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保健
此处指婴儿期,又称乳儿期,因为这一阶段主要以哺乳喂养,自新生儿期满至一周岁。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特别旺盛迅速,体重在3~5个月时,可增加到初生时的两倍,到周岁时则增加到3倍;身长在周岁时也增长到出生时的1.5倍。由于生长发育迅速,要特别注意饮食营养,适时地增添辅食,同时要注意避免因饮食所伤导致脾胃疾病。
除了身长、体重的增长迅速之外,婴儿在精神、动作等方面的发育也很突出。唐代《千金方》指出:“生后六十日,瞳子(指眼神)成,能咳笑;百八十日髋骨成,能独踞(即独坐);二百十日掌骨成,能扶伏(即能爬行);三百日髌骨成,能独立(即独自站立);三百六十日股骨成,能行(即行走)。”还认为,如果不能按期达到这些生长发育的要求,就可能有了疾病,就不正常了。
中医认为,小儿如初生的幼芽,是“稚阴稚阳”之体,阴阳之气都是幼小的,但同时又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朝气蓬勃,生机旺盛。其生理特点可概括如下: 第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药证直诀》里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育婴家秘》里云:“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神气怯弱”,这些都说明了小儿时期的肌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与成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第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和上述特点是一个问题的
(一)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小儿一岁以下,饮食以哺乳为主。祖国医学认为,儿在母胎时,为母血所养,既生之后,当由母乳所哺,这是因为母乳为气血所化,最适合小儿的生长发育需要,是小儿的最佳的天然食物。因此,中医有句话叫做:乳为血化美如饧(音 xing,即美味饴糖),这种认识是很科学的。现代的研究表明,母乳中含有大量的乳糖和脂肪,热量很高,母乳富有容易消化的蛋白质,还有维生素、酶和抗体,各种营养成分比例适当,营养的价值全面,对小儿来说是任何其他食物都不能相比的。其次,母乳还能随着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消化与吸收能力的强弱,不断发生质和量的变化。
自古以来,祖国医学一直主张母乳喂养,且对于母乳喂哺的方法十分重视。如在唐代《千金方》中就已提出,乳母在哺乳时,先应揉散乳中的热气,挤去宿乳,不使乳汁涌出而造成小儿哽噎,哺喂时不可让乳房填堵住小儿口鼻。晚上哺乳,不可躺着哺喂,应抱小儿坐起哺喂等。中医还认为,哺乳不可过饱,过饱则易溢出,造成溢乳。除此之外,哺乳之后,应将小儿竖抱,勿使倾倒横抱,避免溢乳。
一般来说,周岁以内人乳喂养的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应供应蛋白质2~2.5克,牛乳喂养的小儿3.4~5.0克。若在其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就会使身长和体重的增长缓 慢,肌肉松弛,出现贫血。小儿因生长发育迫切,所以体内脂肪消耗量较大。周岁以内小儿每千克体重需脂肪4克左右。由脂肪供给的热能占膳食总热量的35%~40%。碳水化合物是婴幼儿肌体内,一切脏腑、神经、四肢、肌肉等内外部器官发育及活动的能源物质,小儿大脑细胞的迅速增殖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发育,都需要大量的葡萄糖。周岁以内婴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糖10~12克。同样,维生素对婴儿十分旺盛的生理机能和新陈代谢也很重要,若缺少,婴儿的正常发育和抗病能力都将受到明显影响,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和维生素B更为重要。
乳类食品含维生素A较少,但人乳相对多些;含有维生素D的食物甚少,小儿所需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一是鱼肝油,二是利用阳光紫外线照射。人乳
中维生素C含量是牛乳中的4倍,但仍不能满足婴幼儿每日30~50毫克的需要量。维生素B↓1↓,周岁以内小儿每日需要5~10毫克,各种乳类中含量均不多,但谷、豆类及动物性食品中较为丰富。维生素B↓2↓婴幼儿每日需要量为1~3毫克,在蛋黄、瘦肉、动物肝脏里含量高。
各种矿物质在体内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它是构成肌体组织的重要物质。婴幼儿每日需钙600毫克,如供给不足,可发生佝偻病和手足抽搐。铁对小儿营养极为重要,婴幼儿生长发育快,每日需铁10~20毫克,绿叶蔬菜和某些水果中含铁均较丰富。婴幼儿每日需锌量为5~10毫克,食物中肉、肝、蛋含锌较多,其他如磷、钠、钾、氯、硫、铜、铝等微量元素,也为婴幼儿新陈代谢和成长发育所必需。
水对生命的重要性,仅次于空气,为体液的主要成分。正常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水120~150毫克。
以上所述是婴幼儿需要的营养。那么,又怎样满足呢?
