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话含义”理论是由牛津大学的一位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有证据表明,格莱斯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构建这一理论的,但是直到1967年,他在威廉·詹姆斯的讲座上演讲时,这一理论才公布于世。它是建立在理想世界的人类交际最一般的规律。通过会话含义的相关原则和准则,可以推导出说话人的意图,并且有利于受话人给予相应的反应,提供相关语境下所需的信息,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达到双方沟通的目的。本文拟对会话含义理论、原则、特征及不足之处进行初步的梳理,尽可能达到简洁、全面、清晰地介绍会话含义理论的目的。 关键词:会话含义;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59-02 一、会话含义理论的提出 会话含义理论的提出是与日常语言哲学家格莱斯的贡献分不开的。他提出了一整套有关言语交际的、以准则为基础的总原则——合作原则。在交际双方为使交际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必须采取互相合作的态度,并带有目的,或者说具有一定的意图的信息,即遵守所谓合作原则。人际交往中,对话双方的内容不可能是有完全毫无关联的话语组成,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或共识才能完成会话的过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合作原则”必然存在着“不合作”的存在可能。在这一点上,语言哲学家格赖斯认为,只要会话人双方有一个最直接的共同目标,那么所有的“不合作”都仅仅只是表面上的,不具备实质效果(即缺失“共同目标”的会话排除在“最一般的情况之外”)。也说明,完全的“不合作”会话不能成功的称之为有意义的话语交流,结果只能是以交际失败而告终。 二、会话含义的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合作原则包括以下四条准则 1.量的准则:量的准则是指要为对方提供适量的信息。如果话语中没有包含对方所需的信息,或少于、超出对方所需的信息则是违反了量的标准。 2.质的准则:质的准则是指所说的话语要是真实的。如果有人间“黄鹤楼建在哪儿?”回答说:“黄鹤楼建在武吕蛇山”,这话是真实的符合质的准则。如果话语中含有不实之词,就是对质的准则的违反。 3.相关准则:相关准则是指所说的话要与话题相关,即要切题。例如:甲:“你贵姓啊!”乙:“我坐汽车来的。”甲:“叫什么名字?”乙:“我肚子不疼。”甲:“家在哪住啊?”乙:“我刚洗完澡。”(摘自:苏文茂《答非所问》)乙答非所问,违反了相关准则。 4.交际时,所说的话如果晦涩难懂则是违反了方式准则。例如:季交恕:“你知道这个消息吗?”方维夏:“什么消息?”季交恕:“蒋介石开刀啦了!”方维夏:“什么病开刀?”季交恕:“你还睡觉!杀人!”(摘自: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例句中“蒋介石开刀啦”一句是有歧义的:可以理解为蒋介石动手术,也可以理解为蒋介石杀人。正是这种歧义,才导致了方维夏的误解。可见,会话含义是说话人在违背合作原则中某一或某些准则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听话人则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进行推导,因为含义不是话语的字面意义。 三、会话含义的主要特征。会话含义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语境依赖性。在言语交际中,含义的产生与理解离不开特定的语境条件。交际所依赖的语境因素或语境知识不是事先确定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哪怕是同一个话语,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会话含义,或不同的话语在相同的语境条件下可能产生相同的会话含义。(2)可取消性。某一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可能产生会话含义,但该含义也可能因为语境因素的变化而消失,因而是可取消的。(3)含义的不可分离性。指某一命题信息在相同的语境条件下可以产生相同的含义,它不会因为话语形式或其中某一词语的不同而改变。(4)可推导性。可推导性指一个话语所隐含的信息是可以推导出来的,其依据就是话语的字面意义、相关的背景信息等语境信息。 四、人际交往的原则 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 1.得体准则。要求说话人减少有损于别人的观点,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多使别人获益。 2.谦虚准则。要求说话人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尽量增加对自己的贬损。 3.一致准则。