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发展_一篇文献综述

中国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发展:

一篇文献综述

毕泗锋

摘 要:本文对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文献(2000年—2006年)进行了回顾、总结和评述。主要的工作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对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的研究历程和发展脉络进行总结,二是回顾并评述了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进展。在第二部分,本文将保险产品创新理论分为四个主题分别进行了分析:(1)为什么要进行保险产品创新;(2)保险产品创新的制约因素有哪些;(3)如何进行有效的保险产品创新;(4)保险产品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怎样。文章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文献的贡献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保险产品创新 研究历程 文献综述

A literature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surance product

innovation theory in china:

Bi Sifeng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review、summary and remarks on the literature of insurance product innovation (2000--2006). All the work is about two topics: one is the summary of research course; the other is the reviews and remarks on the literature (2000--2006). In the second topic,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in four categories: [1] why we innovate new products; [2] what factors limit the product innovation; [3] how we innovate products effectively; [4] what is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 of products. In the last par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tent above and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emphasi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Insurance product innovation; Research course review; Literature summary

一 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研究历程

我国对保险产品创新问题的关注始于2000年以后的一系列文献,其原因在于1999

年10月平安保险公司推出了投资连接型的寿险产品,而紧接着在2000年3月国内多家公司推出了“聪明宝宝”“理财通”等一系列分红型保险产品,同年7月太平洋保险公司则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推出了分红保险1。这一系列的创新实践促成了大批学者、保险界的相关人士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2。

在这些文献中,较为集中的探讨了保险产品创新的重要意义、制约因素、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发展趋势等问题。整体上来看,对寿险产品的研究多于对财产险的研究,这不仅表现在专门考察财产保险产品创新的文献较少,而且表现在对整体保险业产品创新的研究中更主要的以寿险产品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关于这些文献的整体贡献我将在第二部分进行评述。

随着寿险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多,推出新产品的公司不断增加,政策监管部门开始加大推动产品创新的力度。代表性文献是吴定富主席的两篇文章,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推进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险研究》2003年第8期,pp.2--7)和“大力推进保险创新 做大作强保险业”(《管理世界》2004年第6期,pp.1--3)。前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我国正值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作者在该文中倡导财产险和寿险市场要加大创新力度,在各个领域进行创新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后一篇文章中,作者就保险创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说明,其中保险产品创新作为四大创新内容之一,作者总结了产品创新的表现形式、创新的四大原则、需要处理好的关系等问题。

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是2004年8月19日由中国保监会组织的“保险产品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这是保险业界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大型保险产品创新论坛。有来自全国近200人的专家、学者、相关领导参加了本次大会。吴定富主席在讲话中进一步总结了产品创新的成果、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原则和创新的领域等问题。本次会议为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研究指明了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之后,2006年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将“推进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与规范”确定为该年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吴定富主席更是在此次会议上宣称:“2006年是保险创新年”。同年6月份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保险业要“推进自主创新,提升服务水平”,保险业产品与服务创新工作受到了中央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从以上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尽管1992年美国友邦上海分公司引入个人行销制度后,针对个人的新型保险产品就已经问世,但是直到1999年平1资料来源:《我国保险创新实践及其未来发展潜力》,扬威月、何光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2/9/9 2 初步统计有近60篇与此相关的文献,由于大量的文献存在重复论证的问题,故本文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30多篇文献进行了评述。

安保险公司推出投连产品以后,才真正形成对保险产品创新的大量研究。1999年到2004年间,市场主体相继推出各种新型的保险产品,市场异常活跃,而监管部门也加大了推动产品创新的力度。2004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一年吴定富主席发表了一篇重要的号召性文章,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以保险产品创新为主题的会议,为下一步保险产品创新扫清了障碍。2006年“保险创新年”口号的提出以及《意见》的颁布为保险产品创新的发展和研究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 保险产品创新文献综述

整体来看,保险产品创新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的主题,(1)为什么要进行保险产品创新;(2)保险产品创新的制约因素有哪些;(3)如何进行有效的保险产品创新;(4)保险产品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怎样。我们分别来看关于这几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保险业为什么要进行产品创新?盛和泰(2002)指出,当前市场上的保险产品存在的严重问题,比如产品结构的失衡、保险条款的粗糙、不合理的费率水平、新产品推广不力等等,必须要通过产品创新加以解决。吴定富(2004)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认为我国目前保险业的规模偏小,发挥的功能有限,在金融业中所占比重太小,保险产品的提供与广大群众化解风险的需求存在差距,必须要加大创新力度;在微观层面,吴定富指出处于化解风险的考虑,保险公司可能会主动创新保险产品,比如1999年之后的投资型险种就是对市场利率持续下调的反映;刘春燕(2004)则从保险产品创新需求的角度论证了创新的必要性,认为从整体的市场规模、巨灾风险给市场带来的挑战和发展潜力、新型风险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改革、农村市场的开拓等方面来看,中国必须要发展出大量实用的新型保险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对吴主席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这些文献逻辑上不存在冲突,互相补充,较为充分的论证了我国保险业进行产品创新的理由。

