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你今生无憾
—谈做人、做事、做学问,管理有道、领导有方
刘秀庭
(2012年2月10日)
一、做人:
自古英雄出少年。如西汉时期霍去病,19岁时已经被封为骠骑将军,晏殊14岁就考中进士,王勃13岁写出了千古美文《滕王阁序》,其中的“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千古绝句。江西滕王阁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山西鹳雀(鹊)楼的绝句是王之涣写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湖南岳阳楼是范仲淹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湖北黄鹤楼为崔颢写的“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四大名楼因楼而得名句,因名句而成名楼。三国人物周瑜可谓少年英雄,江东二乔为绝代美女,他娶的是小乔,东吴四将周瑜排列第一位,是三军统帅,赤壁之战用火攻大破曹操百万大军,苏东坡专门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歌颂周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寿阳公司年轻人多,平均年龄36岁,前途不可限量。要走好自己的路,首先从做人开始。
一是做人要行善
人之初,性本善。人天生下来是淳朴、善良的,只是在后天的行为养成中会沾染各种恶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要求自己要守真。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世间多杂物,勿使惹尘埃。行善是为了积德,佛家的文化核心是“因果”两个字,讲因果报应,前世的因,今生的果,今生的因,下世的果。前世、今生、后世都转为人,就叫“三生有幸”。善恶终须会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有些人说,前世是未知的,后世也不去管它,今生的善恶谁去评判。我的理解是,前世的事无可奈何,今生的善恶一是会影响你的下一代人,二是会影响你的阴德,也就是你的寿命。诸葛亮七擒孟获,用计一把火烧死几十万藤甲兵,折寿10年,只活了53岁。
二是做人要积德
做一个品德高尚、品质高贵的人,你才能有立足之地,才会有大的舞台,才会有众多的追随者,才能走向成功。一个心怀鬼胎、心术不正,成天算计别人的人,终将是机关算尽,反害了卿卿的性命。曾国藩的“三不朽”工程:“君子先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立德是第一位的,就和我们的装备、培训、管理三并重一样,装备是第一位的。
三是做人要豁达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你容不得任何人,容不得任何事,斤
斤计较,自己就会走向穷途末 路。豁达是敞亮通达,你敞开心扉,阳光就会照在你的心里。
四是学会放下
放下压力。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萎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放下烦恼。快乐其实很简单,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阳光就会流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的阴霾。
放下自卑。把自卑从你的字典里删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放下懒惰。奋斗改变命运。不要一味地羡慕人家的绝活和绝招,通过恒久的努力,你也完全可以拥有。因为把一个简单的动作练到出神入化,就是绝招;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炉火纯青,就是绝活。
放下消极。绝望向左,希望向右。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么,请为“最好的自己”加油,让积极打败消极,让高尚
打败鄙陋,让真诚打败虚伪,让宽容打败狭隘,让快乐打败犹豫,让勤奋打败懒惰,让坚强打败脆弱,让伟大打败猥琐。
放下抱怨。与其抱怨,不如努力。所有的失败都是为成功做准备。抱怨和泄气,只能阻碍成功向自己走来的步伐。
放下犹豫。立即行动,成功无限。认准了的事情,不要优柔寡断;选准了一个方向,就只管上路,不要回头。机遇就像闪电,只有快速果断才能将它捕获。
放下狭隘。心宽,天地就宽。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
五是四“止”修炼
一要止言,不巧言令色,不胡言乱语,多干事、少说话;二要止行,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三要止欲,一是物质欲,二是名利、地位之欲;四要止怒,老子讲:善战者不怒,又说主不可怒而兴师。止怒不等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发怒,而是在怒与不怒之间划一个更合适的度。
六是修炼心境
一是少说话,多倾听。因为爱说话的人,本就失去了一份宁静的美,而且言多必失。有句话是: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
二是面对不公,别气愤、别宣泄。一来气愤伤身体,二来气愤不解决问题。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智慧能区别上述两类事。
三是大是大非不能退让,但小事情尽量听别人的意见。能按
别人的意见办的,就不要坚持己见。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是一切都看淡些。对名利、对金钱、对感情,没有什么是离开了就不能活了的东西。得失也是辩证的,你在这方面损失了,你的心灵会得到释放,会有机会去尝试别的选择。越是看得淡,就越是心灵平静,就越能体会平凡的幸福。
五是平凡、平淡、平衡。有棱角的坏处,就是让别人咬起你来很容易下口。
七是静思、静心、静修
很多伟大的宗教领袖,每年都花费很多时间独处静思。如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等。历史上的政治领袖、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都从静思中得到灵感、启发,获得罕见的洞察力。毛泽东每每遇到重大问题时,喜欢灯下独处静思;据说邓小平就是在江西下放时,感悟到改革开放的治国方针;列宁也在流放期间,归纳总结出前苏联成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实现纲领;爱因斯坦是躺在小船里,在湖中静思出了《相对论》。这些都是伟人的静思,通过静思成就了伟人。能耐得住寂寞的,不是猛兽,就是神灵。我们都要向神灵靠近。
八是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做人要知足。人一生下来时,是没有贵贱之分的,但是在后天的生长过程中,人与人逐渐出现了差异。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不能一概而论。做人要知足,首先要认识自我,准确评价自我,不能因为一时一事的得失而断定前程。想想还有那么多父老乡亲、弟兄姐妹还挣扎在贫困线以下,我们就知足吧。
做事要知不足。做人先做事,以事系人,往往看一个人的水平高低,大都是通过人做事的过程和结果来体现的。作为人,一生要做无数的事,每一件事都做完,要多想想对与错,把错误或者把失败当作成功之母,事情的正确与否,领导心里有数,群众心里更有数,担当了生前事,身后自有评。
做学问要不知足。求知是人的本性,知识和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靠不断地学习得来的。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论语》的第一篇就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出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九是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
人生有“三得”,即: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 人生在世,必须沉得住气。沉得住气,是事业的开始;沉得住气,是成熟的标志。有时候,沉得住气,需要韬光养晦,需要高瞻远瞩,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弯得下腰,告诉我们处世要低调,要学会忍耐。弯腰是一种姿态,是为了更好地挺起自己的脊梁;弯腰是一种风范,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韩信选择弯腰,因而成就了大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司马迁选择弯腰,因而写成了流传青史的绝唱。弯得下腰,显得机智;弯得下腰,才可能写出诗情画意的人生篇章。
抬得起头,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激烈情怀,也是“君子心底坦荡荡”的优雅自信。昂首挺胸,显出一股压不倒、摧不跨的正气,展示豁达宽广的胸怀。人生不应畏惧暂时的失意,更不
应丢弃可贵的自尊。“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十是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