中医自古以来,一直主张母乳喂养,对子母乳喂养的方法十分重视。在唐代《千金方》中详细地描述了哺乳的姿势,哺乳的量,哺乳时的注意事项,等等。 如何测知小儿所需乳汁的量的多少呢?应通过哺喂的情况,反复多次地看看小儿饥饿的反应,来推测小儿所需的乳量,因为各个小儿的体格发育有个体差异,这种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乳量是很正确的。
开始,婴儿一般每2~3小时就吃一次奶,这对母亲来说会感到疲劳,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会逐渐减少次数到每天4次。
以下几种情况,不可马上哺乳:乳母刚洗浴之后,不可即与哺乳,因为热水洗浴,体热蒸腾,乳汁也为热气所侵,此时哺喂,热乳会伤害小儿,应“定息良久”,再“捏去热乳,然后乳之”。小儿啼哭未定,也不可立即哺喂,否则小儿气息未定,气机不凋,立即吮乳,也有害健康。古人特别提出,出生未满一月的新生儿,尤其要注意不可一啼便乳(见《大生要旨》)。另外,许多医书里还记载,乳母在性生活之后不可立即哺乳。因为乳母在性生活时十分兴奋,中医认为“相火内动”,也会影响乳汁,予儿不利。实际上,人在喜怒哀乐,情绪变化的时候,体内的代谢是不同于安静状态的,这必然影响到乳汁的质量,此时哺乳不利于小儿健康。
因此,祖国医学还十分强调乳母的保健和生活调节。如过于寒凉及生冷瓜果不宜恣食,哺乳期做到不饮酒或少饮酒,做到不吸烟。要“调六气”,六气即四时气候的变化。如《育婴家秘》中就指出:“母强则子强,母病则子病,母寒则子寒,热则子热,故保婴者必先保身。”此外,祖国医学还认为,若乳母患病,最好不要哺乳,比如疮疡、狐臭、癫痫、瘿瘘等。
随着小儿年龄(月龄)的增长,除哺乳外还必须根据情况给小儿增添辅助食品。具体如下:
1~4个月婴儿的辅助食品:此期也要加辅食,主要补充乳类中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等的不足和铁质的缺乏。
糖麸水:含丰富维生素B,广大农村很适用。生后两周即可少量加服,从稀薄、少量开始,代替白开水饮用。
菜汁、果汁、新鲜叶菜、西红柿和萝卜等含有丰富维生素c。人工喂养者可从第一个月添加,母乳喂养者可稍晚3~4个月。初加每日1~2汤匙,至4个月时可加至30~60毫升,每天1~2次,宜在喂奶前1~2小时服。
鱼肝油: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生后半个月开始添加,每天给维生素D 400
国际单位,浓缩鱼肝油3~5滴为预防量,如有佝偻病者,可遵医嘱。
5~6个月婴儿的辅助食品:淀粉食品有米粉糊、乳儿糕、粥、饼干。即使乳类充足也应补充淀粉食品,以培养婴儿用匙子吃半流食品的习惯。从小量加起,初量仅为每次一汤匙,至6个月可吃稀粥。这里应提醒家长,淀粉类食物中尽量不加糖,不必制成甜食,糖加多了对孩子有很多害处,此时还应给孩子吃饼干(含钙、豆粉者更好)、面包干、馒头干等,以培养婴儿的咀嚼能力。
蛋白类食品:可选用蛋、血、鱼类。蛋黄、鸡鸭猪血含铁丰富,又易消化,蒸鱼类也好消化,且富含铁质。
蔬菜、水果:含丰富维生素及盐类。绿叶菜含大量铁、钙、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4个月后即可加菜泥、土豆泥、苹果泥、香蕉泥等。
此外,还宜添加少量植物油。
6~7个月的辅助食品:此时婴儿开始长牙,可喂饼干1~2片,加半个香蕉或半个苹果,蒸、煮鸡蛋和碎菜,让孩子逐渐练习咀嚼食物的能力。
8个月后可喂粥、烂面、碎菜、肉末、鱼片、肝泥、豆腐、整个鸡蛋、饼干、馒头干、熟土豆、洋芋等。
9~10个月:应以营养成分较高的食物,如肉末、软饭、肝末、面条或猪血、豆腐、土豆、馒头、面包和水果等,取代1~2次母乳,全日4顿奶,一顿软饭。 11~12个月:应加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如煮熟捣烂的鸡、鱼、瘦肉、肝(食量始为2茶匙,后渐增)或煮熟的鸡蛋,全日三顿奶,两顿软饭或面条、饼干、糕点及多样碎菜等。
小儿到了一岁左右,就应断奶,否则,于小儿不利。如果断奶过晚,会影响小儿脾胃,使“脾多湿滞,纳谷不旺,易生痰壅泄泻等症,致小儿柔脆难养。”(元代曾世荣《话幼心法》)意思是说,会导致脾胃功能失常,饮食不振,产生咳嗽痰盛和泻泄的疾病,使小儿体质下降。
此外,祖国医学十分重视婴儿的饮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节制。原因是小儿智能未开,不懂得自我调理,不懂得节制,见喜爱之物,就不管饥饱,食之无度。古人说:“节之者,父母也”,作父母家长的应予充分重视。也就是说,不仅要注意数量上的节制,还要注意质的调配,更重要的是要做到饮食的规律化。