与为什么要创新的主题相比,对保险产品创新制约因素的文献相对较多,而问题也更加复杂。吴定富(2004,b ),沈秀、肖英(2005),秦蓉蓉(2005), 王文祥(2005)的文献中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的机制不完善、人才的缺乏、创新的动力不足、技术约束、外部环境的制约。对于产品创新机制的问题,沈秀、肖英(2005),秦蓉蓉(2005)主要分析了公司管理机制、销售模式的不健全,产品难以在这些制度环境中顺畅的到达消费者。关于人才的缺乏相关文献均认为,因为成功的产品创新需要精算人才、法律人才、管理人才的储备,但是目前来看,人才的供应显然难以满足对这种

需求,从而形成创新的制约。秦蓉蓉(2005)还从外部环境—国际政策法令、相关行业制度、保险监管的的角度对保险产品创新的制约进行了定性分析。与前面从制约因素分析的角度不同,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的胡振飞博士作为执笔人在《保险产品创新呈现五大趋势》(上海证券报2006年02月24日)一文中从推动保险产品创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与一般的金融工具创新相同, 保险产品的创新通常也是市场需求、竞争(供给) 状况、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等四大因素作用的结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若市场需求不旺就难有创新产品出现的可能,市场竞争不充分保险公司也缺乏创新的冲动,制度环境不佳、技术进步落后更难以支撑保险产品的创新。其分析的过程和结论与上面的文献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

关于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饶有趣味,我们多花点篇幅对这个问题进行梳理。文献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一制约因素,两个角度值得关注:一个是吴定富在2004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市场规模问题,他认为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市场规模较小,发展潜力很大,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有较大的成长空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较小,因而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3,与此相联系,王文祥(2005)也指出我国保险市场竞争并不充分,保险公司创新的动力较弱。其实,市场规模小与市场竞争不充分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只是看的角度不同而已;另一个角度是耿小清、徐静(2005),张楠楠,李海涛,孙祁祥(2003)从保险产品易于模仿的特性出发说明了保险产品为何创新乏力。他们认为创新最终都要“具体化到保险险种的设置以及具体保单格式和内容的变化上来,关于承保范围、价格、险种的设置必须以文字进行清楚的描述。文字的开放性使得对保单条款进行的任何创新性改动都极易为竞争对手模仿,而模仿者却不必为此付费”4。国内其他作者在论述保险产品创新制约时也提到保险产品的这一特性5,但仅仅是提到而已,他们均未严密的论证保险产品为什么具有这一特性以及它怎样导致了创新的乏力。关于这个问题,也许Michael Menhart, Andreas Pyka, Bernd Ebersterger 以及 Horst Hanusch在“Product innova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the german insurance market”一文中提供的材料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对于非物质性的服务产品如保险产品,通常较为容易被其他竞争者模仿。但是,虽然竞争者可以较为快速的模仿新产品的特征,竞争者欲达到同样的新产品开发公司3刘英,保险产品创新面临新机遇[J]. 中国保险,2004/9,pp.9

4保险产品创新的难点及对策,张楠楠,李海涛,孙祁祥,中国金融2003/5,pp.42

5 比如,制约保险产品创新的因素及其对策,沈秀、肖莺,特区经济,2005/1,pp.173-174; 保险创新与风险防范研究,王文祥,保险研究,2005/11,pp.26-28; 刘英,保险产品创新面临新机遇[J]. 中国保险,2004/9,pp.10,

的声誉水平以及获得消费者同样的认可却远为困难。 Kubli(1988,p.87)的推测,模仿新产品大约需要6个月的时间。根据Vielreicher(1995,p26),模仿者则需要5年多的时间才可以成功的获得同开发者一样的消费者信心。”6

我们发现,虽然保险产品较为容易的被其他竞争者模仿,但是,开发企业的声誉水平却让竞争者模仿的效果大打折扣。两位学者Kubli(1988,p.87)和 Vielreicher(1995,p26)的推测也似乎含意着:保险产品创新的知识产权不可过多强调,因为即使像德国这么发达的国家,其保险产品创新也存在让竞争者模仿的情况。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的张绪风博士在《保险产品创新的激励方式亟待探索》(2006年4月18日《中国证券报》理论版)一文中对保险产品易于模仿的特性及是否保护的问题给出了精辟的见解。他的结论是--并不需要对所有的保险产品创新进行保护,因为

