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萨特存在主义的钥匙

  摘要:“他人就是地狱”是存在主义文学家萨特的重要观点,萨特的哲理剧作品《禁闭》很好的阐释了这一观点,并告诫人们真正的“地狱”是由于错误的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对自我认识错误的定位而形成的“自我地狱”,只有理清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避免陷入这一“地狱”。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禁闭;地狱      让一保罗・萨特,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禁闭》作为萨特最具代表性的哲理剧,其深刻含义和深远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戏剧范畴,萨特通过《禁闭》一作探讨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以戏剧的形式重申了他的存在主义观点。笔者拟以《禁闭》一剧的中心思想“他人就是地狱”为切入点,探究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在戏剧中的表现。   《禁闭》中的存在主义   《禁闭》作于1943年,是萨特的第二部剧作品。本剧主要描述了三个死后被投入地狱的罪人,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尔,报社编辑加尔散以及属过场人物的地狱听差。当他们在地狱密室初始相遇时,彼此之间设防戒备,相互隐瞒生前劣迹:加尔散竭力要让他人相信自己是英雄,实际上他是个在二战中因临阵脱逃被处死的胆小鬼,同时又是个沉溺酒色,折磨妻子的虐待狂:艾丝黛尔掩饰色情狂的身份和杀婴罪责,诡称自己是个为了年老的丈夫断送了青春的贞洁女子;伊内丝则充满敌意地牢记“他人”的存在以求尽可能地包庇自己同性恋的往昔。但是,他们不仅彼此封闭自己,同时又相互“拷问”他人,每个人无时不在“他人的目光”中存在并受到审视与监督。由于他们生前恶习不改,真实面目迅速裸露。一旦暴露,便无顾忌,三人间形成了一向相互追逐,另一向相互排斥的双向型三角关系:加尔散希望得到伊内丝拒绝艾丝黛尔;伊内丝希望得到艾丝黛尔拒绝加尔散;艾丝黛尔希望得到加尔散拒绝伊内丝。三个痛苦的灵魂像坐上了旋转木马,永在相互追逐又永远追逐不到的“境况”中,相互的追逐成了一场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不能得到,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其苦状若身陷无间地狱。最终加尔散悟得地狱之中并无刑具的道理:“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剧作以加尔散无可奈何地说: “好吧,让我们继续下去吧”一言收场。萨特试图通过三个己死的“死活人”,点醒许多在世却如伊内斯、艾丝黛尔、加尔散般作茧自缚,制造樊笼的“活死人”。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西方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宗教思想给人们带来的归属感快速丧失,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开始在思维上进行自我异化,认为自己是“人类社会”的“外人”。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义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宗教之外“人”的本性,宣扬人的价值,使人们开始进一步的探究人的本质。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存在先于本质”,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三是“自由选择”。《禁闭》作为萨特存在主义哲理剧的代表,遵从了这三方面的原则――三位主人公出现时都已“死去”,生命终结,因而本质也被固化,也就可以对其一生进行判定。没有依从普通剧作的模式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而是挖掘主人公人格深层的矛盾,突出了荒谬的世界和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以演绎出三位主人公的性格本质。   解读“他人就是地狱”   在萨特精心安排的地狱中,我们看不到但丁在《神曲》中所描绘的那种炼狱景象,这里既无刑具也无刽子手。然而这里确实有酷刑――精神与心灵上的酷刑;也确实有刽子手,那就是存在着的他人。因此,当我们听到加尔森最后声称“他人即地狱”时,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感到奇怪的了。在萨特构建起的“地狱”中,唯一约束和折磨着主人公的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三个被投入地狱的人都力图从对方那里得知点什么,但又相互干扰,不希望,自己的真实面目被对方探知,因而在彼此的勾心斗角中又相互折磨。那么,这种互相折磨、互相敌对的人际关系困境,是否无法摆脱了呢?萨特也曾就“他人就是地狱”这一概念做出过解释:“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世界上的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他们太依赖别人的判断了。但这并不是说和别人就不可能存在另一种关系。”他进一步解释: “我的用意是要通过这出荒诞的戏表明:我们争取自由是多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我们所生活的地狱是如何地禁锢着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   因而,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其实并不意味着身边所有的人对他人而言即是地狱,而是当一个人和周遭的人无法愉快相处,关系难以调和之时,他人对自己而言就会成为地狱了。而研究全剧不难发现,整个剧情发生的背景是剧中的三位主人公都是已死之人,自己生前所做事情已无法改变,所得评价已经盖棺定论,因而他们就没有行动也无法行动,只能依靠别人的目光来认识自己。然而问题的关键也就在这里――人只有通过自我选择才能决定自我存在,只有通过自我选择才能获取自由。在萨特的入学观中,能否争取对待自己十分重要。人生旅途,常出差错,人们很容易去找社会、他人等客观原因但往往忽视了自身的主观原因。在《禁闭》中,艾丝黛儿不严肃对待自己,只追求动物本能般的快感,所以走上犯罪之路,落入自己的地狱;伊内丝能思考但却被同性恋者的情欲引入歧途,一意孤行最终作恶;加尔散事前做不出正确选择,事后又不敢承担责任,还要以他人的判断来作为自我评价的准绳,也落入自设的陷阱中不能自拔。因此,三人之间既相互制造痛苦,又各自制造各自的痛苦,叔本华曾把唯我论者称作“关在攻不破的堡垒里的疯子”, 《禁闭》描写的正是关在攻不破的堡垒里的、永受煎熬的三个疯子。      小结      因此萨特正是通过“他人就是地狱”这一主题,明写“他入地狱”,实指“自我地狱”,希望以此方式呼吁人们不应作恶,严肃认识自己,鼓励人们以拥有的自由权力为武器打碎地狱,自我拯救,以冲破自我的灵魂牢笼,为自由的心灵开创新的天地。“自我奋斗、追求自由”作为存在主义的重要思想,在萨特的《禁闭》中得到完美体现。

