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年的重节日汇总

中国一年的重要节日汇总

整体上可以将中国现在重视的一年中的时节可以分成三个大的种类:法定假日;中国人所过的外国节日;其他类。法定节假日包括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新中国成立后设定的节假日,具体包括:

春 节

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英文:The Spring Festival

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

俗称“过大年”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适用地区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

习俗

守岁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演变

中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社日节

(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

春社:我国历史上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其社会形态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人们对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爱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们的祭祀对象,称作

社字从示从土,

春、秋二社相比来看,春社的活动更多一些。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而二月二相传又是土地神的诞辰,所以这一天的享祀也就格外隆重。袁景澜《吴郡岁华纪胜》记苏州此俗说: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城中庙宇各有专

祠,牲乐以酬。乡村土谷神祠,农民亦家具壶浆以祝,神厘俗称田公、田婆,古称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钱作会,曰社钱。叠鼓祈年,曰社鼓。饮酒治聋,曰社酒。以肉杂调和饭,曰社饭。……田事将兴,特祀社以祈农祥。古代享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一般春秋各一,后来则间或有四时致祭的。宋人邱光庭《兼明录》等书称:社日一般用戊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大体在春分或秋分前后。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则有春、秋二社。春、秋二社祀神的功能有所分别,即所谓春祈秋报。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秋社则以收获报答感谢神明。

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城中庙宇各有专祠,牲乐以酬。乡村土谷神祠,农民亦家具壶浆以祝,神厘俗称田公、田婆,古称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钱作会,曰社钱。叠鼓祈年,曰社鼓。饮酒治聋,曰社酒。以肉杂调和饭,曰社饭。……田事将兴,特祀社以祈农祥。

北方地区习俗------引龙、除虫、薰虫、剃龙头(理发剃头)、食俗、嫁女住春、禁忌(忌动针线、忌担水、忌洗衣、忌磨面)

南方地区习俗------祭社(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秋社:始于汉代,后世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代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神报谢。宋时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后世,秋社渐微,其内容多与中元节(七月半)合并。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你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宋吴自枚《梦粱录·八月》:“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清顾禄《清嘉录·七月·斋田头》:“中元,农家祀田神,各具粉团、鸡黍、瓜蔬之属,于田间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谓之斋田头。案:韩昌黎诗:„共向田头乐社神。‟又云„愿为同社人,鸡豚宴春秋。‟......则是今之七月十五日之祀,犹古之秋社耳。

清明节

(时间):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释义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习俗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英语:Dragon Boat Festival

又名:龙舟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

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

来源

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著名爱国诗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习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榕枝: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榕枝,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

月池主持友谊赛。现代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英国人也有仿效中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英文:the mid-autumn festival

来源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

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习俗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月饼,边吃月饼等边在庭院赏月。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释义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演变

阴历的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1989年,中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具体习俗如下所列:

①、 、登高

②、吃重阳糕

③、赏菊并饮菊花酒

④、插茱萸和簪菊花

⑤、喝重阳酒

冬至

时间: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除夕

时间: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

释义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起源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别称

“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英文: Chinese New Year's Eve(直译:中国新年前夕),又称Lunar New Year's Eve(直译:阴历新年前夕)

习俗

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少数地方风俗不同,比如贵州,桌上的鱼不是不能吃的,是要剩下一些,寓意“年年有余”)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跳火群/tiǎu-hé-gún/”只是按闽南语音译成汉字。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也不清楚。大胆猜测是:本来是从“火堆”上跳过去,但必须进屋到达“天公灯”才算完成一趟,接着又返回来,再跳,所以就成“群”了。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

三八妇女节

1975年3月8日,联合国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确认普通妇女争取平等参与社会的传统。1997年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请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历史和民族传统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宣布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联合国的倡议导致为实现男女平等建立了国家法律框架,并且提高了公众对于迫切需要在各个方面提高妇女地位的认识。服装和纺织女工举行了一次抗议,反对非人道的环境。游行者被警察围攻并赶散,两年以后,又是在三月,这些妇女组织了第一个工会。

五一劳动节 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会议提出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1886年5月1日,以美国芝加哥为中心,在美国举行了约35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示威者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1886年5月3日芝加哥政府出动警察进行镇压,开枪打死两人,事态扩大,5月4日罢工工人在干草市场广场举行抗议,由于不明身份者向警察投掷炸弹,最终警察开枪,先后共有4位工人、7位警察死亡,史称“干草市场暴乱”(Haymarket Riot)或“干草市场屠杀”(Haymarket Massacre)。在随后的宣判中有8位无政府主义者以谋杀罪被起诉,4位无政府主义者被绞死,1位在牢中自杀。

