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情省况
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陆地总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近海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417.23万,辖17个市140个县(市、区)。山东锦绣壮美,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山东农业发达,工业体系完备,国民经济位于全国前列,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目前,山东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历史概况
山东,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明代山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清代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称山东省。因西周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曹、滕、卫诸国,周公旦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
清末,山东省有济南、东昌、泰安、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武定10府,济宁、临清、胶州3个直隶州,共辖8个散州96个县。中
华民国初期,划分为济南、济宁、胶东、东临4道,属县107个。1928年废道,各县直属省。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山东,国民党省政府流亡。1938年7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发出关于恢复县、区、乡政权的指示,到年底有12个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7月,中共山东分局将山东划分为3个区和2个特区:胶济路南、陇海路北、津浦路东为一区,津浦路西为二区,胶东为三区,湖西、清河为特区。1940年8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下辖16个专员公署,88个县。1943年9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名为山东省行政委员会,下设5个主任公署及滨海直属专员公署,共辖18个专署和92个县级政权。1945年8月,山东省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下设5个行政公署,共辖21个专署、119个县。
山东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可以把山东的历史上推到四五十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滕县北辛文化,距今也有七千年左右。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自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商朝建立以前,山东是商族活动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迁都,
有三次在山东境内。商朝建立后,山东仍是其统治的中心地区。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之策,封吕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鲁国融合周文化与东方文化,为“礼仪之邦”。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表明在鲁国已出现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齐是最后被灭的一个诸侯国。自此以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山东地区虽有时也曾为割据势力所盘踞,但总的来说,则是属于历代封建皇朝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山东地区素以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著称于世。秦汉时期,今山东地区号称“膏壤千里”,农业经济发达,所产粮食不断溯黄河西上,运往关中地区。西汉时期,山东地区有人口1700余万,户390万,占全国当时人口的30%,人口密度居全国首位。后来虽经东汉末年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破坏,但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山东仍不失为经济中心。隋初,山东各州县遍置粮仓,户口占全国总户数的2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每年要将山东几百万石粟米漕运至关中。开元年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到
了唐后期,虽经战乱,但山东农业生产仍在发展,“田畴大辟,库仓充积”。宋金元时期,山东地区承受的封建剥削尤重,并不断遭受外来的侵扰和野蛮统治,经济处于滞退状态。元代山东有38万户,126万人,与金代相比,户减约75%,人口减约87%。明初,“多是无人之地”,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奖励人民垦荒的措施,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时,山东耕地面积达到7240万亩,为北宋时期的2.4倍,居全国第三位。清康熙年间又增至9000万亩。
山东的冶铁业起源很早,春秋初年,齐国已使用铁制农具。西汉时,武帝在全国设置铁官48处,山东就有18处。唐朝的兖州是矿冶中心,莱芜有铁冶13处、铜冶18处。北宋时莱芜铁冶规模更加扩大,与江苏利国监同为京东两大铁冶中心。明朝初年,山东年产铁315万余斤,居全国第三位。山东的其他矿产也很丰富,宋时登、莱二州产金,元丰年间登州、莱州的黄金产量占全国的90%。明初,济南、青州、莱州三府岁采铅32万余斤。清朝山东煤矿已大量开采,最著名的是峄县煤矿,乾嘉时期,北运京师、奉天,动辄数百万石。
山东的纺织手工业举世闻名。战国时期,齐国即号称“冠带衣履天下”。临淄、定陶、亢父(今济
宁)是汉代三大纺织中心。所产纺织品数量多、质量好,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域等地。因此,当时山东地区是“丝绸之路”的主要源头之
一。唐代兖州的镜花绫、青州的仙纹绫,都是驰名全国的纺织品。宋代在青州设立织锦院,专门织造高级纺织品。宋神宗时,在山东“和买”绢帛,每年达30万匹左右。明清时期,济南、济宁、临清等城市都有较发达的纺织手工业,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山东经济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掠夺,近代山东经济形成畸形发展的局面。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仍然顽固地保存着,土地集中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封建势力盘剥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洋货在山东的倾销,使大量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破产失业。农民日趋贫困,自然经济逐渐瓦解。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山东也出现了近代工业。在济南有从事军工生产的机器局;在枣庄、淄川、平度等地有煤、铅、金等矿业生产;在烟台有张裕酿酒公司、缫丝厂、蛋粉厂等轻工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初期,欧美帝国主
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山东民族工业曾一度得到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达到建国前的最高水平。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山东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区,他们重点掠夺山东的“二白二黑”,即食盐、棉花和煤、铁。对战火中余存的工业,他们采取“军事管理”“中日合办”等手段加以夺取,迫使大部分民营工业陷于绝境。在农村他们强占土地,征调劳工,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据1945年12月的不完全统计(缺当时未解放地区,鲁中、鲁南新解放区,部分机关的数字),八年抗战期间的损失:死亡668143人,抓壮丁393259人,掠走牲畜10797921头,粮食1178486公斤,农具2542844件,烧毁房屋1151186间。山东地区小麦等11种作物耕种面积1941年比战前减少16%,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烟草均减产50%以上,农业遭到极大破坏。农村手工业进一步衰落。整个经济濒于崩溃。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政权的贪污腐败,山东国统区的经济陷于全面崩溃。
