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 5 月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2008
第 35 卷 第 3 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Vol.35 No.3
[收稿日期]2008- 03- 03
[作者简介]杨鲜兰(1965- ),女,湖北麻城人,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杨鲜兰
(湖北大学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学说,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
有普适性、实践性、革命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
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从当初只为少数思想家掌握的科学理论,发展成为亿万
人民群众掌握的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广泛开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筑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
柱。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4799(2008)03- 0019- 06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关于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学说,具有普适性、实践
性、科学性、革命性、开放性、批判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亿万中国人
民共同的事业,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
中指出,我们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
一讲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
践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然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掌握和践行,才能转化为强
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宣传普及活动使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及理论
创新成果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和信仰,并且成为人民群众的思
想指南和行动纲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人类普适性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对广大人民群众
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产物。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
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人类思
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欧,但它的视阈是整个人类历史和世界全局,它是整个世
界历史发展过程的科学概括。现在,它已成为亿万人民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
导思想。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它已深刻地改变人类
社会的生活,并将通过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继续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它成功地掌握了亿万群众的心
灵,并将继续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掌握更多群众的心灵,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5 卷
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实现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适性、世界
性、人类性的特点,它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民族国家。当然,马克思主义要在现实中成为
人类普适性理论,还必须与世界各民族国家国情相结合,还必须为世界各民族国家人民所理解、所认同、
所接受。否则,就只能成为狭隘的地域性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坚持
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
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
力、创造力、感召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就是与中国人民大众实践的结合,就是与中国人民
大众命运的结合。也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使全人类都得到真正解放和自由。恩格斯指出:在共产主
义社会,“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有从这时起,人们
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
的历史;只有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
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1] 323
。而且,马克思
主义认为,要解放全人类首先要解放无产阶级自己,这是由其地位、处境和历史使命决定的。“工人阶级
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本身的事情,首先解放工人阶级,然后解放全人类;整个社会解放了,工人阶级才
能彻底解放”
[2] 312
。马克思主义公开声称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并且致力于探讨无产阶级解放和自由的规
律。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历史与现实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确找到了
实现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和自由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和自由的学说,理应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认同和掌
握,成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人民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理应成
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品格。
实践性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与一切旧思想相区别的最根本标志。马
克思曾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方面去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
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3] 18
与一切旧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
求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
释观念的东西”
[3] 43
。同时,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从实践出发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更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3] 19
。马克思主义不仅在理论上全面地科
学地论证实践,而且把实践看作是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强调理论必须付诸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
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泽东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中阐明了一个重要思想:党的
各级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并且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之群众化,为广大人民群
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这样就可以解决框
框问题,即教条主义问题了,就可以不信迷信了”
[4] 845
。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运用理论、检验理论、发展理论、普及
理论。与实践结合
就是与大众结合,就是要实现理论的大众化。广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为群众所掌握的
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
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步使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
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产物,它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有效地指
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当前,我们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具体实际,研究回答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能
为人民大众所认同、所掌握、所信仰。
20第 3 期
第四,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
力。”
[5] 1031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地
位和作用决定了社会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
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
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
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
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
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5] 899
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但这种创造活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中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
水平,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
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就必须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然而,正如列宁所说:“工人
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6] 247
毛泽东也曾说过:“政治工
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资本主义倾向。”
[7] 244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
论不可能自发地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必须由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向广大人民群众灌输
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工
人阶级才能产生悟性,才能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总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早期传播,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再到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这也是时代的需要,
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文化职能所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是自发进行的,不论是物质文明建
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各项改革事业,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马克思
主义指导下自觉进行的伟大实践。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充分
发挥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顺利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
业。
二
大众化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理解。从时间上说,大众化的“化”代表了一个时间渐进的过程。从空
