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多肽药物制剂]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

药剂学

院系:化工与能源学院

专业:制药工程

班级:

姓名:耿龙岗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 引言

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 近年来有大批基因工程药品进入市场, 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药品。基因工程药物大多属蛋白质及多肽类, 这类药物相对于一般的西药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 为生物药剂学、制剂学带来一系列问题。这类药物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稳定性较差, 诸多因素如温度、pH 值、辅料的应用等均会影响其稳定性; 在制剂过程中还需注意热原、微生物的污染; 由于相对分子量较大, 在血液中半衰期较短, 在体内易被酶解等特点, 因此需频繁给药。如用于抗病毒、抗肿瘤的IFN-r 的冻干粉针剂, 需连续使用9mo 以上。长期用药存在许多不

便, 注射给药也增加病人的痛苦。因此研究者从多方面进行了该类药物给药系统的设计, 主要目标是控、缓释制剂。

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进展,从给药途径区分蛋白质、多肽类药物有以下几种制剂:

一、 注射给药途径的制剂

目前使用的蛋白质、多肽类注射剂多采用冻干技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但不能解决频繁用药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入控、缓释制剂的应用。控释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微球注射剂是研究最深入、最成功的新制剂, 首次上市的控释多肽微球注射剂为1986年由法国lpsen 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LHRH 类似物曲普瑞林(tryptorelin)微球注射剂。每注射一针, 可缓释药物达1mo[1]。美国Genetech 公司研制的IFN-r 微囊制剂可缓释达1mo[2]。关于这类药物制剂, 目前研究的方法主要究最多的是微粒递释系统。有[3]:将多肽类药物微囊化, 使药物从微囊中缓慢释放出来; 将多肽包裹于脂质体中, 使多肽从脂质体中缓慢释放出来; 在注射液中加入高分子聚合物(如透明质酸) 提高粘度, 延缓药物扩散速度等。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微粒递释系统。另外, 还有一些高新技术也正在应用于这方面的研究, 现分别介绍如下。

1、 多肽微球、微囊注射剂

系指采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 特别是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LGA)为骨架材料, 包裹多肽, 蛋白质类药物制成的可注射微球剂。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为复乳-液中干

燥法(w/o/w-liquid drying pro-cess)。其工艺[4]为:将药物和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溶于水中成溶液或混悬液, 作为内水相; 油相为PLA 或PLGA 的二氯甲烷或醋酸乙酯溶液。在温度40e, 高速搅拌下将油相缓慢滴入上述水相中制成W/O初乳, 冰浴冷却至10e, 倒入PVA 水溶液中, 经高速搅拌得到W/O/W复乳, 搅拌蒸去有机

溶剂固化微球, 离心洗涤, 真空干燥后以60Co 辐照灭菌。此法是目前制备多肽微球最常用的方法, 它具有工艺稳定, 设备简单等特点, 且据报道药物包裹率可达100%[7]。在微球的制备中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是必不可少的骨架材料, 目前对它们的代谢、毒性的研究和这类材料的开发应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医药工业。

2、 长效脂质体

脂质体是由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封闭小囊泡, 是一种定向药物载体, 具有缓释特性, 经淋巴吸收, 蓄积于肝、脑、肺、骨髓、淋巴结等组织(与免疫功能相关的组织) 。它可改变所包裹药物在机体内的空间和时相分布, 显著减轻其毒副作用, 增加治疗效果。动物实验证明, 脂质体可提高1L-2对肿瘤的疗效; 使Vss 减少13倍,t1/2B 从(41±617)min 延长到(102±4.8)min 。人体试验也证实t1/2B 延长, 因此可减少剂量, 降低Cmax, 从而减少毒性[8]。脂质体有许多优点, 无毒, 可生物降解; 无或极 低免疫原性, 因此不会导致宿主产生变态反应与自身免疫反应; 可静脉注射; 原料易得等。由于其对药物的包裹作用, 可防止许多活性物质的降解与变质, 且延长了药物的释放, 起到缓释作用, 减少给药次数, 方便临床使用。长循环脂质体(LCL)是一类表面含有高分子物质的脂质体, 是将亲水性大分子如聚乙二醇(PEG)及其衍生物等通过脂质锚镶嵌到脂质体膜上, 在脂质体表面形成亲水层, 从而降低了网状内皮系统的识别与吸收, 延长了药物作用时间[9]。这里介绍一种用逆向蒸发法制备普通脂质体与长循环脂质体[10]。普通脂质体:分别精密称取大豆磷脂、胆固醇(4z1)混合; 长循环脂质体:分别精密称取大豆磷脂、胆固醇(4z1)及自制PEG 衍生物混合。各溶于CHCl3溶液, 加入300mmol/L枸橼酸-枸橼酸钠缓冲液(pH=4),经超声分散成W/O型乳剂, 再经旋转蒸发除去乳剂中的有机溶媒形成均匀脂质体, 过微孔滤膜(≤200nm) 得均匀粒径的脂质体。