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解放区,随着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得以发展壮大。建立了财税金融贸易机构,发行解放区货币,进行
了排挤敌伪货币的斗争,开展输入输出贸易,繁荣解放区市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及之后的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代文化的中心。这里曾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学术思想方面,有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墨子、荀子、庄子、郑玄、仲长统等;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管仲、晏婴、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诸葛亮、戚继光等;在历史学方面,有左丘明、华峤、崔鸿、马骕等;在文学方面,有东方朔、孔融、王粲、徐干、左思、鲍照、刘勰、王禹偁、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冯惟敏、李开先、李攀龙、蒲松龄、孔尚任、王士禛等;在艺术方面有王羲之、颜真卿、李成、张择端、高凤翰等;在科学技术方面,有鲁班、甘德、刘洪、何承天、王朴、氾胜之、贾思勰、王祯、燕肃等;在医学方面,有扁鹊、淳于意、王叔和等。他们的思想、理论、智慧和学术成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山东人民富有革命传统。春秋末期,就有以跖
为首的奴隶起义,“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山东人民无数次的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著名的有新莽末年的赤眉大起义,东汉末年青州黄巾起义,隋末王薄领导的长白山起义及窦建德、孟海公、杜伏威、刘黑闼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卷起农民革命的风暴。唐末黄巢大起义,推翻了唐王朝的统治。北宋末年有宋江农民起义。明代有唐赛儿、徐鸿儒起义。清中叶以前有于七、王伦等人领导的起义。近代则有幅军起义及捻军斗争,山东还是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山东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以后,山东成立了早期的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王尽美、邓恩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全国建党最早的省份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人民在阳谷、高唐、博兴、益都、日照、苍山、昆嵛山等地举行武装暴动,反对新旧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支援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山东人民先后发动了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牛头镇、徂徕山、泰西、鲁南、湖西等抗日
武装起义,创建了胶东、渤海、滨海、鲁中、鲁南五个解放区,至1945年5月下旬,人民武装力量已发展到21.3万人,民兵41万人,在八年抗战中共歼灭日伪军43.9万多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人民又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进行了鲁南、莱芜、孟良崮、潍县、济南等著名战役。截至1948年11月,山东军民在解放战争中共作战10970次,歼敌569574人。1949年6月,山东全境解放。
1949年3月,山东省政府改称山东省人民政府,下辖14个市(包括济南、青岛、徐州、潍坊4个省辖市)、140个县、2个办事处、2个特区。1950年,将16个专区合并为滕县、临沂、泰安、沂水、德州、惠民、淄博、昌潍、胶州、莱阳、文登11个专区。
2009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2010-03-03 14:45:50 作者: 来源:山东省统计
局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山东工作的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各项决
策部署,牢牢把握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力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国民经济实现企稳回升,民生状况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经济发展逐步企稳向好。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380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9%。季度GDP累计增速稳步提高,经济呈现“下行—见底—企稳—回升”的运行轨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26.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9035.0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11543.7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比例为
9.6:56.3:34.1。人均生产总值35796元,增长11.3%,按年均汇率折算为5240美元。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2.4万人,连续6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失业人员再就业62.5万人,比上年增长20.0%,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1.8万人,增长0.9%。城镇零就业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保持“动态消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
价格运行先抑后扬。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持
平,比上年涨幅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下降0.1%,农村上涨0.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2%,消费品价格下降0.3%。食品价格上涨1.3%,回落11.7个百分点,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的主要因素。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4.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7%,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7%。
区域经济实现重点突破。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50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鲁南临港产业带建设起步良好,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2.8%和14.1%。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实现生产总值12273.6亿元,增长12.9%。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54个,比上年增加7个。20个县(市)启动“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
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540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5%。海洋渔业实现产出1827.5亿元,增长12.1%;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快速发展,分别实现产出1311.9亿元、
427.1亿元,分别增长20.0%、25.0%。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海洋石油、原盐产量分别增长
