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65期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9)04-0046-05
城市问题2009年第4期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
鲍新中 刘 澄 张建斌
〔摘 要〕 、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个目标出发,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多属性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城市化;土地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中图分类号〕 F293.2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二 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一般
指标
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城市土地在不同经济部门之间、各个不同项目上的配置和使用;是人类通过一定的劳动,以城市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其特性来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的高低是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学者、专家都对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问题进行过研究。戴维(DavidM)、马修(K.B.Mattthews)、曹建海等,提出了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究
[4-7]
[1-3]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构成,即宏观层次上土地配置的结构效益和微观层次上土地使用的边际效益。土地结构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总体容量的控制标准;城市土地利用的边际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土地的使用方式,更具体地讲,取决于土地的用途和容量。
土地利用效率一般可以用人口密度、容积率和土地产出率三类指标来衡量。人口密度,是指一定
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如国家、市镇等)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量,一般地,人口密度常用人/平方公里或人/公顷等表示;容积率又称楼板面积率、建筑面积密度,是指地块上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
;黄奕龙、石晓平、屈援、汪波
等,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实证研
。本文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目标出发,从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
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阐述。
〔作者简介〕 鲍新中(1968—),男,汉族,江苏宜兴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多属性评价与系统工程;刘 澄(1967—),男,汉族,辽宁辽阳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管理;张建斌(1971—),男,汉族,陕西宝鸡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2008-07-14〔修回日期〕 2008-09-27
・46・城市建设与发展
《城市问题》2009年第4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
积之比,容积率的大小,决定了土地开发收益率的高低,反映了土地使用的经济效益;土地产出率,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如国家、市镇等),单位土地面积上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一般地,土地产出率常用GDP/平方公里表示。通过该指标可以定量地表达出某一区域内单位土地上的经济密度。
21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劳动消耗与劳动产品或价值间的比较。可通过以下9个指标来反映:
(1)地均国内生产总值,指单位面积上每年的总经济产值;
(2)单位建成区GDP,指建成区内单位面积每年的总经济产值;
(3)地均财政收入,反映单位面积上的财政收入情况;
(4),反映社会固定资;
(,;
,反映农业在区域社会经;
(7)地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8)城市家庭人均收入,反映城市人民生活水平;
(9)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反映城市的商业化程度。
3.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
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影响与改善程度,以及对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维持的贡献。可通过以下8个指标来反映:
(1)公共绿地面积比重,指绿地面积(向公众开放的公园及水域)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
(2)建成区绿地覆盖率,指建成区内绿地面积比重;
(3)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指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
(4)森林覆盖率,指森林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
(5)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反映城市噪音环境情况;
(6)废气处理率,即城市废气无害化处理总量/城市产生废气总量;
(7)污水处理率,即城市污水处理总量/城市污水产生总量;
(8)垃圾处理率,即城市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量/城市垃圾产生总量。
表1是考虑到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而构建的综合效率测
・47・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综合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土地利用效率,是指单位面积土地投入与消耗在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方面,所实现的物质产出或取得的有效成果。对于城市区域而言,很难简单地采用经济投入产出指标,效率进行评价。因此,本文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构建适合于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
1.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是指土地利用结果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社会影响。可通过以下10个指标来反映:
(1)地均人口负荷,指区域内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的人口总数(包括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下同);
(2)建成区单位面积人口负荷,指区域内单位面积建成区所承载的人口数;
(3)就业集中水平,即工商企业从业人口数/建设用地面积;
(4)人均住房面积,指每人平均居住面积的大小;
(5)人均拥有道路网长度,即城市道路网长度/城市总人口;