要求说话人减少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尽量增加与别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4.慷慨准则。要求说话人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尽量增加有损于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要尽量少让白己获益,多使自己吃亏。 5.赞誉准则。要求说话人减少对别人的贬损,尽量增加对别人的赞誉。 6.同情准则。要求说话人减少对别人的反感,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同情。 这些是“礼貌原则”的基本内容。除此之外,列奇还提出了如下原则:反讽原则:为了避免直接批评对方,说话人采取说反话的方式。它不违背礼貌原则,但又能让对方推导其中的反讽意味。逗乐原则:为了表示与对方的亲密关系,说话人可讲一些明显不真实和明显不礼貌的话语。有趣原则:将一些不可预知,从而让对方感兴趣的话语。乐观原则:遇事要乐观,因此讲一些正面的话语。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在哪一个语言集团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礼貌原则应该是存在区别的,而非一概而论。 五、会话含义的产生和推导 格莱斯(1975)在提出“会话含义理论”时指出,会话含义推导模式含有“合作”大原则和其下的四个会话准则。会话含义理论规定,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际需要合作,如果交际双方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那么交际就无法进行。在合作的大前提下,话语超出字面意义的那部分或必须通过推理才能得到的那部分意义,就被称作为“含义”。语言在传递意图的过程涉及下面三个方面,交际只有全部满足这三项条件才算成功。(1)S说了X以在H那里产生R效果;(2)H能识别了S的意图;(3)H对S意图的识别至少部分是H做出R反应的原因。(S=说活人;X=所说的话;H=听活人;R=听话人的反应)也就是说,话语带有意图,意图是听话人做出反应的原因。比如一进屋A对B说:“太热了”,此话的意思不是说话人想让听活人知道热,而是有请听话人打开空调的意图,听话人做出打开空调的动作至少部分是听话人识别了说话人说话的意图。格莱斯把“意图”当成“非自然意义”看待,自然意义是没有原因的意义。比如“乌云密布”意味“大雨将临”。非自然意义指的是人的交际意图、比如英国双层巴士上的售票员用“打铃三次”符号的形式向乘客传递“车已坐满”的意图,格莱斯认为话题传递的是非自然意义或意图。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可以归纳成:假定交际双方都遵守合作总原则,那么遵守会话准则产生一般含义,故意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特殊含义,所谓“故意违反”指的是说话人知道听话人知道说话人违反会话准则是“事出有因”的,具体表述为;总的交际方针:按具体情况、目的和方向进行交际。(1)量准则:把话说足,不要多说。(2)质准则:说真话,即不说假话和无依据的话。(3)关系准则:说相关的话。(4)方式准则:说话要①避免晦涩;②避免歧义;③简明;④有条不紊。一般含义推导的例子(→表示推导的意思):(1)遵守量准则:①你们什么时候开学?9月1日→不是8月31日或9月2日;②遵守Al和A2准则,说话不多不少。(2)遵守质准则:他结婚了吗?→问话人真的不知道他是否结婚了。(3)遵守关系准则:①车没油了;②拐角处有个车库→在车库里能得到汽油。(4)遵守方式准则:她及时刹住了车→她是踩刹车器刹的车。可以看出,会话含义的获取,在一定程度上有点像“价值评判”,如“属实”、“相关”等;对一般含义的界定.在含义理论的早期并未受到重视、格莱斯那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特殊含义”的探讨上。所谓的“特殊含义”也就是违反交际准则。即:违反量准则、违反质准则、违反关系准则、违反方式准则。故意违反交际准则的原因很多。比如病人得了不治之症,医生怕吓着病人也不便把病情对病人开诚布公:请别人做事因要麻烦人,故说话就应该间接和礼貌。在不使人尴尬或不得罪人的情况下,同样也达到了交际目的。 六、合作原则的不足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到“合作”原则虽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广泛的解释力,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明显的不足之处。于是各国学者在“古典”格赖斯理论之后相继提出新的理论,有的进一步以会话含意理论为参照,开拓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学研究的新内容,改造或重构合作原则,有的对合作原则进行新的概括和解释。欧洲大陆的语用学家们还开辟了不同于英美学者的研究途径。 