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及抗议随后的宣判,在世界范围内举行了工人的抗议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了“国际劳动节”的前身。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并公众放假。[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国庆节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委员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六一儿童节

儿童节是附以每一个未成年人的节日,是保障儿童权利、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的节日。

1925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关于儿童福利的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儿童节”的概念,号召各国设立自己的儿童纪念日。

1949年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中通过了保障全世界儿童权利,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的决议,为纪念1942年6月被纳粹德国屠杀的捷克利迪策村全体婴儿,决定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1954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定11月20日为世界儿童节(The Universal Children's Day)。

世界上一些国家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称为“国际儿童节”。在欧美国家,儿童节的日期各不相同,而且往往很少举行社会公众性的庆祝。

教师节

2014年9月10日,星期三。教师节是一个感谢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贡献的节日,不同国家定订的教师节时间不同,我国的教师节为每年的9月10日。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2014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的第29个教师节。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订每年10月5日为“世界教师日”

中国人所过的外国节日

圣瓦伦丁节(情人节St. Valentine's Day)

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圣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古罗马时代的牧神节,就是一个情侣们的节日。是日男女青年欢聚一堂,姑娘们把表达爱情的祝词放在签筒里,小伙子依次抽签,抽到哪位姑娘的祝词,那位姑娘就成为他的恋人。

基督教兴起,教会对牧神节习俗不以为然。但由于这个节日受到青年人的偏爱,到公元7世纪,教会便把这个节日同基督教联系在一起,用基督教殉教者圣瓦伦丁主教的名字为这个节日重新命名,并把日期由原来的2月15日改为2月14日。传说,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认为已婚男子不愿离家当兵,因此发布了一道禁止结婚的法令。圣瓦伦丁主教因违背皇帝旨意,秘密为青年人举行婚礼,而遭到监禁,于公元273年2月14日死于狱中。

圣瓦伦丁节曾是英国人喜爱的节日,随着新大陆的开发,英国移民把这一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带到了北美,逐渐在美国生根开花。 年轻人是圣瓦伦丁节当之无愧的主角,他们要在这一节日里郑重其事地为恋人选择礼物、赠送鲜花,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痴情的姑娘可能会按照古老的传说,在圣瓦伦丁节前夜把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盼望在梦中同自己的心上人相会。

在美国,圣瓦伦丁节已不仅仅是青年人的节日,亲人朋友之间都可以互送小礼品以表达感情增进友谊。不少商店专门出售这类礼品,如装饰成心形的巧克力糖、或者系着缎带的红玫瑰和郁金香花束。至于各式各样的情人卡,更是比比皆是 愚人节(April Fools' Day)

4月1日是西方也是美国的民间传统节日——愚人节。愚人节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即目前的公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大加嘲弄。在4月1日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从此人们每逢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习俗。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

愚人节,人们常常组织家庭聚会,用水仙花和雏菊把房间装饰一新。典型的传统做法是布置假环境,如把房间布置得像过新年一样,等客人到来时则祝他们“新年快乐”,令人感到别致有趣。

不过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相互开玩笑,捉弄对方,比如,小孩子会告诉父母说自己的书包破了个洞,或者脸上有个黑点,等大人俯身来看时,他们就一边喊着“四月傻瓜”,一边笑着跑开去。

如今的愚人节在美国已主要是淘气的男孩子们的节日。

复活节(Easter、一般指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每年,春分过去,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日期年年不同,一般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

复活节有不少传统习惯,最典型的要数复活节彩蛋。古人常把蛋视为多子多孙和复活的象征。后来基督教徒又赋予蛋新的涵义,认为它是耶稣墓的象征,未来的生命

就是从其中挣脱而出世的。复活节时人们把鸡蛋染成红色,代表耶稣受难时流出的鲜血,同时也象征复活后的快乐。还有一种古老的习俗,是把煮熟的鸡蛋送给街头的孩子们做游戏,他们把蛋往前滚,谁的蛋最后破,谁就获得胜利,蛋全归他所有。

兔子也是复活节的象征。因为兔子繁殖力很强,所以人们把它视为新生命的表现者。大人常绘声绘色地告诉孩子复活节彩蛋是兔子下的,并把彩蛋放在花园里,让孩子们玩找蛋游戏。

现在每逢复活节,美国大小糖果店总要出售用巧克力制成的复活节小兔和彩蛋。这些彩蛋小的和鸡蛋差不多,大的竟有甜瓜那么大,孩子们自然喜欢,送给亲戚朋友,也不失为上佳礼品。