二、 口服给药制剂

口服给药是常用的一种用药途径, 口服控、缓释制剂减少了用药次数, 延长了

有效血药浓度, 使不良反应减少, 是较理想的制剂, 已有十多种类型。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控、缓释制剂较为多用的仍是制成

微球、微囊。如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壳聚糖微球用于多肽类鼻腔给药或口服给药, 可提高药物的吸收。口服结肠释药系统(OCDDS)也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给药方法。结肠的蛋白酶活性低于胃和小肠,pH 近中性, 可减少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降解。结肠内容物缓慢的转运速度使药物在该处保留时间延长, 有利于药物的吸收。OCDDS 采用特殊技术, 将药物输送到结肠释放, 发挥疗效。

三、埋植剂(implant)

埋于皮下的一空心微型细棒, 仅一端封闭, 腔内灌入药物与硅胶的混合物, 药物通过硅胶基质开口处缓慢释放。美国5医师案头手册6(PDR)上记载了左旋-18乙基炔诺酮的埋植剂)Norplant, 药物可在体内按零级模式释药达5年。

四、鼻腔给药

鼻腔粘膜血管丰富, 且有较大的表面积, 作为药物吸收部位还能避免首过效应, 具有起效快, 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例如:促甲状腺释激素放激素(TRH)静注剂量为500Lg, 作用时间90min; 鼻腔给药剂量为5mg, 作用可持续4h 以上[11]。喷雾剂为其缓释剂型, 但因生物利用度较低, 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肺部给药

肺也是血流丰富的器官, 表面积大, 无首过效应。有动物实验表明, 一些多肽药物经肺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很高, 可达20%~50%。但并非所有的多肽类药物都适合这种给药方式, 需逐一研究。粉雾剂是其缓释的主要剂型, 目前还没有制剂上市。

六、特殊技术的应用

1、智能型给药系统(IDDS)

一种按信息自动调节药物释放量的给药系统。胰岛素智能型给药系统, 它是按患者体内血糖浓度的高低自动调节胰岛素释放量, 使该血糖水平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的给药系统, 有以下两种类型[12]。

(1)将胰岛素与糖分子结合(最好为麦糖基胰岛素) 再与刀豆蛋白(ConA)结合后包封于一个多孔的半透膜内, 该膜可允许葡萄糖分子和胰岛素分子通过,ConA 不能, 当血糖高出正常值, 血中葡萄糖进入半透膜内, 将胰岛素从结合部位换下来, 游离胰岛素透过半透膜进入血液降低血糖水平。

(2)将胰岛素用一复合膜包封, 该复合膜的外侧含葡萄糖氧化酶, 内侧为对pH(葡萄糖醛酸) 或H2O2敏感的高分子如N,N-二甲氨基乙酯等。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葡萄糖氧化酶使之氧化成H 2O 2或生成葡萄糖醛酸使pH 下降, 改变了敏感高分子材料的亲水性, 使之通透性变大, 胰岛素的释放量增加。

2、 毫微粒(nanoparticle)

毫微球和毫微囊的总称。为固态胶体微粒, 直径在10nm~1000nm之间, 也称纳米粒。一般静注给药, 近年来有口服和眼部给药的报道。制备纳米控释系统的载体材料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以合成的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如聚氰基丙烯酸烷烃酯(PACA),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等和天然的大分子体系如蛋白质、明胶等为主。在此介绍一种医药上最有应用前途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聚氰基丙烯酸烷烃酯毫微球的制备方法) 乳化聚合法。