参考文献: [1]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外国语》编辑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摘要:“会话含义”理论是由牛津大学的一位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有证据表明,格莱斯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构建这一理论的,但是直到1967年,他在威廉·詹姆斯的讲座上演讲时,这一理论才公布于世。它是建立在理想世界的人类交际最一般的规律。通过会话含义的相关原则和准则,可以推导出说话人的意图,并且有利于受话人给予相应的反应,提供相关语境下所需的信息,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达到双方沟通的目的。本文拟对会话含义理论、原则、特征及不足之处进行初步的梳理,尽可能达到简洁、全面、清晰地介绍会话含义理论的目的。 关键词:会话含义;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59-02 一、会话含义理论的提出 会话含义理论的提出是与日常语言哲学家格莱斯的贡献分不开的。他提出了一整套有关言语交际的、以准则为基础的总原则——合作原则。在交际双方为使交际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必须采取互相合作的态度,并带有目的,或者说具有一定的意图的信息,即遵守所谓合作原则。人际交往中,对话双方的内容不可能是有完全毫无关联的话语组成,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或共识才能完成会话的过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合作原则”必然存在着“不合作”的存在可能。在这一点上,语言哲学家格赖斯认为,只要会话人双方有一个最直接的共同目标,那么所有的“不合作”都仅仅只是表面上的,不具备实质效果(即缺失“共同目标”的会话排除在“最一般的情况之外”)。也说明,完全的“不合作”会话不能成功的称之为有意义的话语交流,结果只能是以交际失败而告终。 二、会话含义的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合作原则包括以下四条准则 1.量的准则:量的准则是指要为对方提供适量的信息。如果话语中没有包含对方所需的信息,或少于、超出对方所需的信息则是违反了量的标准。 2.质的准则:质的准则是指所说的话语要是真实的。如果有人间“黄鹤楼建在哪儿?”回答说:“黄鹤楼建在武吕蛇山”,这话是真实的符合质的准则。如果话语中含有不实之词,就是对质的准则的违反。 3.相关准则:相关准则是指所说的话要与话题相关,即要切题。例如:甲:“你贵姓啊!”乙:“我坐汽车来的。”甲:“叫什么名字?”乙:“我肚子不疼。”甲:“家在哪住啊?”乙:“我刚洗完澡。”(摘自:苏文茂《答非所问》)乙答非所问,违反了相关准则。 4.交际时,所说的话如果晦涩难懂则是违反了方式准则。例如:季交恕:“你知道这个消息吗?”方维夏:“什么消息?”季交恕:“蒋介石开刀啦了!”方维夏:“什么病开刀?”季交恕:“你还睡觉!杀人!”(摘自: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例句中“蒋介石开刀啦”一句是有歧义的:可以理解为蒋介石动手术,也可以理解为蒋介石杀人。正是这种歧义,才导致了方维夏的误解。可见,会话含义是说话人在违背合作原则中某一或某些准则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听话人则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进行推导,因为含义不是话语的字面意义。 三、会话含义的主要特征。会话含义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语境依赖性。在言语交际中,含义的产生与理解离不开特定的语境条件。交际所依赖的语境因素或语境知识不是事先确定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哪怕是同一个话语,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会话含义,或不同的话语在相同的语境条件下可能产生相同的会话含义。(2)可取消性。某一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可能产生会话含义,但该含义也可能因为语境因素的变化而消失,因而是可取消的。(3)含义的不可分离性。指某一命题信息在相同的语境条件下可以产生相同的含义,它不会因为话语形式或其中某一词语的不同而改变。(4)可推导性。可推导性指一个话语所隐含的信息是可以推导出来的,其依据就是话语的字面意义、相关的背景信息等语境信息。 四、人际交往的原则 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 1.得体准则。要求说话人减少有损于别人的观点,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多使别人获益。 2.谦虚准则。要求说话人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尽量增加对自己的贬损。 3.一致准则。