母亲节(Mothers' Day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美国的母亲节始于1907年5月,要求定立母亲节这一倡议是费城安娜·贾维斯提出的。她曾亲自在教堂安排仪式,组织活动,要求前来参加者胸前佩带白色石竹花。这一活动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兴趣,翌年便有更多的教堂纷纷组织同样的活动。人们一致决定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

1911年,庆祝母亲节的活动已经开展得非常广泛,不仅席卷美国各州,而且连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的一些国家也都开始庆祝这个节日。此后几年中,庆祝母亲节的热潮有增无已。1912年,美国专门成立了母亲节国际协会。1913年5月,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号召总统及内阁、参众两院和联邦政府的所有官员一律在母亲节佩带白色石竹花。1914年,美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二为母亲节。紧接着,威尔逊总统昭告全国公民在自己的住宅上悬挂国旗以表达人们对美国全体母亲的热爱和尊敬。此后美国总统每年都要发表一篇内容相同的宣言。

在胸前佩带石竹花,颜色是有讲究的。初时一律为白色,后来则变成那些母亲已经去世的人佩带白色石竹花,而母亲仍然健在的人则佩带红色石竹花。这一天,人们总要想方设法使母亲愉快地度过节日,感谢她们一年的辛勤劳动。最普通的方式是向母亲赠送母亲节卡片或礼物,还有些家庭则由丈夫孩子们把全部家务活包揽下来。

父亲节(Fathers' Day)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人们在庆祝母亲节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父亲的功绩。1909年就有人建议确定父亲节。据说第一个提出这种建议的是华盛顿的约翰·多德夫人。多德夫人的母亲早亡,其父独自一人承担起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

把他们全部培养成人。1909年,多德夫人感念父亲养育之恩,准备为他举行活动,同时想到所有的父亲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于是给当地一家教士协会写信,建议把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该协会将建议提交会员讨论,获得了通过。1910年6月,人们便在此庆祝了第一个父亲节,当时,凡是父亲已故的人都佩带一朵白玫瑰,父亲在世的人则佩带红玫瑰。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开始时父亲节的日期在各地有所不同。而且有的地方用蒲公英作为父亲节的标志,有的地方则用衬有一片绿叶的白丁香作为父亲节的标志。1916年父亲节得到了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的首肯,1924年美国第30任总统柯立芝建议将其定为全国性节日。1934年6月,美国国会统一规定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 万圣节(Hallowmas)

11月1日万圣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前夜,即10月31日夜晚,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南瓜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为了保护儿童和对他们加以引导,美国的学校和家庭常在万圣节前夜为他们组织丰富多彩的晚会和娱乐活动。孩子们自己动手布置会场,装饰环境,然后装扮成女巫或海盗等模样表演各种节目或做游戏玩。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另外要注意的是Halloween是指万圣节前夕,即10月31日,而真正的万圣节叫Hallowmas,又称All Saint's Day,中文常将此搞错

圣诞节(Christmas)

12月25日圣诞节是美国最大最热闹的节日。可以说从感恩节过后,美国人就开始为圣诞节大忙特忙起来。

圣诞节的许多风俗都来源于《圣经》中的传说。根据耶稣诞生在夜里这种说法,圣诞节的庆祝活动从12月24日夜间开始,午夜时分达到高潮,这一夜就被称为圣诞夜。美国人通常通宵达旦地举行庆祝或。他们有的聚在酒馆、舞厅、俱乐部中尽情欢乐;有的全家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壁炉旁享受天伦之乐;还有那些虔诚的信徒们则在灯火通明的教堂里,参加纪念耶稣诞生的午夜礼拜。

圣诞夜里最有趣的活动要数“报佳音”,象征天使在伯利恒郊外向牧羊人报告基督降生的喜讯。深夜来临,教堂里的唱诗班挨家挨户地来到教徒家门前齐声唱起圣诞颂歌。于是这家人便走出来加入合唱。唱罢,主人把大家邀入屋中,以茶点招待。说笑一番后,唱诗班再到别人家去唱,主人一家也往往随同前去,“报佳音”的队伍愈来愈大,他们一家家地唱,欢乐的气氛有增无减,常常持续到天明。