在姿态上要低调。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美德、修养,是我们处世的根本。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能做到放低姿态,为对手叫好的人,那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会成功。
在心态上要低调。成功名就要保持平常心。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所做的哪怕是细小的事,单调的事,也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体现自己最好的风格,并在做事中提高素质与能力。
在行为上要低调。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吹之。
在思想上要高调。给自己一个希望,不论你遇到了多揪心的挫折,都应当以坚持不懈的信心和毅力,感动自己,感动他人,把自己锤炼成一个做大事的人。
在细节上要高调。工作中没有小事,点石成金,滴水成河,只有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才能克服万难,取得成功。
十一是人生的八个境界
第一境界:“志于学”。学什么?学习解放自己,学习规则,学习磨炼自己的性格、意志、毅力,按规则行事,让自己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相符。
第二境界:“立”。主要意思是说一个人有了明确的人生观念,
掌握了生活的基本技能,知道怎么做,就能成家立业。
第三境界:“不惑”。即使你确定了人生观念,掌握了基本生活技能,也成家立业了,但还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各方面的影响,如果到了四十岁,你还处于犹豫徘徊时期,那一生就不会做出什么像样的事情了。四十岁,人必须坚定自己的信仰,成为事业上的专家里手。
第四境界:“知天命”。我觉得最好的标志就是安居乐业。知道自己的潜力和局限性,安心生活,安全工作,乐在其中。
第五境界:“耳顺”。一个人越能成为自己,就越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不惑”是心不迷惑,能够坚持自己,但“耳顺”却还需修炼。外界什么流言蜚语,谩骂诽谤,都能象大人对孩子一样一笑了之,不仅需要的是定力,更主要的是心胸和爱心。
第六境界:“忍”。忍是一种眼光,忍是一种胸怀,忍是一种领悟,忍是一种人生技巧,忍是一种规则的智慧。学会忍,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谋生课题。曾国藩之“忍”是:打掉牙,合血吞之。
第七境界:“持界”。人只有两只手,能抓多少东西?抓住了一样东西,就得放弃更多的东西。这就要求你在不停的、不断的选择。所以持界不是讲你持有什么,而是讲你选择什么,放弃什么。
第八境界:“悟界”。人的悟性是一种神奇的事物。同样的事情,同一个环境,不同的悟性会有不同的结果。悟界更多的是一种自省和自律。
二、做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做事的原则是取向于钱,外圆内方。
一是说话的艺术
有的人开口就杀人,所谓开口就杀人,就是一开口就会伤人。炮筒子与直爽不同,直爽的人虽然说话不拐弯抹角,但绝无欺骗、耍弄他人之心。而炮筒子的人则是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地攻击别人,不顾及影响。这种人说话只顾嘴上快乐,不顾他人内心 痛苦。
有的人开口就烦人,说话直来直往的人,尽管自己是说真话,没有坏意,但也容易伤人。
有的人开口就服人,带着感情、带着真诚、带着论点论据,言之有理,以理服人,让人心悦。
说话的最高境界就是“心声合一”,真正的大师应该是从深层的心灵的角度与你交流,是一种情感的沟通,这时的语言可能是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却也是最朴实、最能打动人的。正所谓真水无香、真爱无痕。
二是能想、能说、能写
人要学会思考,想问题,形成自己的思想。人的最大的差别就是思想的差别。思想家是一切如战略家、理论家和科学家的最高层次。毛泽东的伟大就是思想的伟大。16岁的毛泽东在现在的岳麓书院读书,写了《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诗立志,也反映出了自己的思想。
人要学会说话。会说一是能与人沟通,二是能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纵横家苏秦、张仪,一个人挎六国相印,看来,会说还真能当饭吃。
人要会写文章。诗词歌赋是文人必修课程。我们不是文人,但起码能写出自己想说的思想、内容,“三不朽”工程的立言,不会写,如何立言?不立言,如何传给下一代人。
三是做好三件事
一是学会关门,即:学会关紧昨天和明天这两扇门,过好每一个今天,每一个今天过好,就是一辈子过好。
二是学会计算,即:学会计算自己的幸福和计算自己做对的事情。计算幸福,会使自己越计算越幸福;计算做对的事情,会使自己越计算对自己越有信心。
三是学会放弃,特别推荐一个非常好的词,这就是“舍得”,“舍”在先,“得”在后。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有“舍”才有“得”,或者说是“舍”了一定会“得”,而一点都不肯“舍”,或者样样都想“得”,必将事与愿违或一事无成。
四是改变、适应、回避、放弃
改变: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虽然我们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爱心和智慧面对这一切。托尔斯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这是致命的东西。
适应:适应是一种接受,也是一种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适应的问题
无时不在,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生活不可能静如止水、波澜不惊,我们时时都会面对各种变故。当变故出现时,当失败和挫折发生时,当厄运和灾祸降临时,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学会适应”。
回避:回避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本事。聪明的人总是回避一些敏感的问题,坚持“视而不见”,所以才总能使自己保持了一种自然的平衡与活力。现实中谁掌握不了回避,谁就会迷惑、心累,不会生活和工作。懂得了回避,可能你的活法、想法、做法便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回避不是做糊涂虫,是“难得糊涂”。回避是一种高境界,没有高境界的人是不会回避的。
放弃:放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美丽。“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只有学会放弃,才能使自己更宽容、更睿智。
三、做学问
一是读书的境界
世间读书人无数,成功者总是很少,得道者更是寥寥。原因何在?境界不同。沿书山而上,由山脚到顶峰,可分为闲、专、达、圣四重境界。
第一层境界:闲人读书,如情窦初开,摘下满天星。这类人把读书当成一个休闲的零食,喜欢就来一点,“好读书,不求甚解”,泛泛而读。或如青春年少,被映衬的异性所打动,有那么一点朦胧的冲动。因为不知情,所以爱未深。此种人在书山的脚下,此境界曰“闲”。
第二层境界:士人读书,如情人热恋,我的眼里只有你。这
类人把书当成梦中的情侣。他们或沉迷于书中,茶不思,饭不想;或逃避现实,看不到,看不惯;更多的则是津津乐道于一门知识,一种体验,甚至一种崇拜。钟情武侠者成为“金庸迷”,钟情言情者成为“琼瑶迷”。因为情太真,所以爱太深。此种人在书山的半腰,此种境界曰“专”。
第三层境界:达人读书,如眷属终成,一生有你。这类人把书当成事业的伴侣。他们读书的目的性很明确,或为了寻求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总之,他们读书,注重的是知与行结合,应实践需要而寻求知识。因为行道,所以求道。此种人在书山的高处,此种境界曰“达”。
第四层境界:圣人读书,如香火传承,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种人把知识当成传承的火种。他们读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是为了解决众人的问题。像普罗米修斯,舍身盗取火种给人类造福;像孔子,诲人不倦培育弟子三千。正如此,真理才会光大,知识才会传承。因为传道,所以得道。此种人在书山的顶峰,此种境界曰“圣”。
晚清大儒王国维给读书人划出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界。
二是如何成才
第一个问题:立志高些,还是低些?志存高远的规律是“取
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原来,志向有100米高,人生能实现50米;志向50米,最后能实现的是20米,所以,还是高些。但志向高,不是头昂得高,是要低姿态做人,高姿态做事。能力是做成事的能力,知识是做成事的知识,水平是做成事的水平,一定要实际地、认真地做事。当一个人内心存志时,你的精神光辉是掩盖不住的,反之,即使包装再好,还是庸人一个。
第二个问题:知识博些,还是专些?这比第一个问题更难回答。表面上看,博更有魅力,如钱钟书,如杜威,如康熙,如毛泽东。也有低一层面,同样很博。但博有一定的问题,会消耗自己大量的精力而不太容易有所创新。专呢?是容易成功的一条路。投入方向集中,容易出成果,容易得到承认。如陈景润,如袁隆平。到底如何选?其实各人的性情不同,是不一样的。创新型的人,博的多,专注型的人,专的多,这是由内部因素考量。如果从外部价值看,管人的,应博一点,管事的,应专一点。
三是问的艺术
学问,两个字,一是自己学,二是向别人请教。勤于问、敢于问、善于问,才是有学问。