第二,要由少到多,由稀到稠。这是根据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发育的需要,脾胃功能的逐渐完善提出来的。由少到多,由稀到稠,一个是量的变化,一个是质的变化;小儿时期脾胃疾病较多,其主要原因就是伤于乳食,也无非是饮食的量与质的问题。
第三,要兼具色、香、味和软、烂、熟的特点。色泽新鲜,香脆可口,味道鲜美的食物,是促进小儿食欲、增加进食,防止挑食、偏食的根本方面;经常变换口味,使孩子对进食保持新鲜感,保持强烈的进食欲,这样,也能达到营养全面丰富的进食效果。
烹调要力求合理,一方面要切合小儿的消化能力,食物的烹调要做到软、熟、烂,软的食物,熟、烂的食物,容易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对于某些不易消化的食物,更要做到这一点。另一方面,合理的烹调还应以保持食物的营养素为目的,比如,蔬菜类食物煮的时间过长,就容易破坏维生素的含量等。
第四,要清洁卫生:小儿时期的许多疾病都与饮食相关,而饮食不洁,又是其中常见的主要原因。小儿脏腑娇嫩,抗病能力弱,尤其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具体方法有:熟食的食物要炒熟煮透,不可夹生;生吃的食物要洗净后用开水煲。
食物宜新鲜,腐烂、变质、发霉的食物不可食用。不吃过夜的食物,不吃超过规定储存期的制成食品,如吃过期奶粉之类。食具要清洗干净,定期消毒;进食前要洗手。
在饮食方面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倡母乳哺婴
两个月内的婴儿按需哺喂母乳好。根据婴儿的生理特点和日常实践观察证明:母乳喂养不需要定时,一般提倡按需哺喂。所谓按需哺喂母乳,即指不论白天、夜里,只要婴儿有吸吮的需要或母亲有乳胀的感觉,都可让婴儿吸吮,但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婴儿生后1—2个月。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生理的发育,哺乳时间自然会形成规律。
在过去,多强调三个小时给婴儿喂一次奶,两次喂奶中间加喂一次水。但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不利于促进母亲乳汁的分泌,另一方面,每次喂奶婴儿常吃不饱就睡了,也使其营养的吸收得不到保证。
有鉴于此,一些营养专家才提出要改变过去强调的按时哺喂的旧习惯,而提出按需哺喂的新措施。这样做的好处是:婴儿出生后吸奶的时间越早越好,越早吃到初乳,其得到抵抗疾病的抗体越多。吸吮母乳的次数越多,刺激母体泌乳反射和喷乳反射越好,乳汁分泌的量也越多、越快。
因此,目前许多医院妇产科都在实行母婴同室的制度,其目的就是要让婴儿及早吃到母乳并且按需哺喂母乳。据某妇婴保健院的统计,母婴同室,42天的母乳喂养率从54.3%提高到80.1%,可见母婴同室能促进母乳的分泌。
2.给婴儿喂蛋黄的方法
一般父母都知道在婴儿出生三个月左右时,应该给宝宝增加蛋黄。但由于孩子小,用小勺喂煮熟的蛋黄很难办到,若将熟蛋黄放在奶中喂孩子,又很难研得很细,孩子还没吃到一半,奶嘴就堵上了,因此给婴儿喂蛋黄必须讲究方法。 方法是将生蛋黄在奶锅里打散。然后一边搅动,一边加入生奶,直到搅匀;再将这种混合后的生奶放在文火上煮开,仍是要一边煮一边搅动,直至煮熟。这种方法煮出的蛋黄奶混合均匀没有结块,很容易用奶瓶给婴儿喂食,同时又易于消化吸收,也省时省力。
3.要消除对婴幼儿喂养中的误解
(1)常用葡萄糖代替白糖
如果常用葡萄糖代替其他糖,肠道中的双糖酶和消化酶就会失去作用,使胃肠“懒惰”起来,时间长了就会造成消化酶分泌功能低下,导致消化功能减退,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2)用麦乳精代替奶粉
麦乳精的营养价值远远低于奶粉,如麦乳精中蛋白质的含量仅为奶粉的35%,食用麦乳精只能增加热量,不能供给肌体足够的营养。
(3)用果汁代替水果
一些家长常给孩子喝橙汁、果味露或橘子汁,以代替吃新鲜水果,这是错误的。因为新鲜水果不仅含有完善的营养成分,而且在孩子吃水果时,还可锻炼咀嚼肌及牙齿的功能,刺激唾液分泌,促进孩子的食欲,而各类果汁里皆含有食用香精、色素等食品添加剂,且甜度高,会影响小儿食欲。
(4)用鸡蛋代替主食
过多吃鸡蛋,会增加小儿的胃肠负担,甚至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因此,小儿吃鸡蛋不宜多,一般每天1~2个鸡蛋就足够了。
4.婴儿为何在吃奶时哭闹
一些小儿常会一含上奶头就哭,甚至哭得憋气、烦躁、面色发青,原因何在?因为在宝宝口含奶头吸吮时,唯一的呼吸通道鼻孔受到堵塞,发生暂时缺氧,此时小儿感到胸闷不适憋得难受,便放开奶头哭闹。
