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表现

浅谈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表现

[摘要]: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文学活动离不开审美,文学活动中的审美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关键词]:文学活动 审美性 表现

文学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审美是其鲜明的特性,无论是作家活动还是读者活动都具有审美的特性,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具有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作家的创作活动也包括读者的接受活动。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文学活动都是人的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就作家的创作活动而言,作家的创作首先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它一方面要再现世界,另一方面又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客观生活进入作家的视野就不再是原本的世界,而是作家眼里的世界,作家描绘的是世界对我显示的样子,是作家与世界交流的结果。说到读者的欣赏活动,其主观差异性更为明显,西方谚语中早就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鲁迅则认为,“道学家看到淫,阴阳家看到《易》,革命者看到排满„„”。这就告诉我们,不管创作还是阅读都是人的

本己性精神交流,创作是作家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阅读是读者与作品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再富有诗意的生活,如不进入作家的视野,也不能称之为创作材料;再好的作家创作,没有经读者阅读检验之前也不能称之为作品。同一生活进入不同作家的视野,则会形成不同的创作素材。北宋末年宋江农民起义,进入施耐庵笔下就成了梁山好汉;进入俞万春笔下荡寇志则成了贼寇。“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年轻人不能体会人到暮年的心情,初中生读不懂《围城》,而在经历过一些感情,经历过冲动与无奈后,则渐渐读懂了方鸿渐,看懂了他的生活,读懂了围城心情。这就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二、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文学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且是最具个性化的审美活动。它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它是现实的审美活动的能动性的实际承担,是审美活动能力素质的具体表现者。审美活动不同于物质活动,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活动,其他活动则不以情感为中介。“情感”即对象能否满足你的需要而引起的一种体验,并由此产生的一种态度,它意味着对象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精神交流。情感是只有个体才具有的,所以说审美活动具有个性化的,如上所述,施耐庵可以把宋江等写成好汉,俞万春可以把宋江等好汉写成贼寇;同样是写愁,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欣赏亦是

如此,鲁迅对“旧红学”的各家各派的种种奇谈怪论作出卓越的评判。鲁迅说,对于《红楼梦》的看法“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读《红楼梦》,你可以欣赏林黛玉外貌才气,也可以欣赏花袭人的善解人意,还可以欣赏刘姥姥随风飘香的稻谷之美。审美作为精神活动是自由的,是最具个性化的。

三、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所谓审美无功利,是说审美并不以有限目的为目的,而是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但审美活动又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甚至包含着“大功利”。这种大功利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为目的的,也有人称之为最高功利,因此,我认为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欣赏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审美活动的最高标准就是净化,就是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审美活动对人的影响首先是心境上的影响,是使审美主体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其具体表现是:情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其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

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

无功利的审美与有功利的审美不是孤立的,无功利的审美要服从于最高功利性的审美;而最高功利性审美受到有限无功利性审美的制约和影响。这就其统一性。

四、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当作者怀着欣赏的心境欣赏潘金莲时,潘金莲就会成为冲破封建牢笼、追求自由爱情的新女性;当作者怀着批判的心境塑造潘金莲时,潘金莲就会成为人们心目中不守妇道的淫妇。

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是指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它往往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在封建婚姻观及道德意识下,刘兰芝和焦仲卿只能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而绝不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爱情;而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元代,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也只能弯弓射大雕,却不能欣赏什么影视艺术,也不会对春晚进行任何评价;从文学活动的实际看,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文学活动既有自律性又有他律性,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西方文论专题十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2]孟庆枢.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浅谈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表现

[摘要]: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文学活动离不开审美,文学活动中的审美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关键词]:文学活动 审美性 表现

文学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审美是其鲜明的特性,无论是作家活动还是读者活动都具有审美的特性,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具有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作家的创作活动也包括读者的接受活动。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文学活动都是人的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就作家的创作活动而言,作家的创作首先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它一方面要再现世界,另一方面又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客观生活进入作家的视野就不再是原本的世界,而是作家眼里的世界,作家描绘的是世界对我显示的样子,是作家与世界交流的结果。说到读者的欣赏活动,其主观差异性更为明显,西方谚语中早就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鲁迅则认为,“道学家看到淫,阴阳家看到《易》,革命者看到排满„„”。这就告诉我们,不管创作还是阅读都是人的