  摘要:“他人就是地狱”是存在主义文学家萨特的重要观点,萨特的哲理剧作品《禁闭》很好的阐释了这一观点,并告诫人们真正的“地狱”是由于错误的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对自我认识错误的定位而形成的“自我地狱”,只有理清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避免陷入这一“地狱”。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禁闭;地狱      让一保罗・萨特,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禁闭》作为萨特最具代表性的哲理剧,其深刻含义和深远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戏剧范畴,萨特通过《禁闭》一作探讨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以戏剧的形式重申了他的存在主义观点。笔者拟以《禁闭》一剧的中心思想“他人就是地狱”为切入点,探究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在戏剧中的表现。   《禁闭》中的存在主义   《禁闭》作于1943年,是萨特的第二部剧作品。本剧主要描述了三个死后被投入地狱的罪人,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尔,报社编辑加尔散以及属过场人物的地狱听差。当他们在地狱密室初始相遇时,彼此之间设防戒备,相互隐瞒生前劣迹:加尔散竭力要让他人相信自己是英雄,实际上他是个在二战中因临阵脱逃被处死的胆小鬼,同时又是个沉溺酒色,折磨妻子的虐待狂:艾丝黛尔掩饰色情狂的身份和杀婴罪责,诡称自己是个为了年老的丈夫断送了青春的贞洁女子;伊内丝则充满敌意地牢记“他人”的存在以求尽可能地包庇自己同性恋的往昔。但是,他们不仅彼此封闭自己,同时又相互“拷问”他人,每个人无时不在“他人的目光”中存在并受到审视与监督。由于他们生前恶习不改,真实面目迅速裸露。一旦暴露,便无顾忌,三人间形成了一向相互追逐,另一向相互排斥的双向型三角关系:加尔散希望得到伊内丝拒绝艾丝黛尔;伊内丝希望得到艾丝黛尔拒绝加尔散;艾丝黛尔希望得到加尔散拒绝伊内丝。三个痛苦的灵魂像坐上了旋转木马,永在相互追逐又永远追逐不到的“境况”中,相互的追逐成了一场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不能得到,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其苦状若身陷无间地狱。最终加尔散悟得地狱之中并无刑具的道理:“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剧作以加尔散无可奈何地说: “好吧,让我们继续下去吧”一言收场。萨特试图通过三个己死的“死活人”,点醒许多在世却如伊内斯、艾丝黛尔、加尔散般作茧自缚,制造樊笼的“活死人”。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西方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宗教思想给人们带来的归属感快速丧失,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开始在思维上进行自我异化,认为自己是“人类社会”的“外人”。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义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宗教之外“人”的本性,宣扬人的价值,使人们开始进一步的探究人的本质。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存在先于本质”,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三是“自由选择”。《禁闭》作为萨特存在主义哲理剧的代表,遵从了这三方面的原则――三位主人公出现时都已“死去”,生命终结,因而本质也被固化,也就可以对其一生进行判定。没有依从普通剧作的模式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而是挖掘主人公人格深层的矛盾,突出了荒谬的世界和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以演绎出三位主人公的性格本质。   解读“他人就是地狱”   在萨特精心安排的地狱中,我们看不到但丁在《神曲》中所描绘的那种炼狱景象,这里既无刑具也无刽子手。然而这里确实有酷刑――精神与心灵上的酷刑;也确实有刽子手,那就是存在着的他人。因此,当我们听到加尔森最后声称“他人即地狱”时,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感到奇怪的了。在萨特构建起的“地狱”中,唯一约束和折磨着主人公的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三个被投入地狱的人都力图从对方那里得知点什么,但又相互干扰,不希望,自己的真实面目被对方探知,因而在彼此的勾心斗角中又相互折磨。那么,这种互相折磨、互相敌对的人际关系困境,是否无法摆脱了呢?萨特也曾就“他人就是地狱”这一概念做出过解释:“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世界上的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他们太依赖别人的判断了。但这并不是说和别人就不可能存在另一种关系。”他进一步解释: “我的用意是要通过这出荒诞的戏表明:我们争取自由是多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我们所生活的地狱是如何地禁锢着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   因而,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其实并不意味着身边所有的人对他人而言即是地狱,而是当一个人和周遭的人无法愉快相处,关系难以调和之时,他人对自己而言就会成为地狱了。而研究全剧不难发现,整个剧情发生的背景是剧中的三位主人公都是已死之人,自己生前所做事情已无法改变,所得评价已经盖棺定论,因而他们就没有行动也无法行动,只能依靠别人的目光来认识自己。然而问题的关键也就在这里――人只有通过自我选择才能决定自我存在,只有通过自我选择才能获取自由。在萨特的入学观中,能否争取对待自己十分重要。人生旅途,常出差错,人们很容易去找社会、他人等客观原因但往往忽视了自身的主观原因。在《禁闭》中,艾丝黛儿不严肃对待自己,只追求动物本能般的快感,所以走上犯罪之路,落入自己的地狱;伊内丝能思考但却被同性恋者的情欲引入歧途,一意孤行最终作恶;加尔散事前做不出正确选择,事后又不敢承担责任,还要以他人的判断来作为自我评价的准绳,也落入自设的陷阱中不能自拔。因此,三人之间既相互制造痛苦,又各自制造各自的痛苦,叔本华曾把唯我论者称作“关在攻不破的堡垒里的疯子”, 《禁闭》描写的正是关在攻不破的堡垒里的、永受煎熬的三个疯子。      小结      因此萨特正是通过“他人就是地狱”这一主题,明写“他入地狱”,实指“自我地狱”,希望以此方式呼吁人们不应作恶,严肃认识自己,鼓励人们以拥有的自由权力为武器打碎地狱,自我拯救,以冲破自我的灵魂牢笼,为自由的心灵开创新的天地。“自我奋斗、追求自由”作为存在主义的重要思想,在萨特的《禁闭》中得到完美体现。


