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体温升高,口温超过37.2℃称发热,口温达39.0℃~40.0℃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

1、病史:了解发热的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的急、缓及伴随症状。

2、症状:①体温上升期: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无汗。②高热持续期: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尿量减少。③退热期: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3、心理社会反应:因发热原因不明,患儿及家属焦虑不安。

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 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情绪焦虑 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战、发冷等有关。

3、疲乏 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4、体液不足 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5、营养失调 与进食过少及消耗增加有关。

6、有坠床的危险 与体温升高患儿烦躁有关。

[护理措施]

1、将患儿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酌情通风。

2、高热患儿易发生舌炎、齿龈炎等,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和黏膜溃烂。

3、高热患儿在降温过程中伴有大汗,应及时更换衣裤和被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和床单干燥、舒适,防止皮肤受压与破损。

4、饮食以清淡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5、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变化,观察治疗反应。体温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降温毯等措施。30min后再次测量体温,结果记录于体温单和护理记录单上。

6、密切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患儿大量出汗或退热时,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7、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者,往往提示病情严重,经治疗后体温下降和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提示治疗有效。观察有无腹泻、出疹、出血或颅内压增高、惊厥等症状,以协助诊断。

8、高热惊厥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前,防止坠床和碰伤,向患儿及家属书面告知并签字,床边备开口器与舌钳,防止舌咬伤,及时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9、用药观察:应用激素、解热镇痛药、冬眠合剂等时,注

意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健康指导]

1、针对患儿发热原因,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加强感染性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增强体质及免疫力。

2、指导患儿发热期注意休息、睡眠、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合理喂养,鼓励患儿多饮水。

3、不能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抗生素,需要时应该由医师指导。

[护理评价]

1、物理降温后体温下降,高热伴随症状减轻或消失,患儿舒适。

2、护理并发症预防处理及时、有效。

3、患儿及家属了解发热基本知识,并能主动配合治疗。

4、观察病情细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惊厥、抽搐等。

5、急救药品、物品准备充分,患儿发生意外时,抢救及时有效。

宝宝发热,临床上常用的降温方法主要有两种:物理降温、药物降温。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帮助宝宝降温,要根据宝宝的年龄、体质和发热程度来决定。

婴幼儿一般感染所致的发热最好先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但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的患儿不宜采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温,以免刺激

皮肤,影响皮疹透发。

如果使用药物降温,要注意剂量不要太大,以免使宝宝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或电解质紊乱。儿科常用的退热药物种类很多,不管使用哪种退热剂,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家庭实用物理降温法

第一,少穿衣服,给孩子散热。 传统的观念就是孩子一发热,就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严严实实的,把汗“逼”出来,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孩在发热时,会出现发抖的症状,父母会以为孩子发冷,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体温上升导致的痉挛。

第二,帮孩子物理降温,有以下常用方法:

1.头部冷湿敷: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2.头部冰枕: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满,排出袋内空气,压紧袋口,无漏水后放置于枕部。

3.温水擦拭或温水浴:用温湿毛巾擦拭孩子的头、腋下、四肢或

洗个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4.前额和大椎穴贴退热贴,直至体温降至正常。

5.不提倡酒精擦浴。

第三,补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随便吃药。高热时呼吸增快,出汗使机体丧失大量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发热时应给他充足的水分,增加尿量,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第四,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给发热宝宝用药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服用一次后,热度不退,再次服药需间隔4~6小时。给宝宝服用的退热药用量不可太大。例如,常用药扑热息痛,患儿每公斤体重服用10~15毫克。如过宝宝服用扑热息痛一日量超过3克,即可发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致死性肝损害。不宜在短时间内让宝宝服用多种退热药,降温幅度不宜太大、太快,否则宝宝会出现体温不升、虚脱等情况。 退热药只是在宝宝发热时才有退热作用,宝宝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并无预防发热的作用。在给宝宝服用退热药后,如果宝宝出汗较多,要及时给他补充水分,以免发生虚脱。

及早发现宝宝发热的方法

摸: 平时经常摸摸宝宝的小手和颈部后面,既可知道宝宝体温是否正常,更重要的可以了解宝宝的衣着是否合适,穿得过多或过少都不利宝宝的健康和舒适。了解了宝宝的正常体温,一旦宝宝有发热,你就马上能“摸出”。用手大致感觉出了宝宝的体温异常,可用你的额角接触宝宝的额角,如果明显感觉宝宝的额头比你的热,那么宝宝多半是发烧了。

看: 如果宝宝脸部潮红、嘴唇干热、哭闹不安,或者没有食欲时,宝宝很可能是发热了。发热时身体的水分消耗较大,如果宝宝的小便比平时的尿量少,且小便发黄、颜色较深,宝宝也可能体温增高了。

