4)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5)多重选择性的全知
(从故事中多个人物的视角);(6)选择性全知(叙述
者用第三人称,但采用故事中某一人物的视角);
信“虚无主义”。带着自负和自我陶醉的心态,她想象着轻而易举就可诱惑《圣经》推销员,结果却事与愿违,推销员的花言巧语诱使她脱掉假肢。最终,推销员带走了她的假肢和眼镜,留下她一人在干草
(7)戏剧方式(如:海明威的《杀人者》);(8)摄像方
式161。在《善良的乡下人》中,视角多次悄悄在中立性全知、选择性全知和多重选择性全知间进行转化,
这种转换是无法从人称中洞悉的,因为全文是从
收稿日期:2008—09—08
作者简介:张文瑜(1974-),女。河南汝南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化、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研究
32
万方数据
第17卷第2期张文瑜:视角切换风格手法:评奥康纳的<善良的乡下人>
第三人称单数叙述的。但这种隐蔽的转换推动了叙事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同时使文本产生了结构张力,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首先,视角的转换调节了读者与各个人物之间的距离,同时达到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本文总体
上是中立性全知视角。通常全知叙述者享有洞察一切人物内心世界的特权,但叙述者在某些故事场合隐匿了某些重要人物的内心活动,采用了人物叙事视角。例如:当《圣经》推销员与霍普威尔太太或赫尔加交谈时,这对母女的思想和情感均直接呈现出来,而读者却无从了解推销员的思想情感。推销员来访和幽会这两个场景,分别是从霍普威尔太太和赫尔加的视角叙述的;而推销员告辞这一场景从霍普威尔太太和赫尔加的视角分别进行了远距离和近距离的描述。因此,读者只能与霍普威尔太太和赫尔加进行直接全面的交流,对推销员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
……他放低了声音说:“我的心脏不好,活不
长。当你知道你的身体出了问题,很快就要死了,在
那时,女士……”他停下,嘴巴张着,眼睛盯着她。
他和乔依有着同样的处境!她(霍普维尔太太)
知道她的双眼充满了泪水,但她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喃喃的说:“你愿意留下一起吃饭吗?我们很希望你能留下!”说完她便后悔了。
推销员来访是从霍普维尔太太的角度叙述的,
所以她的思想活动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甚至采用自由直接引语(“他和乔依有着同样的处境!”)来复制她的想法;相反,读者只能看到推销员的外部言行,无从了解他的内心思想活动。同样的,幽会是从赫尔加的视角叙述的,因此,读者只能获悉赫尔加的内心世界。视角的切换导致了读者与霍普威尔太太,赫尔加之间的距离小于与推销员的距离,这一
技巧暗示了作者更加同情这对母女,而推销员是不
值得同情的。更重要的是,这种视角切换造成了叙事视角的违规,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通过“间离”或“加密”的手法,增强了故事的难度,加大了震撼力度。因为推销员的内心思想活动是未知的,他最后暴露出来的残忍和虚伪同时震惊了赫尔加和读者,其震撼力是无法形容的。在霍普威尔太太面前,他是一个可怜的、虔诚的、真诚的乡村小伙儿;在赫尔加面前,他是一个热情的、甜言蜜语的、有思想的男人。但当他得到她的假肢后,便撕下了伪善的面具:他从写有《圣经》字样的盒子里拿出一瓶酒,一盒避孕剂和一副背面绘有色情图画的纸牌。他是如
