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自然观及现实意义

  【摘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是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极其紧迫而严重的问题。这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本文对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进行了发掘和研究,论证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最后,结合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论证了马克思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自然界 和谐 生态文明列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因此,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对“自然界”的理解      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马克思对“自然界”的理解,不单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方面出发,而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在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而形成――尽管以一种异化的形式――的那种自然界,才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的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2-83、50-51页。)“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很明显,他肯定了通过工业所形成的自然界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是属人的自然界,在这种属人的对象世界中,真实地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对象的客观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证      在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马克思注意从人的 性这一根本出发点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只有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最有效地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才能以最佳的组织形式和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实践,才能使人和自然长期稳定地协调发展。从这一原则出发,马克思从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科学揭示,其基本点是:第一,人“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第二,人和自然存在有机联系,“尽管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但这些仅仅意味着自然界是和它自己联系在一起,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第三,强调了实践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解释为革命的实践”。      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对于我国显得尤其重要。相对于13亿人口,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是十分短缺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矛盾、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背离、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之间的失衡、追求数量和速度与质量和效益之间的不协调。总体上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我国消耗的水泥、钢铁和煤炭分别占到全世界的55%、26%和30%,而创造的GDP只占全球的4%。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可以用“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来形容。酸雨面积已占全国的1/3,水土流失面积达38%,海港化面积扩大到18%以上,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 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2003年已经占到GDP的15%。还有健康问题,目前我国75%的慢性病与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污染有关,癌症患者的70~80%与环境污染有关。统计表明,2002年我国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位是倒数第14名。如果再不重视人与环境建设,我国的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为此,需要更新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确立新的“社会―自然”观。传统的“社会-自然”观习惯于只是将社会结构看作是人与人的关系,忽视社会结构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简单地把自然界看作是外在于人类社会的、不变的形而上学实体,是社会发展的外因。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人类社会结构具有两维性,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全部历史“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个人对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社会既是人与人的现实统一,又是人与自然的现实统一。人化的自然界与自然界的人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向度。不能认为社会是变动的、自然是不变动的。普列汉诺夫指出:“社会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出乎寻常地变化多端的。人的生产力在它的发展中每进一步,这个关系就变化一次”。我们党现在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规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这是完全正确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我国也有不少地区历史上曾经山清水秀、林草丰茂,由于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如今土地荒漠化、石漠化日益严重。面对历史的沧桑巨变,我们更加感受到环境对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着想,必须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是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极其紧迫而严重的问题。这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本文对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进行了发掘和研究,论证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最后,结合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论证了马克思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自然界 和谐 生态文明列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因此,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对“自然界”的理解      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马克思对“自然界”的理解,不单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方面出发,而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在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而形成――尽管以一种异化的形式――的那种自然界,才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的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2-83、50-51页。)“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很明显,他肯定了通过工业所形成的自然界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是属人的自然界,在这种属人的对象世界中,真实地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对象的客观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证      在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马克思注意从人的 性这一根本出发点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只有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最有效地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才能以最佳的组织形式和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实践,才能使人和自然长期稳定地协调发展。从这一原则出发,马克思从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科学揭示,其基本点是:第一,人“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第二,人和自然存在有机联系,“尽管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但这些仅仅意味着自然界是和它自己联系在一起,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第三,强调了实践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解释为革命的实践”。      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对于我国显得尤其重要。相对于13亿人口,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是十分短缺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矛盾、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背离、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之间的失衡、追求数量和速度与质量和效益之间的不协调。总体上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我国消耗的水泥、钢铁和煤炭分别占到全世界的55%、26%和30%,而创造的GDP只占全球的4%。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可以用“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来形容。酸雨面积已占全国的1/3,水土流失面积达38%,海港化面积扩大到18%以上,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 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2003年已经占到GDP的15%。还有健康问题,目前我国75%的慢性病与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污染有关,癌症患者的70~80%与环境污染有关。统计表明,2002年我国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位是倒数第14名。如果再不重视人与环境建设,我国的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为此,需要更新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确立新的“社会―自然”观。传统的“社会-自然”观习惯于只是将社会结构看作是人与人的关系,忽视社会结构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简单地把自然界看作是外在于人类社会的、不变的形而上学实体,是社会发展的外因。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人类社会结构具有两维性,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全部历史“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个人对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社会既是人与人的现实统一,又是人与自然的现实统一。人化的自然界与自然界的人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向度。不能认为社会是变动的、自然是不变动的。普列汉诺夫指出:“社会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出乎寻常地变化多端的。人的生产力在它的发展中每进一步,这个关系就变化一次”。我们党现在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规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这是完全正确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我国也有不少地区历史上曾经山清水秀、林草丰茂,由于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如今土地荒漠化、石漠化日益严重。面对历史的沧桑巨变,我们更加感受到环境对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着想,必须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文章

  • 对象性活动中的人与自然.尾注
  • 对象性活动中的人与自然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抽象的自然界"的扬弃,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确立了对象性活动原则,并 ...查看


  • 浅谈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摘 要: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是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通过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介绍,明确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觉的全面发展的状态,这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意义
  •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 ...查看


  • 论作为劳动哲学的马克思哲学
  • 摘要:劳动哲学是对人类劳动活动.劳动关系和劳动方式的哲学反思和价值追问,是一种以劳动为存在论基础的哲学世界观.马克思哲学中包含丰富的劳动哲学思想:在本体论上,劳动是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在辩证法上,劳动是主客体辩证转化的中介:在认识论上,劳动 ...查看


  • 时代·哲学的功能·哲学史
  •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命题,在今天获得了新的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往人们仅仅是从"它"看历史,今天,人们则不仅从历史来看"它",而且还要求从社会当代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来 ...查看


  • 哲学的当代境界
  • 作者:丛大川 哈尔滨师专学报 2000年03期 哲学还能生存下去吗?哲学真的该终结了吗?当代哲人们在自我拷问. 其实,在时代的转折点上,这个"哲学危机"或"哲学终结"问题总要被人们提出,但哲学不仅生存 ...查看


  • 人的全面发展及其现实意义_赵立庆
  • 人的全面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赵立庆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广西桂林541004)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0148-01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社会存在范畴的理解
  • [摘要]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特殊的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基础范畴是自然存在:新唯物主义的基础范畴是社会存在,即人们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把握好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区别与联系,这对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重要意义. ...查看


  • 异化劳动理论及现实意义
  • 第38卷第1期・掌术 湖南农*It 201 1年1月 VoI.38 No.1 叫N^NAGR忆ULTU队L MACHINERY Jan.2011 异化劳动理论及现实意义 李娜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异化劳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