(1)“尽管保险产品形式上容易模仿,但实际上保险产品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而这种价值创造活动是以公司的人力、财力和技术支持为基础,它取决于难以直接模仿的企业核心能力,从而使保险产品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功能”;(2)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产品创新主要是内部创新(internal novelty)7,即产品集中在传统领域,主要从国外先进成熟产品直接嫁接,这种创新开发的技术含量低,并不需要保护。当然,作者并不是说所有的保险产品创新都不保护,对于创新技术复杂、管理难度大、开发周期长、前期投入成本高、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但是市场需求很大的产品创新,我们是需要保护的。

我们接下来谈谈如何进行创新的问题。就如同上面分析的制约因素,关于怎样解决创新问题同样复杂而有趣。大量的文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虽然表述各异,但是有实质内容的重叠,我们作个简单的总结:(1)宏观层面上来讲,国家政策部门要进一步为产品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比如加强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允许公司灵活创新,但是又要加强风险方面的监督;制订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险产品创新扫清障碍等。8(2)中观层面来看,作为行业协会和各省市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行业服务的功能,比如在产品的开发创新上,可以集中各个保险公司的力量一起做,避免6 根据Michael Menhart, Andreas Pyka, Bernd Ebersterger、Horst Haunch,Product innova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the German insurance market,working paper.2003/6, pp.9翻译

7 Michael Menhart, Andreas Pyka, Bernd Ebersterger 和 Horst Haunch (2003)将保险产品创新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称之为市场创新(market novelty), 即保险公司为市场提供一种旧有市场没有的全新产品;另一类产品创新称之为内部创新(internal novelty), 即保险公司提供一种对公司而言全新的产品,但是这种产品在市场中早已出现。 8 相关的文献有吴定富(2004),秦蓉蓉(2005),沈秀、肖莺(2005),冯晓增(2004),耿小清,徐静(2005)、吴红军、李文伟(2005)

单个保险公司创新乏力的问题。9(3)微观层面看,保险公司要解决人才培养问题,要解决企业内部创新体制的构建,加强研发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合作,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开发机制。比如,2005年4月山东省成功推出首例区域性责任保险产品,这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处于销售部门的业务员起到了很好的反馈作用。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到关于形成保险产品创新机制的良好经验。

关于保险产品创新的发展趋势,盛和泰(2004)和胡振飞(2006)给出了基本相同的判断,有所不同的是,盛和泰早两年给出的结论,当时预测的成份比较大,而胡振飞的判断添加了更多实际的经验材料。他们的结论为:市场同构向市场细分转变,传统渠道向新兴渠道拓展,由“列明风险责任”向“一切险”转变,由单一险种保障向组合一揽子保险保障转变,由统一型保单向个性化保单转变。这些发展趋势曾经在欧美以及香港的市场出现,而现在在我国的保险市场也已经初露端倪,说明保险创新的发展有其内在的成长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有大量文献研究是专门针对寿险市场和财产险市场而进行的10。因为所有的研究都不可能脱离这两个市场而抽象的讨论,所以在专门研究这些市场的产品创新时所涉及的问题大都包含在前面的文献综述当中。总体的感觉是,财险的市场产品创新的步伐要慢于人身险。如何加快财产险市场的产品创新是另一个重要课题。

三 总结

本文对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理论进行了回顾、评述和总结。所作的工作包含两方面:

(1)对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研究的历程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归纳;(2)对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文献(2000年—2006年)进行了评述,将该理论中涉及到的多方面主题分为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了部分结论,比较分析了不同的分析。

本文研究中还发现,关于保险产品创新的理由已达成共识,产品创新的制约因素也基本清楚,但在如何进行产品创新的问题上,还有许多让学界和保险业界的同仁努力的课题,比如怎样从法律上保障创新的良好环境,监管部门怎样处理好监管和企业创新的关系,如何加快财产险市场的产品创新步伐、怎样解决产品创新的动力问题等等。这也给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9张绪风(2006)

10 针对财产险市场的研究有:冯小增(2004)、张伟(2001)、邓金华(2000)等;针对寿险市场的研究相对较多:陈文辉(2000)、楼兴望(2000),王雅婷、许谨良(2004),胡秋明(2005),秦蓉蓉(2005), 秦沁霞(2005)等

参考文献:

[1]陈文辉,加快保险产品创新步伐、提高寿险公司资产质量[J],中国金融2000/6,pp.38-39。

[2]楼兴望,分红保险令人心动[J],中国保险,2000/9,pp.22。

[3]邓金华,论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创新[J],保险研究,2000/9,pp.19—20。