此虚伪和污秽!当他离开时,他说他不信上帝,只喜
万
方数据欢收集古怪的东西,他“曾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一个女人的玻璃眼睛”。读者跟随着赫尔加的眼光,至此才了解到推销员的恶劣品质。这种“间离”手法不仅取得了出乎意料这一戏剧效果,而且凸现和强化了畸形、虚伪、信仰危机和人性扭曲的主题。“间离”手
法放大了暴力的场面,更易促使读者发现看似自然
的现代生活中的扭曲变形,从而重新审视自己和周
围的世界。
其次,从人物视角叙述就势必会卷人另一文体层面——顺序的问题。顺序的文体含义,尤其是在它用来造成一种延宕,从而将读者卷入无限的期待与猜测之中,显得尤为显著。霍普威尔太太一家人的生活是按自然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但在那天早晨,也就是赫尔加要约会的那天早晨,叙述者再次采用了霍普威尔太太的视角,从而引入了前一天登
门推销《圣经》的小伙子。
……(霍普威尔太太)看着站在炉边的赫尔加的后背。她想知道这孩子对《圣经》推销员说了什么。她实在想象不出她跟他会说些什么。昨天来推销《圣经》的年青入瘦高个,没有戴帽子……。
乔依一直站在路上,似乎在看远处的什么东
西。这时他走下台阶,朝她走去。由于手提箱太重,他的身体朝一侧弯曲着。他走到她面前,直视着她。霍普威尔太太听不到他说什么,但一想到乔依会说什么,她就禁不住颤抖起来。她看到过了一会儿乔依说了什么,然后那个男孩又开始说话,用那只空出来的手做着兴奋的手势。过了一会儿,乔依又说了些什么,接着那年青人又开始说。最后让霍普威尔太太吃惊的是,她看到他们俩一起朝门走去。乔依一直跟他走到f-j口。霍普威尔太太想象不出他们彼此都说了什么。但她又不敢问。
显然,推销员上门这一事件是从心理时间的顺序来呈现的,是霍普威尔太太的回忆。这段回忆由一个问题引导出来,这种技巧很是巧妙,因为问题会使读者更加关注插叙中的每一细节,会仔细推敲任何蛛丝马迹。这些细节,如奥康纳所言,“可积累
意义…..可作用于故事的表层和深层,推动故事朝
各个方向发展”∞。从霍普威尔太太的视角对赫
尔加与推销员交流情景的远距离描述旨在布置悬
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再次将读者卷入无限的想象和揣摩之中。二人对话的内容一再延宕,直到再次切换到赫尔加的视角,她返回房间;“她与《圣经》推销员十点整见面”。这突如其来的信息再次激起读者揣测的兴趣,然后二人对话得以呈现出来,随
33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后叙述了赫尔加昨晚的想象,这天早晨的叙事如图所示:
(1)福瑞曼太太谈论她怀孕的女儿一(2)霍普威尔太太在思考一(3)推销员的昨日来访和离开一(4)福太太谈论她另一个女儿-(2)赫尔加回房一(6)赫昨晚的对幽会对话的设计一(7)推销员离去时二人的对话一(8)赫昨晚的遐想一(9)赫出门赴
约(1)一(3)是从霍太太的视角叙述的,(5)一(9)是
从赫的角度叙述的,倒叙部分是按人物的心理时间叙述的。(4)是由中立的叙述者叙述的,这一视角切换导致枝节的插入,意在延宕。正是通过视角的转换导致时间的倒错和离题,将读者置于“一种既确信一些事,又不确信其它事的位置上,正是通过这
种知道的事情和猜测、期待或推测出的事情间的相互作用,推动故事发展,吸引读者”⑦。
再者,视角的转换展示了人物间的价值冲突,
使文本具有一种“结构性对比”@。从霍普威尔太太
和赫尔加的角度,分别塑造了两个不同的福瑞曼太太、赫尔加和推销员。在霍普威尔太太的眼中,赫尔加丑陋、古怪、粗鲁、冷酷、不正常。文中“丑陋重复
了九次,五次来自霍普威尔太太的视角:“她的话通常是如此难听”,“任何语言中最难听的名字”,她重
重的脚步发出“难听的声音”,“面貌难看的”,“(赫尔加讲课时)看上去像稻草人”,这样一个“身高体胖”的女孩,是无法吸引男人的。此外“她(赫尔加)越来越不像别人,却更像她自己——肥胖、粗鲁、斜眼”。“戴着假肢,她没过上正常的生活”,她甚至“不