将不溶性单体于水中乳化, 在水中OH 离子自发诱导下, 发生非离子型聚合, 其速度取决于介质的pH 值。为减慢反应速度, 一般反应在pH 小于315的酸性介质中进行。这种方法制备的毫微粒直径约200nm 左右, 升高介质pH 值及稳定剂浓度也可使粒径小于30nm 。初生态的微粒很软且易聚集成团, 所以在介质中加入稳定剂是十分重要的。常用稳定剂有:吐温(tween)类、葡聚糖(dextran)类和泊洛沙姆(poloxamer)类, 其对粒径有较大影响。

3、 纳米技术

纳米控释系统有许多优越性:可缓释药物延长作用时间, 减少用药次数, 从而减轻不良反应; 提高药物稳定性; 起到靶向作用等, 能够克服多肽类药物的缺点, 并可使该类药物口服有效。如报道的用氰基丙烯酸酯包裹胰岛素(PACA胰岛素) 的纳米颗粒用于糖尿病动物模型, 口服1次可维持1~3wk的降血糖效果[13]。Gautier 等制备的聚氰基丙烯酸异己酯包裹生长激素释放因子(GRF)的纳米粒可缓慢释放GRF , 使其稳定血浆水平能够维持近24h, 而游离的GRF 注射后100min 便几乎检测不到[14]。

七、小结

以上叙述了目前国内外涉及到的蛋白质, 多肽类药物控、缓释制剂的研究现状, 有些方案并不成熟, 仍存在如原料、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需与实验方法相结合; 有些方案正处于研究阶段, 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庆华. 高新技术在药物新制剂开发与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7,32(11):681.

[2] Cleland JL,Yang J.In vitro release of bioactive rhIFN- fromPLGA microspheres.Proc[J].Int Symp Control Rel BioactMater,2005,22:518.

[3] 方宏清. 多肽类药物制剂研究现状[J].药学进展, 1998, 22(1):16.

[4] 瞿 文, 陈庆华, 赵瑞钦, 等. 丙氨瑞林生物可降解缓释微球注射剂的研究[J].中国

医药工业杂志,2000,31(1):14.

[5] [英]/He P. 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壳聚糖微球[J].国外医学, 药学分册.2010,27(3):187.

[6] 陶 涛. 口服结肠释药系统[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30(8):378.

[7] 陈庆华, 瞿 文.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2000,35(3):147.

[8] Anderson PM,SorensonMA.Effcets of rout and formulation on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of interleukin- 2 [J].Clin Pharma- cokinet,1994,27(1):19.

[9] Woodle MC,Lasic DD.Slencally siabilized liposomes[J].BiochimBiophya Acla.1992,1113:171.

[10] 徐乃玉. 自制长循环合成材料的溶血性及用其包衣后脂质体的稳定性研究[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11):1161.

[11] 曾衍霖. 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的药剂学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7,6(1):13.

[12] 侯惠民, 王 浩. 现代药物制剂中的高新技术[J].中国药学杂志,2007,32(11):677.

[13] Damge C,Hillairre-Buys D,Puech R, et al, Effects of orally administered insulin

nanocapssules in normal and diabetic dogs[J].

Diab Nutr Metab,2005,8:3.

[14] Gautier JC, G rangier JL, Barbier A, et al. Biodegradable nanoparticles for

subcutaneous adm in istiation of growth horm onereleasing facter(hGRF)[J].J Control Rel,2012,20:671.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

药剂学

院系:化工与能源学院

专业:制药工程

班级:

姓名:耿龙岗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 引言

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 近年来有大批基因工程药品进入市场, 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药品。基因工程药物大多属蛋白质及多肽类, 这类药物相对于一般的西药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 为生物药剂学、制剂学带来一系列问题。这类药物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稳定性较差, 诸多因素如温度、pH 值、辅料的应用等均会影响其稳定性; 在制剂过程中还需注意热原、微生物的污染; 由于相对分子量较大, 在血液中半衰期较短, 在体内易被酶解等特点, 因此需频繁给药。如用于抗病毒、抗肿瘤的IFN-r 的冻干粉针剂, 需连续使用9mo 以上。长期用药存在许多不

便, 注射给药也增加病人的痛苦。因此研究者从多方面进行了该类药物给药系统的设计, 主要目标是控、缓释制剂。

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进展,从给药途径区分蛋白质、多肽类药物有以下几种制剂:

一、 注射给药途径的制剂

目前使用的蛋白质、多肽类注射剂多采用冻干技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但不能解决频繁用药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入控、缓释制剂的应用。控释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微球注射剂是研究最深入、最成功的新制剂, 首次上市的控释多肽微球注射剂为1986年由法国lpsen 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LHRH 类似物曲普瑞林(tryptorelin)微球注射剂。每注射一针, 可缓释药物达1mo[1]。美国Genetech 公司研制的IFN-r 微囊制剂可缓释达1mo[2]。关于这类药物制剂, 目前研究的方法主要究最多的是微粒递释系统。有[3]:将多肽类药物微囊化, 使药物从微囊中缓慢释放出来; 将多肽包裹于脂质体中, 使多肽从脂质体中缓慢释放出来; 在注射液中加入高分子聚合物(如透明质酸) 提高粘度, 延缓药物扩散速度等。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微粒递释系统。另外, 还有一些高新技术也正在应用于这方面的研究, 现分别介绍如下。

1、 多肽微球、微囊注射剂

系指采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 特别是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LGA)为骨架材料, 包裹多肽, 蛋白质类药物制成的可注射微球剂。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为复乳-液中干

燥法(w/o/w-liquid drying pro-cess)。其工艺[4]为:将药物和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溶于水中成溶液或混悬液, 作为内水相; 油相为PLA 或PLGA 的二氯甲烷或醋酸乙酯溶液。在温度40e, 高速搅拌下将油相缓慢滴入上述水相中制成W/O初乳, 冰浴冷却至10e, 倒入PVA 水溶液中, 经高速搅拌得到W/O/W复乳, 搅拌蒸去有机

溶剂固化微球, 离心洗涤, 真空干燥后以60Co 辐照灭菌。此法是目前制备多肽微球最常用的方法, 它具有工艺稳定, 设备简单等特点, 且据报道药物包裹率可达100%[7]。在微球的制备中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是必不可少的骨架材料, 目前对它们的代谢、毒性的研究和这类材料的开发应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医药工业。

2、 长效脂质体

脂质体是由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封闭小囊泡, 是一种定向药物载体, 具有缓释特性, 经淋巴吸收, 蓄积于肝、脑、肺、骨髓、淋巴结等组织(与免疫功能相关的组织) 。它可改变所包裹药物在机体内的空间和时相分布, 显著减轻其毒副作用, 增加治疗效果。动物实验证明, 脂质体可提高1L-2对肿瘤的疗效; 使Vss 减少13倍,t1/2B 从(41±617)min 延长到(102±4.8)min 。人体试验也证实t1/2B 延长, 因此可减少剂量, 降低Cmax, 从而减少毒性[8]。脂质体有许多优点, 无毒, 可生物降解; 无或极 低免疫原性, 因此不会导致宿主产生变态反应与自身免疫反应; 可静脉注射; 原料易得等。由于其对药物的包裹作用, 可防止许多活性物质的降解与变质, 且延长了药物的释放, 起到缓释作用, 减少给药次数, 方便临床使用。长循环脂质体(LCL)是一类表面含有高分子物质的脂质体, 是将亲水性大分子如聚乙二醇(PEG)及其衍生物等通过脂质锚镶嵌到脂质体膜上, 在脂质体表面形成亲水层, 从而降低了网状内皮系统的识别与吸收, 延长了药物作用时间[9]。这里介绍一种用逆向蒸发法制备普通脂质体与长循环脂质体[10]。普通脂质体:分别精密称取大豆磷脂、胆固醇(4z1)混合; 长循环脂质体:分别精密称取大豆磷脂、胆固醇(4z1)及自制PEG 衍生物混合。各溶于CHCl3溶液, 加入300mmol/L枸橼酸-枸橼酸钠缓冲液(pH=4),经超声分散成W/O型乳剂, 再经旋转蒸发除去乳剂中的有机溶媒形成均匀脂质体, 过微孔滤膜(≤200nm) 得均匀粒径的脂质体。

二、 口服给药制剂

口服给药是常用的一种用药途径, 口服控、缓释制剂减少了用药次数, 延长了

有效血药浓度, 使不良反应减少, 是较理想的制剂, 已有十多种类型。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控、缓释制剂较为多用的仍是制成

微球、微囊。如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壳聚糖微球用于多肽类鼻腔给药或口服给药, 可提高药物的吸收。口服结肠释药系统(OCDDS)也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给药方法。结肠的蛋白酶活性低于胃和小肠,pH 近中性, 可减少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降解。结肠内容物缓慢的转运速度使药物在该处保留时间延长, 有利于药物的吸收。OCDDS 采用特殊技术, 将药物输送到结肠释放, 发挥疗效。