7.5%、13.7%,分别提高4.8个和8.5个百分点。海洋保护继续加强。新建11处县级海洋环境监测站(点),初步形成覆盖沿海所有县(市、区)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新建5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转方式、调结构面临较大压力;外需紧缩的局面及影响仍在持续,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难度加大;民间投资还不够活跃,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城乡居民增收长效机制尚需完善等。
注:1.本栏目资料来源于"2009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项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或核算数字。
2.全省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8%,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9.20%。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分别提高到400元、600元。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十、百、千”建设工程,完成“十一五”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114个。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面建立,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补助金额分别达到9.0亿元、1.4亿元、7.2亿元和6.1亿元。
文化事业协调推进。全省拥有博物馆96个,公共图书馆14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6个。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19个,艺术表演场馆90个;新建市、县文化设施48处,乡镇综合文化站572处。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分别发展到6家和71家,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 个。出版各类图书11241种、报纸85种、杂志262种。成功承办第十九届全国书博会,现场销售额达1290多万元,创历届全国书博会之最。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0%,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7.9%。加入城市电影院线的影院达65家,票房收入1.6亿元,增长48.6% ,创造了30多年来电影票房增长的新纪录。参与投资、制作的多部影视剧作品获奖。
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提高。全省拥有卫生机构1.5万所(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3029所,妇幼保健机构14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73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0.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
医师16.9万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90处,新增317处。完成村卫生室建设项目2.2万所,建筑面积239万平方米。广泛开展惠民医疗服务,启动免费白内障复明、唇腭裂修复等十大惠民计划,惠及群众529万人次。
成功承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十一运会上,获得金牌63枚、银牌44枚、铜牌46枚,总分3220分,打破4项亚洲纪录、5项全国纪录,创2项全国青年纪录,金牌数、奖牌数和总分均列全国第一,实现了全省竞技体育历史性突破。十一运会的举办,带动全省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共新建和改造比赛、训练场馆129个,新增体育设施面积220万平方米、观众坐席53万个。17个市都建设了全民健身中心,城镇群众体育设施增长50%,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40%以上的行政村。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3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评选出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498项,其中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人。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64项,其中,农业领域306项,工业领域849项,医疗、卫生领域737项,其他领域472项。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稳步增加。专利申请量6.7万件,
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4万件,增长2.0%。专利授权量3.5万件,增长29.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865件,增长55.3%。
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共有住鲁两院院士37人,其中新增1人,引进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4人,新增2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76人,新增106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新增山东省首席技师97人,新增技师、高级技师3.2万人。
信息产业较快发展。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2239家,比上年增加17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实现利润、利税273亿元和416亿元,分别增长24%和21%。软件业快速增长,实现业务收入484.2亿元,增长24.9%,利润、利税分别增长46.1%和48.0%。软件业务出口2.9亿美元,增长
1.1%,其中,软件外包服务出口增长14.4%。累计认证软件企业792家,登记软件产品3402个,软件著作权2280个,入围全国重点软件企业5家。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制造产业基地(园区)34个,软
件产业园13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15个,动漫产业基地3个。
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正式成立。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在省内落户。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8家,新增3家。创新型企业建设取得实效,被认定第二批国家创新型企业6家,被认定第三批创新型试点企业11家。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1个。
质量兴省战略效果明显。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4个,比上年增加5个;山东名牌产品1557个,增加78个;山东省服务名牌263个,增加60个。创建全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24个、龙头骨干企业40个。拥有国家级质检中心23家,省级质检中心61家,省重点实验室2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全国驰名商标135个,增加40个。新制定省地方标准346项,其中节能标准33项;新增采用国际标准364项。食品药品监管有序进行。第二批23个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通过考核验收,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施现场质量体系考核150家次。
气象地震领域服务能力增强。气象现代化建
设水平得到加强。建设市级应急移动气象台1个,建设能见度自动观测系统22套。新增石油平台气象站4个、船舶自动气象站4个、雷电监测站5个。人工影响天气成效显著。地面人工增雨防雹面积1.8万平方公里,飞机作业影响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十一运会等大型活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成功实施。地震台网的观测效能进一步提高。新建并投入运行的强震台13个、测震台8个,各类地震观测台站达到190个,省地震台网中心实时数字信号接入测震台站达到78个。
