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王督皓,是樊登读书会北京分会六班的“小胖”,是“一个在互联网世界里爱折腾的小胖子”。小饿小困,就找小胖约饭!
微信号:wangduhao999
现在,我在北京分会开了一个专栏——《小胖笔记》,会经常跟你分享一些干货。
我蛮喜欢参加图书漂流活动,因为漂流来的书都可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而《将心注入》恰好是2017年第一份意外。
这是一本讲述星巴克和星巴克的首席执行官的故事。倘若放在自己选书的视角,一定不会选择这样故事类的书籍,总归会觉得不如《定位》、《单点突破》、《刻意练习》、《学习之道》一类的书籍干的过瘾。
所以这么说来,能去阅读这本书也真的是意外。而这份意外更来自于这本书阅读之后,他不像其他书籍一样写个自传、回忆回忆自己过去的故事,给自己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而是在为用户讲述星巴克与首席执行官双线前进路上的总结与思考。
( 图1 《将心注入》与在它身上划过的笔 合影 )
正如刚才所说,这本书其实讲述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作者舒尔茨的成长故事:如何从一个贫民窟的小男孩,长成为了生存而不断努力的大男孩,再到后来义无返顾的加入星巴克、意见不同意而离开星巴克、创立了自己的咖啡厅品牌“天天”、收购了创始团队无心再去经营的星巴克,一直到从管理一个小公司,到管理成巨头公司自己所遇到的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与思考。
另一个故事就是星巴克是如何诞生的,再到他被交易给了舒尔茨,然后从一个小的咖啡厅,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性格”,再往后从几十家店变成了上千家店,在这个过程中,星巴克团队的问题、股东的问题、定位的问题、社会责任的问题等等,又是如何一一被解决。
舒尔茨
那就先从舒尔茨的成长故事说说,我关注的,是这三件事情:
( 图2 舒尔茨)
┃ 没有一桩伟大的成就紧靠运气就能行
舒尔茨疯狂的喜欢上星巴克的品质,这是他第一次喝到如此好喝的咖啡。他与星巴克早期的团队反复的沟通了很多次,但是对加入这件事情一直没有谈拢,问题出现在一个地方:舒尔茨是一个很棒的销售,也是一个想法很多、创业很颠覆的人。而星巴克早期的创始团队,却担心这样的改变对团队是一种破坏。
终于,舒尔茨获得了与星巴克的创始人一起见面聊天的机会。那个晚上聊得很开心,对方也十分的认可舒尔茨。等回到家,舒尔茨还兴奋地告诉自己的妻子雪莉“我想一切都步入正轨了”,然后不断的幻想着即将搬到西雅图,准备结婚、买房、为星巴克这个事业而打拼。
24小时候,他收到了星巴克团队打来的电话:很抱歉,我们无法接受太多的冒险、太多的改变。你的计划听起来真不错,但这不是我们对星巴克的设想。
电话挂后,舒尔茨极度的震惊。他在书中这样描述:“我看见自己的整个未来在眼前闪过,然后粉碎、破灭”。
如果是你,这时会怎么办?
( 图3 一手好牌,就真的能赢吗? )
舒尔茨第二天又一次给星巴克创始团队之一的人打电话,了解真正不被雇佣的原因、向对方陈述对方内心深处的恐惧、反问解决方案。
又过了一天,对方打过来电话:你说得对。对于前24个小时的僵局我很抱歉,我们继续吧。你得到了这份工作。
同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陆陆续续的发生着,只是问题与形式可能略有不懂。我们在面对被告知不可能,是就此放弃?还是再试一次、再试一次,最终使得事情获得转机?
生活往往是一连串的错失组成的。这里面我们归结为运气的东西,说到底并非完全出于运气。其实,该做的就是抓住当下,为你的未来负责。你得有这样一种精神,敢于直面人所不见,追涉人所不逮。无论谁说不行,都要坚定自己认定的路!