三、埋植剂(implant)

埋于皮下的一空心微型细棒, 仅一端封闭, 腔内灌入药物与硅胶的混合物, 药物通过硅胶基质开口处缓慢释放。美国5医师案头手册6(PDR)上记载了左旋-18乙基炔诺酮的埋植剂)Norplant, 药物可在体内按零级模式释药达5年。

四、鼻腔给药

鼻腔粘膜血管丰富, 且有较大的表面积, 作为药物吸收部位还能避免首过效应, 具有起效快, 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例如:促甲状腺释激素放激素(TRH)静注剂量为500Lg, 作用时间90min; 鼻腔给药剂量为5mg, 作用可持续4h 以上[11]。喷雾剂为其缓释剂型, 但因生物利用度较低, 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肺部给药

肺也是血流丰富的器官, 表面积大, 无首过效应。有动物实验表明, 一些多肽药物经肺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很高, 可达20%~50%。但并非所有的多肽类药物都适合这种给药方式, 需逐一研究。粉雾剂是其缓释的主要剂型, 目前还没有制剂上市。

六、特殊技术的应用

1、智能型给药系统(IDDS)

一种按信息自动调节药物释放量的给药系统。胰岛素智能型给药系统, 它是按患者体内血糖浓度的高低自动调节胰岛素释放量, 使该血糖水平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的给药系统, 有以下两种类型[12]。

(1)将胰岛素与糖分子结合(最好为麦糖基胰岛素) 再与刀豆蛋白(ConA)结合后包封于一个多孔的半透膜内, 该膜可允许葡萄糖分子和胰岛素分子通过,ConA 不能, 当血糖高出正常值, 血中葡萄糖进入半透膜内, 将胰岛素从结合部位换下来, 游离胰岛素透过半透膜进入血液降低血糖水平。

(2)将胰岛素用一复合膜包封, 该复合膜的外侧含葡萄糖氧化酶, 内侧为对pH(葡萄糖醛酸) 或H2O2敏感的高分子如N,N-二甲氨基乙酯等。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葡萄糖氧化酶使之氧化成H 2O 2或生成葡萄糖醛酸使pH 下降, 改变了敏感高分子材料的亲水性, 使之通透性变大, 胰岛素的释放量增加。

2、 毫微粒(nanoparticle)

毫微球和毫微囊的总称。为固态胶体微粒, 直径在10nm~1000nm之间, 也称纳米粒。一般静注给药, 近年来有口服和眼部给药的报道。制备纳米控释系统的载体材料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以合成的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如聚氰基丙烯酸烷烃酯(PACA),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等和天然的大分子体系如蛋白质、明胶等为主。在此介绍一种医药上最有应用前途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聚氰基丙烯酸烷烃酯毫微球的制备方法) 乳化聚合法。

将不溶性单体于水中乳化, 在水中OH 离子自发诱导下, 发生非离子型聚合, 其速度取决于介质的pH 值。为减慢反应速度, 一般反应在pH 小于315的酸性介质中进行。这种方法制备的毫微粒直径约200nm 左右, 升高介质pH 值及稳定剂浓度也可使粒径小于30nm 。初生态的微粒很软且易聚集成团, 所以在介质中加入稳定剂是十分重要的。常用稳定剂有:吐温(tween)类、葡聚糖(dextran)类和泊洛沙姆(poloxamer)类, 其对粒径有较大影响。

3、 纳米技术

纳米控释系统有许多优越性:可缓释药物延长作用时间, 减少用药次数, 从而减轻不良反应; 提高药物稳定性; 起到靶向作用等, 能够克服多肽类药物的缺点, 并可使该类药物口服有效。如报道的用氰基丙烯酸酯包裹胰岛素(PACA胰岛素) 的纳米颗粒用于糖尿病动物模型, 口服1次可维持1~3wk的降血糖效果[13]。Gautier 等制备的聚氰基丙烯酸异己酯包裹生长激素释放因子(GRF)的纳米粒可缓慢释放GRF , 使其稳定血浆水平能够维持近24h, 而游离的GRF 注射后100min 便几乎检测不到[14]。

七、小结

以上叙述了目前国内外涉及到的蛋白质, 多肽类药物控、缓释制剂的研究现状, 有些方案并不成熟, 仍存在如原料、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需与实验方法相结合; 有些方案正处于研究阶段, 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庆华. 高新技术在药物新制剂开发与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7,32(11):681.