(6)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数量,反映交通条件;(7)百人电话数,指每一百人平均拥有电话数,包括固定电话和手机;
(8)城市用地增长弹性,即一定时期内城市用地增长率/城市人口增长率;
(9)容积率,即城市建筑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
(10)土地闲置率,反映土地的闲置未用情况。
城市建设与发展
三
《城市问题》2009年第4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
度指标体系。
表1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综合测度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
指标层
地均人口负荷
建成区单位面积人口负荷就业集中水平人均住房面积
人均拥有道路网长度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数量百人电话数
城市用地增长弹性容积率土地闲置率
地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建成区GDP地均财政收入
单位土地固定资产投资地均工业总产值地均农业总产值建成区绿地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森林覆盖率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废气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
量纲人/km人/km
m2/人m/人
22
1.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
城市土地利用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根
效态正效正效正效正效正效正效正效负效正效负效正效正效正效正效正效正效正效正效负效正效负效正效正效正效
据城市土地利用的涵义、特征和影响因素,找出代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其次,根据相对不同的重要程度,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再次,确定各评价指标标准,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将各指标加权求和,得到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分值,从而确定城市土地利用的效率水平。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是采用多属性综合评价方法,方法,,从而={S1,S2,…,Sm},表示m个城市(或者某个
人/km2
社会效益评价
辆部
%%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综合测度
亿元/km2亿元/km2亿元/km2亿元/km2万元/km2/km22/万元/km2
%%%%
经济效益评价
城市m年)构成的集合;
a={a1,a2,…,an},表示n个属性构成的集合(如容积率等指标);
w=(w1,w2,…,wn),表示属性权重向量,其中
n
τ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
分贝
%%%
∑w
j=1
j
=1,wj≥0,Aj;
A=[Xij]m×n,表示决策矩阵,其中Xij是城市i(或者某个城市第i年)Si对应于属性Pj的一个标
可以将指标层的27个评价指标分为两类:一类
为正效指标,随着变量数值的增大,系统有序趋势增大,也即系统效率越高;一类为负效指标,随着变量数值增大,系统有序趋势减小,也即系统效率越低。在所选的27个指标中,除城市用地增长弹性、土地闲置率、水土流失面积比重、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4个为负效指标外,其余23个为正效指标。 四
准化数值结果。
土地利用效率综合评价值可以通过广泛使用的加权法得到,其模型公式为:
n
f(Li)=
∑X
j=1
ij
×Wj
21评价标准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旨在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合理集约利用状况的接近程度。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对土地利用效率的比较:一是某城市历年来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纵向比较分析,考虑其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程度;二是国内外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横向分析,发现每个城市在土地利用效率方面的差距。基于两种不同的标准,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方法会有所不同。
(1)纵向比较分析
纵向分析,是指只对某个城市历年的土地利用效率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纵向比较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取得历年各指标值,以某一基年(如2000年)的指标值为标准值,对历年的指标值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考虑到权重因子,计算土地利用效率综合值。这种分析,有利于发现该城市历年土地利用效率的
城市建设与发展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方
法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经
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相互协调与统一。但在现实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单一目标,为了追求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象十分严重。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本质,是在保持土地生态环境系统平衡的前提下,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得到同步提高,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48・
《城市问题》2009年第4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
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
(2)横向分析
横向分析,是指对多城市单期的土地利用效率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其基本思路是,取得各城市某一年的各指标值,以某一个城市数据作为标准值,对各城市的指标值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计算各城市该年度的土地利用效率综合值。这种分析,能反映各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用状况。
31指标标准化处理方法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由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由于各评价指标的计量单位各不同且数据差异大,原始数据无法建立统一的综合评价模型。为了消除数据间的单位和量纲,需要对每个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相关指标、,。
(1)的方法,:
Xij=aij/Aj×100
式中,Xij为第i城市(或者某个城市第i年)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分值;aij为第i城市(或者某个城市第i年)第j个指标的实际值;A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值。
(2)负效指标。指标标准化采用最小值标准化的方法,计算公式为:
Xij=Aj/aij×100
第二轮调查表收回后,同样进行统计处理,测算出各因素因子权重的平均值和方差,并对第一轮和
2