相关文章

  • 萨特生平和思想
  • 萨特是法国的存在主义一代宗师,在存在主义哲学界,乃至整个哲学界都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萨特一生是命运多舛.激情澎湃的一生,为人类自由进行呼吁.抗争和战斗的一生.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存在主义哲学--或者说,他的一生本来就是一部存在主义哲学著作.解读 ...查看


  • 萨特的"匮乏史观"及其同唯物史观的根本冲突
  • 作者:彭赟 马克思主义研究 1998年11期 萨特是二战时期成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二次大战以后至60年代初,受马克思主义在东欧历史性胜利的感染和法国战后工人运动强大力量的鼓舞,萨特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段研究和思考后他断言:马 ...查看


  • 绝望者的希望:解读[V.]中的严峻乐观精神
  • 内容摘要:托马斯・品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V.>一经问世就因其不同凡响而备受瞩目,并一举获得当年的"福克纳最佳小说处女作奖".以往的评论大多围绕着小说的追寻模式和熵主题来展开论述,认为该小说的基调是悲观绝望,极 ...查看


  • 萨特与中国
  • 萨特与中国 □ 吴琼 今年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诞辰100周年.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读书热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对所谓思考的一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它还已经成为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特殊记忆,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今天,尽管萨 ...查看


  • 上海大众新帕萨特轿车熔断丝与继电器的布置
  • ●资料速查●●SearchingInformation● 上海大众新帕萨特轿车熔断丝与继电器的布置 陈中泽 (嵊州市时间之窗汽车销售与服务有限公司,浙江嵊州 中图分类号:U463.62 文献标识码:B 312400) 文章编号:1003-8 ...查看


  • 汽车电器维修案例分析
  • <汽车电器>维修案例分析 案例1:宝来1.8电动座椅故障(来源:汽车与驾驶维修网) .......... 1 案例2:中华轿车ABS灯常亮(来源:汽车与驾驶维修网) ............. 3 案例3:帕萨特B5组合仪表故障 ...查看


  • 全新帕萨特打开点火开关后,雨刮器会自动工作一次
  • 故障现象: 客户反映该车每次打开点火开关后,雨刮器会自动工作一次,再返回到初始位置. 故障诊断: 根据客户描述的故障现象,经笔者反复试车,发现该情况在点火开关打开那一瞬间肯定会出现,而雨刮器的其他功能,不管是间歇挡,1挡还是2挡,工作状态都 ...查看


  • 大众车系编码与匹配
  • 基本设置,匹配与编码 一 基本设置 1 电子节气门:01----04----060-----06 01---10---01-(上下50) 2 强制降档:01-----04-----063------06 3 电动真空泵:01----04-- ...查看


  • 萨特哲学思想在教育中的蕴意与启示_崔延强
  • 萨特哲学思想在教育中的蕴意与启示 崔延强易 [摘 要] 然 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一生中写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