喜欢狗、猫、鸟、花、自然或善良的青年”。自此,读者
在脑中勾勒出一位身心俱残的畸形人形象。与此相
对照,赫尔加眼中的自己是健康的、优越的。她意识到自己的丑陋,但精神上的优越感使她渴望成为一
个完整的人。“她最初起这个名字完全基于它难听
的发音,然后她发现这个名字的精神内涵很适合
她。她看到这个名字就像丑陋的汗流浃背的伏尔甘,呆在火炉中,但女神一被召唤,她就会立刻赶到他身旁。”伏尔甘是希腊神话中的火神,此处的女神指爱神维纳斯。传说维纳斯视伏尔甘为丈夫,并绝对地顺从于他。这一典故清晰的表明赫尔加已克服了身残所造成的自卑,博士学位使她享有精神上的
优越感。带有同样的优越感,她想象自己能轻易诱惑推销员,使之就范,一切尽在她的控制之下。两个相互冲突的形象表明了人的内在与外在的不一致
性,人对自身认识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也突出了赫尔加的异化感和无所适从感。这种由视角转换而展现出的价值冲突构成了结构性对比;而两种对立的
34
万
方数据价值取向产生的张力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是通
过“各类对比和不谐调的精心布局”㈣产生了审美
效果,也正是通过连接对立面——俩种意义,两种
态度立场,两种不可调和的结论,传达了奥康纳的
训诫:获救的唯一方式便是获得上帝的恩惠。
叙事视角的转换强调了主题,也导致了读者、
人物、作家之间反讽的复杂性。首先,由于叙述者悄
悄采用了故事中人物的视角,导致了对推销员真实
面目的一再延宕,干草棚最后戏剧化的一幕构成了
文本中人物之间的反讽。此外,“结构性对比”表明霍普威尔太太和赫尔加缺乏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
正确认识,具有强烈的优越感,他们的无知和自信
导致她们的叙事眼光是不可靠的。至此,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布思所谓的“秘密交流”,而这种“秘密
交流”恰恰是“反讽的的基础”∞,从而造成文本内
多层次多角度的反讽,有效传达了作者的信息。在
奥康纳的《善良的乡下人》中,不仅母女不同的视角产生了价值对比,作者与母女两人分别产生了价值对比,所以反讽是多层面的。通过多层次的反讽,古
怪畸形的气氛弥漫全文。同时,反讽,作为一种不同与相同的连接手段,在文中“将不合理的用作合理的”,④109,揭示出生活中的一些扭曲变形,给读者以
震撼力。文本中的反讽不仅出现在词句层面、上下
文中,甚至渗透于整篇话语,成为一种结构。、词句层面的反讽主要表现在“冲突搭配”上。
“即:与我们的期待相冲突的词组合在一起”tgg'm。文本中共有二十二次这类“冲突搭配”,本文仅举出三个进行分析:
(1)她(霍普威尔太太)留他们这么长时间,是因为他们不是垃圾,他们是善良的乡下人。(The
reason
forhertokeepthemSOlong
wasthattheywere
nottrash.Theyweregoodcountrypeople.)
在“她留他们这么长时间是因为……”之后,通常读者会期待或接受表明人的优点美德的句
子。而奥康纳采用低调陈述“他们不是垃圾”。此句
似乎指出不是垃圾即美德,这是让人完全无法接受的。随后的句子“他们是善良的乡下人”更具震
撼力。由此可推出这一公式:不是垃圾=善良的乡下人。该公式奠定了题为《善良的乡下人》这一文本的讽刺基调。
(2)福瑞曼太太特别喜欢隐秘的疾病感染、残疾或对儿童施暴的细节,关于疾病,她更喜欢长期的或无法治愈的。(Mrs.Freemanhad
a
special
fondnessforthedetailofsecretinfection%hiddendeformities,assaultsuponchildren.ofdiseasesshe
第17卷第2期张文瑜:视角切换风格手法:评臭康纳的<善良的乡下人>
preferredthelingering
or
incurable.)
