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对社会主义
社会形态的认知变化及其实践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始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认知不断进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国家日益强大,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有了新的认识,并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新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中共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认知变化及其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变成执政党,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认识上的偏差,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曾经历过曲折。中共曾一度过分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仍然停留在革命党的定位,忽视了社会建设的任务。在认识上,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作为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志,对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认识的不足,错误地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捆在一起,认为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追求纯而又纯的计划经
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一度陷入低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认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共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及时地把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在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定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十三大提出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实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二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引下,全党克服了左的思想束缚,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论断,在认识上冲破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不同所有制的限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论断得到了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认知的改变,极大地活跃
了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活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股份制、民营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活跃力量,多种经济成分的相互竞争,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全社会的财富创造力极大提高。
三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实行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坚持已久的收入分配原则,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生存和巩固,更涉及到能否有效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中共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在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要求社会的分配形式必须与之相适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有效的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分配形式,形成了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经营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收入分配方式由单一的按劳分配向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转变,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四是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改革开放初期,
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党内曾一度出现淡化党的领导的倾向,党的执政地位面临着考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阵营遭受剧烈冲击,给中共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敲响了警钟。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保证。为此,中共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对提高中共的执政能力明确了方向。中共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推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不断深入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受到人们的质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受到全球的关注。实践证明,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
五是社会主义要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发生了新变化。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新的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取得长足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抓住了科技革命快速发展的机遇,及时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经济保持了较长
时期的高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全球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推进了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升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托技术领先的优势,率先完成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手段和工具的运用,推进了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的积累迅速增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调整。企业股权得到分化,为工人参加管理创造了机会,工会组织缓解了劳资的矛盾,社会福利政策得到改善,收入分配政策做了适当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政治制度与法制实现了有效的结合,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缺陷得到掩饰。民主形式得到扩大,政府与老百姓的矛盾得到缓解,公民的权利有了新的拓展。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混淆了个别人的视听,极少数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也是取得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胜利的必然要求。
软件学院 102960 周壮
中共对社会主义
社会形态的认知变化及其实践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始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认知不断进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国家日益强大,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有了新的认识,并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新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中共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认知变化及其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变成执政党,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认识上的偏差,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曾经历过曲折。中共曾一度过分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仍然停留在革命党的定位,忽视了社会建设的任务。在认识上,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作为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志,对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认识的不足,错误地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捆在一起,认为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追求纯而又纯的计划经
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一度陷入低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认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共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及时地把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在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定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十三大提出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实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二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引下,全党克服了左的思想束缚,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论断,在认识上冲破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不同所有制的限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论断得到了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认知的改变,极大地活跃
了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活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股份制、民营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活跃力量,多种经济成分的相互竞争,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全社会的财富创造力极大提高。
三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实行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坚持已久的收入分配原则,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生存和巩固,更涉及到能否有效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中共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在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要求社会的分配形式必须与之相适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有效的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分配形式,形成了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经营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收入分配方式由单一的按劳分配向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转变,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四是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改革开放初期,
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党内曾一度出现淡化党的领导的倾向,党的执政地位面临着考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阵营遭受剧烈冲击,给中共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敲响了警钟。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保证。为此,中共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对提高中共的执政能力明确了方向。中共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推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不断深入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受到人们的质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受到全球的关注。实践证明,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
五是社会主义要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发生了新变化。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新的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取得长足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抓住了科技革命快速发展的机遇,及时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经济保持了较长
时期的高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全球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推进了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升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托技术领先的优势,率先完成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手段和工具的运用,推进了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的积累迅速增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调整。企业股权得到分化,为工人参加管理创造了机会,工会组织缓解了劳资的矛盾,社会福利政策得到改善,收入分配政策做了适当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政治制度与法制实现了有效的结合,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缺陷得到掩饰。民主形式得到扩大,政府与老百姓的矛盾得到缓解,公民的权利有了新的拓展。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混淆了个别人的视听,极少数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也是取得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胜利的必然要求。
软件学院 102960 周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