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这一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讲述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教材讲述了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以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最后归纳出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前面的分离定律和本节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共同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伴性遗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前提条件。因此从这个地位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整个必修本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第一维度知识目标:
认知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和实质。理解相关的遗传学术语。
第二维度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能力。训练学生演绎、归纳、推理的能力。 第三维度情感目标:
①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②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①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②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自由组合现象及假说演绎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基础上,对遗传因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接触并掌握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分离规律。由于本节课难度系数较大,学生在学习本堂课时要做到:应以问题为线索,通过质疑和推理,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阅读、思考、观察、讨论、归纳展开学习活动,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节课知识,为整个必修2《遗传与进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教法分析
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中已经学习“假说——演绎法”的基础上,本节课这种方法的思路来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通过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企图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结构。同时考虑到教学大纲对教材重难点的要求是高层次的,因此在教学上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①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为主线,充分动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通过情境创设、师生互动、教师精讲、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②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本节科学思维严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解释,引导学生观察、推测、归纳来活化学生的思维,即进行过程性教学,来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达到对知识理解的目标,通过生活中遗传实例的分析,再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我身边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同事,他妈妈身材很好但五官不是很漂亮,他爸爸身材偏矮偏胖但五官长得很正。结果这位同事五官长得像妈妈,身材像爸爸。让同学们探讨:在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亲代的多种多样的性状究竟是遵循怎样的规律传给后代的?
(二)回顾分离定律得出的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据“假说——演绎法”,要探究两对性状的遗传规律第一个步骤应该是什么?请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思考提出的问题。
(三)授新课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在此部分的教学中,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为理解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做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从数学角度引导学生建立两对相对性状与一对相对性状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理解从单因素到多因素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埋下伏笔。
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纯合豌豆杂交。F1的性状表现是什么?据此可以判断哪两个性状是显性性状吗?
F1自交,F2代出现了几种性状表现?比例是多少?与亲代有什么不同?F2代中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与亲本性状有什么关系?
如果每对性状单独分析,黄:绿和圆:皱分别是多少?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初步了解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结合ppt和板图阐明孟德尔假说的内涵。重点讲解不同对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用ppt直观地展示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都要彼此分离,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行为;并用小球模拟自由组合现象,体验假说,由此来突破教学难点。在直观的基础上讨论以下问题:F2代中有几种性状表现类型?几种遗传因子组合类型?他们在F2代中所占比例各是多少?在学生讨论之后,通过棋盘法、分枝法等方法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以上问题。并再次要求学生从数学角度建立两对相对性状与一对相对性状之间的联系。
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提出问题,孟德尔解释的关键是什么?要确定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可以用什么方法?学生先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做必要的补充。讲述测交法,并提问,按照孟德尔的假设测交后代的性状类型及比例如何?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仿照分离定律的测交模式,写出测交及其实验结果的遗传图解。其他同学在纸上写,教师巡视检查。对于正确完成图解的同学及时予以表扬。这就使学生巩固绘制遗传图解的基本方法及测交实验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测交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相同?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达到培养学生识图表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自由组合定律并回顾分离定律,说明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共同总结,印象会深刻。旧知识的回顾,有助于掌握知识间的联系。
(四)布置作业
由于本堂课内容较多,一个课时的时间不足以当场让学生做练习巩固知识,因此,很有必要布置几道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习题。习题特点:在内容上,围绕重点,巩固新知;在层次上,逐层深化,拾级而上;在形式上,注意变换,交替方式;在数量上,适度适量,紧凑合理。
七、课程总结:
在这一部分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体验到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创新之处,领悟“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探究学习。但探究性学习不能让学生活动代替一切,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样不能动摇,我们应该当位出色的“导演”。关于不同对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在学生还没有学习减数分裂知识的情况下,来理解这方面的内容更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借用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都要彼此分离,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行为,并还用小球模拟自由组合现象,以突破教学难点。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这一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讲述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教材讲述了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以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最后归纳出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前面的分离定律和本节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共同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伴性遗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前提条件。因此从这个地位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整个必修本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第一维度知识目标:
认知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和实质。理解相关的遗传学术语。
第二维度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能力。训练学生演绎、归纳、推理的能力。 第三维度情感目标:
①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②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①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②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自由组合现象及假说演绎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基础上,对遗传因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接触并掌握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分离规律。由于本节课难度系数较大,学生在学习本堂课时要做到:应以问题为线索,通过质疑和推理,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阅读、思考、观察、讨论、归纳展开学习活动,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节课知识,为整个必修2《遗传与进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教法分析
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中已经学习“假说——演绎法”的基础上,本节课这种方法的思路来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通过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企图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结构。同时考虑到教学大纲对教材重难点的要求是高层次的,因此在教学上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①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为主线,充分动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通过情境创设、师生互动、教师精讲、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②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本节科学思维严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解释,引导学生观察、推测、归纳来活化学生的思维,即进行过程性教学,来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达到对知识理解的目标,通过生活中遗传实例的分析,再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我身边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同事,他妈妈身材很好但五官不是很漂亮,他爸爸身材偏矮偏胖但五官长得很正。结果这位同事五官长得像妈妈,身材像爸爸。让同学们探讨:在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亲代的多种多样的性状究竟是遵循怎样的规律传给后代的?
(二)回顾分离定律得出的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据“假说——演绎法”,要探究两对性状的遗传规律第一个步骤应该是什么?请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思考提出的问题。
(三)授新课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在此部分的教学中,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为理解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做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从数学角度引导学生建立两对相对性状与一对相对性状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理解从单因素到多因素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埋下伏笔。
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纯合豌豆杂交。F1的性状表现是什么?据此可以判断哪两个性状是显性性状吗?
F1自交,F2代出现了几种性状表现?比例是多少?与亲代有什么不同?F2代中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与亲本性状有什么关系?
如果每对性状单独分析,黄:绿和圆:皱分别是多少?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初步了解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结合ppt和板图阐明孟德尔假说的内涵。重点讲解不同对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用ppt直观地展示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都要彼此分离,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行为;并用小球模拟自由组合现象,体验假说,由此来突破教学难点。在直观的基础上讨论以下问题:F2代中有几种性状表现类型?几种遗传因子组合类型?他们在F2代中所占比例各是多少?在学生讨论之后,通过棋盘法、分枝法等方法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以上问题。并再次要求学生从数学角度建立两对相对性状与一对相对性状之间的联系。
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提出问题,孟德尔解释的关键是什么?要确定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可以用什么方法?学生先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做必要的补充。讲述测交法,并提问,按照孟德尔的假设测交后代的性状类型及比例如何?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仿照分离定律的测交模式,写出测交及其实验结果的遗传图解。其他同学在纸上写,教师巡视检查。对于正确完成图解的同学及时予以表扬。这就使学生巩固绘制遗传图解的基本方法及测交实验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测交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相同?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达到培养学生识图表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自由组合定律并回顾分离定律,说明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共同总结,印象会深刻。旧知识的回顾,有助于掌握知识间的联系。
(四)布置作业
由于本堂课内容较多,一个课时的时间不足以当场让学生做练习巩固知识,因此,很有必要布置几道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习题。习题特点:在内容上,围绕重点,巩固新知;在层次上,逐层深化,拾级而上;在形式上,注意变换,交替方式;在数量上,适度适量,紧凑合理。
七、课程总结:
在这一部分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体验到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创新之处,领悟“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探究学习。但探究性学习不能让学生活动代替一切,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样不能动摇,我们应该当位出色的“导演”。关于不同对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在学生还没有学习减数分裂知识的情况下,来理解这方面的内容更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借用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都要彼此分离,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行为,并还用小球模拟自由组合现象,以突破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