出生不久的小儿,鼻孔狭小,黏膜血管丰富,他们的身体抵抗力较弱,很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炎症反应使鼻腔黏膜充血,鼻腔更加狭小,过多的分泌物又可加重鼻腔阻塞,造成通气不畅,这时,小儿只好借助于张口呼吸来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可见,在小儿吃奶哭哭停停的时候,家长们应先看看他们的鼻孔是否通畅,若发现有鼻屎等分泌物堵塞,就要用浸湿的棉签将其取出,但不要粗暴地抠、掏,避免损伤黏膜,引起出血或感染。若为鼻黏膜水肿堵塞鼻孔,可在哺乳前十分钟向孩子两侧鼻孔内分别滴入l~2滴0.5%麻黄素滴鼻液,使鼻黏膜血管收缩,鼻腔通畅,以保证呼吸。
总之,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保持小儿鼻腔的通畅,鼻腔有过滤细菌和灰尘的作用,吸入的空气在这里改变了湿度和温度,以适应人体的要求。
5.掌握为小儿补水的方法
水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对于婴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小儿若体内缺水,则会出现消化、吸收不良,体温升高,倦怠无力,烦躁不安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及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
有关研究证明,孩子年龄越小,体内水的含量相对越高。婴幼儿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55%~70%,由于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而肾脏的浓缩功能却比较差,因而,他们每日的需水量相对高于成人,单靠一日三餐中的水量远远满足不了身体内需要,故应特别注意对婴幼儿体内水分的补充。那么,又如何补水呢?
(1)吃流食
即吃含水量大的食物,如汤面、稀饭等,而大米干饭、馒头、炒饭、饼子等则要少吃,这些干硬食品易使体内的水受到一定的消耗。
(2)要定时定量为小儿“加水”
饮水总量应以孩子的体重为标准来计算,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饮水70~85毫升。饮水时间应在上午10时到下午5时,避免睡前过量饮水,以保证孩子夜间的休息。夏季因天热汗多,应适当多喝些水,而冬天则要少喝。
(3)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要多吃
这些食品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素,且水分含量大。
6.夏天不宜给小儿断奶
一般来说,周岁左右必须给孩子断奶,但是断奶的时间最好选择在秋凉季节,而不是炎热的夏季。原因是孩子由哺乳改为吃饭,必然会增加胃肠的负担,加上天气炎热,消化液分泌减少,肠胃道的功能降低,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而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发生细菌感染而腹泻。如果孩子满周岁时正是夏季,可以提前或稍微推迟一些时间断奶,以免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7.怎样给孩子断奶
断奶是每个做母亲都要遇到的一件事,有的小孩断了几次也断不了奶,原因是断奶方法不对。如有的母亲是采用突然断奶的方法,她们在奶头上涂上一些可怕的颜色,或涂上一些黄连水,使孩子害怕或是感到味苦,这些断奶措施不好,因为易造成婴儿胃肠不适而致病。
正确的断奶方法是:采用逐渐添加辅助食物份量来慢慢替换母乳;当婴儿在
婴儿保健
此处指婴儿期,又称乳儿期,因为这一阶段主要以哺乳喂养,自新生儿期满至一周岁。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特别旺盛迅速,体重在3~5个月时,可增加到初生时的两倍,到周岁时则增加到3倍;身长在周岁时也增长到出生时的1.5倍。由于生长发育迅速,要特别注意饮食营养,适时地增添辅食,同时要注意避免因饮食所伤导致脾胃疾病。
除了身长、体重的增长迅速之外,婴儿在精神、动作等方面的发育也很突出。唐代《千金方》指出:“生后六十日,瞳子(指眼神)成,能咳笑;百八十日髋骨成,能独踞(即独坐);二百十日掌骨成,能扶伏(即能爬行);三百日髌骨成,能独立(即独自站立);三百六十日股骨成,能行(即行走)。”还认为,如果不能按期达到这些生长发育的要求,就可能有了疾病,就不正常了。
