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摘 要:文章试着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这个角度浅析其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主要从潜意识的分析、变态心理的剖析、“恋父情结”的议析这三个侧面探求张爱玲小说中呈现的或深或浅的精神分析色彩,指出张爱玲在人物内心刻画与透视社会人生中的精湛笔法,留给了后世无尽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张爱玲;精神分析学说;影响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146-01      目前,尽管并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张爱玲曾经系统地研究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关著作,但是我们从张爱玲的散文《忆胡适之》、《童言无忌》、《谈书后记》等文章中可以揣摩到它与精神分析学说之间的某些必然的思想联系。      一、潜意识的分析      相信“心理”含有一个潜意识的部分,乃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前提,潜意识在每个人的身上构成了最大、最有力的部分。它藏有我们童年的大略记忆――这些是我们以为早已遗忘了的,其实并不是真的如此;它还包括我们自己感觉得到的秘密、怨恨、爱以及某些强烈而原始的热情和欲望,在白天它影响着我们思考、感觉和行为的方式,在夜间它又会出现在我们的梦中。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男主人公佟振保,事业有成、孝敬父母、热心助人,完全是一个好男人形象。然而,谁知在这样一个好男人的面具下隐藏的却是对“娶不得的”女人的强烈情欲。尽管佟振保在家里已有圣洁的妻子,但仍对性感的王娇蕊“一见钟情”,并坠入肉欲的深渊。正如那段对人性的复杂、情爱的迷乱的经典语句所说:“也许每个男人全都有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看着浴室里强烈的灯光照耀下,满地滚的乱头发,心里烦恼着。……振保洗完了手,蹲下地去,把瓷砖上的乱头发一团团拣了起来,集成一嘟噜。烫过的头发,梢子上发黄,相当的硬,像传电的细钢丝。他把它塞到裤袋里去,他的手停留在口袋里,只觉浑身燥热。这样的举动毕竟太可笑了。他又把那团头发取了出来,轻轻抛入痰盂。”寥寥的几笔,佟振保复杂而隐秘的内心就跃然出现了。      二、变态心理的剖析      按照弗洛伊德的定义,原欲是“那些包含在爱字里的所有本能力量,它们都必须获得施展”。原欲包含着各种的爱:性爱的本能、自我的爱、对双亲和子女的爱、对朋友和普通人道的爱、对国家的爱,甚至对一个抽象理念的爱。当人的原欲长期受到压抑不能得到恰当的宣泄时,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变态。   变态心理最典型的人物就要算《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了。她即是长期的原始情欲得不到宣泄而导致的性变态心理。曹七巧出生于贫寒的开小麻油店的小户人家,富贵的姜家用金钱为残疾的儿子买来了曹七巧作为其侍奉终身的丫头、妻子。虽然生活上不再愁,但畸形的婚姻压抑了曹七巧正常的生理需求,压抑得越厉害,她的心理就越反常和变态,甚至产生了对儿子的乱伦之念,和对女儿的嫉恨之情。   曹七巧的性变态心理亲手断送了自己儿女的幸福,儿子不再娶媳妇,女儿也断了结婚的念头。一方面作为读者我们厌恶曹七巧的变态行径,另一方面我们也对她的一生遭遇表示同情和怜悯。张爱玲从变态心理角度反映了人的正常本能需求受压抑而产生的变态现象,写的合情合理、真实可信同时又令人瞠目结舌、感慨万千。      三、恋父情结的议析      古希腊神话里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弗洛伊德认为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故事。由于婴儿时期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欲,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但是反对乱伦的严厉禁忌使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俄狄浦斯”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   以《心经》为代表,女主人公许小寒爱上了自己的父亲,对父亲超乎寻常父女情谊的感情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她恋父妒母,排斥母亲,母亲“偶尔穿件漂亮衣服”或者“稍稍对父亲有一点感情”,这时许小寒就会“笑”她,以此打击破坏父母的感情。她不仅离间父母的感情,而且也冷落异性对她的追求。小说在许峰仪出场时有这样一个场景,许小寒挽着爸爸的胳膊对同学介绍说:“这是我爸,我要你们把他认清楚,免得……免得下次看见他跟我一起走你,又要产生误会。”读到这里会心生疑惑,为什么会误会?女儿挽着爸爸的胳膊是多么司空见惯的场景,别人会误会什么呢?可见,这误会只存在于许小寒自己的内心里,是她有恋父之念,又只想别人   看到的仅是父女之情,所以有“贼喊追贼”的心理波动。      四、结语      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不仅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也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独   特而新颖的思考空间和表达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借助于精神分析学说,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真实,更加细致而透彻,在人们普通的生存和行为方式背后有一双无意识的手操纵着,即使过去了很多年,作品的光芒依然毫不逊色,并将继续发挥着给后人借鉴和研究的价值。