[4]张伟,论产险业务结构的优化升级[J],保险研究,2001/8,pp.1-2。

[5]赖运南,细化保险产品创新[J],中国保险,2002/3,pp.56-58。

[6]盛和泰,论保险保险产品创新的实现条件[J],保险研究,2002/4,pp.26-27。

[7]扬威月、何光辉,我国保险创新时间及其未来发展潜力[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2/9/9,http://www.dicnet.com.cn 。

[8]孙祁祥、孙立明,中国保险业运行轨迹和发展主题[J],保险研究,2003/1,pp.2-4。

[9]曾浩,以产品创新推动银保合作向纵深发展[J],金融论坛,2003/3,pp.56-58。

[10]张楠楠、李海涛、孙祁祥,保险产品创新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3/5,pp.42-43。

[11]Michael Menhart, Andreas Pyka, Bernd Ebersterger、Horst Haunch,Product innova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the German insurance market,working paper.2003/6, pp.6—9.

[12]吴定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J],保险研究,2003/8,pp.2-7。

[13]盛和泰,保险产品创新方向[J],中国保险2004/5,pp.32-34。

[14]吴定富,大力推进保险创新做大作强保险业[J],管理世界,2004/6,pp.1-3。

[15]刘春燕,适应市场需求创新保险产品[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pp.8-11。

[16]郭志龙,保险是国内保险业竞争的基础[J],保险研究,2004/8,pp.12-14。

[17]刘英,保险产品创新面临新机遇[J]. 中国保险,2004/9,pp.8—10。

[18]冯晓增,创新思维观念加快产品创新、大力发展非寿险投资型保险产品[J],保险研究,2004/9,pp.2-4。

[19]沈秀、肖莺,制约保险产品创新的因素及其对策[J],特区经济,2005/1,PP.173-174。

[20]王萍,论保险业服务的发展与创新[J],现代财经,2005/1,pp.29-32。

[21]吴红军、李文伟,保险创新亟待法律保护[N], 金融时报,2005/1/11。

[22]张旭升,从几例怪异的保险产品看现代保险产品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pp.138—139。

[23]胡秋明,论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的市场定位[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5/3,p22-24。

[24]秦蓉蓉,影响我国人身保险产品创新因素分析,现代财经,2005/4,pp.34-37。

[25]耿小清,徐静,保险业应加强对保险相关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J].上海保险,2005/7,pp.17-19。

[26]陈秉正,国际保险业发展的十大趋势[J].中国保险网,2005/7/20

http://www.china-insurance.com/haiwai/newspublist.asp?id=4233。

[27]王文祥,保险创新与风险防范研究[J],保险研究,2005/11,pp.26-28。

[28]秦沁霞,浅谈我国人寿保险产品创新与发展[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12,pp.24-26。

[29]丁孜山,中国保险创新研究[J],上海保险2006/2,pp.8-9。

[30]胡振飞(执笔人),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陈昌盛开思想经济研究会,保险产品创新呈现五大趋势[R],上海证券报,2006/2/24。

[31]徐宏玲 杨力旺,保险产品内涵及性质的探索[J].商业研究,2006/3,p140-143。

[32]吴红军,谨防保险创新庸俗化[J],中国保险,2006/3,pp.6。

[33]张绪风,保险产品创新的激励方式亟待探索[N], 中国证券报理论版,2006/4/18 。

[34]胡利民 张兰,保监会陈文辉展望国十条颁布后的保险业创新[N]. 金融时报金时网,2006/8/1,http://210.74.35.17/search/detail.asp?Channelid=2771&RecID=1&sort=。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金融学院)

中国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发展:

一篇文献综述

毕泗锋

摘 要:本文对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文献(2000年—2006年)进行了回顾、总结和评述。主要的工作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对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的研究历程和发展脉络进行总结,二是回顾并评述了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进展。在第二部分,本文将保险产品创新理论分为四个主题分别进行了分析:(1)为什么要进行保险产品创新;(2)保险产品创新的制约因素有哪些;(3)如何进行有效的保险产品创新;(4)保险产品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怎样。文章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文献的贡献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保险产品创新 研究历程 文献综述

A literature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surance product

innovation theory in china:

Bi Sifeng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review、summary and remarks on the literature of insurance product innovation (2000--2006). All the work is about two topics: one is the summary of research course; the other is the reviews and remarks on the literature (2000--2006). In the second topic,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in four categories: [1] why we innovate new products; [2] what factors limit the product innovation; [3] how we innovate products effectively; [4] what is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 of products. In the last par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tent above and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emphasi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Insurance product innovation; Research course review; Literature summary