圣诞节里最典型的装饰是圣诞树,人们会在小杉树或小松树上挂满礼物和彩灯,树顶再装一颗大星。这些装饰都是有象征意义的,树上的彩灯象征耶稣给世界带来光明,树顶的大星则代表耶稣降生后将三位东方贤士引到伯利恒的那颗星。除了圣诞树,冬青和榭寄生也是圣诞节里常见的点缀。美国人常常用冬青树枝编成花环挂在大门上,或是将几枝冬青摆放在餐桌上作为节日的装饰。还有一些家庭会在门框或天花板上悬挂一束榭寄生,按照传统习俗,圣诞节时,凡是女子站在榭寄生下面,任何人都可以去亲吻她。顽皮的男孩子常常故意把女孩子引到榭寄生下,理直气壮地吻她一下。

圣诞节在美国如此受人重视,人们恐怕很难想象,他们的祖先曾经禁止过圣诞节。当年英国清教徒受尽英国国教的迫害,千里迢迢来到新大陆,他们对英国国教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以至发展到凡是国教所实行的,他们都加以反对,对圣诞节的庆祝也因此严加禁止。他们规定,凡移民中有人胆敢庆祝圣诞节者,必须罚款。这条禁令一直到19世纪德国及爱尔兰移民大量移入美国后才逐渐解除。今天圣诞节已成为美国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这段往事也成为一件历史趣闻了。

美国80%以上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华裔约100万。5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他人信仰犹太教和东正教。

其他类

5月20日和5月21日,分别取自其谐音“我爱你”。这两天是情侣互赠礼物,约会游玩的时候(主要在年轻人群体中),也统称为网络情人节。

11月11日,光棍节-又名双十一。这个是当下社会年轻人自我调侃单身所“自立”的节日,不过随着80、90后年轻人消费能力的崛起,各大电商首先引入双十一时间销售的概念。11月11日越来越受到大众和商家的重视。

12月12日,俗称双十二,在双十一模式下催生的另一促销时间点。

女生节 据说,每年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高校女生不愿称自己为妇女,又不想放弃女性的节日特权,不知何人提议,从此以后就有了女生节。根据一句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女生和妇女只差一日”,大家都把3月7日,也就是3月8日的前一天称为“女生节 男生节

中国提倡的主要是根据女生节的兴起而自我设立的,主要流行于各大院校。每个院校的时间都不相同。

男人节 男人节,中国网络提议节日,和三八妇女节对应,位于每年8月3日。“男人节非男权节”,之所以设立男人节是为了倡导男性承担改善两性关系的主要角色,建立自尊自爱的新形象,同时,呼唤关爱男性,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屌丝节 流行于广大的自称为屌丝一族。屌丝节产生于李毅吧,并通过网络等媒介传播,逐渐形成一种屌丝节文化。11月14日寓意有二:11月是象征屌丝的光棍月,14日是毅丝节,二者结合形成屌丝节。屌丝节是毅种文化,毅种境界

中国一年的重要节日汇总

整体上可以将中国现在重视的一年中的时节可以分成三个大的种类:法定假日;中国人所过的外国节日;其他类。法定节假日包括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新中国成立后设定的节假日,具体包括:

春 节

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英文:The Spring Festival

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

俗称“过大年”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适用地区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

习俗

守岁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演变

中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社日节

(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

春社:我国历史上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其社会形态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人们对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爱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们的祭祀对象,称作

社字从示从土,

春、秋二社相比来看,春社的活动更多一些。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而二月二相传又是土地神的诞辰,所以这一天的享祀也就格外隆重。袁景澜《吴郡岁华纪胜》记苏州此俗说: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城中庙宇各有专

祠,牲乐以酬。乡村土谷神祠,农民亦家具壶浆以祝,神厘俗称田公、田婆,古称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钱作会,曰社钱。叠鼓祈年,曰社鼓。饮酒治聋,曰社酒。以肉杂调和饭,曰社饭。……田事将兴,特祀社以祈农祥。古代享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一般春秋各一,后来则间或有四时致祭的。宋人邱光庭《兼明录》等书称:社日一般用戊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大体在春分或秋分前后。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则有春、秋二社。春、秋二社祀神的功能有所分别,即所谓春祈秋报。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秋社则以收获报答感谢神明。

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城中庙宇各有专祠,牲乐以酬。乡村土谷神祠,农民亦家具壶浆以祝,神厘俗称田公、田婆,古称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钱作会,曰社钱。叠鼓祈年,曰社鼓。饮酒治聋,曰社酒。以肉杂调和饭,曰社饭。……田事将兴,特祀社以祈农祥。