  摘 要:文章试着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这个角度浅析其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主要从潜意识的分析、变态心理的剖析、“恋父情结”的议析这三个侧面探求张爱玲小说中呈现的或深或浅的精神分析色彩,指出张爱玲在人物内心刻画与透视社会人生中的精湛笔法,留给了后世无尽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张爱玲;精神分析学说;影响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146-01      目前,尽管并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张爱玲曾经系统地研究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关著作,但是我们从张爱玲的散文《忆胡适之》、《童言无忌》、《谈书后记》等文章中可以揣摩到它与精神分析学说之间的某些必然的思想联系。      一、潜意识的分析      相信“心理”含有一个潜意识的部分,乃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前提,潜意识在每个人的身上构成了最大、最有力的部分。它藏有我们童年的大略记忆――这些是我们以为早已遗忘了的,其实并不是真的如此;它还包括我们自己感觉得到的秘密、怨恨、爱以及某些强烈而原始的热情和欲望,在白天它影响着我们思考、感觉和行为的方式,在夜间它又会出现在我们的梦中。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男主人公佟振保,事业有成、孝敬父母、热心助人,完全是一个好男人形象。然而,谁知在这样一个好男人的面具下隐藏的却是对“娶不得的”女人的强烈情欲。尽管佟振保在家里已有圣洁的妻子,但仍对性感的王娇蕊“一见钟情”,并坠入肉欲的深渊。正如那段对人性的复杂、情爱的迷乱的经典语句所说:“也许每个男人全都有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看着浴室里强烈的灯光照耀下,满地滚的乱头发,心里烦恼着。……振保洗完了手,蹲下地去,把瓷砖上的乱头发一团团拣了起来,集成一嘟噜。烫过的头发,梢子上发黄,相当的硬,像传电的细钢丝。他把它塞到裤袋里去,他的手停留在口袋里,只觉浑身燥热。这样的举动毕竟太可笑了。他又把那团头发取了出来,轻轻抛入痰盂。”寥寥的几笔,佟振保复杂而隐秘的内心就跃然出现了。      二、变态心理的剖析      按照弗洛伊德的定义,原欲是“那些包含在爱字里的所有本能力量,它们都必须获得施展”。原欲包含着各种的爱:性爱的本能、自我的爱、对双亲和子女的爱、对朋友和普通人道的爱、对国家的爱,甚至对一个抽象理念的爱。当人的原欲长期受到压抑不能得到恰当的宣泄时,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变态。   变态心理最典型的人物就要算《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了。她即是长期的原始情欲得不到宣泄而导致的性变态心理。曹七巧出生于贫寒的开小麻油店的小户人家,富贵的姜家用金钱为残疾的儿子买来了曹七巧作为其侍奉终身的丫头、妻子。虽然生活上不再愁,但畸形的婚姻压抑了曹七巧正常的生理需求,压抑得越厉害,她的心理就越反常和变态,甚至产生了对儿子的乱伦之念,和对女儿的嫉恨之情。   曹七巧的性变态心理亲手断送了自己儿女的幸福,儿子不再娶媳妇,女儿也断了结婚的念头。一方面作为读者我们厌恶曹七巧的变态行径,另一方面我们也对她的一生遭遇表示同情和怜悯。张爱玲从变态心理角度反映了人的正常本能需求受压抑而产生的变态现象,写的合情合理、真实可信同时又令人瞠目结舌、感慨万千。      三、恋父情结的议析      古希腊神话里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弗洛伊德认为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故事。由于婴儿时期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欲,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但是反对乱伦的严厉禁忌使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俄狄浦斯”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   以《心经》为代表,女主人公许小寒爱上了自己的父亲,对父亲超乎寻常父女情谊的感情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她恋父妒母,排斥母亲,母亲“偶尔穿件漂亮衣服”或者“稍稍对父亲有一点感情”,这时许小寒就会“笑”她,以此打击破坏父母的感情。她不仅离间父母的感情,而且也冷落异性对她的追求。小说在许峰仪出场时有这样一个场景,许小寒挽着爸爸的胳膊对同学介绍说:“这是我爸,我要你们把他认清楚,免得……免得下次看见他跟我一起走你,又要产生误会。”读到这里会心生疑惑,为什么会误会?女儿挽着爸爸的胳膊是多么司空见惯的场景,别人会误会什么呢?可见,这误会只存在于许小寒自己的内心里,是她有恋父之念,又只想别人   看到的仅是父女之情,所以有“贼喊追贼”的心理波动。      四、结语      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不仅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也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独   特而新颖的思考空间和表达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借助于精神分析学说,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真实,更加细致而透彻,在人们普通的生存和行为方式背后有一双无意识的手操纵着,即使过去了很多年,作品的光芒依然毫不逊色,并将继续发挥着给后人借鉴和研究的价值。