在“特别喜欢……”和“更喜欢……”之后,只有
带有正面内涵的名字会被接受。但奥康纳使用了
“疾病感染”,“残疾”,“施暴”和“绝症”这一系列表示不幸灾祸的词,这些词与“喜欢”和“更喜欢”互不相容。这种格格不人的搭配营造了一种病态畸形氛
围,对人物的反讽语气也跃然纸上。
(3)……有条理地亲吻她的脸,象鱼一样发出响声。(…methodicallykissingherface。making
11ttlenoiselikeafish.).
“有条理地”是指认真地、有组织地做某事,因此,它应修饰含有任务或工作等需要井井有条的动
词短语,然而出乎意料,它用来修饰“亲吻”,一个更需要情感而非条理的动作。这种突降产生了较强的讽刺效果,同时从侧面暗示了推销员的虚情假意。
这些“冲突搭配”作为一种反讽信号,分散于文
本中,时刻提醒读者要探索言外之意,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除了这种搭配造成的人物之间反讽,读者与人物之间的反讽主要见于大量的情境反讽和戏剧反讽。情境反讽是指期待与现实不一致,即“事与愿违”⑨o赫尔加是这一讽刺的核心人物。在约会前的
那晚。她躺在床上,想象着“他们的对话”,她想象着“她轻而易举便诱惑了推销员,当然,她还料到他会悔恨。”她带着一种精神和智力的优越感想象一切。相反,实际上她却受治于推销员。在于草棚发生的一切都出乎她的预料,揭示了她的轻信和愚蠢。这种“事与愿违”在她与推销员的交往中时常存在。如:当他要她证明她爱他时,她想“她还没打算引诱他,他便上钩了,‘怎样证明?”’)她问道,觉得应稍稍拖拖时间。但令她吃惊的是,他并未要求与她发生关系,而是要看她的假肢。赫尔加极力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这些情境之上,结果最终导致精神的幻
灭。这种情境反讽放大了赫尔加和推销员内外的不
一致性,表明“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士往往比目不识丁
者更远离事实的真相”回。戏剧反讽产生于“读者所
了解的事实或情况与故事中人物所了解的事实或情况截然不同”0179以赫尔加赴约时的“打扮”为例:为了引诱推销员,”她身穿肮脏的白衬衫和一条家居裤,想了一下,她在领口喷了些除臭剂。”她的“打
扮”清楚地表明她缺乏引诱男士的基本常识,任何
读者都清楚这样是无法诱惑男人的,这是何等的讽
刺!最明显的戏剧反讽莫过于霍普威尔太太在结尾处的评论:“那人好象是昨天向我推销《圣经》的年青人,善良但有些迟钝。他肯定是到牧场后的黑
万
方数据人那里推销《圣经》了。他是那么单纯,要是我们都像他那样单纯,世界会更美好。”读者知道这位年青人和她女儿秘密约会,并成功骗取了她女儿的假肢。他所做之事与卖《圣经》在精神实质上是根本对立的,他对赫尔加所做的一切表明他既不善良也不愚钝,更不单纯。此时,反讽到达高潮。情境反讽和戏剧反讽的使用进一步塑造了人物形象,显示了外
部形象的欺骗性。
除了以上提到的局部反讽,文本呈现出视角转换造成的“结构反讽”。它是“一种结构特征,可在全文中提供表里不一的意义和评价”,它“依赖于对作
者反讽意图的了解”∞。文本始于全知的叙述者对福瑞曼太太和霍普威尔太太的幽默描写。这一介绍便
决定了读者凌驾于她们之上,享有优越感。霍普威尔太太是个幼稚又势力的人,却白视聪明。她拥有一堆陈词滥调。由于她的过分幼稚,当故事从她的
视角叙述时,她被认为是不可靠的观察者和解释者。她确信她的女儿采用赫尔加这一名字仅仅因为
它是“所有语言中最丑陋的名字”;她确信她的女儿
故意发出重重的脚步声以招人厌烦;她确信她的女
儿不喜欢善良的年青人。它确信的一切均被女儿的叙述颠覆:名字赫尔加赋予她一种精神的优越感;
重重的脚步是自我身份的声明;她渴望来自异性的
爱,甚至想象诱惑推销员。母女叙述的对抗还表现在对福瑞曼太太和推销员的认识上。这种对抗直至故事结束仍未完结。同样,赫尔加的叙述也不可靠。她精神上的优越感使她无法认识到自我的局限性。霍普威尔太太的幼稚使她无法洞察,评估自己的动机和其他人物的动机与行为,而赫尔加,出于骄傲和无知,更是以自我的意识为中心,所以她的叙述也是片面的。这种“结构反讽”有效的传达了作者的意图:有名无实的基督徒(霍普威尔太太)和膜拜虚无主义的知识分子(赫尔加)缺乏对自身和周遭世界的认识,陷入自傲和无知的泥潭,只有“宗教信仰……是使感知运作的发动机”④l∞。所l扶奥康纳的反讽提供了救赎。
综上所述,秘密的视角切换成为一种风格手法,同时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性,避免了故事平铺直叙,增
强了文本的艺术性,有效传达了作者的意图——打