山东省情省况
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陆地总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近海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417.23万,辖17个市140个县(市、区)。山东锦绣壮美,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山东农业发达,工业体系完备,国民经济位于全国前列,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目前,山东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历史概况
山东,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明代山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清代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称山东省。因西周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曹、滕、卫诸国,周公旦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
清末,山东省有济南、东昌、泰安、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武定10府,济宁、临清、胶州3个直隶州,共辖8个散州96个县。中
华民国初期,划分为济南、济宁、胶东、东临4道,属县107个。1928年废道,各县直属省。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山东,国民党省政府流亡。1938年7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发出关于恢复县、区、乡政权的指示,到年底有12个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7月,中共山东分局将山东划分为3个区和2个特区:胶济路南、陇海路北、津浦路东为一区,津浦路西为二区,胶东为三区,湖西、清河为特区。1940年8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下辖16个专员公署,88个县。1943年9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名为山东省行政委员会,下设5个主任公署及滨海直属专员公署,共辖18个专署和92个县级政权。1945年8月,山东省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下设5个行政公署,共辖21个专署、119个县。
山东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可以把山东的历史上推到四五十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滕县北辛文化,距今也有七千年左右。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自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商朝建立以前,山东是商族活动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迁都,
有三次在山东境内。商朝建立后,山东仍是其统治的中心地区。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之策,封吕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鲁国融合周文化与东方文化,为“礼仪之邦”。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表明在鲁国已出现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齐是最后被灭的一个诸侯国。自此以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山东地区虽有时也曾为割据势力所盘踞,但总的来说,则是属于历代封建皇朝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山东地区素以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著称于世。秦汉时期,今山东地区号称“膏壤千里”,农业经济发达,所产粮食不断溯黄河西上,运往关中地区。西汉时期,山东地区有人口1700余万,户390万,占全国当时人口的30%,人口密度居全国首位。后来虽经东汉末年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破坏,但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山东仍不失为经济中心。隋初,山东各州县遍置粮仓,户口占全国总户数的2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每年要将山东几百万石粟米漕运至关中。开元年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到
了唐后期,虽经战乱,但山东农业生产仍在发展,“田畴大辟,库仓充积”。宋金元时期,山东地区承受的封建剥削尤重,并不断遭受外来的侵扰和野蛮统治,经济处于滞退状态。元代山东有38万户,126万人,与金代相比,户减约75%,人口减约87%。明初,“多是无人之地”,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奖励人民垦荒的措施,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时,山东耕地面积达到7240万亩,为北宋时期的2.4倍,居全国第三位。清康熙年间又增至9000万亩。
山东的冶铁业起源很早,春秋初年,齐国已使用铁制农具。西汉时,武帝在全国设置铁官48处,山东就有18处。唐朝的兖州是矿冶中心,莱芜有铁冶13处、铜冶18处。北宋时莱芜铁冶规模更加扩大,与江苏利国监同为京东两大铁冶中心。明朝初年,山东年产铁315万余斤,居全国第三位。山东的其他矿产也很丰富,宋时登、莱二州产金,元丰年间登州、莱州的黄金产量占全国的90%。明初,济南、青州、莱州三府岁采铅32万余斤。清朝山东煤矿已大量开采,最著名的是峄县煤矿,乾嘉时期,北运京师、奉天,动辄数百万石。
山东的纺织手工业举世闻名。战国时期,齐国即号称“冠带衣履天下”。临淄、定陶、亢父(今济
宁)是汉代三大纺织中心。所产纺织品数量多、质量好,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域等地。因此,当时山东地区是“丝绸之路”的主要源头之
一。唐代兖州的镜花绫、青州的仙纹绫,都是驰名全国的纺织品。宋代在青州设立织锦院,专门织造高级纺织品。宋神宗时,在山东“和买”绢帛,每年达30万匹左右。明清时期,济南、济宁、临清等城市都有较发达的纺织手工业,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山东经济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掠夺,近代山东经济形成畸形发展的局面。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仍然顽固地保存着,土地集中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封建势力盘剥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洋货在山东的倾销,使大量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破产失业。农民日趋贫困,自然经济逐渐瓦解。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山东也出现了近代工业。在济南有从事军工生产的机器局;在枣庄、淄川、平度等地有煤、铅、金等矿业生产;在烟台有张裕酿酒公司、缫丝厂、蛋粉厂等轻工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初期,欧美帝国主
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山东民族工业曾一度得到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达到建国前的最高水平。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山东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区,他们重点掠夺山东的“二白二黑”,即食盐、棉花和煤、铁。对战火中余存的工业,他们采取“军事管理”“中日合办”等手段加以夺取,迫使大部分民营工业陷于绝境。在农村他们强占土地,征调劳工,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据1945年12月的不完全统计(缺当时未解放地区,鲁中、鲁南新解放区,部分机关的数字),八年抗战期间的损失:死亡668143人,抓壮丁393259人,掠走牲畜10797921头,粮食1178486公斤,农具2542844件,烧毁房屋1151186间。山东地区小麦等11种作物耕种面积1941年比战前减少16%,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烟草均减产50%以上,农业遭到极大破坏。农村手工业进一步衰落。整个经济濒于崩溃。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政权的贪污腐败,山东国统区的经济陷于全面崩溃。