间上说,大众化是指群体范围的扩大,直至普通大众。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从
当初只为少数思想家掌握的科学理论,发展成为亿万人民群众掌握的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在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这一总的过程中体现了两个具体过程的统一:一个是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并且用大众化、通俗
化的语言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理论创新成果的过程,即理论具体化的过程;一个是将马克思主
义立场、观点、方法化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素质的过程,即化大众的过程。实现这两个
具体的过程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关键点。
对于马克思主义能否大众化的问题,理论界以及人们的思想中有着不同的疑问。有人认为,马克思
主义产生于西方“语境”,中国人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与之不同,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未必能
真正地读懂马克思主义,何况普通的大众呢?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具有完整的科学体
系,而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比较深奥难懂,因为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一般的大众了解其一二就很困
难,至于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就几乎不可能了。还有人认为,过去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有
很多误读之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的很多个别言论现在已经过时。一些马克思主
义理论工作者都未必能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普通大众更会思想混乱。也有人怀疑,如
果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了,会不会损害到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貌?等等。其实,如果人们对世界
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的现实有所了解,对理论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有所把握,以及相信人民群众
自己能解放自己等,很多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就会消失。一句话,只要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
点、方法去思考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杨鲜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21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5 卷
马克思、恩格斯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以全球的视野来思考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世
界性、人类性,但它要真正发挥世界性的作用,就必须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必须为各民族人民所理
解、所接受。事实已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各国具体化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党就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
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结合在内容上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与把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结合。这种成功结合的典范证明:并不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
情的结合就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适性,而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来具体分析中国的特殊
情况、指导中国共产党来解决中国的特殊矛盾,才是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当然,这
种结合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等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
是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大课题。从理论上讲,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不
会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和结果。没有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也不可能真正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在实践中,二者有脱节现象。由于中国的一大批马
克思主义者,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先进知识分子和思想家,通过不懈努力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形成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一个又一
个伟大成就。但是,中国的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成功地实现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并不等
于人民群众自然而然地马克思主义化了。事实上,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一些普通群众了解、掌
握、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状况不容乐观,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共产主义思想觉悟令人堪忧。然
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事业,不能只依靠少数的社会精英。
因此,真
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必须
要让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为人民大众了解、理解、认同、信仰、运用,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实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从内容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
科学真理,我们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性、科学性,完整性、开放性。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
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
是抓住事物的本质。”
[3] 9
这里既讲了理论与群众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讲了理论正确的重要性。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6] 241
过去,曾有人对马克思主义作教条主义的理
解,把它庸俗化了。其实,马克思主义也应该具有时代性,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大众,使理论永葆生
机与活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应成为人民大众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指南。当
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们应以创新的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的正确性。
同时,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使群众易于接受,
必须在其话语和表现形式上要通俗化、大众化、多样化,用深入浅出的形式讲高深的理论。列宁曾经讲
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
化”
[8] 467~468
。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一生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使之通俗化、大众化的著名马
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一本《大众哲学》,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
抽象、丰富、深奥的理论要走进大众,应该有其多样的形式和通俗的语言,在语言上要有一般人、普通人
都容易理解、领悟的言辞,把语言变成“口语化”、“通俗化”、“大众化”,而且用大众都能听得懂的“日常语
言”、“生活典故”来讲明精深的道理。同时,将抽象的理论联系实际生活,联系大众身边的人和事,大众就
比较容易听懂和接受。
唯物辩证法在肯定内容决定形式的同时,也承认形式对内容的巨大反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形式
的作用,把丰富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结合起来。但是,不能为形式而形式,形式不能违背内容、伤害
内容。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语言的通俗化不是“庸俗化”、“低俗化”。在我国多元文化、多元价值
22第 3 期
观存在的今天,大众文化低俗化现象严重,我们不能因为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话语、大众生活联系起
来,就降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品位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低俗化。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
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精神实质。
三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人们的自觉行为。当前,其首要任务就
是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广大人民群
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
在宣传普及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尊重人民大众的主体性。人民大众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的主体,人民大众有无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需要?能否认识、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能否自觉地、
创造性地付诸实际行动?这些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至关重要。现实的人民大众有着不同的思想情
感、价值追求、生活习惯、文化习俗、认知水平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人民大众的个性特
征是不能被忽视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社会的经济成分
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
向的多样化,形成社会多层次的复杂的价值观体系。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活动与对人民大众的
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教育联系起来,引导人民大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引导
人民大众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人民大众的思维能力和整体素质。同时,我们要注重人民大众的情
感激励和情感沟通,因为积极的情感活动有助于人民大众对教育内容的接纳与自觉实践的强烈欲望。当
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要以青少年为重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用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构筑当代青少年的精神支柱。总之,我们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
现实问题,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升人民大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之成为人民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武器。
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克思主义
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党的各级干部都应成为主导,都应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理论