中医认为,小儿如初生的幼芽,是“稚阴稚阳”之体,阴阳之气都是幼小的,但同时又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朝气蓬勃,生机旺盛。其生理特点可概括如下: 第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药证直诀》里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育婴家秘》里云:“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神气怯弱”,这些都说明了小儿时期的肌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与成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第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和上述特点是一个问题的
(一)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小儿一岁以下,饮食以哺乳为主。祖国医学认为,儿在母胎时,为母血所养,既生之后,当由母乳所哺,这是因为母乳为气血所化,最适合小儿的生长发育需要,是小儿的最佳的天然食物。因此,中医有句话叫做:乳为血化美如饧(音 xing,即美味饴糖),这种认识是很科学的。现代的研究表明,母乳中含有大量的乳糖和脂肪,热量很高,母乳富有容易消化的蛋白质,还有维生素、酶和抗体,各种营养成分比例适当,营养的价值全面,对小儿来说是任何其他食物都不能相比的。其次,母乳还能随着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消化与吸收能力的强弱,不断发生质和量的变化。
自古以来,祖国医学一直主张母乳喂养,且对于母乳喂哺的方法十分重视。如在唐代《千金方》中就已提出,乳母在哺乳时,先应揉散乳中的热气,挤去宿乳,不使乳汁涌出而造成小儿哽噎,哺喂时不可让乳房填堵住小儿口鼻。晚上哺乳,不可躺着哺喂,应抱小儿坐起哺喂等。中医还认为,哺乳不可过饱,过饱则易溢出,造成溢乳。除此之外,哺乳之后,应将小儿竖抱,勿使倾倒横抱,避免溢乳。
一般来说,周岁以内人乳喂养的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应供应蛋白质2~2.5克,牛乳喂养的小儿3.4~5.0克。若在其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就会使身长和体重的增长缓 慢,肌肉松弛,出现贫血。小儿因生长发育迫切,所以体内脂肪消耗量较大。周岁以内小儿每千克体重需脂肪4克左右。由脂肪供给的热能占膳食总热量的35%~40%。碳水化合物是婴幼儿肌体内,一切脏腑、神经、四肢、肌肉等内外部器官发育及活动的能源物质,小儿大脑细胞的迅速增殖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发育,都需要大量的葡萄糖。周岁以内婴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糖10~12克。同样,维生素对婴儿十分旺盛的生理机能和新陈代谢也很重要,若缺少,婴儿的正常发育和抗病能力都将受到明显影响,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和维生素B更为重要。
乳类食品含维生素A较少,但人乳相对多些;含有维生素D的食物甚少,小儿所需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一是鱼肝油,二是利用阳光紫外线照射。人乳
中维生素C含量是牛乳中的4倍,但仍不能满足婴幼儿每日30~50毫克的需要量。维生素B↓1↓,周岁以内小儿每日需要5~10毫克,各种乳类中含量均不多,但谷、豆类及动物性食品中较为丰富。维生素B↓2↓婴幼儿每日需要量为1~3毫克,在蛋黄、瘦肉、动物肝脏里含量高。
各种矿物质在体内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它是构成肌体组织的重要物质。婴幼儿每日需钙600毫克,如供给不足,可发生佝偻病和手足抽搐。铁对小儿营养极为重要,婴幼儿生长发育快,每日需铁10~20毫克,绿叶蔬菜和某些水果中含铁均较丰富。婴幼儿每日需锌量为5~10毫克,食物中肉、肝、蛋含锌较多,其他如磷、钠、钾、氯、硫、铜、铝等微量元素,也为婴幼儿新陈代谢和成长发育所必需。
水对生命的重要性,仅次于空气,为体液的主要成分。正常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水120~150毫克。
以上所述是婴幼儿需要的营养。那么,又怎样满足呢?