问,是一种修养。敢于不耻下问的人,比不懂装懂的人要强十倍、百倍。问了不等于无知,相反正是有知的体现。因为《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问”的第二种解释就是:表示关切而询问。关切就是对问题的探究。成功的帝王每遇大事,总是向大臣“问策”;谦谦君子也总是不耻下问贤人。就连孔子那样的圣人也经
常向学生们询问。可以说,想成就大事的人,没有一个不问的。这是修养的体现。
问,是一种勇气。没有胆量是不敢问的。因为,提问的人大多处于请教的地位,既然是请教,就难免有“无知”的嫌疑。试想,世界上有谁愿意让别人说自己无知?装也要装出风雅来。然而,真正求知的人,总是敢于人前矮三分,总是敢于不耻下问。
问,是一种艺术。问题在于怎么问,还需要问到好处。有人开门见山、直言不讳,这种人很直率、很坦白,值得提倡。但是,有人不喜欢这样的提问,于是你就必须改变提问的方法,也叫做艺术。比如,“我知道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向您请教”,听了这样的提问,即使不是专家的人,我想他也十分愿意回答你的问题。
四是如何做学问
一是要专业化,学好自己的专业;二是要有选择,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有价值的书去读;三是系统化,中国五千年历史17个大朝代,357位皇帝,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十六国、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辽、金、西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一个朝代,或明史或清史,前后能呼应的上;四是融入化,把自己融入书中,把书融入在自己的生活中。所有的知识、学问不能被人所用,那你再有学问,也是一个没学问的人。
四、管理有道
一是成于细节,败于格局
成于细节,是三个方面。一是专业;二是团队;三是执行。做好这三方面,就可以取得好的业绩和成绩。败于格局,也是三个方面。一是不信任;二是不授权;三是不决策。
先说成于细节。
专业:不用解释,吃饭的家伙。专业必须熟练,必须精通,必须精细。
团队:管理最重要的是管理人和人心,因为事情总是人做的,如果心不在,谈何做事?但团队的凝聚力不是喊几句空口号,刷几条标语就行的,日久才能见人心。团队领导者用什么管理方式和理念管理很重要。目标要不要,当然要,但光有目标肯定不行,因为目标导向之后,是强大的支撑和支撑系统,否则,目标的达成靠什么?接下来是考核激励机制,又想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也是不现实的,迟早团队会散掉。还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团队要的是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执行:执行也是靠团队,一是清晰的可达成的目标,二是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三是完善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再说败于格局。
先说不信任。马云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对人不信任,那人如何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时间和空间?每天要去揣摩上司的好恶和心思,就真的没时间揣摩工作了。防人也是必须的,但不是不信任,而是用制度和管理去防止人性的弱点。
再说授权。其实也是管理职能最基本的体现。因为要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否则,那还需要什么管理?权聚人散,权散人聚,是理论核心。
最后说决策。领导人是干什么的?就是决策。你不决策,你要让下面的人干什么?没有决策,没有时间限制,没有计划管理,这些正是没有决策力的原因。领导力最重要的三个要素,第一是眼光,第二是胸怀,第三是决策力。领导是艺术,管理是科学,平衡是基础。
“成于细节”也许是很多人都可以做到的,“败于格局”也可能是更多人不得不接受的残酷现实,这是人性的力量,也是人性的悲剧。
二是软实力与硬实力
包括知识、技能、经历、经验、快速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逻辑思辩能力。
硬实力决定着人的现状和业绩。业绩好的,生存状态好的,都是知识、技能、经历和经验相对好的,反之亦然。
软实力决定着人的发展空间和未来。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快速学习的能力,那就意味着落后;沟通意味着凝聚智慧和减少阻力,没有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就意味着困难重重;协作意味着取长补短,意味着相互配合。
三是最难办的是人
问100位企业领导最难办的是什么,有99位会回答:就是人。企业不仅寻求合适的人难,而且人来后管理起来也难。解决
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洞悉员工的共同需要。员工的需要有很多种,但共性的需要是主要的。不论你这个员工如何特殊,都会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需要:
一是需要一个感觉不错的饭碗。这个饭碗的好坏,也就是工资收入,但却不仅仅是说工资收入的高低,而主要是一种心理感觉。这个感觉是综合比较各种客观因素后,作用于自己心理上的一种主观感受。
二是需要一个展示的自己的舞台。这个舞台能够使员工的知识派上用场,能力发挥出来,智慧彰显出来,员工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无论如何普通的员工,心中也期盼着舞台感和成就感。因为任何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受到组织成员的尊重。
三是需要一个成长的空间。员工在自己的知识派上用场,能力发挥出来,智慧彰显出来的同时,还需要学到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增进自己的智慧,这样员工才会感到自己在成长。
四是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作为企业员工,无一不希望自己所处的环境是稳定的、和谐的、积极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快乐仅有金钱是买不到的。
四是对员工的忠告
一是态度决定高度。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关键是你的态度问题。事情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你就认为它不可能成功,那它当然也不会成功,或者你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认真,那么事情也不会有好的结果。一切归结为态度,你对事情付出了多少,你对事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和目标。具有积极、乐观心态的人,其人生目标必然高远。有了高远的目标,必然会为之努力。有努力,必然有回报。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性格就是由好的态度一点一滴的培养而成的。
二是眼界决定境界。什么是眼界?眼界是所见事物的范围,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宽度或广度。什么是境界?境界就是思想认识上所达到的深度与高度。境界与眼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用“井底之蛙”比喻眼界狭窄,用追求“蝇头小利”比喻境界低微,用翱翔于万里长空之上的雄鹰比喻目光远大、志向高远,所表达的,正是眼界与境界的意义。没有开阔的眼界,就很难拥有崇高的境界。眼界决定境界,眼界是境界的前提。
三是心态决定状态。心态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比如两个口渴的人面对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真不幸,只有半杯水了”。而乐观的人会说:“真好,还有半杯水”。引发快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水量的多少,而是因为看待问题的态度。内心的力量来自于“身心合一”,来自于内心的平静,来自于良好的心态。让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因为它是智慧与力量的源泉。
四是细节决定成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我们的古人就提倡“天下大事,比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周恩来就一贯提倡注重细节,他自己也是关注小事,成就大事的典范。
五是管理的六个阶段
一是无管理阶段;二是基础管理阶段;三是战略管理阶段;四是职业化管理阶段;五是文化管理阶段;六是创新管理阶段。
六是管理的三种境界
作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应有三种境界,一是做正确的事,二是把事情做正确,三是把事情做圆满。
七是方圆合一,方为其中
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方圆合一,方为其中。管理的方法就是标准化、流程化、表格化。
八是企业可怕的“七有”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各种章程、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看似日趋健全,但躯体变得庞大、体制变得复杂、部门变得众多,出现了很多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一,有战略,但执行不力、贯彻不彻底;第二,有目标,但压力不大、落实不到位;第三,有组织,但条块分割、本位主义;第四,有制度,但监督不严、有人钻空子;第五,有流程,但存在扯皮、效率低下;第六,有人员,但人心涣散、貌合神离;第七,有绩效,但流于形式、奖罚不力。