北方地区习俗------引龙、除虫、薰虫、剃龙头(理发剃头)、食俗、嫁女住春、禁忌(忌动针线、忌担水、忌洗衣、忌磨面)

南方地区习俗------祭社(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秋社:始于汉代,后世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代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神报谢。宋时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后世,秋社渐微,其内容多与中元节(七月半)合并。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你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宋吴自枚《梦粱录·八月》:“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清顾禄《清嘉录·七月·斋田头》:“中元,农家祀田神,各具粉团、鸡黍、瓜蔬之属,于田间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谓之斋田头。案:韩昌黎诗:„共向田头乐社神。‟又云„愿为同社人,鸡豚宴春秋。‟......则是今之七月十五日之祀,犹古之秋社耳。

清明节

(时间):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释义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习俗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英语:Dragon Boat Festival

又名:龙舟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

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

来源

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著名爱国诗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习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榕枝: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榕枝,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

月池主持友谊赛。现代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英国人也有仿效中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英文:the mid-autumn festival

来源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

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习俗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月饼,边吃月饼等边在庭院赏月。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释义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演变

阴历的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1989年,中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具体习俗如下所列:

①、 、登高

②、吃重阳糕

③、赏菊并饮菊花酒

④、插茱萸和簪菊花

⑤、喝重阳酒

冬至

时间: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除夕

时间: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

释义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起源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别称

“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英文: Chinese New Year's Eve(直译:中国新年前夕),又称Lunar New Year's Eve(直译:阴历新年前夕)

习俗

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少数地方风俗不同,比如贵州,桌上的鱼不是不能吃的,是要剩下一些,寓意“年年有余”)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跳火群/tiǎu-hé-gún/”只是按闽南语音译成汉字。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也不清楚。大胆猜测是:本来是从“火堆”上跳过去,但必须进屋到达“天公灯”才算完成一趟,接着又返回来,再跳,所以就成“群”了。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

三八妇女节

1975年3月8日,联合国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确认普通妇女争取平等参与社会的传统。1997年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请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历史和民族传统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宣布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联合国的倡议导致为实现男女平等建立了国家法律框架,并且提高了公众对于迫切需要在各个方面提高妇女地位的认识。服装和纺织女工举行了一次抗议,反对非人道的环境。游行者被警察围攻并赶散,两年以后,又是在三月,这些妇女组织了第一个工会。

五一劳动节 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会议提出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1886年5月1日,以美国芝加哥为中心,在美国举行了约35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示威者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1886年5月3日芝加哥政府出动警察进行镇压,开枪打死两人,事态扩大,5月4日罢工工人在干草市场广场举行抗议,由于不明身份者向警察投掷炸弹,最终警察开枪,先后共有4位工人、7位警察死亡,史称“干草市场暴乱”(Haymarket Riot)或“干草市场屠杀”(Haymarket Massacre)。在随后的宣判中有8位无政府主义者以谋杀罪被起诉,4位无政府主义者被绞死,1位在牢中自杀。

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及抗议随后的宣判,在世界范围内举行了工人的抗议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了“国际劳动节”的前身。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并公众放假。[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国庆节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委员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六一儿童节

儿童节是附以每一个未成年人的节日,是保障儿童权利、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的节日。

1925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关于儿童福利的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儿童节”的概念,号召各国设立自己的儿童纪念日。

1949年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中通过了保障全世界儿童权利,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的决议,为纪念1942年6月被纳粹德国屠杀的捷克利迪策村全体婴儿,决定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1954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定11月20日为世界儿童节(The Universal Children's Day)。

世界上一些国家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称为“国际儿童节”。在欧美国家,儿童节的日期各不相同,而且往往很少举行社会公众性的庆祝。

教师节

2014年9月10日,星期三。教师节是一个感谢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贡献的节日,不同国家定订的教师节时间不同,我国的教师节为每年的9月10日。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2014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的第29个教师节。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订每年10月5日为“世界教师日”

中国人所过的外国节日

圣瓦伦丁节(情人节St. Valentine's Day)

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圣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古罗马时代的牧神节,就是一个情侣们的节日。是日男女青年欢聚一堂,姑娘们把表达爱情的祝词放在签筒里,小伙子依次抽签,抽到哪位姑娘的祝词,那位姑娘就成为他的恋人。