中医自古以来,一直主张母乳喂养,对子母乳喂养的方法十分重视。在唐代《千金方》中详细地描述了哺乳的姿势,哺乳的量,哺乳时的注意事项,等等。 如何测知小儿所需乳汁的量的多少呢?应通过哺喂的情况,反复多次地看看小儿饥饿的反应,来推测小儿所需的乳量,因为各个小儿的体格发育有个体差异,这种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乳量是很正确的。
开始,婴儿一般每2~3小时就吃一次奶,这对母亲来说会感到疲劳,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会逐渐减少次数到每天4次。
以下几种情况,不可马上哺乳:乳母刚洗浴之后,不可即与哺乳,因为热水洗浴,体热蒸腾,乳汁也为热气所侵,此时哺喂,热乳会伤害小儿,应“定息良久”,再“捏去热乳,然后乳之”。小儿啼哭未定,也不可立即哺喂,否则小儿气息未定,气机不凋,立即吮乳,也有害健康。古人特别提出,出生未满一月的新生儿,尤其要注意不可一啼便乳(见《大生要旨》)。另外,许多医书里还记载,乳母在性生活之后不可立即哺乳。因为乳母在性生活时十分兴奋,中医认为“相火内动”,也会影响乳汁,予儿不利。实际上,人在喜怒哀乐,情绪变化的时候,体内的代谢是不同于安静状态的,这必然影响到乳汁的质量,此时哺乳不利于小儿健康。
因此,祖国医学还十分强调乳母的保健和生活调节。如过于寒凉及生冷瓜果不宜恣食,哺乳期做到不饮酒或少饮酒,做到不吸烟。要“调六气”,六气即四时气候的变化。如《育婴家秘》中就指出:“母强则子强,母病则子病,母寒则子寒,热则子热,故保婴者必先保身。”此外,祖国医学还认为,若乳母患病,最好不要哺乳,比如疮疡、狐臭、癫痫、瘿瘘等。
随着小儿年龄(月龄)的增长,除哺乳外还必须根据情况给小儿增添辅助食品。具体如下:
1~4个月婴儿的辅助食品:此期也要加辅食,主要补充乳类中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等的不足和铁质的缺乏。
糖麸水:含丰富维生素B,广大农村很适用。生后两周即可少量加服,从稀薄、少量开始,代替白开水饮用。
菜汁、果汁、新鲜叶菜、西红柿和萝卜等含有丰富维生素c。人工喂养者可从第一个月添加,母乳喂养者可稍晚3~4个月。初加每日1~2汤匙,至4个月时可加至30~60毫升,每天1~2次,宜在喂奶前1~2小时服。
鱼肝油: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生后半个月开始添加,每天给维生素D 400
国际单位,浓缩鱼肝油3~5滴为预防量,如有佝偻病者,可遵医嘱。
5~6个月婴儿的辅助食品:淀粉食品有米粉糊、乳儿糕、粥、饼干。即使乳类充足也应补充淀粉食品,以培养婴儿用匙子吃半流食品的习惯。从小量加起,初量仅为每次一汤匙,至6个月可吃稀粥。这里应提醒家长,淀粉类食物中尽量不加糖,不必制成甜食,糖加多了对孩子有很多害处,此时还应给孩子吃饼干(含钙、豆粉者更好)、面包干、馒头干等,以培养婴儿的咀嚼能力。
蛋白类食品:可选用蛋、血、鱼类。蛋黄、鸡鸭猪血含铁丰富,又易消化,蒸鱼类也好消化,且富含铁质。
蔬菜、水果:含丰富维生素及盐类。绿叶菜含大量铁、钙、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4个月后即可加菜泥、土豆泥、苹果泥、香蕉泥等。
此外,还宜添加少量植物油。
6~7个月的辅助食品:此时婴儿开始长牙,可喂饼干1~2片,加半个香蕉或半个苹果,蒸、煮鸡蛋和碎菜,让孩子逐渐练习咀嚼食物的能力。
8个月后可喂粥、烂面、碎菜、肉末、鱼片、肝泥、豆腐、整个鸡蛋、饼干、馒头干、熟土豆、洋芋等。
9~10个月:应以营养成分较高的食物,如肉末、软饭、肝末、面条或猪血、豆腐、土豆、馒头、面包和水果等,取代1~2次母乳,全日4顿奶,一顿软饭。 11~12个月:应加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如煮熟捣烂的鸡、鱼、瘦肉、肝(食量始为2茶匙,后渐增)或煮熟的鸡蛋,全日三顿奶,两顿软饭或面条、饼干、糕点及多样碎菜等。
小儿到了一岁左右,就应断奶,否则,于小儿不利。如果断奶过晚,会影响小儿脾胃,使“脾多湿滞,纳谷不旺,易生痰壅泄泻等症,致小儿柔脆难养。”(元代曾世荣《话幼心法》)意思是说,会导致脾胃功能失常,饮食不振,产生咳嗽痰盛和泻泄的疾病,使小儿体质下降。
此外,祖国医学十分重视婴儿的饮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节制。原因是小儿智能未开,不懂得自我调理,不懂得节制,见喜爱之物,就不管饥饱,食之无度。古人说:“节之者,父母也”,作父母家长的应予充分重视。也就是说,不仅要注意数量上的节制,还要注意质的调配,更重要的是要做到饮食的规律化。