一 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研究历程

我国对保险产品创新问题的关注始于2000年以后的一系列文献,其原因在于1999

年10月平安保险公司推出了投资连接型的寿险产品,而紧接着在2000年3月国内多家公司推出了“聪明宝宝”“理财通”等一系列分红型保险产品,同年7月太平洋保险公司则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推出了分红保险1。这一系列的创新实践促成了大批学者、保险界的相关人士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2。

在这些文献中,较为集中的探讨了保险产品创新的重要意义、制约因素、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发展趋势等问题。整体上来看,对寿险产品的研究多于对财产险的研究,这不仅表现在专门考察财产保险产品创新的文献较少,而且表现在对整体保险业产品创新的研究中更主要的以寿险产品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关于这些文献的整体贡献我将在第二部分进行评述。

随着寿险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多,推出新产品的公司不断增加,政策监管部门开始加大推动产品创新的力度。代表性文献是吴定富主席的两篇文章,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推进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险研究》2003年第8期,pp.2--7)和“大力推进保险创新 做大作强保险业”(《管理世界》2004年第6期,pp.1--3)。前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我国正值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作者在该文中倡导财产险和寿险市场要加大创新力度,在各个领域进行创新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后一篇文章中,作者就保险创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说明,其中保险产品创新作为四大创新内容之一,作者总结了产品创新的表现形式、创新的四大原则、需要处理好的关系等问题。

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是2004年8月19日由中国保监会组织的“保险产品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这是保险业界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大型保险产品创新论坛。有来自全国近200人的专家、学者、相关领导参加了本次大会。吴定富主席在讲话中进一步总结了产品创新的成果、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原则和创新的领域等问题。本次会议为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研究指明了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之后,2006年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将“推进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与规范”确定为该年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吴定富主席更是在此次会议上宣称:“2006年是保险创新年”。同年6月份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保险业要“推进自主创新,提升服务水平”,保险业产品与服务创新工作受到了中央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从以上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尽管1992年美国友邦上海分公司引入个人行销制度后,针对个人的新型保险产品就已经问世,但是直到1999年平1资料来源:《我国保险创新实践及其未来发展潜力》,扬威月、何光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2/9/9 2 初步统计有近60篇与此相关的文献,由于大量的文献存在重复论证的问题,故本文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30多篇文献进行了评述。

安保险公司推出投连产品以后,才真正形成对保险产品创新的大量研究。1999年到2004年间,市场主体相继推出各种新型的保险产品,市场异常活跃,而监管部门也加大了推动产品创新的力度。2004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一年吴定富主席发表了一篇重要的号召性文章,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以保险产品创新为主题的会议,为下一步保险产品创新扫清了障碍。2006年“保险创新年”口号的提出以及《意见》的颁布为保险产品创新的发展和研究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 保险产品创新文献综述

整体来看,保险产品创新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的主题,(1)为什么要进行保险产品创新;(2)保险产品创新的制约因素有哪些;(3)如何进行有效的保险产品创新;(4)保险产品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怎样。我们分别来看关于这几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保险业为什么要进行产品创新?盛和泰(2002)指出,当前市场上的保险产品存在的严重问题,比如产品结构的失衡、保险条款的粗糙、不合理的费率水平、新产品推广不力等等,必须要通过产品创新加以解决。吴定富(2004)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认为我国目前保险业的规模偏小,发挥的功能有限,在金融业中所占比重太小,保险产品的提供与广大群众化解风险的需求存在差距,必须要加大创新力度;在微观层面,吴定富指出处于化解风险的考虑,保险公司可能会主动创新保险产品,比如1999年之后的投资型险种就是对市场利率持续下调的反映;刘春燕(2004)则从保险产品创新需求的角度论证了创新的必要性,认为从整体的市场规模、巨灾风险给市场带来的挑战和发展潜力、新型风险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改革、农村市场的开拓等方面来看,中国必须要发展出大量实用的新型保险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对吴主席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这些文献逻辑上不存在冲突,互相补充,较为充分的论证了我国保险业进行产品创新的理由。

与为什么要创新的主题相比,对保险产品创新制约因素的文献相对较多,而问题也更加复杂。吴定富(2004,b ),沈秀、肖英(2005),秦蓉蓉(2005), 王文祥(2005)的文献中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的机制不完善、人才的缺乏、创新的动力不足、技术约束、外部环境的制约。对于产品创新机制的问题,沈秀、肖英(2005),秦蓉蓉(2005)主要分析了公司管理机制、销售模式的不健全,产品难以在这些制度环境中顺畅的到达消费者。关于人才的缺乏相关文献均认为,因为成功的产品创新需要精算人才、法律人才、管理人才的储备,但是目前来看,人才的供应显然难以满足对这种

