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讲述了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二)设计理念

从教材特点、年段特点出发,在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以下设计理念:

1、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的根应该深深地扎在语言文字里。为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文、解字、品词、析句、有的放矢、自主思考,在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坚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两个环节,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放还给学生——人物让他们自己评,理由让他们自己说,结论让他们自己得。而教师则扮演一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引导者角色,于关键处助学生一臂之力。

(三)教学目标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一理论,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认知目标:认写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操作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二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了解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特点,我把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培养朗读、复述、概括能力。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难点: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五)教学准备

1、查阅《将相和》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背景。

2、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计划:2课时。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我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浏览、默读能力,并且默读有了较快的速度。还具有了基本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而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依赖性,不愿意主动探究知识,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喜欢鼓励和表扬。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抓主要句段重点读议,举一反三,回顾、照应、牵动全篇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中,我先以第一个小故事为例,教给学生抓重点句段读议的方法,然后由此及彼,让学生学习第二个小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作者抓住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再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品读第三个小故事,步步为营,层层铺垫。这样既体现了新课标“教

方法、留余地”的精神,又体现了有扶有放的原则,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 学法: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学习“渑池之会”这个小故事,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只作适当引导,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一个小故事则放手让学生自悟、自评,在学生悟得不到位的地方又加以点拨。最后复述故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及复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因此,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即“走近《将相和》”、“走入《将相和》”和“走出《将相和》”。

(一)、走近《将相和》,设下“和”的悬念。

为了在教学伊始就抓住学生的思绪,我利用《将相和》这个课题的“和”字,引出话题,设下悬念,“和”不单单指“和好”,它还包含两层意思,不仅使学生有了探索的兴趣,而且为后文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走入《将相和》,品读人物,感受“和”的经过。

《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好的过程。教学时,我首先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矛盾的焦点——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究竟靠什么爬到廉颇头上的”自然导入第一、二个故事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一、二个故事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攻自破。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抓住人物言行自学将相是如何看待“和”的,不仅突出了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虽然功勋卓著但能知错就改的精神,最后总结将相和好的原因——为了国家的利益,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的高度,令人肃然起敬,达到文道有机的统一。轻松地解决了文章的重点。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走出《将相和》,回味故事,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写将相和,为什么要写前

两个故事?理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曲折而完整的故事,进而深入理解课文用《将相和》做题目的命题方法。顺理成章地突破了文章的难点。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和”字的图片,介绍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升华了“和”的内涵。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既展示了文中两个主要人物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又向学生清晰地呈现出了《将相和》一文的行文思路,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三个独立的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

最后,以一副对联结束我今天的说课:

将相和,和衷共济,文武双全,一片爱国魂!

师生携,携手并进,教学相长,两颗进取心!

谢谢大家!

《将相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讲述了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二)设计理念

从教材特点、年段特点出发,在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以下设计理念:

1、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的根应该深深地扎在语言文字里。为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文、解字、品词、析句、有的放矢、自主思考,在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坚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两个环节,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放还给学生——人物让他们自己评,理由让他们自己说,结论让他们自己得。而教师则扮演一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引导者角色,于关键处助学生一臂之力。

(三)教学目标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一理论,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认知目标:认写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操作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二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了解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特点,我把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培养朗读、复述、概括能力。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难点: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五)教学准备

1、查阅《将相和》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背景。

2、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计划:2课时。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我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浏览、默读能力,并且默读有了较快的速度。还具有了基本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而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依赖性,不愿意主动探究知识,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喜欢鼓励和表扬。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抓主要句段重点读议,举一反三,回顾、照应、牵动全篇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中,我先以第一个小故事为例,教给学生抓重点句段读议的方法,然后由此及彼,让学生学习第二个小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作者抓住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再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品读第三个小故事,步步为营,层层铺垫。这样既体现了新课标“教

方法、留余地”的精神,又体现了有扶有放的原则,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 学法: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学习“渑池之会”这个小故事,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只作适当引导,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一个小故事则放手让学生自悟、自评,在学生悟得不到位的地方又加以点拨。最后复述故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及复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因此,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即“走近《将相和》”、“走入《将相和》”和“走出《将相和》”。

(一)、走近《将相和》,设下“和”的悬念。

为了在教学伊始就抓住学生的思绪,我利用《将相和》这个课题的“和”字,引出话题,设下悬念,“和”不单单指“和好”,它还包含两层意思,不仅使学生有了探索的兴趣,而且为后文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走入《将相和》,品读人物,感受“和”的经过。

《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好的过程。教学时,我首先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矛盾的焦点——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究竟靠什么爬到廉颇头上的”自然导入第一、二个故事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一、二个故事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攻自破。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抓住人物言行自学将相是如何看待“和”的,不仅突出了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虽然功勋卓著但能知错就改的精神,最后总结将相和好的原因——为了国家的利益,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的高度,令人肃然起敬,达到文道有机的统一。轻松地解决了文章的重点。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走出《将相和》,回味故事,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写将相和,为什么要写前

两个故事?理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曲折而完整的故事,进而深入理解课文用《将相和》做题目的命题方法。顺理成章地突破了文章的难点。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和”字的图片,介绍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升华了“和”的内涵。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既展示了文中两个主要人物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又向学生清晰地呈现出了《将相和》一文的行文思路,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三个独立的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

最后,以一副对联结束我今天的说课:

将相和,和衷共济,文武双全,一片爱国魂!

师生携,携手并进,教学相长,两颗进取心!

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 将相和的故事
  • (1) 将相和的故事 这是作者通过赵书记的口,说出的一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将相和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蔺相如原本不过是赵国公卿家的舍人.所谓舍人,也就是卿大夫所养的士,按今天的理解,有点像高级公务员私人开的研究生班.秦王听说赵王有 ...查看


  • 读将相和有感400zi
  • 读<将相和>有感 今天,我们学了司马迁写的<将相和>这篇令人受益匪浅的课文,我感受颇深,不禁掩卷沉思-- <将相和>记叙了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廉颇与勇敢机智的宰相蔺相如之间完整而又曲折的故事,这篇课文分为&q ...查看


  • 秦国历史上曾有过几段鲜为人知的将相和故事
  • (图)廉颇与蔺相如 说起将相和的故事,大家都不会陌生,故事的主人公是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这二人一文一武.一内一外的配合,为维护赵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将相和这样的事情不仅仅赵国有,秦国也发生过,而且还不止一次. 秦国最早的将相 ...查看


  • 五年级[将相和]教学反思
  • 五年级<将相和>教学反思 五年级<将相和>>教学反思(一) <将相和>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由名著选段组成.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 ...查看


  • [将相和]观课报告
  • <将相和>观课报告 有幸看了远程研修网站上提供的李老师的优课视频<将相和>,感受颇深.从课的设计.过程实施.教学调控及学习效果来看,李老师的素质教学相当不错,这堂课收获多多.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 ...查看


  • 将相和给我们的启示
  • 君臣一心,众臣团结,方天下太平.<将相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将相和>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故事.赵国是战国的"七雄"之一,地理位置优越,幅员辽阔,国力仅次于秦国.廉颇.蔺相如是战国后期赵惠文王时 ...查看


  • 将相和评课稿
  • <将相和>评课 郑沛 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将相和>是<史记>中的一篇节选文章,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 ...查看


  • 将相和教学设计
  • <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贺兰一小方欣弘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查看


  • 人教版五下[将相和]教学设计
  •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