┃ 别被比你聪明的人吓到
西奥多·罗斯福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管理者是那些对优秀人才有着良好直觉的人,一方面善于调动能人去放手做事,一方面则克制自己不对他们的行动横加干涉。
我们要相信,点子可以是源自于创始人,但靠创始人一个人把天下打下来,那就是难之又难。毕竟,创始人不是三头六臂,他无法满足这个点子被实现的每一种能力。
大道理谁都清楚,但真轮到了自己,那就又是另一番情景。舒尔茨自身的认同感已经完全与星巴克融为了一体,而当别人对星巴克提出任何建议,就都好像是在指出舒尔茨某方面工作的不足。而另一方面,舒尔茨自身也知道有些问题自己确实不懂,当这两件事情在脑海里打击时,确实需要一个解决方案。
( 图4 害怕吗? )
霍华德是舒尔茨招来的一位比他大10岁的零售业专家。他的性格与星巴克的内向谦和完全相反,一个纯粹的有啥说啥的人!
“为什么星巴克手册翻了三页还不能看到‘人’这个词,难带不应该把‘人’放在优先的位置吗?”、“为什么我们不能满足顾客的任何需求?”、“为什么咖啡店经理们发言时那么胆怯?”.....
他的直言不讳确实让舒尔茨有些无法接受,甚至出于天性有意地回避冲突。再后来不断地思考与沟通中,舒尔茨确实发现霍华德说的是对的。一家企业是需要有不同的声音发出,需要小伙伴们的热情与建议才能够继续前行。这些东西,也应该成为星巴克不可或缺的氛围。
最终,舒尔茨这样说服自己:我聘用这些人是因为你们比我聪明。现在,去证明这一点吧!
┃ 别打击下属的进取精神
你知道吗?如果没有蒂娜·坎皮恩再坚持一次,舒尔茨也许就于饱受人们喜欢的”星冰乐“擦肩而过。
蒂娜在圣莫妮卡管理着10多家星巴克。在夏天的时候,顾客总喜欢要一些调和其他味道、加糖加冰的饮品。而在星巴克最多也只是供应在冰桶里冰过的冰拿铁和冰摩卡。当越来越多的顾客进店想要一杯调和味道的饮品时,在被告知没有后都转身走向了星巴克的竞争对手那里。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次反映给舒尔茨,但都被拒绝了。舒尔茨认为:如果添加了调和味道,那就不是正宗的咖啡了。这样的事情是有损星巴克所代表卓越咖啡的尊严,听起来更像是快餐饮品,而非真正的咖啡爱好者喜欢的。
( 图5 百年企业,困难重重 )
蒂娜还是很坚定自己的想法,于是开始自己购买机器和设备进行新品的研发尝试。他没有请求批准,而是打算先斩后奏,但第一次制作出来的东西确实不太理想。当新品被送到舒尔茨这里,他觉得糟糕透了。
但这一次,舒尔茨选择同意试一试这样一个新品。并把新品的研发交给了一个热咖啡并不怎么受欢迎的区域负责人。经过反复的研发与测试,再到后来食品顾问的建议与调整,终于做出来了一款深受用户喜欢的调制新品。
没错,这就是我们在星巴克里”星冰乐“诞生的故事。
如果星巴克是一个完全僵化的公司,也许星冰乐真的永无出头之日,而正是这一次试验和冒险行动,激发了团队的创新热情和想象力。
哈维·霍恩斯坦在《管理的勇气》中提到:如果缺少个体的行动,任何公司的新生乃至民族产业的复兴,都是不可能的。
星巴克
同样,星巴克的故事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
( 图6 星巴克 )
┃ 每一个员工都不是一个零部件
在经济效率、星巴克还背负外债的时候,舒尔茨向董事会提交了一份给每个一周工作超过24小时的员工上一份医疗保险。
这份想法来自于他的父亲病逝及父亲生前的生活状态。他认为:每一个员工都不是一个零部件,而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当员工因为这份关怀而愿意留在这家公司继续工作下去,你要知道也许投入的这笔医疗费,远远要比大量的员工离职所带来招聘、培训、员工适应的成本大。
( 图7 我们的时间,只是共享在一件事 )
这个逻辑,是对的:财富不过是手段,人才是终极目的。如果不能用物质为我们的人民扩大机会的话,一切物质的丰裕对我们而言都毫无意义。
┃ 坚守信条还是灵活变通?