基督教兴起,教会对牧神节习俗不以为然。但由于这个节日受到青年人的偏爱,到公元7世纪,教会便把这个节日同基督教联系在一起,用基督教殉教者圣瓦伦丁主教的名字为这个节日重新命名,并把日期由原来的2月15日改为2月14日。传说,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认为已婚男子不愿离家当兵,因此发布了一道禁止结婚的法令。圣瓦伦丁主教因违背皇帝旨意,秘密为青年人举行婚礼,而遭到监禁,于公元273年2月14日死于狱中。

圣瓦伦丁节曾是英国人喜爱的节日,随着新大陆的开发,英国移民把这一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带到了北美,逐渐在美国生根开花。 年轻人是圣瓦伦丁节当之无愧的主角,他们要在这一节日里郑重其事地为恋人选择礼物、赠送鲜花,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痴情的姑娘可能会按照古老的传说,在圣瓦伦丁节前夜把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盼望在梦中同自己的心上人相会。

在美国,圣瓦伦丁节已不仅仅是青年人的节日,亲人朋友之间都可以互送小礼品以表达感情增进友谊。不少商店专门出售这类礼品,如装饰成心形的巧克力糖、或者系着缎带的红玫瑰和郁金香花束。至于各式各样的情人卡,更是比比皆是 愚人节(April Fools' Day)

4月1日是西方也是美国的民间传统节日——愚人节。愚人节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即目前的公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大加嘲弄。在4月1日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从此人们每逢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习俗。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

愚人节,人们常常组织家庭聚会,用水仙花和雏菊把房间装饰一新。典型的传统做法是布置假环境,如把房间布置得像过新年一样,等客人到来时则祝他们“新年快乐”,令人感到别致有趣。

不过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相互开玩笑,捉弄对方,比如,小孩子会告诉父母说自己的书包破了个洞,或者脸上有个黑点,等大人俯身来看时,他们就一边喊着“四月傻瓜”,一边笑着跑开去。

如今的愚人节在美国已主要是淘气的男孩子们的节日。

复活节(Easter、一般指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每年,春分过去,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日期年年不同,一般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

复活节有不少传统习惯,最典型的要数复活节彩蛋。古人常把蛋视为多子多孙和复活的象征。后来基督教徒又赋予蛋新的涵义,认为它是耶稣墓的象征,未来的生命

就是从其中挣脱而出世的。复活节时人们把鸡蛋染成红色,代表耶稣受难时流出的鲜血,同时也象征复活后的快乐。还有一种古老的习俗,是把煮熟的鸡蛋送给街头的孩子们做游戏,他们把蛋往前滚,谁的蛋最后破,谁就获得胜利,蛋全归他所有。

兔子也是复活节的象征。因为兔子繁殖力很强,所以人们把它视为新生命的表现者。大人常绘声绘色地告诉孩子复活节彩蛋是兔子下的,并把彩蛋放在花园里,让孩子们玩找蛋游戏。

现在每逢复活节,美国大小糖果店总要出售用巧克力制成的复活节小兔和彩蛋。这些彩蛋小的和鸡蛋差不多,大的竟有甜瓜那么大,孩子们自然喜欢,送给亲戚朋友,也不失为上佳礼品。

母亲节(Mothers' Day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美国的母亲节始于1907年5月,要求定立母亲节这一倡议是费城安娜·贾维斯提出的。她曾亲自在教堂安排仪式,组织活动,要求前来参加者胸前佩带白色石竹花。这一活动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兴趣,翌年便有更多的教堂纷纷组织同样的活动。人们一致决定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

1911年,庆祝母亲节的活动已经开展得非常广泛,不仅席卷美国各州,而且连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的一些国家也都开始庆祝这个节日。此后几年中,庆祝母亲节的热潮有增无已。1912年,美国专门成立了母亲节国际协会。1913年5月,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号召总统及内阁、参众两院和联邦政府的所有官员一律在母亲节佩带白色石竹花。1914年,美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二为母亲节。紧接着,威尔逊总统昭告全国公民在自己的住宅上悬挂国旗以表达人们对美国全体母亲的热爱和尊敬。此后美国总统每年都要发表一篇内容相同的宣言。

在胸前佩带石竹花,颜色是有讲究的。初时一律为白色,后来则变成那些母亲已经去世的人佩带白色石竹花,而母亲仍然健在的人则佩带红色石竹花。这一天,人们总要想方设法使母亲愉快地度过节日,感谢她们一年的辛勤劳动。最普通的方式是向母亲赠送母亲节卡片或礼物,还有些家庭则由丈夫孩子们把全部家务活包揽下来。