教育、宣传贯彻等具体活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教
育工作者、党的各级干部应对人民群众起
着巨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他们不仅自己要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能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
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而且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正确的行为规范,将
宣传普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
用。
深入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必须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的要求,借助于多种手段、载体包括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载体,运用多种形
式、方法包括宣讲、典型教育、编写通俗读物、文艺表演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使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课堂、进工厂、进村庄、进军营、进社区,在人民大众中入耳入脑入心,并化为他们的
自觉行动。邓小平同志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
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 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
西,很朴实的道理。”
[9] 382
因此,我们的理论工作者要肩负起神圣的职责,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马克思
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人心,并在整个社会价值观中占据主导地位,起着引领作用。这正如毛泽东所
指出的:“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
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
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
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
[4] 785
当前,要特别强调,通过广泛的国民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
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杨鲜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23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5 卷
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它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
的先进性和广泛性,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应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价值体系建设中起着引领作用。它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
共识。并且,它引导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向更高水平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提升。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列宁.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 列宁.列宁全集:第 3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邓建华]
Popularization:The Essence of Marxism
YANG Xian-lan
(School of Politic Law and Pubic Administr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Hubei 430062, China)
Abstract:Markism is the theory of liberty and liberlizatin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whole human beings,and based on sci-
entific conclusion of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people. It has the characters of generalization,practical,and evolutionary,etc.
The combinition of basic theories of Markism and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of China created the branch of Marksism which ac-
quires Chinese qualities. The new creations of Marxism and the branch of Marksism which acquires Chinese qualities should be
really powerful tools of people to recognize and rebuild the world only after they have been mastered by the most public. Popu-
larization of Marxism,which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Marxism from the theory obtained by several theorists to a
system of thought mastered by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is the essential quality and requirement of Marxism. At present,
the primary task is to broadly develop the propoganda and popular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 the
spiritual pole of the common people with new products of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Marxism;popularization;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4
2008 年 5 月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2008
第 35 卷 第 3 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Vol.35 No.3
[收稿日期]2008- 03- 03
[作者简介]杨鲜兰(1965- ),女,湖北麻城人,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杨鲜兰
(湖北大学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学说,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
有普适性、实践性、革命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
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从当初只为少数思想家掌握的科学理论,发展成为亿万
人民群众掌握的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广泛开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筑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
柱。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4799(2008)03- 0019- 06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关于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学说,具有普适性、实践
性、科学性、革命性、开放性、批判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亿万中国人
民共同的事业,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
中指出,我们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
一讲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
践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然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掌握和践行,才能转化为强
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宣传普及活动使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及理论
创新成果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和信仰,并且成为人民群众的思
想指南和行动纲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人类普适性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对广大人民群众
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产物。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
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人类思
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欧,但它的视阈是整个人类历史和世界全局,它是整个世
界历史发展过程的科学概括。现在,它已成为亿万人民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
导思想。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它已深刻地改变人类
社会的生活,并将通过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继续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它成功地掌握了亿万群众的心
灵,并将继续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掌握更多群众的心灵,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5 卷
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实现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适性、世界
性、人类性的特点,它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民族国家。当然,马克思主义要在现实中成为
人类普适性理论,还必须与世界各民族国家国情相结合,还必须为世界各民族国家人民所理解、所认同、
所接受。否则,就只能成为狭隘的地域性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坚持
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
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
力、创造力、感召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就是与中国人民大众实践的结合,就是与中国人民
大众命运的结合。也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使全人类都得到真正解放和自由。恩格斯指出:在共产主
义社会,“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有从这时起,人们
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
的历史;只有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
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1] 323
。而且,马克思
主义认为,要解放全人类首先要解放无产阶级自己,这是由其地位、处境和历史使命决定的。“工人阶级
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本身的事情,首先解放工人阶级,然后解放全人类;整个社会解放了,工人阶级才
能彻底解放”
[2] 312
。马克思主义公开声称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并且致力于探讨无产阶级解放和自由的规
律。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历史与现实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确找到了
实现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和自由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和自由的学说,理应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认同和掌
握,成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人民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理应成