星巴克在意见卡上遇到了一个问题:很多的用户反映说星巴克是否可以有无脂的牛奶。而这一点在星巴克的价值观里:我们从来不供应无脂牛奶,这么做就不是我们风格了。甚至就星巴克的历史而言,提起无脂牛奶甚至意味着背叛。因为星巴克的目标就是把最正宗的意大利浓缩咖啡带到美国。如果牛奶变成了无脂的,一切都变了。
这件事情其实在星巴克内部产生了分歧:一波认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条,另一波认为我们应当尽一切力量使顾客满意!
( 图8 信仰 )
舒尔茨去店里进行观察时,看到来了一位女士“我要大杯的双份拿铁,加无脂牛奶”。
“对不起,我们没有无脂牛奶”咖啡师傅谦和而不容商量的说,“我们只有全脂牛奶”。
顾客无奈的叹了口气,一走了之。显然,她是去找竞争对手去了。
没错,对于零售商而言,失去一个顾客就是最有力的证据。星巴克开始尝试无脂牛奶。
事后他们对这件事情反思:顾客的要求都是对的,给他们多种选择是我们的职责。
“一个企业唯一神圣不可动摇的应该是它经营的基本宗旨。”小托尔斯·沃森在《一个企业的信念》中这样说道。
尾声
开一家公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需要不断地去协调我们身上的惰性与公司的发展;公司也应该是一个生长的个体,需要不断地打磨养成自己的品性。
将心注入,为爱发声。
樊登读书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付费阅读社区,这里有一群爱智求真的书友。
为了丰富书友的生活,增进交流与互动,樊登读书会北京分会目前已举办上百场线下活动,参入人数超过5000 。内容涵盖沙龙、讲座、户外、新书发布会等多个主题领域。
欢迎分享
1
也可以投递邮箱。
大家好,我是王督皓,是樊登读书会北京分会六班的“小胖”,是“一个在互联网世界里爱折腾的小胖子”。小饿小困,就找小胖约饭!
微信号:wangduhao999
现在,我在北京分会开了一个专栏——《小胖笔记》,会经常跟你分享一些干货。
我蛮喜欢参加图书漂流活动,因为漂流来的书都可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而《将心注入》恰好是2017年第一份意外。
这是一本讲述星巴克和星巴克的首席执行官的故事。倘若放在自己选书的视角,一定不会选择这样故事类的书籍,总归会觉得不如《定位》、《单点突破》、《刻意练习》、《学习之道》一类的书籍干的过瘾。
所以这么说来,能去阅读这本书也真的是意外。而这份意外更来自于这本书阅读之后,他不像其他书籍一样写个自传、回忆回忆自己过去的故事,给自己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而是在为用户讲述星巴克与首席执行官双线前进路上的总结与思考。
( 图1 《将心注入》与在它身上划过的笔 合影 )
正如刚才所说,这本书其实讲述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作者舒尔茨的成长故事:如何从一个贫民窟的小男孩,长成为了生存而不断努力的大男孩,再到后来义无返顾的加入星巴克、意见不同意而离开星巴克、创立了自己的咖啡厅品牌“天天”、收购了创始团队无心再去经营的星巴克,一直到从管理一个小公司,到管理成巨头公司自己所遇到的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与思考。
另一个故事就是星巴克是如何诞生的,再到他被交易给了舒尔茨,然后从一个小的咖啡厅,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性格”,再往后从几十家店变成了上千家店,在这个过程中,星巴克团队的问题、股东的问题、定位的问题、社会责任的问题等等,又是如何一一被解决。
舒尔茨
那就先从舒尔茨的成长故事说说,我关注的,是这三件事情:
( 图2 舒尔茨)
┃ 没有一桩伟大的成就紧靠运气就能行
舒尔茨疯狂的喜欢上星巴克的品质,这是他第一次喝到如此好喝的咖啡。他与星巴克早期的团队反复的沟通了很多次,但是对加入这件事情一直没有谈拢,问题出现在一个地方:舒尔茨是一个很棒的销售,也是一个想法很多、创业很颠覆的人。而星巴克早期的创始团队,却担心这样的改变对团队是一种破坏。
终于,舒尔茨获得了与星巴克的创始人一起见面聊天的机会。那个晚上聊得很开心,对方也十分的认可舒尔茨。等回到家,舒尔茨还兴奋地告诉自己的妻子雪莉“我想一切都步入正轨了”,然后不断的幻想着即将搬到西雅图,准备结婚、买房、为星巴克这个事业而打拼。
24小时候,他收到了星巴克团队打来的电话:很抱歉,我们无法接受太多的冒险、太多的改变。你的计划听起来真不错,但这不是我们对星巴克的设想。
电话挂后,舒尔茨极度的震惊。他在书中这样描述:“我看见自己的整个未来在眼前闪过,然后粉碎、破灭”。
如果是你,这时会怎么办?