第二轮的均值和方差进行χ显著性检验,以检验第二轮和第一轮方差的离散程度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如果两轮方差检验量有显著差异,则表明方差离散度较大,还需进行第三轮专家征询;如果两轮方差检验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即两轮方差具有显著整齐性),就表明方差离散度较小,不需要再征询专家意见,即专家征询的轮次到两轮间方差无显著性差异时为止。
2χ检验方法,验量χ,χχ0.95统计值计算公式如下:
=
上轮方差
2
2
2
其中,n为德尔斐法征询专家人数;χ为由两轮方差构造的统计检验量。
22
当χ
22
个因素因子的χ值都小于χ0.95检验值时,专家征询到此为止。
51综合评分
2
土地利用效率综合评价的步骤包括以下3个步骤:
(1)确定分值———确定每个城市或某城市每
年的指标分值,即求出aij,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A=[Xij]m×n;
(2)确定权重———采用德尔斐法或其他方法
41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很多,本文考虑运用德尔斐法来确定。德尔斐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初创造的一种预测方法。它是客观地综合了多数专家经验和主观判断的技巧,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因素,进行量化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首先要设计出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权重值调查表,表格中除包括影响因子外,还有上轮平均值、上轮方差、重要性序和权重值等;选择财政局、税务局、建委、规划局、环保局、交通局、统计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和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专家征询。专家可以采用百分制对各定级因子进行赋分。
第一轮因素因子权重调查表收回后,立即进行统计处理,测算出各因子专家赋值的平均值和方差,将结果反馈给专家,并请专家根据各因子权重的均值和方差所反映的专家总体意见趋向和离散程度,进行第二轮赋值。
城市建设与发展
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n
(3)综合评定———即利用公式f(Li)=
∑X
j=1
ij
×Wj,对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其中f(Li)为某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城市某一年的土地利用效率综合评分值。
得到综合得分值之后,可以分析某个城市当前的土地利用效率情况,并通过各个明细指标,进一步分析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以便在以后的决策和发展中进行改善和调整。 五
结论
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人多地少,有限的城市土地供给总量,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既是解
・49・
《城市问题》2009年第4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
决人地矛盾的关键,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综合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个方面展开,在保持土地生态环境系统平衡的前提下,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得到同步提高,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在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方法中,要解决的两个关键技术问题是各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方法。
【Abstract】 Inthispaper,anindicatorsystemisputfor2
wardtoevaluatetheefficiencyoflandusefromthepointoftheviewofsocialbenefit,economicbenefit,andenvironmentalben2efit.Moreover,theintegratedevaluationmethodbasedonmulti-indicatorsisdiscussedtojudgetheefficiencyoflandcities.
参考文献
[1] DavidM,EligiusMT,MartinK,etal.AFrameworktoStudy
NearlyOptimalSolutionsofLinearProgrammingModelsDevelopedforAgriculturalLandUseExploration.EcologicalModeling,2000(131):65-77
[2] K.B.Mattthews,K.Buchan.CombiningDeliberativeandComput2
er-basedMethodsforMulti-objectiveLand-usePlanning.Ag2riculturalSystems,2006(87):18-37
[3] 曹建海.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48-62
[4] 黄奕龙,王仰麟等.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城际比较.热
带地理,2006(2):146-150
[5] ,.研究.,:-32
],,,(3):36-40
7],郑家响.我国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北京科技
【Keywords】 gratedevaluation
大学学报,2006(1):24-28
(责任编辑:胡 云)
(上接第38页)在上轮总体规划中,它们的平均人
gradingofcitysize,soastoleavingamodestspaceforurbanhealthyandrapiddevelopmentundertherestraintsoftheeco2nomicaluseoflandresources.
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21137平方米;新一轮总体规划中,其平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33118平方米,比上一轮增长了9173%。不难发现,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升级也会造成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突发式增长,导致城市建设用地超标。 四
【Keywords】 county-levelcity;issuesofconstruction
land;percapitalandarea;landstructure
注释
① 城市总体规划只有被批复后,我们才能合法地获取其现状用地
平衡表的数据。而从规划编制到规划审批通常需要一年到两年,这已经造成数据有些滞后;再加上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不是同时进行的(山东省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从2001年开始至
2006年结束),为了调查足够多的城市,又加剧了部分数据的滞
结论
县级市人均建设用地超标与用地结构失衡问题已经相当严重,近年来也未有明显改善的迹象,各级政府必须继续加大建设用地管控力度,紧缩建设用地供给数量,挤掉建设用地需求水分。另外,政府还应根据城市发展对用地需求的规律,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空间扩展方式和是否面临规模升级的城市制定不同的用地标准,尽可能地避免城市建设供地中“一刀切”所造成的“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现象。
【Abstract】 Basedonthecurrentsurveydataofconstruc2
tionlandofthecounty-levelcitiesinShandongProvince,thispaperdiscussestheissuesofoverusedandstructuralimbalanceofurbanconstructionlandby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meth2odsandexploresthecauses.