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品格。
实践性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与一切旧思想相区别的最根本标志。马
克思曾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方面去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
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3] 18
与一切旧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
求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
释观念的东西”
[3] 43
。同时,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从实践出发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更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3] 19
。马克思主义不仅在理论上全面地科
学地论证实践,而且把实践看作是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强调理论必须付诸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
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泽东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中阐明了一个重要思想:党的
各级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并且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之群众化,为广大人民群
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这样就可以解决框
框问题,即教条主义问题了,就可以不信迷信了”
[4] 845
。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运用理论、检验理论、发展理论、普及
理论。与实践结合
就是与大众结合,就是要实现理论的大众化。广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为群众所掌握的
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
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步使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
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产物,它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有效地指
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当前,我们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具体实际,研究回答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能
为人民大众所认同、所掌握、所信仰。
20第 3 期
第四,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
力。”
[5] 1031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地
位和作用决定了社会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
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
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
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
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
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5] 899
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但这种创造活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中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
水平,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
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就必须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然而,正如列宁所说:“工人
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6] 247
毛泽东也曾说过:“政治工
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资本主义倾向。”
[7] 244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
论不可能自发地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必须由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向广大人民群众灌输
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工
人阶级才能产生悟性,才能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总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早期传播,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再到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这也是时代的需要,
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文化职能所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是自发进行的,不论是物质文明建
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各项改革事业,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马克思
主义指导下自觉进行的伟大实践。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充分
发挥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顺利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
业。
二
大众化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理解。从时间上说,大众化的“化”代表了一个时间渐进的过程。从空
间上说,大众化是指群体范围的扩大,直至普通大众。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从
当初只为少数思想家掌握的科学理论,发展成为亿万人民群众掌握的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在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这一总的过程中体现了两个具体过程的统一:一个是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并且用大众化、通俗
化的语言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理论创新成果的过程,即理论具体化的过程;一个是将马克思主
义立场、观点、方法化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素质的过程,即化大众的过程。实现这两个
具体的过程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关键点。
对于马克思主义能否大众化的问题,理论界以及人们的思想中有着不同的疑问。有人认为,马克思
主义产生于西方“语境”,中国人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与之不同,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未必能
真正地读懂马克思主义,何况普通的大众呢?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具有完整的科学体
系,而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比较深奥难懂,因为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一般的大众了解其一二就很困
难,至于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就几乎不可能了。还有人认为,过去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有
很多误读之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的很多个别言论现在已经过时。一些马克思主
义理论工作者都未必能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普通大众更会思想混乱。也有人怀疑,如
果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了,会不会损害到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貌?等等。其实,如果人们对世界
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的现实有所了解,对理论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有所把握,以及相信人民群众
自己能解放自己等,很多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就会消失。一句话,只要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
点、方法去思考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杨鲜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21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5 卷
马克思、恩格斯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以全球的视野来思考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世
界性、人类性,但它要真正发挥世界性的作用,就必须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必须为各民族人民所理
解、所接受。事实已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各国具体化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党就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
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结合在内容上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与把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结合。这种成功结合的典范证明:并不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
情的结合就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适性,而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来具体分析中国的特殊
情况、指导中国共产党来解决中国的特殊矛盾,才是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当然,这
种结合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等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
是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大课题。从理论上讲,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不
会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和结果。没有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也不可能真正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在实践中,二者有脱节现象。由于中国的一大批马
克思主义者,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先进知识分子和思想家,通过不懈努力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形成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一个又一
个伟大成就。但是,中国的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成功地实现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并不等
于人民群众自然而然地马克思主义化了。事实上,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一些普通群众了解、掌
握、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状况不容乐观,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共产主义思想觉悟令人堪忧。然
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事业,不能只依靠少数的社会精英。
因此,真
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必须
