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宿松坝头初级中学 谢小芸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本课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革命的胜利被袁世凯窃取。所以,我将本课的主线归纳为:准备—爆发—高潮—结局。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决,像“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这个要求,学生能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而对于“探讨如何评价辛亥革命”这个第三层次的目标,则必须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探究的方式去实现。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掌握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总结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法、讨论法、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课件一: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查理一世,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制度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展示课件二:孙中山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为顺应历史潮流采取了哪些行动?由此导入新课。
【感知理解】
一、革命的准备: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6归纳总结)
明确:(一)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知识点)
1、时间:1894
2、地点:美国檀香山
3、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过渡: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渐形成。但是力量分散,急需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团结力量。
(二)创建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知识点)
1、时间:1905
2、地点:日本东京
3、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
5、刊物:《民报》
6、作用: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三)创建报刊《民报》,提出三民主义
(教师讲解三民主义与同盟会革命纲领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过渡: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结果都失败了,但却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那么革命是什么时候爆发的呢?
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P38小字,掌握武昌起义时间、过程、影响)
明确:(一)时间:1911年10月10日
(二)过程:11日占领武昌城,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
(三)影响: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响应。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过渡: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国急需要一个政权和一个能控制全国的领导人,那么这个政权是什么?何时在哪里成立?领导人是谁?
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
多媒体展示: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过渡:(多媒体展示)袁世凯在北京任临时大总统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两个临时大总统?
四、革命的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请学生阅读教材P38-39思考辛亥革命的果实怎样被袁世凯窃取了?)
过渡:(多媒体展示)通过设置“百姓论坛”,角色扮演,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思考“为什么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看法。教师通过展示五则材料,史从论出,帮助学生分析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五、辛亥革命的评价——既有成功的一面,又有失败的一面
成功:①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②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历史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课堂总结】引用孙中山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结合板书总结本课。
《辛亥革命》
宿松坝头初级中学 谢小芸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本课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革命的胜利被袁世凯窃取。所以,我将本课的主线归纳为:准备—爆发—高潮—结局。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决,像“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这个要求,学生能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而对于“探讨如何评价辛亥革命”这个第三层次的目标,则必须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探究的方式去实现。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掌握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总结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法、讨论法、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课件一: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查理一世,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制度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展示课件二:孙中山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为顺应历史潮流采取了哪些行动?由此导入新课。
【感知理解】
一、革命的准备: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6归纳总结)
明确:(一)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知识点)
1、时间:1894
2、地点:美国檀香山
3、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过渡: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渐形成。但是力量分散,急需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团结力量。
(二)创建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知识点)
1、时间:1905
2、地点:日本东京
3、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
5、刊物:《民报》
6、作用: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三)创建报刊《民报》,提出三民主义
(教师讲解三民主义与同盟会革命纲领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过渡: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结果都失败了,但却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那么革命是什么时候爆发的呢?
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P38小字,掌握武昌起义时间、过程、影响)
明确:(一)时间:1911年10月10日
(二)过程:11日占领武昌城,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
(三)影响: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响应。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过渡: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国急需要一个政权和一个能控制全国的领导人,那么这个政权是什么?何时在哪里成立?领导人是谁?
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
多媒体展示: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过渡:(多媒体展示)袁世凯在北京任临时大总统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两个临时大总统?
四、革命的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请学生阅读教材P38-39思考辛亥革命的果实怎样被袁世凯窃取了?)
过渡:(多媒体展示)通过设置“百姓论坛”,角色扮演,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思考“为什么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看法。教师通过展示五则材料,史从论出,帮助学生分析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五、辛亥革命的评价——既有成功的一面,又有失败的一面
成功:①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②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历史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课堂总结】引用孙中山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结合板书总结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