测: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是最确切的。通常用肛表测量小宝宝的直肠温度较确切(正常体温为37℃~38℃),也可测量宝宝的腋下或颈部(正常体温为36℃~37℃),测出的直肠温度需减去0.5℃,腋下和颈部温度应加0.5℃,得出的度数便是宝宝的现时体温数,如此可知宝宝的准确体温和是否发热。学龄前宝宝最好不要用口腔表测量体温,以免发生意外。

•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

• 临床上根据体温的高低可分为:

低热: 37.5℃~38℃;

中度热: 38.1 ~39℃;

高热: 39.1 ~ 41℃;

超高热> 41℃

若体温超过0.5℃或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病因

• 引起小儿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 一、外在因素:

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 二、内在因素:

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 三、其他因素:

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 (一)急性高热

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疾病: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3、变态反应: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

• (二)长期高热

1、常见病: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

2、少见病: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

发热的临床过程、热代谢特点

• 体温上升期:注意保暖如多加衣服,多喝开水。

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

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

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 高热期:解开衣服加快散热或根据医嘱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

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

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 体温下降期:指导家属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注意测量体温以防虚脱。

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

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

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下降。

高热护理常规

体温升高,口温超过37.2℃称发热,口温达39.0℃~40.0℃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

1、病史:了解发热的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的急、缓及伴随症状。

2、症状:①体温上升期: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无汗。②高热持续期: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尿量减少。③退热期: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3、心理社会反应:因发热原因不明,患儿及家属焦虑不安。

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 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情绪焦虑 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战、发冷等有关。

3、疲乏 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4、体液不足 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5、营养失调 与进食过少及消耗增加有关。

6、有坠床的危险 与体温升高患儿烦躁有关。

[护理措施]

1、将患儿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酌情通风。

2、高热患儿易发生舌炎、齿龈炎等,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和黏膜溃烂。

3、高热患儿在降温过程中伴有大汗,应及时更换衣裤和被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和床单干燥、舒适,防止皮肤受压与破损。

4、饮食以清淡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5、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变化,观察治疗反应。体温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降温毯等措施。30min后再次测量体温,结果记录于体温单和护理记录单上。

6、密切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患儿大量出汗或退热时,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7、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者,往往提示病情严重,经治疗后体温下降和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提示治疗有效。观察有无腹泻、出疹、出血或颅内压增高、惊厥等症状,以协助诊断。

8、高热惊厥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前,防止坠床和碰伤,向患儿及家属书面告知并签字,床边备开口器与舌钳,防止舌咬伤,及时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9、用药观察:应用激素、解热镇痛药、冬眠合剂等时,注

意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健康指导]

1、针对患儿发热原因,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加强感染性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增强体质及免疫力。

2、指导患儿发热期注意休息、睡眠、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合理喂养,鼓励患儿多饮水。

3、不能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抗生素,需要时应该由医师指导。

[护理评价]

1、物理降温后体温下降,高热伴随症状减轻或消失,患儿舒适。

2、护理并发症预防处理及时、有效。

3、患儿及家属了解发热基本知识,并能主动配合治疗。

4、观察病情细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惊厥、抽搐等。

5、急救药品、物品准备充分,患儿发生意外时,抢救及时有效。

宝宝发热,临床上常用的降温方法主要有两种:物理降温、药物降温。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帮助宝宝降温,要根据宝宝的年龄、体质和发热程度来决定。

婴幼儿一般感染所致的发热最好先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但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的患儿不宜采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温,以免刺激

皮肤,影响皮疹透发。

如果使用药物降温,要注意剂量不要太大,以免使宝宝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或电解质紊乱。儿科常用的退热药物种类很多,不管使用哪种退热剂,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家庭实用物理降温法

第一,少穿衣服,给孩子散热。 传统的观念就是孩子一发热,就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严严实实的,把汗“逼”出来,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孩在发热时,会出现发抖的症状,父母会以为孩子发冷,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体温上升导致的痉挛。

第二,帮孩子物理降温,有以下常用方法:

1.头部冷湿敷: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2.头部冰枕: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满,排出袋内空气,压紧袋口,无漏水后放置于枕部。

3.温水擦拭或温水浴:用温湿毛巾擦拭孩子的头、腋下、四肢或

洗个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4.前额和大椎穴贴退热贴,直至体温降至正常。

5.不提倡酒精擦浴。

第三,补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随便吃药。高热时呼吸增快,出汗使机体丧失大量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发热时应给他充足的水分,增加尿量,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第四,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给发热宝宝用药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服用一次后,热度不退,再次服药需间隔4~6小时。给宝宝服用的退热药用量不可太大。例如,常用药扑热息痛,患儿每公斤体重服用10~15毫克。如过宝宝服用扑热息痛一日量超过3克,即可发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致死性肝损害。不宜在短时间内让宝宝服用多种退热药,降温幅度不宜太大、太快,否则宝宝会出现体温不升、虚脱等情况。 退热药只是在宝宝发热时才有退热作用,宝宝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并无预防发热的作用。在给宝宝服用退热药后,如果宝宝出汗较多,要及时给他补充水分,以免发生虚脱。

