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管理定量分析的主要程序
① 确定问题,定义问题要求问题必须清晰、明确、可测
② 建立模型
③ 获取数据
④ 确定求解方法,求解问题并检验所得的解
⑤ 组织实施并跟踪观察、改进
2. 调查方法
① 现场调查法 ②报告调查法 ③访问调查法 ④问卷调查法
3. 调查的种类
① 普查
普查是指为收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
② 重点调查
是指只对被研究对象中为数不多但影响颇大的重点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适用于分布比较集中的事物。(如,对环境污染的调查,可把重点放在无证经营的“五小企业”)
③ 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出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④ 随机抽样调查
随机抽样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全部被研究对象中,随机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观察,获取资料,深入分析。
4. 调查问卷的设计
①确定所需信息 ②确定问卷的类型 ③确定问题的内容 ④确定问题的类型
⑤确定问题的措辞 ⑥确定问题的顺序 ⑦问卷的测试 ⑧问卷的定稿 ⑨问卷的评价
5. 抽样推断的作用
① 对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可以通过抽样推断的方法,掌握全面资料。
② 对没有必要或很难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也要采用抽样推断。
③ 可以用抽样推断的结果对全面调查的结果进行检验和修正。
④ 可以对某些总体的假设进行检验,以决定行动的取舍。
6. 抽样调查的方法
① 简单随机抽样,又称为纯随机抽样,它是按照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 个单位中抽取n
个单位做样本,使每个总体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中。(如,抽签、摸球)
② 类型抽样,又称为分层抽样。它首先把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个类型组,使各
组组内标志值比较接近,然后分别在各组组内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居民生活水平按城乡分层)
③ 机械抽样,又称为等距抽样或系统抽样,它是事先把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然后
依固定顺序和间隔抽选调查单位的一种抽样组织形式。(如,对职工按姓氏笔划顺序排队,然后按此顺序等间隔地抽取样本单位进行调查)
④ 整群抽样,整群抽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划分成若干群(组),然后以群(组)为单位从
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群(组),对中选群(组)的所有单位进行全面调查的抽样组织形式。(如,对一城市居民进行生活水平调查,如果不是从全部城市住户中直接抽取住户进行调查,而是从城市全部居民委员会中随机抽选若干居委会,对被抽中的居委会所有住户都进行调查,这就是整群抽样)
7. 预测的步骤
① 确定预测目标
② 调查、收集和整理必要的资料,并建立数据库
③ 选择预测方法和建立预测模型
④ 检验模型,实施预测
⑤ 预测评价
⑥ 提交预测报告
⑦ 预测结果的事后验证
8. 德尔斐法的实施步骤
第一轮
第一步,提出问题,即提出要作策划的中心问题。
第二步,选择和确定群体的成员。
第三步,制定第一个调查表,并把它发放给群体成员。
第二轮
第五步,制定第二个调查表并发放给群体成员。
第六步,收集第二个调查表,对意见、方案进行统计分析,再制定第三个调查表。 第三轮
第七步,组织者把第三个调查表发给群体成员,要求他们审阅统计的结果,了解意见的分歧和持各种意见的理由,在对方案或事件作出新的评估。
第八步,组织者回收第三个调查表,处理收集到的意见和新的方案,对成员间的辩论作出小结。
第四轮
第九步,进行第四轮咨询。这只是第三轮的重复。在第四轮末手机和整理第四个调查表的结果。一般情况下,专家们的意见这时便可取得相当的一致,预测组织者可以据此得出最终的结论。
9. 决策的基本要素
①决策主体 ②决策目标 ③决策对象 ④决策环境
10. 决策的一般过程
①确定问题 ②确定决策目标 ③设计多种可能方案
④分析评估备选方案 ⑤选择满意方案并付诸实施 ⑥监督与反馈
11. 按据测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可将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环境是完全确定的,作出选择的结果也是完全确定的。在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确切知道自然状态的发生,每个方案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最终选择哪个方案取决于对各个方案结果的直接比较。
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能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不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即便知道,也不可能知道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12. 不确定型决策准则:
最大最小值准则,也称“坏中求好”决策准则或悲观决策准则。持这种原则的决策者,都是对未来事件结果估计比较保守的。最大最小值准则先找出各方案中的最小收益值,然后从最小收益值中选择收益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它力求从不利的情况下寻求较好的方案,即从坏处着眼向好处努力。
最大最大值准则,也称“好中求好”决策准则或乐观决策准则。它是从最好处着眼,采用较为冒险的决策准则,先找出各方案中最大收益值,然后从各最大收益值中选择收益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赫威斯准则,又称为折中准则或乐观系数决策准则。本质上是一种指数平均法,采用的是介于最小收益值和最大收益值之间的决策标准。属于一种既稳妥又积极的决策方法。步骤:1. 确定乐观系数 2. 计算各方案的调增收益值 3. 进行比较,以调整收益指最大的方法作为最优方案。
最小最大后悔值准则
等概率准则