相关文章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查看


  • 悲情的舞蹈_人性的诠释_张爱玲_金锁记_赏析
  • 科技信息○名作赏析○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7年第33期 悲情的舞蹈,人性的诠释 赏析---张爱玲<金锁记> ● ● 冷琼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随州441300) 生命是一袭华 ...查看


  • 海外张爱玲研究综述
  • 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海外张爱玲研究综述 刘 维 荣 摘要:海外张爱玲研究大体可以1985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对挖掘张爱 玲小说的深层内涵或正或反地起了一定作用,但整体水准不够高,视野亦相对狭窄 第二阶段的研究则 ...查看


  • 走出疯癫文学形象_对_疯癫与文明_的理解
  • 走出疯癫文学形象 --对<疯癫与文明>的理解 杨敏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摘 要]近几年来,以文学中的疯癫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和学术讨论 的数量逐渐增多,这显示出学术界对"疯癫"话题的关 ...查看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精读复习资料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精读复习材料: 一.填空题 1.P8<狂人日记>中,"吃人"的发现虽振聋发聩,却不易理解.小说发表之初,许寿裳来信探问写作缘由,鲁迅回信说:"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 ...查看


  • [茉莉香片]解读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母亲形象
  • ... 论童年母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作者:Q_鱼吧 提交日期: 2006-3-8 23:21:00 /王亚平//咸宁学院学报... news.blcu.edu.cn/xbwx/admin/News_Show.asp ... ...查看


  • 什么是意识流?
  •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本世纪20年代起,意识流技巧在小说领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这是因为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也没 ...查看


  • 人格分裂的悲剧--论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形象
  • 2009年第5期 No.5,2009 浙江社会科学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09年5月 May.,2009 人格分裂的悲剧 --论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形象 口张晓云 内容提要 曹七巧是张爱玲塑造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查看


  • 现当代文学笔记
  • <狂人日记>鲁迅(1881~1936) 1. 作者:家中读书,父科场案,父亲的病.2. 求学3. 日本 留学,国民思想,弃医从文,结婚,办利物译书.4. 杭.绍.京任职任教,苦闷.5. 北京任职任教.五四新文化先驱.支持学生运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