九是成功的企业善于总结
企业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成功是宝,教训是金”。一个企业经历的越多,才会越厚重,才会懂得敬畏、知道感恩、明白道理、尊重规律。张瑞敏是一位很善于总结的企业家。海尔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斜坡理论、吃休克鱼、赛马不相马、市场链等,都是总结出来的。正是这些思路,
决定了海尔的出路。
十是辩证地用人
既看成绩,也看问题,以便把握住核心;即看能力,也看思想,以便把握住根本;既看当前,也看长远,以便把握住发展;即看一时,也看一贯,以便把握住全程;即看领导评价,也看群众意见,以便把握住全面;即看能言,也看善行,以便把握住实质。
十一是管理者之“智”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这是《韩非子〃八经》一书中对领导管理境界的精辟概括,从现代管理学来看,也是韩非子针对领导能力的精彩论述。
管理者之“智”。作为一个管理者,手中把握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那么他所带领的企业前景必将暗淡。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里包含着“知”与“能”,“智”正是让我们正确地把知识运用到管理当中,并使之转化为力量发挥能量。
管理者之“信”。人无信不立。作为一个管理者,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在企业中的一言一行,已经不只单纯的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一种企业行为。
管理者之“仁”。“仁”是中国儒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观点。仁能服众,作为一名管理者,得到大家的支持、把众人团结到自己的身边来,在管理的过程中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必须的。在管理中惩罚,只是管理的一种手段,决非管理的本质。“石可破,但
不可夺其坚”,也就是说,在管理中你惩罚员工会很容易,但让他心服口服,从此改正错误却决非易事。而管理中的“仁”更多的则体现为一种“双赢”,管理者赢得管理,而员工则赢得利益。管理中并非为“管”而“管”,而是为“理”而“管”。
管理者之“勇”。将不勇,则三军不锐。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没有迎难而上、乘风破浪、历险前行的“勇”,则无法带领团队有所作为。管理中的“勇”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道”和“智”相辅相成。何为大智大勇?难,不畏险;进,不求名;退,不避责。在管理的艰险路程中,当遇到困境和非议的时候,需要“勇”,需要不畏艰难险阻,始终坚持自我,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当工作中取得成绩之时,同样需要“勇”,不居功、不贪恋名利;而在工作中遭遇失败时,更需要“勇”,不推托责任,能够反省自己,承担并改正错误。
管理者之“严”。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军令如山”。也正是有了这样严格的纪律,军队才可以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号令,在战场上才可能有披靡的战绩,此是为将之道。作为管理者,就是企业中的“将”。在管理中也应该有三严:其一,法令严,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作为标榜和约束,那么企业就没有了规矩,纪律必然涣散;其二,赏罚严,如果没有明确而严格的赏与罚,那么就会缺乏激励和制约,其法令必然难以贯彻执行;其三,律己严,作为管理者,如果在企业中无法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那么必然会无法服众、无人遵从。正所谓:兵有兵经,弈有弈谱,各有其道。
十二是拿得起,扛得住,放得下
首先,创业之初要有“拿得起”的精神。何为拿得起?就是在选定目标后,相信自己一定能到达顶峰。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把“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的无助和凄凉转化为“独上高楼,看清发展路”的信心和决心,相信自己一定会有足够的能量战胜困难,到达终点。
其次,创业之中要有“扛得住”的毅力。要创业,先要了解艰辛。这种艰辛并非只是体力与脑力上的付出,还要经受得住各种诱惑,忍耐得了百般寂寞,“衣带渐宽”、无怨无悔,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扛得住的人。
最后,成功之后要有“放得下”的心态和姿态,放得下名利和荣誉,不沾沾自喜,不哗众取宠,以平常心观看天空云卷云舒。
十三是中层管理者的“三会”
首先,会做人。会做人,就是善与人相处。做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但也靠天分,性情孤僻者,做不来就是做不来。会做人的标准是什么?能得到圈子或者团队里大多数人喜欢和拥护,能获得关键人的认可与欣赏。
其次,要会做事。一是本身想做事,也就是说在做事时需要有激情,完成了领导布臵的任务只是尽了本分,而做了领导没有说的事,则靠的是悟性。因此,我常说,有责任心可以把事情做完,但用心的人可以把事情做完美。
最后,会算账。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管理达到一定阶段,财务管理能力与知识尤其重要。所有企业的经营都是追求效益的
最大化,发展的可持续。不会算账,管理就无从谈起。
五、领导有方
一是领导者“十力”
一是思考力;二是决策力;三是信念力;四是概念力;五是人文力;六是说服力;七是信任力;八是激情力;九是本事力;十是个人魅力。
二是领导者九个不正确
一是过分的追求完美主义;二是有能力无魅力;三是独揽所有事务;四是拖中层管理者成长的后退;五是不善于沟通;六是杂乱无章的办公环境;七是用人不当;八是管理无创新;九是透支健康。
三是领导者的十二要素
一是工于谋略;二是善于拍板;三是敢于负责;四是善于创新;五是精于协调;六是敏于思考;七是长于表达;八是明于主见;九是淡于恩愁;十是立于人和;十一是巧于应变;十二是务于实干。
四是一个好领导要具备的72个字
言必信,行必果;心胸宽,肚量深;善思考,勤学习;有远见,怀大志;意志坚,毅力强;有气魄,敢决断;辩是非,明赏罚;能沟通,会协调;诚待人,巧用人;富热情,常激励;菩萨心,霹雳手;交际广,人缘好。
五是做人与做事
领导者威信的树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些能够吸引下
属长久跟随的领导者,肯定是有着极大的个人魅力的人。有威信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做好四个阶段的修炼。
第一阶段,先做事,后做人。只有先把事情做好了,才能说明一个人做事到位,才能反映这个人的品格很好。同样,事情做好了,你才有资格说别人、指导别人。
第二阶段,既做人,又做事。事情做好了,证明了你的能力之后,还要继续做好人。事情做好了,人也做到位了,下面的人才会认为你是一个出色的领导人,是一个体恤下属的人。
第三阶段,多做人,少做事。到了这个阶段,就要多做人,少做事了。因为你应该把更多做事的机会让给下属,分给那些相信公司愿景的人。你多多地放权,经常培养、锻炼他们,让他们也和公司一起成长,这样肯定能吸引一大批人跟随你。
第四阶段,只做人,不做事。到了这时,你只要把人做好就可以了。你把同仁培养起来后,你只需要给他们制定好愿景和规划,设计好位臵和舞台,就会有很多人跟随你、支持你,和你一起奋斗,甚至有很多人觉得不为你多做点事,就会觉得内疚,这才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如果能做到这样,你就是最有魅力的领导者。也就是老子讲的: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再次,畏之;再次,悔之。
六是领导风格说大小
领导干部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领导”,一种是“小领导”。这里说的“大”和“小”,并不以职位高低论,有的人职位高,却是“小领导”,有的人职位低,却是“大领导”。
大领导是“调控型”领导,小领导是“工匠型”领导。大领导应付自如,“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小领导急不可耐,总是忙。大领导忙大事,小领导凡事忙。大领导干大事犹如做小事,平心静气,惠风和畅,什么事到他那里都云淡风轻;小领导有点事儿就折腾,弄得惊天动地。
大领导放手,喜用“有能耐”的人;小领导抓事,偏好“无威胁”之徒。大领导自己不忙,忙的是他的下属;小领导则好大喜功,凡事好当“第一小提琴手”,对布臵下去的事总是放不下心,总会跨过管理层级,直接干预,“亲自”指挥。
大领导之“大”,是胸襟格局大,是掌控能力大,是气度开阔、思路清晰、大智若愚、善于授权。小领导浮华,大领导沉静。
七是领导者的八个度
对人的温度和宽度;做事的精度和速度;决策的高度和力度;做人的气度和风度。
八是发展五势
适时谋势,顺势蓄势,立体造势,建立强势,确立胜势。 曾国藩讲,一个好的领导者,做人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做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最后,我希望寿阳公司的全体干部员工,把人做好,把事做精,把学问做深,管理者有道,领导者有方。
谢谢大家!