要求说话人减少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尽量增加与别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4.慷慨准则。要求说话人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尽量增加有损于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要尽量少让白己获益,多使自己吃亏。 5.赞誉准则。要求说话人减少对别人的贬损,尽量增加对别人的赞誉。 6.同情准则。要求说话人减少对别人的反感,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同情。 这些是“礼貌原则”的基本内容。除此之外,列奇还提出了如下原则:反讽原则:为了避免直接批评对方,说话人采取说反话的方式。它不违背礼貌原则,但又能让对方推导其中的反讽意味。逗乐原则:为了表示与对方的亲密关系,说话人可讲一些明显不真实和明显不礼貌的话语。有趣原则:将一些不可预知,从而让对方感兴趣的话语。乐观原则:遇事要乐观,因此讲一些正面的话语。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在哪一个语言集团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礼貌原则应该是存在区别的,而非一概而论。 五、会话含义的产生和推导 格莱斯(1975)在提出“会话含义理论”时指出,会话含义推导模式含有“合作”大原则和其下的四个会话准则。会话含义理论规定,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际需要合作,如果交际双方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那么交际就无法进行。在合作的大前提下,话语超出字面意义的那部分或必须通过推理才能得到的那部分意义,就被称作为“含义”。语言在传递意图的过程涉及下面三个方面,交际只有全部满足这三项条件才算成功。(1)S说了X以在H那里产生R效果;(2)H能识别了S的意图;(3)H对S意图的识别至少部分是H做出R反应的原因。(S=说活人;X=所说的话;H=听活人;R=听话人的反应)也就是说,话语带有意图,意图是听话人做出反应的原因。比如一进屋A对B说:“太热了”,此话的意思不是说话人想让听活人知道热,而是有请听话人打开空调的意图,听话人做出打开空调的动作至少部分是听话人识别了说话人说话的意图。格莱斯把“意图”当成“非自然意义”看待,自然意义是没有原因的意义。比如“乌云密布”意味“大雨将临”。非自然意义指的是人的交际意图、比如英国双层巴士上的售票员用“打铃三次”符号的形式向乘客传递“车已坐满”的意图,格莱斯认为话题传递的是非自然意义或意图。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可以归纳成:假定交际双方都遵守合作总原则,那么遵守会话准则产生一般含义,故意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特殊含义,所谓“故意违反”指的是说话人知道听话人知道说话人违反会话准则是“事出有因”的,具体表述为;总的交际方针:按具体情况、目的和方向进行交际。(1)量准则:把话说足,不要多说。(2)质准则:说真话,即不说假话和无依据的话。(3)关系准则:说相关的话。(4)方式准则:说话要①避免晦涩;②避免歧义;③简明;④有条不紊。一般含义推导的例子(→表示推导的意思):(1)遵守量准则:①你们什么时候开学?9月1日→不是8月31日或9月2日;②遵守Al和A2准则,说话不多不少。(2)遵守质准则:他结婚了吗?→问话人真的不知道他是否结婚了。(3)遵守关系准则:①车没油了;②拐角处有个车库→在车库里能得到汽油。(4)遵守方式准则:她及时刹住了车→她是踩刹车器刹的车。可以看出,会话含义的获取,在一定程度上有点像“价值评判”,如“属实”、“相关”等;对一般含义的界定.在含义理论的早期并未受到重视、格莱斯那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特殊含义”的探讨上。所谓的“特殊含义”也就是违反交际准则。即:违反量准则、违反质准则、违反关系准则、违反方式准则。故意违反交际准则的原因很多。比如病人得了不治之症,医生怕吓着病人也不便把病情对病人开诚布公:请别人做事因要麻烦人,故说话就应该间接和礼貌。在不使人尴尬或不得罪人的情况下,同样也达到了交际目的。 六、合作原则的不足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到“合作”原则虽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广泛的解释力,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明显的不足之处。于是各国学者在“古典”格赖斯理论之后相继提出新的理论,有的进一步以会话含意理论为参照,开拓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学研究的新内容,改造或重构合作原则,有的对合作原则进行新的概括和解释。欧洲大陆的语用学家们还开辟了不同于英美学者的研究途径。 参考文献: [1]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外国语》编辑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