第二,要由少到多,由稀到稠。这是根据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发育的需要,脾胃功能的逐渐完善提出来的。由少到多,由稀到稠,一个是量的变化,一个是质的变化;小儿时期脾胃疾病较多,其主要原因就是伤于乳食,也无非是饮食的量与质的问题。
第三,要兼具色、香、味和软、烂、熟的特点。色泽新鲜,香脆可口,味道鲜美的食物,是促进小儿食欲、增加进食,防止挑食、偏食的根本方面;经常变换口味,使孩子对进食保持新鲜感,保持强烈的进食欲,这样,也能达到营养全面丰富的进食效果。
烹调要力求合理,一方面要切合小儿的消化能力,食物的烹调要做到软、熟、烂,软的食物,熟、烂的食物,容易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对于某些不易消化的食物,更要做到这一点。另一方面,合理的烹调还应以保持食物的营养素为目的,比如,蔬菜类食物煮的时间过长,就容易破坏维生素的含量等。
第四,要清洁卫生:小儿时期的许多疾病都与饮食相关,而饮食不洁,又是其中常见的主要原因。小儿脏腑娇嫩,抗病能力弱,尤其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具体方法有:熟食的食物要炒熟煮透,不可夹生;生吃的食物要洗净后用开水煲。
食物宜新鲜,腐烂、变质、发霉的食物不可食用。不吃过夜的食物,不吃超过规定储存期的制成食品,如吃过期奶粉之类。食具要清洗干净,定期消毒;进食前要洗手。
在饮食方面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倡母乳哺婴
两个月内的婴儿按需哺喂母乳好。根据婴儿的生理特点和日常实践观察证明:母乳喂养不需要定时,一般提倡按需哺喂。所谓按需哺喂母乳,即指不论白天、夜里,只要婴儿有吸吮的需要或母亲有乳胀的感觉,都可让婴儿吸吮,但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婴儿生后1—2个月。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生理的发育,哺乳时间自然会形成规律。
在过去,多强调三个小时给婴儿喂一次奶,两次喂奶中间加喂一次水。但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不利于促进母亲乳汁的分泌,另一方面,每次喂奶婴儿常吃不饱就睡了,也使其营养的吸收得不到保证。
有鉴于此,一些营养专家才提出要改变过去强调的按时哺喂的旧习惯,而提出按需哺喂的新措施。这样做的好处是:婴儿出生后吸奶的时间越早越好,越早吃到初乳,其得到抵抗疾病的抗体越多。吸吮母乳的次数越多,刺激母体泌乳反射和喷乳反射越好,乳汁分泌的量也越多、越快。
因此,目前许多医院妇产科都在实行母婴同室的制度,其目的就是要让婴儿及早吃到母乳并且按需哺喂母乳。据某妇婴保健院的统计,母婴同室,42天的母乳喂养率从54.3%提高到80.1%,可见母婴同室能促进母乳的分泌。
2.给婴儿喂蛋黄的方法
一般父母都知道在婴儿出生三个月左右时,应该给宝宝增加蛋黄。但由于孩子小,用小勺喂煮熟的蛋黄很难办到,若将熟蛋黄放在奶中喂孩子,又很难研得很细,孩子还没吃到一半,奶嘴就堵上了,因此给婴儿喂蛋黄必须讲究方法。 方法是将生蛋黄在奶锅里打散。然后一边搅动,一边加入生奶,直到搅匀;再将这种混合后的生奶放在文火上煮开,仍是要一边煮一边搅动,直至煮熟。这种方法煮出的蛋黄奶混合均匀没有结块,很容易用奶瓶给婴儿喂食,同时又易于消化吸收,也省时省力。
3.要消除对婴幼儿喂养中的误解
(1)常用葡萄糖代替白糖
如果常用葡萄糖代替其他糖,肠道中的双糖酶和消化酶就会失去作用,使胃肠“懒惰”起来,时间长了就会造成消化酶分泌功能低下,导致消化功能减退,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2)用麦乳精代替奶粉
麦乳精的营养价值远远低于奶粉,如麦乳精中蛋白质的含量仅为奶粉的35%,食用麦乳精只能增加热量,不能供给肌体足够的营养。
(3)用果汁代替水果
一些家长常给孩子喝橙汁、果味露或橘子汁,以代替吃新鲜水果,这是错误的。因为新鲜水果不仅含有完善的营养成分,而且在孩子吃水果时,还可锻炼咀嚼肌及牙齿的功能,刺激唾液分泌,促进孩子的食欲,而各类果汁里皆含有食用香精、色素等食品添加剂,且甜度高,会影响小儿食欲。
(4)用鸡蛋代替主食