祝你今生无憾
—谈做人、做事、做学问,管理有道、领导有方
刘秀庭
(2012年2月10日)
一、做人:
自古英雄出少年。如西汉时期霍去病,19岁时已经被封为骠骑将军,晏殊14岁就考中进士,王勃13岁写出了千古美文《滕王阁序》,其中的“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千古绝句。江西滕王阁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山西鹳雀(鹊)楼的绝句是王之涣写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湖南岳阳楼是范仲淹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湖北黄鹤楼为崔颢写的“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四大名楼因楼而得名句,因名句而成名楼。三国人物周瑜可谓少年英雄,江东二乔为绝代美女,他娶的是小乔,东吴四将周瑜排列第一位,是三军统帅,赤壁之战用火攻大破曹操百万大军,苏东坡专门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歌颂周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寿阳公司年轻人多,平均年龄36岁,前途不可限量。要走好自己的路,首先从做人开始。
一是做人要行善
人之初,性本善。人天生下来是淳朴、善良的,只是在后天的行为养成中会沾染各种恶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要求自己要守真。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世间多杂物,勿使惹尘埃。行善是为了积德,佛家的文化核心是“因果”两个字,讲因果报应,前世的因,今生的果,今生的因,下世的果。前世、今生、后世都转为人,就叫“三生有幸”。善恶终须会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有些人说,前世是未知的,后世也不去管它,今生的善恶谁去评判。我的理解是,前世的事无可奈何,今生的善恶一是会影响你的下一代人,二是会影响你的阴德,也就是你的寿命。诸葛亮七擒孟获,用计一把火烧死几十万藤甲兵,折寿10年,只活了53岁。
二是做人要积德
做一个品德高尚、品质高贵的人,你才能有立足之地,才会有大的舞台,才会有众多的追随者,才能走向成功。一个心怀鬼胎、心术不正,成天算计别人的人,终将是机关算尽,反害了卿卿的性命。曾国藩的“三不朽”工程:“君子先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立德是第一位的,就和我们的装备、培训、管理三并重一样,装备是第一位的。
三是做人要豁达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你容不得任何人,容不得任何事,斤
斤计较,自己就会走向穷途末 路。豁达是敞亮通达,你敞开心扉,阳光就会照在你的心里。
四是学会放下
放下压力。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萎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放下烦恼。快乐其实很简单,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阳光就会流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的阴霾。
放下自卑。把自卑从你的字典里删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放下懒惰。奋斗改变命运。不要一味地羡慕人家的绝活和绝招,通过恒久的努力,你也完全可以拥有。因为把一个简单的动作练到出神入化,就是绝招;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炉火纯青,就是绝活。
放下消极。绝望向左,希望向右。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么,请为“最好的自己”加油,让积极打败消极,让高尚
打败鄙陋,让真诚打败虚伪,让宽容打败狭隘,让快乐打败犹豫,让勤奋打败懒惰,让坚强打败脆弱,让伟大打败猥琐。
放下抱怨。与其抱怨,不如努力。所有的失败都是为成功做准备。抱怨和泄气,只能阻碍成功向自己走来的步伐。
放下犹豫。立即行动,成功无限。认准了的事情,不要优柔寡断;选准了一个方向,就只管上路,不要回头。机遇就像闪电,只有快速果断才能将它捕获。
放下狭隘。心宽,天地就宽。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
五是四“止”修炼
一要止言,不巧言令色,不胡言乱语,多干事、少说话;二要止行,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三要止欲,一是物质欲,二是名利、地位之欲;四要止怒,老子讲:善战者不怒,又说主不可怒而兴师。止怒不等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发怒,而是在怒与不怒之间划一个更合适的度。
六是修炼心境
一是少说话,多倾听。因为爱说话的人,本就失去了一份宁静的美,而且言多必失。有句话是: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
二是面对不公,别气愤、别宣泄。一来气愤伤身体,二来气愤不解决问题。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智慧能区别上述两类事。
三是大是大非不能退让,但小事情尽量听别人的意见。能按
别人的意见办的,就不要坚持己见。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是一切都看淡些。对名利、对金钱、对感情,没有什么是离开了就不能活了的东西。得失也是辩证的,你在这方面损失了,你的心灵会得到释放,会有机会去尝试别的选择。越是看得淡,就越是心灵平静,就越能体会平凡的幸福。
五是平凡、平淡、平衡。有棱角的坏处,就是让别人咬起你来很容易下口。
七是静思、静心、静修
很多伟大的宗教领袖,每年都花费很多时间独处静思。如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等。历史上的政治领袖、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都从静思中得到灵感、启发,获得罕见的洞察力。毛泽东每每遇到重大问题时,喜欢灯下独处静思;据说邓小平就是在江西下放时,感悟到改革开放的治国方针;列宁也在流放期间,归纳总结出前苏联成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实现纲领;爱因斯坦是躺在小船里,在湖中静思出了《相对论》。这些都是伟人的静思,通过静思成就了伟人。能耐得住寂寞的,不是猛兽,就是神灵。我们都要向神灵靠近。
八是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做人要知足。人一生下来时,是没有贵贱之分的,但是在后天的生长过程中,人与人逐渐出现了差异。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不能一概而论。做人要知足,首先要认识自我,准确评价自我,不能因为一时一事的得失而断定前程。想想还有那么多父老乡亲、弟兄姐妹还挣扎在贫困线以下,我们就知足吧。
做事要知不足。做人先做事,以事系人,往往看一个人的水平高低,大都是通过人做事的过程和结果来体现的。作为人,一生要做无数的事,每一件事都做完,要多想想对与错,把错误或者把失败当作成功之母,事情的正确与否,领导心里有数,群众心里更有数,担当了生前事,身后自有评。
做学问要不知足。求知是人的本性,知识和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靠不断地学习得来的。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论语》的第一篇就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出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九是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
人生有“三得”,即: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 人生在世,必须沉得住气。沉得住气,是事业的开始;沉得住气,是成熟的标志。有时候,沉得住气,需要韬光养晦,需要高瞻远瞩,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弯得下腰,告诉我们处世要低调,要学会忍耐。弯腰是一种姿态,是为了更好地挺起自己的脊梁;弯腰是一种风范,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韩信选择弯腰,因而成就了大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司马迁选择弯腰,因而写成了流传青史的绝唱。弯得下腰,显得机智;弯得下腰,才可能写出诗情画意的人生篇章。
抬得起头,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激烈情怀,也是“君子心底坦荡荡”的优雅自信。昂首挺胸,显出一股压不倒、摧不跨的正气,展示豁达宽广的胸怀。人生不应畏惧暂时的失意,更不
应丢弃可贵的自尊。“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十是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
在姿态上要低调。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美德、修养,是我们处世的根本。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能做到放低姿态,为对手叫好的人,那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会成功。