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解放区,随着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得以发展壮大。建立了财税金融贸易机构,发行解放区货币,进行
了排挤敌伪货币的斗争,开展输入输出贸易,繁荣解放区市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及之后的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代文化的中心。这里曾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学术思想方面,有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墨子、荀子、庄子、郑玄、仲长统等;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管仲、晏婴、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诸葛亮、戚继光等;在历史学方面,有左丘明、华峤、崔鸿、马骕等;在文学方面,有东方朔、孔融、王粲、徐干、左思、鲍照、刘勰、王禹偁、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冯惟敏、李开先、李攀龙、蒲松龄、孔尚任、王士禛等;在艺术方面有王羲之、颜真卿、李成、张择端、高凤翰等;在科学技术方面,有鲁班、甘德、刘洪、何承天、王朴、氾胜之、贾思勰、王祯、燕肃等;在医学方面,有扁鹊、淳于意、王叔和等。他们的思想、理论、智慧和学术成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山东人民富有革命传统。春秋末期,就有以跖
为首的奴隶起义,“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山东人民无数次的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著名的有新莽末年的赤眉大起义,东汉末年青州黄巾起义,隋末王薄领导的长白山起义及窦建德、孟海公、杜伏威、刘黑闼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卷起农民革命的风暴。唐末黄巢大起义,推翻了唐王朝的统治。北宋末年有宋江农民起义。明代有唐赛儿、徐鸿儒起义。清中叶以前有于七、王伦等人领导的起义。近代则有幅军起义及捻军斗争,山东还是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山东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以后,山东成立了早期的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王尽美、邓恩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全国建党最早的省份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人民在阳谷、高唐、博兴、益都、日照、苍山、昆嵛山等地举行武装暴动,反对新旧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支援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山东人民先后发动了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牛头镇、徂徕山、泰西、鲁南、湖西等抗日
武装起义,创建了胶东、渤海、滨海、鲁中、鲁南五个解放区,至1945年5月下旬,人民武装力量已发展到21.3万人,民兵41万人,在八年抗战中共歼灭日伪军43.9万多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人民又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进行了鲁南、莱芜、孟良崮、潍县、济南等著名战役。截至1948年11月,山东军民在解放战争中共作战10970次,歼敌569574人。1949年6月,山东全境解放。
1949年3月,山东省政府改称山东省人民政府,下辖14个市(包括济南、青岛、徐州、潍坊4个省辖市)、140个县、2个办事处、2个特区。1950年,将16个专区合并为滕县、临沂、泰安、沂水、德州、惠民、淄博、昌潍、胶州、莱阳、文登11个专区。
2009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2010-03-03 14:45:50 作者: 来源:山东省统计
局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山东工作的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各项决
策部署,牢牢把握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力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国民经济实现企稳回升,民生状况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经济发展逐步企稳向好。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380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9%。季度GDP累计增速稳步提高,经济呈现“下行—见底—企稳—回升”的运行轨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26.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9035.0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11543.7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比例为
9.6:56.3:34.1。人均生产总值35796元,增长11.3%,按年均汇率折算为5240美元。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2.4万人,连续6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失业人员再就业62.5万人,比上年增长20.0%,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1.8万人,增长0.9%。城镇零就业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保持“动态消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
价格运行先抑后扬。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持
平,比上年涨幅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下降0.1%,农村上涨0.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2%,消费品价格下降0.3%。食品价格上涨1.3%,回落11.7个百分点,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的主要因素。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4.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7%,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7%。
区域经济实现重点突破。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50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鲁南临港产业带建设起步良好,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2.8%和14.1%。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实现生产总值12273.6亿元,增长12.9%。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54个,比上年增加7个。20个县(市)启动“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
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540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5%。海洋渔业实现产出1827.5亿元,增长12.1%;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快速发展,分别实现产出1311.9亿元、
427.1亿元,分别增长20.0%、25.0%。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海洋石油、原盐产量分别增长