破虚假自我,变得谦卑。文本的视角在中立性全知叙述者,赫尔加和霍普威尔太太之间悄悄转换,形成三者间信仰和价值取向的一一对立,导致文本中无处不在的张力和反讽。正是通过反讽,表明了作者对二人生活的否定。推销员事件只是二人认识自我的催
(下转第45页)
35
第17卷第2期
葛苑菲: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与价值
参考文献:
【l】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们.1998.(11):8.【2】汤因比历史研究(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09.【3]t开元.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忉.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增刊),1995.
【4】沈清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城市规划的应对叨.城市规划汇刊,2001,(15):19-25.
CountermeasuresandValues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
With
(Scientific
Abstract:Thiscountermeasuresandthe
correct
theBackgroundofCulturalGlobalization
GEYuan—fei
Research
stressed
Section,Xinjiang
on
Vocational
University,Xinjiang,Urumcli
globalizationin
the
current
83001
3,铂ina)
on
articleis
thedevelopmentsofcultural
situations,andfocuses
the
out
values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I℃inthebackgroundofculturalglobalization.ThentheautIlorpoints
to
attitudesthattheChineseshouldhavewhentraditionalculturoapplies
culturalglobalization.
nature
Keywords:culturalglobalizatio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
harmonybetweenⅡ啪and
啦■P■■jk—k●k●k-tie■■j■■■jk■■●蟹●k-jkjk坐蕾‘●k■k●妇--■e■蟹—}■‘■k■}■t●k●k●坐—蟹■■—k—kjk●k|I誓■■-
(上按935页)
化剂。此外,不着痕迹地采用人物视角,不仅揭示了“人物内心最奇特、最激烈的渴求与挣扎”①2m,而且有效探求了人性最深层、最敏感的一面。
注释:
&PatrickD.Murphy.London:DukeUniversityPress-1988:25l—66.
⑥Friedman.Norman.“PointofView
a
inFiction:.11leDevelopmentof
Critical
Concept”【A】.TheTheoryoftheNovel【c】.Eds.Philip
Fiction:ALinguistic
Stevick.NewYork:TheFroePress。1967:108-37.
⑦Leech。Geoffrey&Short,MichaeLStyl¥i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FictionalProse【M】.Beijing:Foroign
①李公昭.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导论D幻.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
版社,2000:204.
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197.
⑧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
to
②Polter,Julie.“Obliged
See
God”io】.http:/难berary.gesu.