本己性精神交流,创作是作家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阅读是读者与作品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再富有诗意的生活,如不进入作家的视野,也不能称之为创作材料;再好的作家创作,没有经读者阅读检验之前也不能称之为作品。同一生活进入不同作家的视野,则会形成不同的创作素材。北宋末年宋江农民起义,进入施耐庵笔下就成了梁山好汉;进入俞万春笔下荡寇志则成了贼寇。“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年轻人不能体会人到暮年的心情,初中生读不懂《围城》,而在经历过一些感情,经历过冲动与无奈后,则渐渐读懂了方鸿渐,看懂了他的生活,读懂了围城心情。这就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二、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文学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且是最具个性化的审美活动。它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它是现实的审美活动的能动性的实际承担,是审美活动能力素质的具体表现者。审美活动不同于物质活动,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活动,其他活动则不以情感为中介。“情感”即对象能否满足你的需要而引起的一种体验,并由此产生的一种态度,它意味着对象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精神交流。情感是只有个体才具有的,所以说审美活动具有个性化的,如上所述,施耐庵可以把宋江等写成好汉,俞万春可以把宋江等好汉写成贼寇;同样是写愁,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欣赏亦是

如此,鲁迅对“旧红学”的各家各派的种种奇谈怪论作出卓越的评判。鲁迅说,对于《红楼梦》的看法“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读《红楼梦》,你可以欣赏林黛玉外貌才气,也可以欣赏花袭人的善解人意,还可以欣赏刘姥姥随风飘香的稻谷之美。审美作为精神活动是自由的,是最具个性化的。

三、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所谓审美无功利,是说审美并不以有限目的为目的,而是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但审美活动又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甚至包含着“大功利”。这种大功利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为目的的,也有人称之为最高功利,因此,我认为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欣赏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审美活动的最高标准就是净化,就是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审美活动对人的影响首先是心境上的影响,是使审美主体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其具体表现是:情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其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

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

无功利的审美与有功利的审美不是孤立的,无功利的审美要服从于最高功利性的审美;而最高功利性审美受到有限无功利性审美的制约和影响。这就其统一性。

四、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当作者怀着欣赏的心境欣赏潘金莲时,潘金莲就会成为冲破封建牢笼、追求自由爱情的新女性;当作者怀着批判的心境塑造潘金莲时,潘金莲就会成为人们心目中不守妇道的淫妇。

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是指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它往往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在封建婚姻观及道德意识下,刘兰芝和焦仲卿只能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而绝不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爱情;而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元代,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也只能弯弓射大雕,却不能欣赏什么影视艺术,也不会对春晚进行任何评价;从文学活动的实际看,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文学活动既有自律性又有他律性,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西方文论专题十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2]孟庆枢.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相关文章

  • 文学理论3
  • 一.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1.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经济物质的生活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的制约文学的发展水平 2.而其他的一些社会因素有时会更直接地影响文学的发展,如上层建筑中的政治.道德.宗教与哲学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 ...查看


  •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3-5
  • 文学活动 一.基本术语 1.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 2. 生活活动:生活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以生产活动 ...查看


  • 文学概论答案
  •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 ...查看


  • 文学理论重要复习资料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 文学的作用: 1诉诸人的感觉和心灵 2通过诉诸感觉和心灵而影响人的生存 3人类文化的想象维度 什么是文学理论 1.通常看法: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或文 ...查看


  •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 第三章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 ...查看


  • [文学理论教程]前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上)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 ...查看


  •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1
  •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 ...查看


  •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 ...查看


  • 文学概论(超全整理笔记)
  • 第四章课后题 1. 掌握文学种类.文学体裁.戏剧冲突.戏剧情景.悲剧.喜剧.随笔等概念. 文学种类:种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或特点划分的关于研究对象的门类.文学作品门类众多,如诗歌.散文.小说等.把某几种文学作品综合起来而冠以某种名称,这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