父亲节(Fathers' Day)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人们在庆祝母亲节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父亲的功绩。1909年就有人建议确定父亲节。据说第一个提出这种建议的是华盛顿的约翰·多德夫人。多德夫人的母亲早亡,其父独自一人承担起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

把他们全部培养成人。1909年,多德夫人感念父亲养育之恩,准备为他举行活动,同时想到所有的父亲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于是给当地一家教士协会写信,建议把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该协会将建议提交会员讨论,获得了通过。1910年6月,人们便在此庆祝了第一个父亲节,当时,凡是父亲已故的人都佩带一朵白玫瑰,父亲在世的人则佩带红玫瑰。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开始时父亲节的日期在各地有所不同。而且有的地方用蒲公英作为父亲节的标志,有的地方则用衬有一片绿叶的白丁香作为父亲节的标志。1916年父亲节得到了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的首肯,1924年美国第30任总统柯立芝建议将其定为全国性节日。1934年6月,美国国会统一规定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 万圣节(Hallowmas)

11月1日万圣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前夜,即10月31日夜晚,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南瓜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为了保护儿童和对他们加以引导,美国的学校和家庭常在万圣节前夜为他们组织丰富多彩的晚会和娱乐活动。孩子们自己动手布置会场,装饰环境,然后装扮成女巫或海盗等模样表演各种节目或做游戏玩。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另外要注意的是Halloween是指万圣节前夕,即10月31日,而真正的万圣节叫Hallowmas,又称All Saint's Day,中文常将此搞错

圣诞节(Christmas)

12月25日圣诞节是美国最大最热闹的节日。可以说从感恩节过后,美国人就开始为圣诞节大忙特忙起来。

圣诞节的许多风俗都来源于《圣经》中的传说。根据耶稣诞生在夜里这种说法,圣诞节的庆祝活动从12月24日夜间开始,午夜时分达到高潮,这一夜就被称为圣诞夜。美国人通常通宵达旦地举行庆祝或。他们有的聚在酒馆、舞厅、俱乐部中尽情欢乐;有的全家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壁炉旁享受天伦之乐;还有那些虔诚的信徒们则在灯火通明的教堂里,参加纪念耶稣诞生的午夜礼拜。

圣诞夜里最有趣的活动要数“报佳音”,象征天使在伯利恒郊外向牧羊人报告基督降生的喜讯。深夜来临,教堂里的唱诗班挨家挨户地来到教徒家门前齐声唱起圣诞颂歌。于是这家人便走出来加入合唱。唱罢,主人把大家邀入屋中,以茶点招待。说笑一番后,唱诗班再到别人家去唱,主人一家也往往随同前去,“报佳音”的队伍愈来愈大,他们一家家地唱,欢乐的气氛有增无减,常常持续到天明。

圣诞节里最典型的装饰是圣诞树,人们会在小杉树或小松树上挂满礼物和彩灯,树顶再装一颗大星。这些装饰都是有象征意义的,树上的彩灯象征耶稣给世界带来光明,树顶的大星则代表耶稣降生后将三位东方贤士引到伯利恒的那颗星。除了圣诞树,冬青和榭寄生也是圣诞节里常见的点缀。美国人常常用冬青树枝编成花环挂在大门上,或是将几枝冬青摆放在餐桌上作为节日的装饰。还有一些家庭会在门框或天花板上悬挂一束榭寄生,按照传统习俗,圣诞节时,凡是女子站在榭寄生下面,任何人都可以去亲吻她。顽皮的男孩子常常故意把女孩子引到榭寄生下,理直气壮地吻她一下。

圣诞节在美国如此受人重视,人们恐怕很难想象,他们的祖先曾经禁止过圣诞节。当年英国清教徒受尽英国国教的迫害,千里迢迢来到新大陆,他们对英国国教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以至发展到凡是国教所实行的,他们都加以反对,对圣诞节的庆祝也因此严加禁止。他们规定,凡移民中有人胆敢庆祝圣诞节者,必须罚款。这条禁令一直到19世纪德国及爱尔兰移民大量移入美国后才逐渐解除。今天圣诞节已成为美国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这段往事也成为一件历史趣闻了。

美国80%以上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华裔约100万。5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他人信仰犹太教和东正教。