Itputforwardsthatthesupplyof
constructionlandmusttakeintoaccountofthefactorssuchasdifferencesineconomiclevel,patternsofspatialexpansion,up2
后程度。在现有条件下,要准确而详细地掌握城市建设用地情况就难以回避部分数据的滞后问题。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县级市发展速度、增长模式和用地效率并未有大的变动,用2004年后为主的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仍能反映当前县级市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另外,各城市新版总体规划的编制时间不统一,在涉及到数据的时间时,本文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来代替。
参考文献
[1] 陈有川.大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城市
规划,2003(4):33-36
[2] 林伟鹏.山东半岛中小城市空间形态变异与动力机制研究.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4-37
(责任编辑:师 爽)
城市建设与发展
・50・
总第165期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9)04-0046-05
城市问题2009年第4期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
鲍新中 刘 澄 张建斌
〔摘 要〕 、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个目标出发,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多属性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城市化;土地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中图分类号〕 F293.2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二 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一般
指标
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城市土地在不同经济部门之间、各个不同项目上的配置和使用;是人类通过一定的劳动,以城市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其特性来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的高低是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学者、专家都对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问题进行过研究。戴维(DavidM)、马修(K.B.Mattthews)、曹建海等,提出了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究
[4-7]
[1-3]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构成,即宏观层次上土地配置的结构效益和微观层次上土地使用的边际效益。土地结构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总体容量的控制标准;城市土地利用的边际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土地的使用方式,更具体地讲,取决于土地的用途和容量。
土地利用效率一般可以用人口密度、容积率和土地产出率三类指标来衡量。人口密度,是指一定
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如国家、市镇等)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量,一般地,人口密度常用人/平方公里或人/公顷等表示;容积率又称楼板面积率、建筑面积密度,是指地块上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
;黄奕龙、石晓平、屈援、汪波
等,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实证研
。本文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目标出发,从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
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阐述。
〔作者简介〕 鲍新中(1968—),男,汉族,江苏宜兴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多属性评价与系统工程;刘 澄(1967—),男,汉族,辽宁辽阳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管理;张建斌(1971—),男,汉族,陕西宝鸡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2008-07-14〔修回日期〕 2008-09-27
・46・城市建设与发展
《城市问题》2009年第4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
积之比,容积率的大小,决定了土地开发收益率的高低,反映了土地使用的经济效益;土地产出率,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如国家、市镇等),单位土地面积上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一般地,土地产出率常用GDP/平方公里表示。通过该指标可以定量地表达出某一区域内单位土地上的经济密度。
21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劳动消耗与劳动产品或价值间的比较。可通过以下9个指标来反映:
(1)地均国内生产总值,指单位面积上每年的总经济产值;
(2)单位建成区GDP,指建成区内单位面积每年的总经济产值;
(3)地均财政收入,反映单位面积上的财政收入情况;
(4),反映社会固定资;
(,;
,反映农业在区域社会经;
(7)地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8)城市家庭人均收入,反映城市人民生活水平;
(9)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反映城市的商业化程度。
3.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
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影响与改善程度,以及对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维持的贡献。可通过以下8个指标来反映:
(1)公共绿地面积比重,指绿地面积(向公众开放的公园及水域)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
(2)建成区绿地覆盖率,指建成区内绿地面积比重;
(3)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指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
(4)森林覆盖率,指森林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
(5)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反映城市噪音环境情况;
(6)废气处理率,即城市废气无害化处理总量/城市产生废气总量;
(7)污水处理率,即城市污水处理总量/城市污水产生总量;
(8)垃圾处理率,即城市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量/城市垃圾产生总量。
表1是考虑到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而构建的综合效率测
・47・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综合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土地利用效率,是指单位面积土地投入与消耗在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方面,所实现的物质产出或取得的有效成果。对于城市区域而言,很难简单地采用经济投入产出指标,效率进行评价。因此,本文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构建适合于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
1.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是指土地利用结果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社会影响。可通过以下10个指标来反映:
(1)地均人口负荷,指区域内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的人口总数(包括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下同);