及早发现宝宝发热的方法

摸: 平时经常摸摸宝宝的小手和颈部后面,既可知道宝宝体温是否正常,更重要的可以了解宝宝的衣着是否合适,穿得过多或过少都不利宝宝的健康和舒适。了解了宝宝的正常体温,一旦宝宝有发热,你就马上能“摸出”。用手大致感觉出了宝宝的体温异常,可用你的额角接触宝宝的额角,如果明显感觉宝宝的额头比你的热,那么宝宝多半是发烧了。

看: 如果宝宝脸部潮红、嘴唇干热、哭闹不安,或者没有食欲时,宝宝很可能是发热了。发热时身体的水分消耗较大,如果宝宝的小便比平时的尿量少,且小便发黄、颜色较深,宝宝也可能体温增高了。

测: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是最确切的。通常用肛表测量小宝宝的直肠温度较确切(正常体温为37℃~38℃),也可测量宝宝的腋下或颈部(正常体温为36℃~37℃),测出的直肠温度需减去0.5℃,腋下和颈部温度应加0.5℃,得出的度数便是宝宝的现时体温数,如此可知宝宝的准确体温和是否发热。学龄前宝宝最好不要用口腔表测量体温,以免发生意外。

•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

• 临床上根据体温的高低可分为:

低热: 37.5℃~38℃;

中度热: 38.1 ~39℃;

高热: 39.1 ~ 41℃;

超高热> 41℃

若体温超过0.5℃或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病因

• 引起小儿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 一、外在因素:

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 二、内在因素:

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 三、其他因素:

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 (一)急性高热

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疾病: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3、变态反应: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

• (二)长期高热

1、常见病: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

2、少见病: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

发热的临床过程、热代谢特点

• 体温上升期:注意保暖如多加衣服,多喝开水。

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

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

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 高热期:解开衣服加快散热或根据医嘱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

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

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 体温下降期:指导家属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注意测量体温以防虚脱。

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

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

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下降。


相关文章

  • 儿科5种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 目录 第一节 小儿肺炎护理 ................................ 1 第二节 小儿腹泻护理 ................................ 3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急性扁桃体炎护理 .... ...查看


  • 2016年护士分层培训计划
  • 2016年儿科护士分层培训计划 为了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与能力,结合我科实际情况拟制订如下培训计划: 抓好在职教育,提高护理"三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尤其加强对低年资护士.新入科护士的培训及 ...查看


  • 小儿支气管肺炎护理常规
  • 小儿支气管肺炎护理常规 [概念]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由不同病原菌及其他因素引起的肺部炎症. [护理评估] 1.测量生命体征,观察体温变化. 2.评估病情及呼吸情况. 3.咳嗽.咳痰症状. 4.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肠麻痹. ...查看


  • 医嘱书写规则
  • 医嘱书写管理 一.医嘱和医嘱单的书写内容 医嘱是指医师在医疗活动中下达的医学指令,为病人制定各种诊疗的具体措施,医嘱单必须经治医师亲自填写,如实习医生填写需代教老师批准审查后方可有效. (一)医嘱内容及起始.停止时间应当由医师书写. (二) ...查看


  •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评估要点] 1.询问病史. 2.评估患儿体温变化. 3.评估患儿的伴随症状. 4.了解患者有无惊厥史. [护理措施] 1.环境与休息: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患儿以休息为主. 2.发热的护理 ...查看


  •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应急预案
  •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应急预案 一. 高热的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监测体温每小时一次,病人体温均在39℃以上,使用药物降温物配合理降温甚至亚冬眠疗法,尽量将体温控制在38℃以下,3岁以下小儿预防高热惊厥导致脑缺氧.脑水肿加重.物理降温可选用:(1) ...查看


  • 儿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 儿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惊厥护理常规 一.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二.立即使患儿平卧.头侧立,用纱布包裹之压舌板将口扩开,防止舌咬伤. 三.保持环境安静,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四.高热者立即给物理和药物降温. 五.呼吸困难. ...查看


  • 儿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小儿支气管肺炎护理常规 一.常规护理 1.保持病室清洁.空气清新和流通.保持室内相对温度18~22℃,湿度以60%为宜. 2.体温升高者采用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有高热惊厥史者应及早降温,同时使用镇静剂 ...查看


  • 儿科护理常规
  • 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1.接到入院通知单后,热情接待患儿,根据病情适当安排床位.防 止交叉感染,做好入院宣教. 2.入院测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7岁免测).体 温每日3次,连测3日,3日无异常者改为每日1次.T38.5℃及病 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