过多吃鸡蛋,会增加小儿的胃肠负担,甚至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因此,小儿吃鸡蛋不宜多,一般每天1~2个鸡蛋就足够了。
4.婴儿为何在吃奶时哭闹
一些小儿常会一含上奶头就哭,甚至哭得憋气、烦躁、面色发青,原因何在?因为在宝宝口含奶头吸吮时,唯一的呼吸通道鼻孔受到堵塞,发生暂时缺氧,此时小儿感到胸闷不适憋得难受,便放开奶头哭闹。
出生不久的小儿,鼻孔狭小,黏膜血管丰富,他们的身体抵抗力较弱,很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炎症反应使鼻腔黏膜充血,鼻腔更加狭小,过多的分泌物又可加重鼻腔阻塞,造成通气不畅,这时,小儿只好借助于张口呼吸来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可见,在小儿吃奶哭哭停停的时候,家长们应先看看他们的鼻孔是否通畅,若发现有鼻屎等分泌物堵塞,就要用浸湿的棉签将其取出,但不要粗暴地抠、掏,避免损伤黏膜,引起出血或感染。若为鼻黏膜水肿堵塞鼻孔,可在哺乳前十分钟向孩子两侧鼻孔内分别滴入l~2滴0.5%麻黄素滴鼻液,使鼻黏膜血管收缩,鼻腔通畅,以保证呼吸。
总之,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保持小儿鼻腔的通畅,鼻腔有过滤细菌和灰尘的作用,吸入的空气在这里改变了湿度和温度,以适应人体的要求。
5.掌握为小儿补水的方法
水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对于婴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小儿若体内缺水,则会出现消化、吸收不良,体温升高,倦怠无力,烦躁不安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及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
有关研究证明,孩子年龄越小,体内水的含量相对越高。婴幼儿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55%~70%,由于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而肾脏的浓缩功能却比较差,因而,他们每日的需水量相对高于成人,单靠一日三餐中的水量远远满足不了身体内需要,故应特别注意对婴幼儿体内水分的补充。那么,又如何补水呢?
(1)吃流食
即吃含水量大的食物,如汤面、稀饭等,而大米干饭、馒头、炒饭、饼子等则要少吃,这些干硬食品易使体内的水受到一定的消耗。
(2)要定时定量为小儿“加水”
饮水总量应以孩子的体重为标准来计算,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饮水70~85毫升。饮水时间应在上午10时到下午5时,避免睡前过量饮水,以保证孩子夜间的休息。夏季因天热汗多,应适当多喝些水,而冬天则要少喝。
(3)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要多吃
这些食品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素,且水分含量大。
6.夏天不宜给小儿断奶
一般来说,周岁左右必须给孩子断奶,但是断奶的时间最好选择在秋凉季节,而不是炎热的夏季。原因是孩子由哺乳改为吃饭,必然会增加胃肠的负担,加上天气炎热,消化液分泌减少,肠胃道的功能降低,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而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发生细菌感染而腹泻。如果孩子满周岁时正是夏季,可以提前或稍微推迟一些时间断奶,以免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7.怎样给孩子断奶
断奶是每个做母亲都要遇到的一件事,有的小孩断了几次也断不了奶,原因是断奶方法不对。如有的母亲是采用突然断奶的方法,她们在奶头上涂上一些可怕的颜色,或涂上一些黄连水,使孩子害怕或是感到味苦,这些断奶措施不好,因为易造成婴儿胃肠不适而致病。
正确的断奶方法是:采用逐渐添加辅助食物份量来慢慢替换母乳;当婴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