需求,从而形成创新的制约。秦蓉蓉(2005)还从外部环境—国际政策法令、相关行业制度、保险监管的的角度对保险产品创新的制约进行了定性分析。与前面从制约因素分析的角度不同,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的胡振飞博士作为执笔人在《保险产品创新呈现五大趋势》(上海证券报2006年02月24日)一文中从推动保险产品创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与一般的金融工具创新相同, 保险产品的创新通常也是市场需求、竞争(供给) 状况、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等四大因素作用的结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若市场需求不旺就难有创新产品出现的可能,市场竞争不充分保险公司也缺乏创新的冲动,制度环境不佳、技术进步落后更难以支撑保险产品的创新。其分析的过程和结论与上面的文献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

关于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饶有趣味,我们多花点篇幅对这个问题进行梳理。文献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一制约因素,两个角度值得关注:一个是吴定富在2004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市场规模问题,他认为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市场规模较小,发展潜力很大,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有较大的成长空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较小,因而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3,与此相联系,王文祥(2005)也指出我国保险市场竞争并不充分,保险公司创新的动力较弱。其实,市场规模小与市场竞争不充分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只是看的角度不同而已;另一个角度是耿小清、徐静(2005),张楠楠,李海涛,孙祁祥(2003)从保险产品易于模仿的特性出发说明了保险产品为何创新乏力。他们认为创新最终都要“具体化到保险险种的设置以及具体保单格式和内容的变化上来,关于承保范围、价格、险种的设置必须以文字进行清楚的描述。文字的开放性使得对保单条款进行的任何创新性改动都极易为竞争对手模仿,而模仿者却不必为此付费”4。国内其他作者在论述保险产品创新制约时也提到保险产品的这一特性5,但仅仅是提到而已,他们均未严密的论证保险产品为什么具有这一特性以及它怎样导致了创新的乏力。关于这个问题,也许Michael Menhart, Andreas Pyka, Bernd Ebersterger 以及 Horst Hanusch在“Product innova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the german insurance market”一文中提供的材料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对于非物质性的服务产品如保险产品,通常较为容易被其他竞争者模仿。但是,虽然竞争者可以较为快速的模仿新产品的特征,竞争者欲达到同样的新产品开发公司3刘英,保险产品创新面临新机遇[J]. 中国保险,2004/9,pp.9

4保险产品创新的难点及对策,张楠楠,李海涛,孙祁祥,中国金融2003/5,pp.42

5 比如,制约保险产品创新的因素及其对策,沈秀、肖莺,特区经济,2005/1,pp.173-174; 保险创新与风险防范研究,王文祥,保险研究,2005/11,pp.26-28; 刘英,保险产品创新面临新机遇[J]. 中国保险,2004/9,pp.10,

的声誉水平以及获得消费者同样的认可却远为困难。 Kubli(1988,p.87)的推测,模仿新产品大约需要6个月的时间。根据Vielreicher(1995,p26),模仿者则需要5年多的时间才可以成功的获得同开发者一样的消费者信心。”6

我们发现,虽然保险产品较为容易的被其他竞争者模仿,但是,开发企业的声誉水平却让竞争者模仿的效果大打折扣。两位学者Kubli(1988,p.87)和 Vielreicher(1995,p26)的推测也似乎含意着:保险产品创新的知识产权不可过多强调,因为即使像德国这么发达的国家,其保险产品创新也存在让竞争者模仿的情况。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的张绪风博士在《保险产品创新的激励方式亟待探索》(2006年4月18日《中国证券报》理论版)一文中对保险产品易于模仿的特性及是否保护的问题给出了精辟的见解。他的结论是--并不需要对所有的保险产品创新进行保护,因为

(1)“尽管保险产品形式上容易模仿,但实际上保险产品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而这种价值创造活动是以公司的人力、财力和技术支持为基础,它取决于难以直接模仿的企业核心能力,从而使保险产品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功能”;(2)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产品创新主要是内部创新(internal novelty)7,即产品集中在传统领域,主要从国外先进成熟产品直接嫁接,这种创新开发的技术含量低,并不需要保护。当然,作者并不是说所有的保险产品创新都不保护,对于创新技术复杂、管理难度大、开发周期长、前期投入成本高、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但是市场需求很大的产品创新,我们是需要保护的。

我们接下来谈谈如何进行创新的问题。就如同上面分析的制约因素,关于怎样解决创新问题同样复杂而有趣。大量的文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虽然表述各异,但是有实质内容的重叠,我们作个简单的总结:(1)宏观层面上来讲,国家政策部门要进一步为产品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比如加强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允许公司灵活创新,但是又要加强风险方面的监督;制订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险产品创新扫清障碍等。8(2)中观层面来看,作为行业协会和各省市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行业服务的功能,比如在产品的开发创新上,可以集中各个保险公司的力量一起做,避免6 根据Michael Menhart, Andreas Pyka, Bernd Ebersterger、Horst Haunch,Product innova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the German insurance market,working paper.2003/6, pp.9翻译