( 图3 一手好牌,就真的能赢吗? )
舒尔茨第二天又一次给星巴克创始团队之一的人打电话,了解真正不被雇佣的原因、向对方陈述对方内心深处的恐惧、反问解决方案。
又过了一天,对方打过来电话:你说得对。对于前24个小时的僵局我很抱歉,我们继续吧。你得到了这份工作。
同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陆陆续续的发生着,只是问题与形式可能略有不懂。我们在面对被告知不可能,是就此放弃?还是再试一次、再试一次,最终使得事情获得转机?
生活往往是一连串的错失组成的。这里面我们归结为运气的东西,说到底并非完全出于运气。其实,该做的就是抓住当下,为你的未来负责。你得有这样一种精神,敢于直面人所不见,追涉人所不逮。无论谁说不行,都要坚定自己认定的路!
┃ 别被比你聪明的人吓到
西奥多·罗斯福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管理者是那些对优秀人才有着良好直觉的人,一方面善于调动能人去放手做事,一方面则克制自己不对他们的行动横加干涉。
我们要相信,点子可以是源自于创始人,但靠创始人一个人把天下打下来,那就是难之又难。毕竟,创始人不是三头六臂,他无法满足这个点子被实现的每一种能力。
大道理谁都清楚,但真轮到了自己,那就又是另一番情景。舒尔茨自身的认同感已经完全与星巴克融为了一体,而当别人对星巴克提出任何建议,就都好像是在指出舒尔茨某方面工作的不足。而另一方面,舒尔茨自身也知道有些问题自己确实不懂,当这两件事情在脑海里打击时,确实需要一个解决方案。
( 图4 害怕吗? )
霍华德是舒尔茨招来的一位比他大10岁的零售业专家。他的性格与星巴克的内向谦和完全相反,一个纯粹的有啥说啥的人!
“为什么星巴克手册翻了三页还不能看到‘人’这个词,难带不应该把‘人’放在优先的位置吗?”、“为什么我们不能满足顾客的任何需求?”、“为什么咖啡店经理们发言时那么胆怯?”.....
他的直言不讳确实让舒尔茨有些无法接受,甚至出于天性有意地回避冲突。再后来不断地思考与沟通中,舒尔茨确实发现霍华德说的是对的。一家企业是需要有不同的声音发出,需要小伙伴们的热情与建议才能够继续前行。这些东西,也应该成为星巴克不可或缺的氛围。
最终,舒尔茨这样说服自己:我聘用这些人是因为你们比我聪明。现在,去证明这一点吧!