在心态上要低调。成功名就要保持平常心。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所做的哪怕是细小的事,单调的事,也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体现自己最好的风格,并在做事中提高素质与能力。
在行为上要低调。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吹之。
在思想上要高调。给自己一个希望,不论你遇到了多揪心的挫折,都应当以坚持不懈的信心和毅力,感动自己,感动他人,把自己锤炼成一个做大事的人。
在细节上要高调。工作中没有小事,点石成金,滴水成河,只有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才能克服万难,取得成功。
十一是人生的八个境界
第一境界:“志于学”。学什么?学习解放自己,学习规则,学习磨炼自己的性格、意志、毅力,按规则行事,让自己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相符。
第二境界:“立”。主要意思是说一个人有了明确的人生观念,
掌握了生活的基本技能,知道怎么做,就能成家立业。
第三境界:“不惑”。即使你确定了人生观念,掌握了基本生活技能,也成家立业了,但还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各方面的影响,如果到了四十岁,你还处于犹豫徘徊时期,那一生就不会做出什么像样的事情了。四十岁,人必须坚定自己的信仰,成为事业上的专家里手。
第四境界:“知天命”。我觉得最好的标志就是安居乐业。知道自己的潜力和局限性,安心生活,安全工作,乐在其中。
第五境界:“耳顺”。一个人越能成为自己,就越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不惑”是心不迷惑,能够坚持自己,但“耳顺”却还需修炼。外界什么流言蜚语,谩骂诽谤,都能象大人对孩子一样一笑了之,不仅需要的是定力,更主要的是心胸和爱心。
第六境界:“忍”。忍是一种眼光,忍是一种胸怀,忍是一种领悟,忍是一种人生技巧,忍是一种规则的智慧。学会忍,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谋生课题。曾国藩之“忍”是:打掉牙,合血吞之。
第七境界:“持界”。人只有两只手,能抓多少东西?抓住了一样东西,就得放弃更多的东西。这就要求你在不停的、不断的选择。所以持界不是讲你持有什么,而是讲你选择什么,放弃什么。
第八境界:“悟界”。人的悟性是一种神奇的事物。同样的事情,同一个环境,不同的悟性会有不同的结果。悟界更多的是一种自省和自律。
二、做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做事的原则是取向于钱,外圆内方。
一是说话的艺术
有的人开口就杀人,所谓开口就杀人,就是一开口就会伤人。炮筒子与直爽不同,直爽的人虽然说话不拐弯抹角,但绝无欺骗、耍弄他人之心。而炮筒子的人则是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地攻击别人,不顾及影响。这种人说话只顾嘴上快乐,不顾他人内心 痛苦。
有的人开口就烦人,说话直来直往的人,尽管自己是说真话,没有坏意,但也容易伤人。
有的人开口就服人,带着感情、带着真诚、带着论点论据,言之有理,以理服人,让人心悦。
说话的最高境界就是“心声合一”,真正的大师应该是从深层的心灵的角度与你交流,是一种情感的沟通,这时的语言可能是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却也是最朴实、最能打动人的。正所谓真水无香、真爱无痕。
二是能想、能说、能写
人要学会思考,想问题,形成自己的思想。人的最大的差别就是思想的差别。思想家是一切如战略家、理论家和科学家的最高层次。毛泽东的伟大就是思想的伟大。16岁的毛泽东在现在的岳麓书院读书,写了《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诗立志,也反映出了自己的思想。
人要学会说话。会说一是能与人沟通,二是能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纵横家苏秦、张仪,一个人挎六国相印,看来,会说还真能当饭吃。
人要会写文章。诗词歌赋是文人必修课程。我们不是文人,但起码能写出自己想说的思想、内容,“三不朽”工程的立言,不会写,如何立言?不立言,如何传给下一代人。
三是做好三件事
一是学会关门,即:学会关紧昨天和明天这两扇门,过好每一个今天,每一个今天过好,就是一辈子过好。
二是学会计算,即:学会计算自己的幸福和计算自己做对的事情。计算幸福,会使自己越计算越幸福;计算做对的事情,会使自己越计算对自己越有信心。
三是学会放弃,特别推荐一个非常好的词,这就是“舍得”,“舍”在先,“得”在后。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有“舍”才有“得”,或者说是“舍”了一定会“得”,而一点都不肯“舍”,或者样样都想“得”,必将事与愿违或一事无成。
四是改变、适应、回避、放弃
改变: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虽然我们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爱心和智慧面对这一切。托尔斯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这是致命的东西。
适应:适应是一种接受,也是一种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适应的问题
无时不在,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生活不可能静如止水、波澜不惊,我们时时都会面对各种变故。当变故出现时,当失败和挫折发生时,当厄运和灾祸降临时,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学会适应”。
回避:回避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本事。聪明的人总是回避一些敏感的问题,坚持“视而不见”,所以才总能使自己保持了一种自然的平衡与活力。现实中谁掌握不了回避,谁就会迷惑、心累,不会生活和工作。懂得了回避,可能你的活法、想法、做法便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回避不是做糊涂虫,是“难得糊涂”。回避是一种高境界,没有高境界的人是不会回避的。
放弃:放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美丽。“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只有学会放弃,才能使自己更宽容、更睿智。
三、做学问
一是读书的境界
世间读书人无数,成功者总是很少,得道者更是寥寥。原因何在?境界不同。沿书山而上,由山脚到顶峰,可分为闲、专、达、圣四重境界。
第一层境界:闲人读书,如情窦初开,摘下满天星。这类人把读书当成一个休闲的零食,喜欢就来一点,“好读书,不求甚解”,泛泛而读。或如青春年少,被映衬的异性所打动,有那么一点朦胧的冲动。因为不知情,所以爱未深。此种人在书山的脚下,此境界曰“闲”。
第二层境界:士人读书,如情人热恋,我的眼里只有你。这
类人把书当成梦中的情侣。他们或沉迷于书中,茶不思,饭不想;或逃避现实,看不到,看不惯;更多的则是津津乐道于一门知识,一种体验,甚至一种崇拜。钟情武侠者成为“金庸迷”,钟情言情者成为“琼瑶迷”。因为情太真,所以爱太深。此种人在书山的半腰,此种境界曰“专”。
第三层境界:达人读书,如眷属终成,一生有你。这类人把书当成事业的伴侣。他们读书的目的性很明确,或为了寻求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总之,他们读书,注重的是知与行结合,应实践需要而寻求知识。因为行道,所以求道。此种人在书山的高处,此种境界曰“达”。
第四层境界:圣人读书,如香火传承,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种人把知识当成传承的火种。他们读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是为了解决众人的问题。像普罗米修斯,舍身盗取火种给人类造福;像孔子,诲人不倦培育弟子三千。正如此,真理才会光大,知识才会传承。因为传道,所以得道。此种人在书山的顶峰,此种境界曰“圣”。
晚清大儒王国维给读书人划出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界。
二是如何成才
第一个问题:立志高些,还是低些?志存高远的规律是“取
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原来,志向有100米高,人生能实现50米;志向50米,最后能实现的是20米,所以,还是高些。但志向高,不是头昂得高,是要低姿态做人,高姿态做事。能力是做成事的能力,知识是做成事的知识,水平是做成事的水平,一定要实际地、认真地做事。当一个人内心存志时,你的精神光辉是掩盖不住的,反之,即使包装再好,还是庸人一个。
第二个问题:知识博些,还是专些?这比第一个问题更难回答。表面上看,博更有魅力,如钱钟书,如杜威,如康熙,如毛泽东。也有低一层面,同样很博。但博有一定的问题,会消耗自己大量的精力而不太容易有所创新。专呢?是容易成功的一条路。投入方向集中,容易出成果,容易得到承认。如陈景润,如袁隆平。到底如何选?其实各人的性情不同,是不一样的。创新型的人,博的多,专注型的人,专的多,这是由内部因素考量。如果从外部价值看,管人的,应博一点,管事的,应专一点。
三是问的艺术
学问,两个字,一是自己学,二是向别人请教。勤于问、敢于问、善于问,才是有学问。
问,是一种修养。敢于不耻下问的人,比不懂装懂的人要强十倍、百倍。问了不等于无知,相反正是有知的体现。因为《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问”的第二种解释就是:表示关切而询问。关切就是对问题的探究。成功的帝王每遇大事,总是向大臣“问策”;谦谦君子也总是不耻下问贤人。就连孔子那样的圣人也经