其他类

5月20日和5月21日,分别取自其谐音“我爱你”。这两天是情侣互赠礼物,约会游玩的时候(主要在年轻人群体中),也统称为网络情人节。

11月11日,光棍节-又名双十一。这个是当下社会年轻人自我调侃单身所“自立”的节日,不过随着80、90后年轻人消费能力的崛起,各大电商首先引入双十一时间销售的概念。11月11日越来越受到大众和商家的重视。

12月12日,俗称双十二,在双十一模式下催生的另一促销时间点。

女生节 据说,每年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高校女生不愿称自己为妇女,又不想放弃女性的节日特权,不知何人提议,从此以后就有了女生节。根据一句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女生和妇女只差一日”,大家都把3月7日,也就是3月8日的前一天称为“女生节 男生节

中国提倡的主要是根据女生节的兴起而自我设立的,主要流行于各大院校。每个院校的时间都不相同。

男人节 男人节,中国网络提议节日,和三八妇女节对应,位于每年8月3日。“男人节非男权节”,之所以设立男人节是为了倡导男性承担改善两性关系的主要角色,建立自尊自爱的新形象,同时,呼唤关爱男性,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屌丝节 流行于广大的自称为屌丝一族。屌丝节产生于李毅吧,并通过网络等媒介传播,逐渐形成一种屌丝节文化。11月14日寓意有二:11月是象征屌丝的光棍月,14日是毅丝节,二者结合形成屌丝节。屌丝节是毅种文化,毅种境界


相关文章

  • 小学英语文化知识汇总
  • PEP小学英语文化知识汇总 注意:Canada的首都不是Toronto. The U.S.A的首都不是New York. Australia的首都不是Sydney 二.饮食文化 1.西餐礼仪 四上 Unit 5 The knife is o ...查看


  • 中国一年节日纪念日汇总
  • 中国一年节日纪念日汇总 1月份 1月1日:元旦 1月6日:中国第13亿人口日 1月第一个星期日:黑人日 1月8日:周恩来逝世纪念日 1月21日:列宁逝世纪念日 1月26日:国际海关日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国际麻风节) 2月 ...查看


  • 知识汇总2
  • 五年级社会知识总汇 一.基础知识 1.一个自尊自爱的人,一定是严于律己的.这样的人,能够自觉遵守( )和( ),知道羞耻荣辱,爱惜名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知耻近乎勇是指( ). 3.( )是自尊自爱的一种表现.( )树立自信心,也是自 ...查看


  • 网络促销方式汇总
  • 网络促销方式汇总 班级:12连锁本一 组长:李阳 组员:徐勉勉 金霄 李筱璐 1.网上折价促销 折价亦称打折.折扣,是目前网上最常用的一种促销方式.因为目前网民在网上购物的热情远低于商场超市等传统购物场所,因此网上商品的价格一般都要比传统方 ...查看


  • 七一建党节红色短信祝福语汇总
  • 七和迎七一:世界要和平,冲突要和解,国家要和处,社会要和谐,家庭要和睦,待人要和气,和衷共济战胜危机,天地人和共创奇迹!和和气气庆七一! 唱首<春天的故事>,祝党快乐,送上幸福的生活,祝党快乐,还有诚挚的祝福,祝所有朋友永永远远 ...查看


  • 端午节主题班会
  • 端午节主题班会 一.活动主题:端午话传统 二.活动背景:现在的小学生对国外的节日了解很多,但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仅限于春节.中秋节等几个节日,为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 ...查看


  • 国庆节祝福短信汇总
  • 国庆祝你:百事可乐!万事芬达!天天哇哈哈!时时乐百氏!刻刻高乐高!心情似雪碧!永远都醒目! 不妨出去走走,放松呼吸,走向灿烂阳光.把发霉的心事交给流水,向远去的尘埃行个注目礼. 每一阵清风细雨,都会让我将你轻轻想起:每一条祝福短信,都会将我 ...查看


  • 2012年教师节祝福语汇总
  • 我是幼苗,你是雨露,滋润我干枯的心田.我是小草,你是太阳,照耀我成长的路.谢谢您,老师!我是幼苗,你是雨露,滋润我干涸的心田.我是小草,你是太阳,照耀我成长的路 我若是ceo,您就是ceo的老师.我若是总统,您就是总统的妈妈.不管我将来人生 ...查看


  • 2012个性元旦贺卡祝福语汇总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关于XXX的祝福语,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是你多么温馨的目光,让我坚毅望向前路,在这节日里,请准我说声:妈妈,真的爱你! ☆ 我到处寻我的妈妈,原来一直坐在我的屋子里,是我们幸福的象征.节日快乐! ☆ 当您看见这信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