要让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为人民大众了解、理解、认同、信仰、运用,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实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从内容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
科学真理,我们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性、科学性,完整性、开放性。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
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
是抓住事物的本质。”
[3] 9
这里既讲了理论与群众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讲了理论正确的重要性。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6] 241
过去,曾有人对马克思主义作教条主义的理
解,把它庸俗化了。其实,马克思主义也应该具有时代性,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大众,使理论永葆生
机与活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应成为人民大众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指南。当
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们应以创新的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的正确性。
同时,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使群众易于接受,
必须在其话语和表现形式上要通俗化、大众化、多样化,用深入浅出的形式讲高深的理论。列宁曾经讲
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
化”
[8] 467~468
。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一生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使之通俗化、大众化的著名马
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一本《大众哲学》,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
抽象、丰富、深奥的理论要走进大众,应该有其多样的形式和通俗的语言,在语言上要有一般人、普通人
都容易理解、领悟的言辞,把语言变成“口语化”、“通俗化”、“大众化”,而且用大众都能听得懂的“日常语
言”、“生活典故”来讲明精深的道理。同时,将抽象的理论联系实际生活,联系大众身边的人和事,大众就
比较容易听懂和接受。
唯物辩证法在肯定内容决定形式的同时,也承认形式对内容的巨大反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形式
的作用,把丰富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结合起来。但是,不能为形式而形式,形式不能违背内容、伤害
内容。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语言的通俗化不是“庸俗化”、“低俗化”。在我国多元文化、多元价值
22第 3 期
观存在的今天,大众文化低俗化现象严重,我们不能因为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话语、大众生活联系起
来,就降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品位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低俗化。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
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精神实质。
三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人们的自觉行为。当前,其首要任务就
是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广大人民群
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
在宣传普及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尊重人民大众的主体性。人民大众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的主体,人民大众有无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需要?能否认识、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能否自觉地、
创造性地付诸实际行动?这些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至关重要。现实的人民大众有着不同的思想情
感、价值追求、生活习惯、文化习俗、认知水平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人民大众的个性特
征是不能被忽视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社会的经济成分
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
向的多样化,形成社会多层次的复杂的价值观体系。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活动与对人民大众的
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教育联系起来,引导人民大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引导
人民大众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人民大众的思维能力和整体素质。同时,我们要注重人民大众的情
感激励和情感沟通,因为积极的情感活动有助于人民大众对教育内容的接纳与自觉实践的强烈欲望。当
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要以青少年为重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用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构筑当代青少年的精神支柱。总之,我们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
现实问题,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升人民大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之成为人民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武器。
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克思主义
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党的各级干部都应成为主导,都应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理论
教育、宣传贯彻等具体活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教
育工作者、党的各级干部应对人民群众起
着巨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他们不仅自己要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能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
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而且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正确的行为规范,将
宣传普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
用。
深入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必须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的要求,借助于多种手段、载体包括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载体,运用多种形
式、方法包括宣讲、典型教育、编写通俗读物、文艺表演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使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课堂、进工厂、进村庄、进军营、进社区,在人民大众中入耳入脑入心,并化为他们的
自觉行动。邓小平同志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
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 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
西,很朴实的道理。”
[9] 382
因此,我们的理论工作者要肩负起神圣的职责,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马克思
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人心,并在整个社会价值观中占据主导地位,起着引领作用。这正如毛泽东所
指出的:“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
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
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
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
[4] 785
当前,要特别强调,通过广泛的国民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
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杨鲜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23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5 卷
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它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
的先进性和广泛性,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应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价值体系建设中起着引领作用。它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
共识。并且,它引导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向更高水平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提升。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列宁.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 列宁.列宁全集:第 3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邓建华]
Popularization:The Essence of Marxism
YANG Xian-lan
(School of Politic Law and Pubic Administr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Hubei 430062, China)
Abstract:Markism is the theory of liberty and liberlizatin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whole human beings,and based on sci-
entific conclusion of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people. It has the characters of generalization,practical,and evolutionary,etc.
The combinition of basic theories of Markism and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of China created the branch of Marksism which ac-
quires Chinese qualities. The new creations of Marxism and the branch of Marksism which acquires Chinese qualities should be
really powerful tools of people to recognize and rebuild the world only after they have been mastered by the most public. Popu-
larization of Marxism,which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Marxism from the theory obtained by several theorists to a
system of thought mastered by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is the essential quality and requirement of Marxism. At present,
the primary task is to broadly develop the propoganda and popular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 the
spiritual pole of the common people with new products of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Marxism;popularization;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