常向学生们询问。可以说,想成就大事的人,没有一个不问的。这是修养的体现。
问,是一种勇气。没有胆量是不敢问的。因为,提问的人大多处于请教的地位,既然是请教,就难免有“无知”的嫌疑。试想,世界上有谁愿意让别人说自己无知?装也要装出风雅来。然而,真正求知的人,总是敢于人前矮三分,总是敢于不耻下问。
问,是一种艺术。问题在于怎么问,还需要问到好处。有人开门见山、直言不讳,这种人很直率、很坦白,值得提倡。但是,有人不喜欢这样的提问,于是你就必须改变提问的方法,也叫做艺术。比如,“我知道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向您请教”,听了这样的提问,即使不是专家的人,我想他也十分愿意回答你的问题。
四是如何做学问
一是要专业化,学好自己的专业;二是要有选择,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有价值的书去读;三是系统化,中国五千年历史17个大朝代,357位皇帝,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十六国、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辽、金、西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一个朝代,或明史或清史,前后能呼应的上;四是融入化,把自己融入书中,把书融入在自己的生活中。所有的知识、学问不能被人所用,那你再有学问,也是一个没学问的人。
四、管理有道
一是成于细节,败于格局
成于细节,是三个方面。一是专业;二是团队;三是执行。做好这三方面,就可以取得好的业绩和成绩。败于格局,也是三个方面。一是不信任;二是不授权;三是不决策。
先说成于细节。
专业:不用解释,吃饭的家伙。专业必须熟练,必须精通,必须精细。
团队:管理最重要的是管理人和人心,因为事情总是人做的,如果心不在,谈何做事?但团队的凝聚力不是喊几句空口号,刷几条标语就行的,日久才能见人心。团队领导者用什么管理方式和理念管理很重要。目标要不要,当然要,但光有目标肯定不行,因为目标导向之后,是强大的支撑和支撑系统,否则,目标的达成靠什么?接下来是考核激励机制,又想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也是不现实的,迟早团队会散掉。还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团队要的是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执行:执行也是靠团队,一是清晰的可达成的目标,二是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三是完善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再说败于格局。
先说不信任。马云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对人不信任,那人如何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时间和空间?每天要去揣摩上司的好恶和心思,就真的没时间揣摩工作了。防人也是必须的,但不是不信任,而是用制度和管理去防止人性的弱点。
再说授权。其实也是管理职能最基本的体现。因为要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否则,那还需要什么管理?权聚人散,权散人聚,是理论核心。
最后说决策。领导人是干什么的?就是决策。你不决策,你要让下面的人干什么?没有决策,没有时间限制,没有计划管理,这些正是没有决策力的原因。领导力最重要的三个要素,第一是眼光,第二是胸怀,第三是决策力。领导是艺术,管理是科学,平衡是基础。
“成于细节”也许是很多人都可以做到的,“败于格局”也可能是更多人不得不接受的残酷现实,这是人性的力量,也是人性的悲剧。
二是软实力与硬实力
包括知识、技能、经历、经验、快速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逻辑思辩能力。
硬实力决定着人的现状和业绩。业绩好的,生存状态好的,都是知识、技能、经历和经验相对好的,反之亦然。
软实力决定着人的发展空间和未来。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快速学习的能力,那就意味着落后;沟通意味着凝聚智慧和减少阻力,没有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就意味着困难重重;协作意味着取长补短,意味着相互配合。
三是最难办的是人
问100位企业领导最难办的是什么,有99位会回答:就是人。企业不仅寻求合适的人难,而且人来后管理起来也难。解决
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洞悉员工的共同需要。员工的需要有很多种,但共性的需要是主要的。不论你这个员工如何特殊,都会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需要:
一是需要一个感觉不错的饭碗。这个饭碗的好坏,也就是工资收入,但却不仅仅是说工资收入的高低,而主要是一种心理感觉。这个感觉是综合比较各种客观因素后,作用于自己心理上的一种主观感受。
二是需要一个展示的自己的舞台。这个舞台能够使员工的知识派上用场,能力发挥出来,智慧彰显出来,员工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无论如何普通的员工,心中也期盼着舞台感和成就感。因为任何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受到组织成员的尊重。
三是需要一个成长的空间。员工在自己的知识派上用场,能力发挥出来,智慧彰显出来的同时,还需要学到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增进自己的智慧,这样员工才会感到自己在成长。
四是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作为企业员工,无一不希望自己所处的环境是稳定的、和谐的、积极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快乐仅有金钱是买不到的。
四是对员工的忠告
一是态度决定高度。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关键是你的态度问题。事情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你就认为它不可能成功,那它当然也不会成功,或者你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认真,那么事情也不会有好的结果。一切归结为态度,你对事情付出了多少,你对事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和目标。具有积极、乐观心态的人,其人生目标必然高远。有了高远的目标,必然会为之努力。有努力,必然有回报。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性格就是由好的态度一点一滴的培养而成的。
二是眼界决定境界。什么是眼界?眼界是所见事物的范围,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宽度或广度。什么是境界?境界就是思想认识上所达到的深度与高度。境界与眼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用“井底之蛙”比喻眼界狭窄,用追求“蝇头小利”比喻境界低微,用翱翔于万里长空之上的雄鹰比喻目光远大、志向高远,所表达的,正是眼界与境界的意义。没有开阔的眼界,就很难拥有崇高的境界。眼界决定境界,眼界是境界的前提。
三是心态决定状态。心态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比如两个口渴的人面对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真不幸,只有半杯水了”。而乐观的人会说:“真好,还有半杯水”。引发快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水量的多少,而是因为看待问题的态度。内心的力量来自于“身心合一”,来自于内心的平静,来自于良好的心态。让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因为它是智慧与力量的源泉。
四是细节决定成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我们的古人就提倡“天下大事,比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周恩来就一贯提倡注重细节,他自己也是关注小事,成就大事的典范。
五是管理的六个阶段
一是无管理阶段;二是基础管理阶段;三是战略管理阶段;四是职业化管理阶段;五是文化管理阶段;六是创新管理阶段。
六是管理的三种境界
作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应有三种境界,一是做正确的事,二是把事情做正确,三是把事情做圆满。
七是方圆合一,方为其中
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方圆合一,方为其中。管理的方法就是标准化、流程化、表格化。
八是企业可怕的“七有”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各种章程、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看似日趋健全,但躯体变得庞大、体制变得复杂、部门变得众多,出现了很多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一,有战略,但执行不力、贯彻不彻底;第二,有目标,但压力不大、落实不到位;第三,有组织,但条块分割、本位主义;第四,有制度,但监督不严、有人钻空子;第五,有流程,但存在扯皮、效率低下;第六,有人员,但人心涣散、貌合神离;第七,有绩效,但流于形式、奖罚不力。
