鳝鱼骨里的妈妈滋味
小时候,我家门前的“亭仔脚”(就是屋檐下),摆了一个鳝鱼摊子,专卖炒鳝鱼和鳝鱼面。摊子黄昏才开张,正是我放学返家的时间,远远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香味猛然飘进我的鼻子,把我勾到摊子前面,我便低着头绕过巷(xiànɡ hànɡ)子,回到家里。
为什么要低着头呢?因为炒鳝鱼的价钱很贵,我们根本吃不起。不要说炒鳝鱼,连鳝鱼面也吃不起,我们家兄弟姐妹很多,一人吃一碗面,恐怕是一星期的饭钱了。这还不打紧,妈妈经常向卖鳝鱼的妇人央求拜托,杀了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鳝鱼的骨头充满钙质,还有各种维生素,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助。
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一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地丢到大锅里熬煮。为什么洗也不洗?因为,妈妈说鳝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多么可惜!熬过两三个小时,鳝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去,汤水变成咖啡色,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撒一把葱花,关火。鳝骨汤熬成时,夜已经深了。妈妈把我们叫到灶(zào zhào)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炙(chì zhì)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我们细细地咀嚼面包皮,配着清甜香浓的鱼骨汤,深深感觉到生活的幸福。虽然吃不起鳝鱼与面包,但是鳝鱼与面包是有钱就吃得到,鳝鱼骨和面包皮却是只有深爱我们的妈妈才做得出来。
只要卖鳝鱼的来摆摊,我们一定会喝鳝鱼骨汤,奇怪的是,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这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与萝卜同卤„„虽然用的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术。
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鳝鱼骨本来是歪曲扭动的,下了油锅时突然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
我吃了好几年的鳝鱼骨头,一直到我到外地念书。偶然回到乡下,喝到妈妈亲手熬的汤,总是觉得美味如昔,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妈妈把深情与爱熬入了那平凡的汤,使我们身强体健,在普遍营养不良的乡下孩子中,我们总是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也许是小时候吃不到鳝鱼,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到有卖鳝鱼的,总会点两道来吃,一边吃一边怀念起那一段艰苦的岁月。
妈妈早已离世,在异地的雪夜中,我想到再也喝不到清炖的鳝鱼骨汤,再也不能一口一口,细细体会妈妈的深情。
想着想着,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窗外的雪花。
阅读训练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2.试一试,做做小厨师,数量词尽量不要重复哦。
一个鳝鱼摊子 一碗面 一( ) 一( ) 一( ) 一( )
3.妈妈为什么要给“我们”熬制鳝鱼骨汤?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4.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炒鳝鱼的价格很贵,我们根本吃不起。
5.用“”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写写你的想法。
6.“我们”在灶间喝着鳝鱼骨汤的时候,心理会想写什么?
7.母爱如水,温柔细腻。读完这篇文章,文中妈妈的形象一定会触动你的心灵,把你的感悟写出来。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就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他中(zhōnɡ zhònɡ)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突出 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háo hào)称“诗书画三绝”。 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郑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常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赞颂 歌颂)的。
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 个性),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书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bēi bâi)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sǎn sàn)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就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73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财产),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阅读训练
1.用“”在文中括号内画出合适的词。
2.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3.把文中符合下列意思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⑴单独打起一面旗号,比喻自成一家。 ( ) ⑵指充满了美妙的情趣。 ( )
4.郑板桥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5.我国近代画家中,擅长画竹的要数郑板桥,我还知道擅长画下虾的画家是,擅长画马的画家是。文中写郑板桥喜欢画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6.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
第二件:
鳝鱼骨里的妈妈滋味
小时候,我家门前的“亭仔脚”(就是屋檐下),摆了一个鳝鱼摊子,专卖炒鳝鱼和鳝鱼面。摊子黄昏才开张,正是我放学返家的时间,远远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香味猛然飘进我的鼻子,把我勾到摊子前面,我便低着头绕过巷(xiànɡ hànɡ)子,回到家里。
为什么要低着头呢?因为炒鳝鱼的价钱很贵,我们根本吃不起。不要说炒鳝鱼,连鳝鱼面也吃不起,我们家兄弟姐妹很多,一人吃一碗面,恐怕是一星期的饭钱了。这还不打紧,妈妈经常向卖鳝鱼的妇人央求拜托,杀了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鳝鱼的骨头充满钙质,还有各种维生素,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助。
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一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地丢到大锅里熬煮。为什么洗也不洗?因为,妈妈说鳝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多么可惜!熬过两三个小时,鳝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去,汤水变成咖啡色,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撒一把葱花,关火。鳝骨汤熬成时,夜已经深了。妈妈把我们叫到灶(zào zhào)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炙(chì zhì)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我们细细地咀嚼面包皮,配着清甜香浓的鱼骨汤,深深感觉到生活的幸福。虽然吃不起鳝鱼与面包,但是鳝鱼与面包是有钱就吃得到,鳝鱼骨和面包皮却是只有深爱我们的妈妈才做得出来。
只要卖鳝鱼的来摆摊,我们一定会喝鳝鱼骨汤,奇怪的是,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这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与萝卜同卤„„虽然用的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术。
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鳝鱼骨本来是歪曲扭动的,下了油锅时突然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
我吃了好几年的鳝鱼骨头,一直到我到外地念书。偶然回到乡下,喝到妈妈亲手熬的汤,总是觉得美味如昔,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妈妈把深情与爱熬入了那平凡的汤,使我们身强体健,在普遍营养不良的乡下孩子中,我们总是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也许是小时候吃不到鳝鱼,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到有卖鳝鱼的,总会点两道来吃,一边吃一边怀念起那一段艰苦的岁月。
妈妈早已离世,在异地的雪夜中,我想到再也喝不到清炖的鳝鱼骨汤,再也不能一口一口,细细体会妈妈的深情。
想着想着,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窗外的雪花。
阅读训练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2.试一试,做做小厨师,数量词尽量不要重复哦。
一个鳝鱼摊子 一碗面 一( ) 一( ) 一( ) 一( )
3.妈妈为什么要给“我们”熬制鳝鱼骨汤?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4.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炒鳝鱼的价格很贵,我们根本吃不起。
5.用“”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写写你的想法。
6.“我们”在灶间喝着鳝鱼骨汤的时候,心理会想写什么?
7.母爱如水,温柔细腻。读完这篇文章,文中妈妈的形象一定会触动你的心灵,把你的感悟写出来。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就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他中(zhōnɡ zhònɡ)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突出 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háo hào)称“诗书画三绝”。 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郑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常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赞颂 歌颂)的。
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 个性),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书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bēi bâi)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sǎn sàn)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就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73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财产),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阅读训练
1.用“”在文中括号内画出合适的词。
2.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3.把文中符合下列意思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⑴单独打起一面旗号,比喻自成一家。 ( ) ⑵指充满了美妙的情趣。 ( )
4.郑板桥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5.我国近代画家中,擅长画竹的要数郑板桥,我还知道擅长画下虾的画家是,擅长画马的画家是。文中写郑板桥喜欢画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6.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
第二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