7 Michael Menhart, Andreas Pyka, Bernd Ebersterger 和 Horst Haunch (2003)将保险产品创新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称之为市场创新(market novelty), 即保险公司为市场提供一种旧有市场没有的全新产品;另一类产品创新称之为内部创新(internal novelty), 即保险公司提供一种对公司而言全新的产品,但是这种产品在市场中早已出现。 8 相关的文献有吴定富(2004),秦蓉蓉(2005),沈秀、肖莺(2005),冯晓增(2004),耿小清,徐静(2005)、吴红军、李文伟(2005)

单个保险公司创新乏力的问题。9(3)微观层面看,保险公司要解决人才培养问题,要解决企业内部创新体制的构建,加强研发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合作,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开发机制。比如,2005年4月山东省成功推出首例区域性责任保险产品,这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处于销售部门的业务员起到了很好的反馈作用。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到关于形成保险产品创新机制的良好经验。

关于保险产品创新的发展趋势,盛和泰(2004)和胡振飞(2006)给出了基本相同的判断,有所不同的是,盛和泰早两年给出的结论,当时预测的成份比较大,而胡振飞的判断添加了更多实际的经验材料。他们的结论为:市场同构向市场细分转变,传统渠道向新兴渠道拓展,由“列明风险责任”向“一切险”转变,由单一险种保障向组合一揽子保险保障转变,由统一型保单向个性化保单转变。这些发展趋势曾经在欧美以及香港的市场出现,而现在在我国的保险市场也已经初露端倪,说明保险创新的发展有其内在的成长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有大量文献研究是专门针对寿险市场和财产险市场而进行的10。因为所有的研究都不可能脱离这两个市场而抽象的讨论,所以在专门研究这些市场的产品创新时所涉及的问题大都包含在前面的文献综述当中。总体的感觉是,财险的市场产品创新的步伐要慢于人身险。如何加快财产险市场的产品创新是另一个重要课题。

三 总结

本文对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理论进行了回顾、评述和总结。所作的工作包含两方面:

(1)对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研究的历程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归纳;(2)对保险产品创新理论的文献(2000年—2006年)进行了评述,将该理论中涉及到的多方面主题分为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了部分结论,比较分析了不同的分析。

本文研究中还发现,关于保险产品创新的理由已达成共识,产品创新的制约因素也基本清楚,但在如何进行产品创新的问题上,还有许多让学界和保险业界的同仁努力的课题,比如怎样从法律上保障创新的良好环境,监管部门怎样处理好监管和企业创新的关系,如何加快财产险市场的产品创新步伐、怎样解决产品创新的动力问题等等。这也给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9张绪风(2006)

10 针对财产险市场的研究有:冯小增(2004)、张伟(2001)、邓金华(2000)等;针对寿险市场的研究相对较多:陈文辉(2000)、楼兴望(2000),王雅婷、许谨良(2004),胡秋明(2005),秦蓉蓉(2005), 秦沁霞(2005)等

参考文献:

[1]陈文辉,加快保险产品创新步伐、提高寿险公司资产质量[J],中国金融2000/6,pp.38-39。

[2]楼兴望,分红保险令人心动[J],中国保险,2000/9,pp.22。

[3]邓金华,论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创新[J],保险研究,2000/9,pp.19—20。

[4]张伟,论产险业务结构的优化升级[J],保险研究,2001/8,pp.1-2。

[5]赖运南,细化保险产品创新[J],中国保险,2002/3,pp.56-58。

[6]盛和泰,论保险保险产品创新的实现条件[J],保险研究,2002/4,pp.26-27。

[7]扬威月、何光辉,我国保险创新时间及其未来发展潜力[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2/9/9,http://www.dicnet.com.cn 。

[8]孙祁祥、孙立明,中国保险业运行轨迹和发展主题[J],保险研究,2003/1,pp.2-4。

[9]曾浩,以产品创新推动银保合作向纵深发展[J],金融论坛,2003/3,pp.56-58。

[10]张楠楠、李海涛、孙祁祥,保险产品创新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3/5,pp.42-43。

[11]Michael Menhart, Andreas Pyka, Bernd Ebersterger、Horst Haunch,Product innova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the German insurance market,working paper.2003/6, pp.6—9.