┃ 别打击下属的进取精神
你知道吗?如果没有蒂娜·坎皮恩再坚持一次,舒尔茨也许就于饱受人们喜欢的”星冰乐“擦肩而过。
蒂娜在圣莫妮卡管理着10多家星巴克。在夏天的时候,顾客总喜欢要一些调和其他味道、加糖加冰的饮品。而在星巴克最多也只是供应在冰桶里冰过的冰拿铁和冰摩卡。当越来越多的顾客进店想要一杯调和味道的饮品时,在被告知没有后都转身走向了星巴克的竞争对手那里。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次反映给舒尔茨,但都被拒绝了。舒尔茨认为:如果添加了调和味道,那就不是正宗的咖啡了。这样的事情是有损星巴克所代表卓越咖啡的尊严,听起来更像是快餐饮品,而非真正的咖啡爱好者喜欢的。
( 图5 百年企业,困难重重 )
蒂娜还是很坚定自己的想法,于是开始自己购买机器和设备进行新品的研发尝试。他没有请求批准,而是打算先斩后奏,但第一次制作出来的东西确实不太理想。当新品被送到舒尔茨这里,他觉得糟糕透了。
但这一次,舒尔茨选择同意试一试这样一个新品。并把新品的研发交给了一个热咖啡并不怎么受欢迎的区域负责人。经过反复的研发与测试,再到后来食品顾问的建议与调整,终于做出来了一款深受用户喜欢的调制新品。
没错,这就是我们在星巴克里”星冰乐“诞生的故事。
如果星巴克是一个完全僵化的公司,也许星冰乐真的永无出头之日,而正是这一次试验和冒险行动,激发了团队的创新热情和想象力。
哈维·霍恩斯坦在《管理的勇气》中提到:如果缺少个体的行动,任何公司的新生乃至民族产业的复兴,都是不可能的。
星巴克
同样,星巴克的故事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
( 图6 星巴克 )
┃ 每一个员工都不是一个零部件
在经济效率、星巴克还背负外债的时候,舒尔茨向董事会提交了一份给每个一周工作超过24小时的员工上一份医疗保险。
这份想法来自于他的父亲病逝及父亲生前的生活状态。他认为:每一个员工都不是一个零部件,而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当员工因为这份关怀而愿意留在这家公司继续工作下去,你要知道也许投入的这笔医疗费,远远要比大量的员工离职所带来招聘、培训、员工适应的成本大。
( 图7 我们的时间,只是共享在一件事 )
这个逻辑,是对的:财富不过是手段,人才是终极目的。如果不能用物质为我们的人民扩大机会的话,一切物质的丰裕对我们而言都毫无意义。
┃ 坚守信条还是灵活变通?
星巴克在意见卡上遇到了一个问题:很多的用户反映说星巴克是否可以有无脂的牛奶。而这一点在星巴克的价值观里:我们从来不供应无脂牛奶,这么做就不是我们风格了。甚至就星巴克的历史而言,提起无脂牛奶甚至意味着背叛。因为星巴克的目标就是把最正宗的意大利浓缩咖啡带到美国。如果牛奶变成了无脂的,一切都变了。
这件事情其实在星巴克内部产生了分歧:一波认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条,另一波认为我们应当尽一切力量使顾客满意!
( 图8 信仰 )
舒尔茨去店里进行观察时,看到来了一位女士“我要大杯的双份拿铁,加无脂牛奶”。
“对不起,我们没有无脂牛奶”咖啡师傅谦和而不容商量的说,“我们只有全脂牛奶”。
顾客无奈的叹了口气,一走了之。显然,她是去找竞争对手去了。
没错,对于零售商而言,失去一个顾客就是最有力的证据。星巴克开始尝试无脂牛奶。
事后他们对这件事情反思:顾客的要求都是对的,给他们多种选择是我们的职责。
“一个企业唯一神圣不可动摇的应该是它经营的基本宗旨。”小托尔斯·沃森在《一个企业的信念》中这样说道。
尾声
开一家公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需要不断地去协调我们身上的惰性与公司的发展;公司也应该是一个生长的个体,需要不断地打磨养成自己的品性。
将心注入,为爱发声。
樊登读书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付费阅读社区,这里有一群爱智求真的书友。
为了丰富书友的生活,增进交流与互动,樊登读书会北京分会目前已举办上百场线下活动,参入人数超过5000 。内容涵盖沙龙、讲座、户外、新书发布会等多个主题领域。
欢迎分享
1
也可以投递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