7.5%、13.7%,分别提高4.8个和8.5个百分点。海洋保护继续加强。新建11处县级海洋环境监测站(点),初步形成覆盖沿海所有县(市、区)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新建5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转方式、调结构面临较大压力;外需紧缩的局面及影响仍在持续,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难度加大;民间投资还不够活跃,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城乡居民增收长效机制尚需完善等。
注:1.本栏目资料来源于"2009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项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或核算数字。
2.全省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8%,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9.20%。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分别提高到400元、600元。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十、百、千”建设工程,完成“十一五”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114个。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面建立,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补助金额分别达到9.0亿元、1.4亿元、7.2亿元和6.1亿元。
文化事业协调推进。全省拥有博物馆96个,公共图书馆14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6个。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19个,艺术表演场馆90个;新建市、县文化设施48处,乡镇综合文化站572处。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分别发展到6家和71家,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 个。出版各类图书11241种、报纸85种、杂志262种。成功承办第十九届全国书博会,现场销售额达1290多万元,创历届全国书博会之最。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0%,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7.9%。加入城市电影院线的影院达65家,票房收入1.6亿元,增长48.6% ,创造了30多年来电影票房增长的新纪录。参与投资、制作的多部影视剧作品获奖。
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提高。全省拥有卫生机构1.5万所(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3029所,妇幼保健机构14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73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0.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
医师16.9万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90处,新增317处。完成村卫生室建设项目2.2万所,建筑面积239万平方米。广泛开展惠民医疗服务,启动免费白内障复明、唇腭裂修复等十大惠民计划,惠及群众529万人次。
成功承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十一运会上,获得金牌63枚、银牌44枚、铜牌46枚,总分3220分,打破4项亚洲纪录、5项全国纪录,创2项全国青年纪录,金牌数、奖牌数和总分均列全国第一,实现了全省竞技体育历史性突破。十一运会的举办,带动全省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共新建和改造比赛、训练场馆129个,新增体育设施面积220万平方米、观众坐席53万个。17个市都建设了全民健身中心,城镇群众体育设施增长50%,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40%以上的行政村。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3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评选出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498项,其中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人。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64项,其中,农业领域306项,工业领域849项,医疗、卫生领域737项,其他领域472项。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稳步增加。专利申请量6.7万件,
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4万件,增长2.0%。专利授权量3.5万件,增长29.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865件,增长55.3%。
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共有住鲁两院院士37人,其中新增1人,引进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4人,新增2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76人,新增106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新增山东省首席技师97人,新增技师、高级技师3.2万人。
信息产业较快发展。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2239家,比上年增加17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实现利润、利税273亿元和416亿元,分别增长24%和21%。软件业快速增长,实现业务收入484.2亿元,增长24.9%,利润、利税分别增长46.1%和48.0%。软件业务出口2.9亿美元,增长
1.1%,其中,软件外包服务出口增长14.4%。累计认证软件企业792家,登记软件产品3402个,软件著作权2280个,入围全国重点软件企业5家。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制造产业基地(园区)34个,软
件产业园13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15个,动漫产业基地3个。
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正式成立。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在省内落户。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8家,新增3家。创新型企业建设取得实效,被认定第二批国家创新型企业6家,被认定第三批创新型试点企业11家。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1个。
质量兴省战略效果明显。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4个,比上年增加5个;山东名牌产品1557个,增加78个;山东省服务名牌263个,增加60个。创建全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24个、龙头骨干企业40个。拥有国家级质检中心23家,省级质检中心61家,省重点实验室2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全国驰名商标135个,增加40个。新制定省地方标准346项,其中节能标准33项;新增采用国际标准364项。食品药品监管有序进行。第二批23个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通过考核验收,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施现场质量体系考核150家次。
气象地震领域服务能力增强。气象现代化建
设水平得到加强。建设市级应急移动气象台1个,建设能见度自动观测系统22套。新增石油平台气象站4个、船舶自动气象站4个、雷电监测站5个。人工影响天气成效显著。地面人工增雨防雹面积1.8万平方公里,飞机作业影响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十一运会等大型活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成功实施。地震台网的观测效能进一步提高。新建并投入运行的强震台13个、测震台8个,各类地震观测台站达到190个,省地震台网中心实时数字信号接入测震台站达到7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