[12]吴定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J],保险研究,2003/8,pp.2-7。

[13]盛和泰,保险产品创新方向[J],中国保险2004/5,pp.32-34。

[14]吴定富,大力推进保险创新做大作强保险业[J],管理世界,2004/6,pp.1-3。

[15]刘春燕,适应市场需求创新保险产品[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pp.8-11。

[16]郭志龙,保险是国内保险业竞争的基础[J],保险研究,2004/8,pp.12-14。

[17]刘英,保险产品创新面临新机遇[J]. 中国保险,2004/9,pp.8—10。

[18]冯晓增,创新思维观念加快产品创新、大力发展非寿险投资型保险产品[J],保险研究,2004/9,pp.2-4。

[19]沈秀、肖莺,制约保险产品创新的因素及其对策[J],特区经济,2005/1,PP.173-174。

[20]王萍,论保险业服务的发展与创新[J],现代财经,2005/1,pp.29-32。

[21]吴红军、李文伟,保险创新亟待法律保护[N], 金融时报,2005/1/11。

[22]张旭升,从几例怪异的保险产品看现代保险产品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pp.138—139。

[23]胡秋明,论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的市场定位[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5/3,p22-24。

[24]秦蓉蓉,影响我国人身保险产品创新因素分析,现代财经,2005/4,pp.34-37。

[25]耿小清,徐静,保险业应加强对保险相关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J].上海保险,2005/7,pp.17-19。

[26]陈秉正,国际保险业发展的十大趋势[J].中国保险网,2005/7/20

http://www.china-insurance.com/haiwai/newspublist.asp?id=4233。

[27]王文祥,保险创新与风险防范研究[J],保险研究,2005/11,pp.26-28。

[28]秦沁霞,浅谈我国人寿保险产品创新与发展[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12,pp.24-26。

[29]丁孜山,中国保险创新研究[J],上海保险2006/2,pp.8-9。

[30]胡振飞(执笔人),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陈昌盛开思想经济研究会,保险产品创新呈现五大趋势[R],上海证券报,2006/2/24。

[31]徐宏玲 杨力旺,保险产品内涵及性质的探索[J].商业研究,2006/3,p140-143。

[32]吴红军,谨防保险创新庸俗化[J],中国保险,2006/3,pp.6。

[33]张绪风,保险产品创新的激励方式亟待探索[N], 中国证券报理论版,2006/4/18 。

[34]胡利民 张兰,保监会陈文辉展望国十条颁布后的保险业创新[N]. 金融时报金时网,2006/8/1,http://210.74.35.17/search/detail.asp?Channelid=2771&RecID=1&sort=。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金融学院)


相关文章

  • 物业管理企业运营模式分析文献综述
  • No.8s2015<合作经济与科技> 管理/制度 物业管理企业运营模式分析文献综述 2 □文/周向群1, 2.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1.湖南农业大学管理学在读硕士: [提要]本文详细分析国内外关于供应链和物业管理企业 ...查看


  • 农业保险文献综述和研究动态
  • 摘要: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5个方面研究农业保险:农业保险中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影响因素.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其中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研究的新趋势,特别是巨灾风险证券化中的衍生品创新是焦点.国内外 ...查看


  • 320个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1.企业破产重整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研究 2.中国经济部门价格指数波动差异性研究 3.并购方高管动机与并购贷款的特殊风险控制 4.消费金融发展的理论解释与国际经验借鉴 5.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财富效应研究 6.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国贸易影响 ...查看


  • 以房养老养老模式的文献综述
  • 以房养老养老模式的文献综述 一. 前言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养老面临巨大的压力, 单纯依靠现有的社保制度和传统的 家庭养老, 越来越难以适应加速来到的老龄化危机.面对汹涌到来的银色浪潮, 以房养老模式, 也即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发展 ...查看


  • 我国农业保险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9卷第1期2006年3月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JournalofJiangxiFinanceCollegeVol.19No.1 Mar.2006 我国农业保险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沈 蕾 (浙江财经学院,杭州 310018) 摘要: ...查看


  • 银行业"营改增"改革研究文献综述
  • 财会研究 银行业"营改增"改革研究文献综述 饶海琴窦翠平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摘 要]"营改增"税制改革已经由部分城市试点推广到全国试点,其中试点行业还是交通运输也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对金融业的具体改 ...查看


  • 苏州服务贸易_文献综述
  • 苏州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文献综述 专业:国际经济贸易 班级:08级1班 作者:李琪 指导老师:杨纪鹤 1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在从产品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大力发 ...查看


  •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综述_李菁
  • <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8期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综述 李 12菁,蔡彤娟 * (1.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围绕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查看


  • 范围经济2013-10-19
  • 关于范围经济的文献综述 经济史 蒋力兵 I13201003 摘要:范围经济以企业资源共享最出发点,以利益最大化为核心.范围经济是微观主体进行经营决策和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影响企业微观效率的因素之一.本文总结了范围经济相关理论及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