大学出版社。2000:259.
edu/一se/follnks/essay.htmlo
③Galloway。Patrick.“The
essay.htmL
DarkSideoftheCross:Flannery0’
⑨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295⑩Martin。CarterW.,11IeTrueCoun时.*Theme8intheFictionof
}lannery
Connor’sshortFiction”10].http:/mberary.gcsu.edu/一sdfolinks/④O’Connor,Flannery.MysteriesandManners[M].Eds.Fitzgerald,SallyandBobert.NewYork:Farrar,Straus&Giroux,1969:129.⑤I.easka,Mitchell.“The
Conceptof
Point
of
0’Connor[M].Nashville:VanderbiltUniversityPress,
ofFiction【M】.NewYork:thePenguiII
1969:218-9.
⑩Lodge。David.The
Group,1992:179.
Art
View”【A】.
@Abram,M.H.AGloesaryof“teraryTerms【M】.6thed.Harcourt
。
EssentialsoftheTheoryofFiction【C1.Eds.MichaelJ.HoffmanBraceCollegePublishers,1993:97.
ShiftingPointofViewas
a
TechniqueinO,Connor's¨GoodCountryPeople¨
ZHANG
Wen—yu
(铂sjcResearchDepartment,XinjiangPolytechnicCollege,Urumqi,Xinjiang830091,∞如a)
Abstract:Havingby
beenactiveinAmericanliterarycirclebetweenthe1950sand1960s,FlanneryO'Connorisgroaflyinfluenced
NewCritics,accentuatingthat
form
isvitalto
meaning.The
themesofherfamousshortstory”GoodCountryPeople”are
to
highlightedthroughof
theeffectsofshiftingpointofview.Thisessayattempts
analyze
the
stylisticeffectscausedbyshiftingpoint
view:suspense,defamiliarization,structuralcontrastandmulti-leveledirony.
Keywords:shiftingpointofview;themes;defamiliarization;structurulcontrast;irony
45
万方数据
视角切换风格手法:评奥康纳的《善良的乡下人》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张文瑜, ZHANG Wen-yu
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91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XIN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2009,17(2)
参考文献(12条)
1.秦秀白 文体学概论 1997
2.张冰 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 2000
3.Leech Geoffrey;Short MichaeL 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2001
4.Friedman Norman Point of View in Fiction:The Development of a Critical Concept 19675.Leaska Mitchell The Concept of Point of View 1988
6.O'Connor Flannery;Fitzgerald Sally;Bobert Mysteries and Manners 1969
7.Galloway Patrick The Dark Side of the Cross:Flannery O'Connor's short Fiction8.Polter Julie Obliged to See God
9.Abram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199310.Lodge David The Art of Fiction 1992
11.Martin;Carter W The True Country:Themes in the Fiction of Flannery O'Connor 196912.李公昭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导论 200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缪莉 试析《善良的乡下人》中的虚无主义[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2. 孙晓云.石云龙 透视《善良的乡下人》基督教思想下的喜剧性[期刊论文]-绥化学院学报2007,27(1)3. 赵峰.ZHAO Feng 《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南方情结"探析[期刊论文]-宿州学院学报2009,24(4)
4. 颜婉西.YAN Wan-xi 宗教视野下的罪与罚——奥康纳《善良的乡下人》的反讽艺术[期刊论文]-平原大学学报2007,24(6)
5. 林瑞韬 文本中的历史——《善良的乡下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期刊论文]-东京文学2011(12)
6. 杭宏 刻画畸人形象寄寓美好希望——解读奥康纳的《善良的乡下人》[期刊论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7. 葛朝霞 弗兰纳里·奥康纳与《善良的乡下人》[期刊论文]-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0(4)
8. 张泉 "反英雄"之警世与醒世——解读《善良的乡下人》中的黑色幽默[期刊论文]-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4)9. 柯建华 同为畸人女写手风格创意各不同——《花凋》与《善良的乡下人》中畸人形象比较[期刊论文]-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1)
10. 柯建华.KE Jian-hua 《花凋》与《善良的乡下人》"女畸人"创作之平行研究[期刊论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jzydxxb2009020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