(2)建成区单位面积人口负荷,指区域内单位面积建成区所承载的人口数;
(3)就业集中水平,即工商企业从业人口数/建设用地面积;
(4)人均住房面积,指每人平均居住面积的大小;
(5)人均拥有道路网长度,即城市道路网长度/城市总人口;
(6)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数量,反映交通条件;(7)百人电话数,指每一百人平均拥有电话数,包括固定电话和手机;
(8)城市用地增长弹性,即一定时期内城市用地增长率/城市人口增长率;
(9)容积率,即城市建筑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
(10)土地闲置率,反映土地的闲置未用情况。
城市建设与发展
三
《城市问题》2009年第4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
度指标体系。
表1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综合测度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
指标层
地均人口负荷
建成区单位面积人口负荷就业集中水平人均住房面积
人均拥有道路网长度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数量百人电话数
城市用地增长弹性容积率土地闲置率
地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建成区GDP地均财政收入
单位土地固定资产投资地均工业总产值地均农业总产值建成区绿地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森林覆盖率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废气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
量纲人/km人/km
m2/人m/人
22
1.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
城市土地利用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根
效态正效正效正效正效正效正效正效负效正效负效正效正效正效正效正效正效正效正效负效正效负效正效正效正效
据城市土地利用的涵义、特征和影响因素,找出代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其次,根据相对不同的重要程度,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再次,确定各评价指标标准,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将各指标加权求和,得到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分值,从而确定城市土地利用的效率水平。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是采用多属性综合评价方法,方法,,从而={S1,S2,…,Sm},表示m个城市(或者某个
人/km2
社会效益评价
辆部
%%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综合测度
亿元/km2亿元/km2亿元/km2亿元/km2万元/km2/km22/万元/km2
%%%%
经济效益评价
城市m年)构成的集合;
a={a1,a2,…,an},表示n个属性构成的集合(如容积率等指标);
w=(w1,w2,…,wn),表示属性权重向量,其中
n
τ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
分贝
%%%
∑w
j=1
j
=1,wj≥0,Aj;
A=[Xij]m×n,表示决策矩阵,其中Xij是城市i(或者某个城市第i年)Si对应于属性Pj的一个标
可以将指标层的27个评价指标分为两类:一类
为正效指标,随着变量数值的增大,系统有序趋势增大,也即系统效率越高;一类为负效指标,随着变量数值增大,系统有序趋势减小,也即系统效率越低。在所选的27个指标中,除城市用地增长弹性、土地闲置率、水土流失面积比重、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4个为负效指标外,其余23个为正效指标。 四
准化数值结果。
土地利用效率综合评价值可以通过广泛使用的加权法得到,其模型公式为:
n
f(Li)=
∑X
j=1
ij
×Wj
21评价标准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旨在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合理集约利用状况的接近程度。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对土地利用效率的比较:一是某城市历年来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纵向比较分析,考虑其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程度;二是国内外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横向分析,发现每个城市在土地利用效率方面的差距。基于两种不同的标准,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方法会有所不同。
(1)纵向比较分析
纵向分析,是指只对某个城市历年的土地利用效率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纵向比较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取得历年各指标值,以某一基年(如2000年)的指标值为标准值,对历年的指标值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考虑到权重因子,计算土地利用效率综合值。这种分析,有利于发现该城市历年土地利用效率的
城市建设与发展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方
法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经
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相互协调与统一。但在现实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单一目标,为了追求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象十分严重。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本质,是在保持土地生态环境系统平衡的前提下,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得到同步提高,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48・
《城市问题》2009年第4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
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
(2)横向分析
横向分析,是指对多城市单期的土地利用效率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其基本思路是,取得各城市某一年的各指标值,以某一个城市数据作为标准值,对各城市的指标值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计算各城市该年度的土地利用效率综合值。这种分析,能反映各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用状况。
31指标标准化处理方法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由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由于各评价指标的计量单位各不同且数据差异大,原始数据无法建立统一的综合评价模型。为了消除数据间的单位和量纲,需要对每个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相关指标、,。
(1)的方法,:
Xij=aij/Aj×100
式中,Xij为第i城市(或者某个城市第i年)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分值;aij为第i城市(或者某个城市第i年)第j个指标的实际值;A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值。
(2)负效指标。指标标准化采用最小值标准化的方法,计算公式为:
Xij=Aj/aij×100
第二轮调查表收回后,同样进行统计处理,测算出各因素因子权重的平均值和方差,并对第一轮和
2
第二轮的均值和方差进行χ显著性检验,以检验第二轮和第一轮方差的离散程度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如果两轮方差检验量有显著差异,则表明方差离散度较大,还需进行第三轮专家征询;如果两轮方差检验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即两轮方差具有显著整齐性),就表明方差离散度较小,不需要再征询专家意见,即专家征询的轮次到两轮间方差无显著性差异时为止。
2χ检验方法,验量χ,χχ0.95统计值计算公式如下:
=
上轮方差
2
2
2
其中,n为德尔斐法征询专家人数;χ为由两轮方差构造的统计检验量。
22
当χ
22
个因素因子的χ值都小于χ0.95检验值时,专家征询到此为止。
51综合评分
2