1. 管理定量分析的主要程序
① 确定问题,定义问题要求问题必须清晰、明确、可测
② 建立模型
③ 获取数据
④ 确定求解方法,求解问题并检验所得的解
⑤ 组织实施并跟踪观察、改进
2. 调查方法
① 现场调查法 ②报告调查法 ③访问调查法 ④问卷调查法
3. 调查的种类
① 普查
普查是指为收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
② 重点调查
是指只对被研究对象中为数不多但影响颇大的重点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适用于分布比较集中的事物。(如,对环境污染的调查,可把重点放在无证经营的“五小企业”)
③ 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出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④ 随机抽样调查
随机抽样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全部被研究对象中,随机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观察,获取资料,深入分析。
4. 调查问卷的设计
①确定所需信息 ②确定问卷的类型 ③确定问题的内容 ④确定问题的类型
⑤确定问题的措辞 ⑥确定问题的顺序 ⑦问卷的测试 ⑧问卷的定稿 ⑨问卷的评价
5. 抽样推断的作用
① 对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可以通过抽样推断的方法,掌握全面资料。
② 对没有必要或很难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也要采用抽样推断。
③ 可以用抽样推断的结果对全面调查的结果进行检验和修正。
④ 可以对某些总体的假设进行检验,以决定行动的取舍。
6. 抽样调查的方法
① 简单随机抽样,又称为纯随机抽样,它是按照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 个单位中抽取n
个单位做样本,使每个总体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中。(如,抽签、摸球)
② 类型抽样,又称为分层抽样。它首先把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个类型组,使各
组组内标志值比较接近,然后分别在各组组内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居民生活水平按城乡分层)
③ 机械抽样,又称为等距抽样或系统抽样,它是事先把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然后
依固定顺序和间隔抽选调查单位的一种抽样组织形式。(如,对职工按姓氏笔划顺序排队,然后按此顺序等间隔地抽取样本单位进行调查)
④ 整群抽样,整群抽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划分成若干群(组),然后以群(组)为单位从
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群(组),对中选群(组)的所有单位进行全面调查的抽样组织形式。(如,对一城市居民进行生活水平调查,如果不是从全部城市住户中直接抽取住户进行调查,而是从城市全部居民委员会中随机抽选若干居委会,对被抽中的居委会所有住户都进行调查,这就是整群抽样)
7. 预测的步骤
① 确定预测目标
② 调查、收集和整理必要的资料,并建立数据库
③ 选择预测方法和建立预测模型
④ 检验模型,实施预测
⑤ 预测评价
⑥ 提交预测报告
⑦ 预测结果的事后验证
8. 德尔斐法的实施步骤
第一轮
第一步,提出问题,即提出要作策划的中心问题。
第二步,选择和确定群体的成员。
第三步,制定第一个调查表,并把它发放给群体成员。
第二轮
第五步,制定第二个调查表并发放给群体成员。
第六步,收集第二个调查表,对意见、方案进行统计分析,再制定第三个调查表。 第三轮
第七步,组织者把第三个调查表发给群体成员,要求他们审阅统计的结果,了解意见的分歧和持各种意见的理由,在对方案或事件作出新的评估。
第八步,组织者回收第三个调查表,处理收集到的意见和新的方案,对成员间的辩论作出小结。
第四轮
第九步,进行第四轮咨询。这只是第三轮的重复。在第四轮末手机和整理第四个调查表的结果。一般情况下,专家们的意见这时便可取得相当的一致,预测组织者可以据此得出最终的结论。
9. 决策的基本要素
①决策主体 ②决策目标 ③决策对象 ④决策环境
10. 决策的一般过程
①确定问题 ②确定决策目标 ③设计多种可能方案
④分析评估备选方案 ⑤选择满意方案并付诸实施 ⑥监督与反馈
11. 按据测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可将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环境是完全确定的,作出选择的结果也是完全确定的。在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确切知道自然状态的发生,每个方案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最终选择哪个方案取决于对各个方案结果的直接比较。
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能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不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即便知道,也不可能知道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12. 不确定型决策准则:
最大最小值准则,也称“坏中求好”决策准则或悲观决策准则。持这种原则的决策者,都是对未来事件结果估计比较保守的。最大最小值准则先找出各方案中的最小收益值,然后从最小收益值中选择收益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它力求从不利的情况下寻求较好的方案,即从坏处着眼向好处努力。
最大最大值准则,也称“好中求好”决策准则或乐观决策准则。它是从最好处着眼,采用较为冒险的决策准则,先找出各方案中最大收益值,然后从各最大收益值中选择收益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赫威斯准则,又称为折中准则或乐观系数决策准则。本质上是一种指数平均法,采用的是介于最小收益值和最大收益值之间的决策标准。属于一种既稳妥又积极的决策方法。步骤:1. 确定乐观系数 2. 计算各方案的调增收益值 3. 进行比较,以调整收益指最大的方法作为最优方案。
最小最大后悔值准则
等概率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