九是成功的企业善于总结
企业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成功是宝,教训是金”。一个企业经历的越多,才会越厚重,才会懂得敬畏、知道感恩、明白道理、尊重规律。张瑞敏是一位很善于总结的企业家。海尔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斜坡理论、吃休克鱼、赛马不相马、市场链等,都是总结出来的。正是这些思路,
决定了海尔的出路。
十是辩证地用人
既看成绩,也看问题,以便把握住核心;即看能力,也看思想,以便把握住根本;既看当前,也看长远,以便把握住发展;即看一时,也看一贯,以便把握住全程;即看领导评价,也看群众意见,以便把握住全面;即看能言,也看善行,以便把握住实质。
十一是管理者之“智”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这是《韩非子〃八经》一书中对领导管理境界的精辟概括,从现代管理学来看,也是韩非子针对领导能力的精彩论述。
管理者之“智”。作为一个管理者,手中把握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那么他所带领的企业前景必将暗淡。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里包含着“知”与“能”,“智”正是让我们正确地把知识运用到管理当中,并使之转化为力量发挥能量。
管理者之“信”。人无信不立。作为一个管理者,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在企业中的一言一行,已经不只单纯的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一种企业行为。
管理者之“仁”。“仁”是中国儒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观点。仁能服众,作为一名管理者,得到大家的支持、把众人团结到自己的身边来,在管理的过程中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必须的。在管理中惩罚,只是管理的一种手段,决非管理的本质。“石可破,但
不可夺其坚”,也就是说,在管理中你惩罚员工会很容易,但让他心服口服,从此改正错误却决非易事。而管理中的“仁”更多的则体现为一种“双赢”,管理者赢得管理,而员工则赢得利益。管理中并非为“管”而“管”,而是为“理”而“管”。
管理者之“勇”。将不勇,则三军不锐。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没有迎难而上、乘风破浪、历险前行的“勇”,则无法带领团队有所作为。管理中的“勇”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道”和“智”相辅相成。何为大智大勇?难,不畏险;进,不求名;退,不避责。在管理的艰险路程中,当遇到困境和非议的时候,需要“勇”,需要不畏艰难险阻,始终坚持自我,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当工作中取得成绩之时,同样需要“勇”,不居功、不贪恋名利;而在工作中遭遇失败时,更需要“勇”,不推托责任,能够反省自己,承担并改正错误。
管理者之“严”。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军令如山”。也正是有了这样严格的纪律,军队才可以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号令,在战场上才可能有披靡的战绩,此是为将之道。作为管理者,就是企业中的“将”。在管理中也应该有三严:其一,法令严,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作为标榜和约束,那么企业就没有了规矩,纪律必然涣散;其二,赏罚严,如果没有明确而严格的赏与罚,那么就会缺乏激励和制约,其法令必然难以贯彻执行;其三,律己严,作为管理者,如果在企业中无法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那么必然会无法服众、无人遵从。正所谓:兵有兵经,弈有弈谱,各有其道。
十二是拿得起,扛得住,放得下
首先,创业之初要有“拿得起”的精神。何为拿得起?就是在选定目标后,相信自己一定能到达顶峰。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把“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的无助和凄凉转化为“独上高楼,看清发展路”的信心和决心,相信自己一定会有足够的能量战胜困难,到达终点。
其次,创业之中要有“扛得住”的毅力。要创业,先要了解艰辛。这种艰辛并非只是体力与脑力上的付出,还要经受得住各种诱惑,忍耐得了百般寂寞,“衣带渐宽”、无怨无悔,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扛得住的人。
最后,成功之后要有“放得下”的心态和姿态,放得下名利和荣誉,不沾沾自喜,不哗众取宠,以平常心观看天空云卷云舒。
十三是中层管理者的“三会”
首先,会做人。会做人,就是善与人相处。做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但也靠天分,性情孤僻者,做不来就是做不来。会做人的标准是什么?能得到圈子或者团队里大多数人喜欢和拥护,能获得关键人的认可与欣赏。
其次,要会做事。一是本身想做事,也就是说在做事时需要有激情,完成了领导布臵的任务只是尽了本分,而做了领导没有说的事,则靠的是悟性。因此,我常说,有责任心可以把事情做完,但用心的人可以把事情做完美。
最后,会算账。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管理达到一定阶段,财务管理能力与知识尤其重要。所有企业的经营都是追求效益的
最大化,发展的可持续。不会算账,管理就无从谈起。
五、领导有方
一是领导者“十力”
一是思考力;二是决策力;三是信念力;四是概念力;五是人文力;六是说服力;七是信任力;八是激情力;九是本事力;十是个人魅力。
二是领导者九个不正确
一是过分的追求完美主义;二是有能力无魅力;三是独揽所有事务;四是拖中层管理者成长的后退;五是不善于沟通;六是杂乱无章的办公环境;七是用人不当;八是管理无创新;九是透支健康。
三是领导者的十二要素
一是工于谋略;二是善于拍板;三是敢于负责;四是善于创新;五是精于协调;六是敏于思考;七是长于表达;八是明于主见;九是淡于恩愁;十是立于人和;十一是巧于应变;十二是务于实干。
四是一个好领导要具备的72个字
言必信,行必果;心胸宽,肚量深;善思考,勤学习;有远见,怀大志;意志坚,毅力强;有气魄,敢决断;辩是非,明赏罚;能沟通,会协调;诚待人,巧用人;富热情,常激励;菩萨心,霹雳手;交际广,人缘好。
五是做人与做事
领导者威信的树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些能够吸引下
属长久跟随的领导者,肯定是有着极大的个人魅力的人。有威信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做好四个阶段的修炼。
第一阶段,先做事,后做人。只有先把事情做好了,才能说明一个人做事到位,才能反映这个人的品格很好。同样,事情做好了,你才有资格说别人、指导别人。
第二阶段,既做人,又做事。事情做好了,证明了你的能力之后,还要继续做好人。事情做好了,人也做到位了,下面的人才会认为你是一个出色的领导人,是一个体恤下属的人。
第三阶段,多做人,少做事。到了这个阶段,就要多做人,少做事了。因为你应该把更多做事的机会让给下属,分给那些相信公司愿景的人。你多多地放权,经常培养、锻炼他们,让他们也和公司一起成长,这样肯定能吸引一大批人跟随你。
第四阶段,只做人,不做事。到了这时,你只要把人做好就可以了。你把同仁培养起来后,你只需要给他们制定好愿景和规划,设计好位臵和舞台,就会有很多人跟随你、支持你,和你一起奋斗,甚至有很多人觉得不为你多做点事,就会觉得内疚,这才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如果能做到这样,你就是最有魅力的领导者。也就是老子讲的: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再次,畏之;再次,悔之。
六是领导风格说大小
领导干部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领导”,一种是“小领导”。这里说的“大”和“小”,并不以职位高低论,有的人职位高,却是“小领导”,有的人职位低,却是“大领导”。
大领导是“调控型”领导,小领导是“工匠型”领导。大领导应付自如,“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小领导急不可耐,总是忙。大领导忙大事,小领导凡事忙。大领导干大事犹如做小事,平心静气,惠风和畅,什么事到他那里都云淡风轻;小领导有点事儿就折腾,弄得惊天动地。
大领导放手,喜用“有能耐”的人;小领导抓事,偏好“无威胁”之徒。大领导自己不忙,忙的是他的下属;小领导则好大喜功,凡事好当“第一小提琴手”,对布臵下去的事总是放不下心,总会跨过管理层级,直接干预,“亲自”指挥。
大领导之“大”,是胸襟格局大,是掌控能力大,是气度开阔、思路清晰、大智若愚、善于授权。小领导浮华,大领导沉静。
七是领导者的八个度
对人的温度和宽度;做事的精度和速度;决策的高度和力度;做人的气度和风度。
八是发展五势
适时谋势,顺势蓄势,立体造势,建立强势,确立胜势。 曾国藩讲,一个好的领导者,做人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做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最后,我希望寿阳公司的全体干部员工,把人做好,把事做精,把学问做深,管理者有道,领导者有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