土地利用效率综合评价的步骤包括以下3个步骤:
(1)确定分值———确定每个城市或某城市每
年的指标分值,即求出aij,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A=[Xij]m×n;
(2)确定权重———采用德尔斐法或其他方法
41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很多,本文考虑运用德尔斐法来确定。德尔斐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初创造的一种预测方法。它是客观地综合了多数专家经验和主观判断的技巧,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因素,进行量化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首先要设计出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权重值调查表,表格中除包括影响因子外,还有上轮平均值、上轮方差、重要性序和权重值等;选择财政局、税务局、建委、规划局、环保局、交通局、统计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和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专家征询。专家可以采用百分制对各定级因子进行赋分。
第一轮因素因子权重调查表收回后,立即进行统计处理,测算出各因子专家赋值的平均值和方差,将结果反馈给专家,并请专家根据各因子权重的均值和方差所反映的专家总体意见趋向和离散程度,进行第二轮赋值。
城市建设与发展
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n
(3)综合评定———即利用公式f(Li)=
∑X
j=1
ij
×Wj,对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其中f(Li)为某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城市某一年的土地利用效率综合评分值。
得到综合得分值之后,可以分析某个城市当前的土地利用效率情况,并通过各个明细指标,进一步分析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以便在以后的决策和发展中进行改善和调整。 五
结论
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人多地少,有限的城市土地供给总量,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既是解
・49・
《城市问题》2009年第4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
决人地矛盾的关键,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综合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个方面展开,在保持土地生态环境系统平衡的前提下,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得到同步提高,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在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方法中,要解决的两个关键技术问题是各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方法。
【Abstract】 Inthispaper,anindicatorsystemisputfor2
wardtoevaluatetheefficiencyoflandusefromthepointoftheviewofsocialbenefit,economicbenefit,andenvironmentalben2efit.Moreover,theintegratedevaluationmethodbasedonmulti-indicatorsisdiscussedtojudgetheefficiencyoflandcities.
参考文献
[1] DavidM,EligiusMT,MartinK,etal.AFrameworktoStudy
NearlyOptimalSolutionsofLinearProgrammingModelsDevelopedforAgriculturalLandUseExploration.EcologicalModeling,2000(131):65-77
[2] K.B.Mattthews,K.Buchan.CombiningDeliberativeandComput2
er-basedMethodsforMulti-objectiveLand-usePlanning.Ag2riculturalSystems,2006(87):18-37
[3] 曹建海.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48-62
[4] 黄奕龙,王仰麟等.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城际比较.热
带地理,2006(2):146-150
[5] ,.研究.,:-32
],,,(3):36-40
7],郑家响.我国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北京科技
【Keywords】 gratedevaluation
大学学报,2006(1):24-28
(责任编辑:胡 云)
(上接第38页)在上轮总体规划中,它们的平均人
gradingofcitysize,soastoleavingamodestspaceforurbanhealthyandrapiddevelopmentundertherestraintsoftheeco2nomicaluseoflandresources.
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21137平方米;新一轮总体规划中,其平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33118平方米,比上一轮增长了9173%。不难发现,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升级也会造成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突发式增长,导致城市建设用地超标。 四
【Keywords】 county-levelcity;issuesofconstruction
land;percapitalandarea;landstructure
注释
① 城市总体规划只有被批复后,我们才能合法地获取其现状用地
平衡表的数据。而从规划编制到规划审批通常需要一年到两年,这已经造成数据有些滞后;再加上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不是同时进行的(山东省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从2001年开始至
2006年结束),为了调查足够多的城市,又加剧了部分数据的滞
结论
县级市人均建设用地超标与用地结构失衡问题已经相当严重,近年来也未有明显改善的迹象,各级政府必须继续加大建设用地管控力度,紧缩建设用地供给数量,挤掉建设用地需求水分。另外,政府还应根据城市发展对用地需求的规律,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空间扩展方式和是否面临规模升级的城市制定不同的用地标准,尽可能地避免城市建设供地中“一刀切”所造成的“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现象。
【Abstract】 Basedonthecurrentsurveydataofconstruc2
tionlandofthecounty-levelcitiesinShandongProvince,thispaperdiscussestheissuesofoverusedandstructuralimbalanceofurbanconstructionlandby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meth2odsandexploresthecauses.
Itputforwardsthatthesupplyof
constructionlandmusttakeintoaccountofthefactorssuchasdifferencesineconomiclevel,patternsofspatialexpansion,up2
后程度。在现有条件下,要准确而详细地掌握城市建设用地情况就难以回避部分数据的滞后问题。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县级市发展速度、增长模式和用地效率并未有大的变动,用2004年后为主的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仍能反映当前县级市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另外,各城市新版总体规划的编制时间不统一,在涉及到数据的时间时,本文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来代替。
参考文献
[1] 陈有川.大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城市
规划,2003(4):33-36
[2] 林伟鹏.山东半岛中小城市空间形态变异与动力机制研究.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4-37
(责任编辑:师 爽)
城市建设与发展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