[2] Cleland JL,Yang J.In vitro release of bioactive rhIFN- fromPLGA microspheres.Proc[J].Int Symp Control Rel BioactMater,2005,22:518.

[3] 方宏清. 多肽类药物制剂研究现状[J].药学进展, 1998, 22(1):16.

[4] 瞿 文, 陈庆华, 赵瑞钦, 等. 丙氨瑞林生物可降解缓释微球注射剂的研究[J].中国

医药工业杂志,2000,31(1):14.

[5] [英]/He P. 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壳聚糖微球[J].国外医学, 药学分册.2010,27(3):187.

[6] 陶 涛. 口服结肠释药系统[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30(8):378.

[7] 陈庆华, 瞿 文.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2000,35(3):147.

[8] Anderson PM,SorensonMA.Effcets of rout and formulation on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of interleukin- 2 [J].Clin Pharma- cokinet,1994,27(1):19.

[9] Woodle MC,Lasic DD.Slencally siabilized liposomes[J].BiochimBiophya Acla.1992,1113:171.

[10] 徐乃玉. 自制长循环合成材料的溶血性及用其包衣后脂质体的稳定性研究[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11):1161.

[11] 曾衍霖. 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的药剂学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7,6(1):13.

[12] 侯惠民, 王 浩. 现代药物制剂中的高新技术[J].中国药学杂志,2007,32(11):677.

[13] Damge C,Hillairre-Buys D,Puech R, et al, Effects of orally administered insulin

nanocapssules in normal and diabetic dogs[J].

Diab Nutr Metab,2005,8:3.

[14] Gautier JC, G rangier JL, Barbier A, et al. Biodegradable nanoparticles for

subcutaneous adm in istiation of growth horm onereleasing facter(hGRF)[J].J Control Rel,2012,20:671.


相关文章

  • 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 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前言 多肽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20世纪70年代生物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使多肽等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迅速;与此同时,随着多肽固相合成技术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分析技术等的发 ...查看


  • 海藻酸钠应用研究
  • 海藻酸钠在药物制剂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 海藻酸钠是从海带或海藻中提取的天然多糖类化合物,作为缓释制剂辅料广泛应用于片剂.微丸.微囊.脂质体.纳米粒等缓释制剂中,现综述近年来海藻酸钠作为辅料的影响因素及在缓释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 ...查看


  • 分析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 2015 年 2 月 A 第 2 卷第 4 期Feb. A 2015 Vol. 2 No. 4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785 分析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张超 ...查看


  • 多肽类药物个人见解
  • 多肽类药物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两个以上的氨基酸缩合形成肽链(polypeptide chain).蛋白质是机体内最重要的一类生物大分子,目前被广泛地作为药物用于疾病的治疗.但是,蛋白质类药物也有缺点,如分子量大.制备困难.存在抗原性 ...查看


  • 纳米技术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_孙彦昊
  • 纳米技术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 孙彦昊,曹青日,崔京浩* (苏州大学药学院,苏州215123) Tel:[1**********]7,E-mail: 摘要 本文介绍了微乳.脂质体.柔性纳米脂质体.醇质体以及物理促渗与纳米技术联用在药物经皮给药当 ...查看


  •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 一. 名词解释: 1. 蛋白质的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在某一pH 值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即称为兼性离子或两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 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2.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氨基酸(残 ...查看


  • 药理学电子书
  • 目录 第一篇 药理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一.药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二.药理学的发展 三.药理学在新药发现和新药研制中的地位 四.药理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体内过程 一.药物跨膜转运及其影响因素 二.药物的吸收 三. ...查看


  • 酶工程的发展
  • 酶工程的发展 酶工程,从定义上来说,是酶制剂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主要由酶的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的固定化和生物反应器四个部分组成.简而言之,酶工程就是将酶或者微生物细胞,动植物细胞,细胞器等在一定的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所具有的生物催化功 ...查看


  • 多肽药物研究进展
  • ·药物研发· 多肽药物研究进展 孙立春* COY David H (美国杜兰大学医学院多肽药物研发中心 New Orleans, LA 70112-2699) 摘 要 人体内存在各种各样的天然多肽,它们参与调控各种生理功能,在临床应用上具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