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1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是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二. 诵读感知,理清层次。

生齐读课文,思考: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发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情感。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两个段落。

三. 诵读想像,品赏奇景。

生读第1段,思考:

1.在山水游记中,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抓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笔下的小石城山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一个字答。

明确:“奇”。

2.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明确:三个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3.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四. 诵读探究,领悟深情。

面对如此之景,作者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在

第二段通过议论表达联想和情感,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生齐读,思考:

1. 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

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怪。

2. 柳宗元在议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有无,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明确:借题发挥,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与愤懑之情。

3. 本段还有一个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为何这样说?作者不相信这两种说法,那么作者相信什么呢?(小组讨论) 明确: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种说法,表明他并不满足于在游山玩水中优游度日,对这种生活现状他是不满足的,他想摆脱现状;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种说法,那就是他不承认永州只有奇石而没有人才,他觉得永州也有人才,比如说柳宗元自己,他应该到中州实现他的抱负。

4.小结:本文第一段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奇景,第二段是作者由景而发的议论,暗含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和坚守之志。明代著名文论家茅坤评价本文“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在自己的文章中很好地实践了言志载道的主张。

五. 品读意境,深化情感。

1.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2.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这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3.小结: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在第二段因景而生情,而且第一段描绘景物时还融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情感。所以,这篇文章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是:由景生情,融情于景,真正做到了物我相融。

正是言志载道的风格与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将自己的志向和感情投射到景物上,使得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景物不仅停留在自然山水的层面上,这种自然山水包含了作者的志向和感情,而具有了精神文化历史的含量,从而使自然山水向人文山水升华。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是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二. 诵读感知,理清层次。

生齐读课文,思考: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发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情感。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两个段落。

三. 诵读想像,品赏奇景。

生读第1段,思考:

1.在山水游记中,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抓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笔下的小石城山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一个字答。

明确:“奇”。

2.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明确:三个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3.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四. 诵读探究,领悟深情。

面对如此之景,作者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在

第二段通过议论表达联想和情感,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生齐读,思考:

1. 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

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怪。

2. 柳宗元在议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有无,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明确:借题发挥,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与愤懑之情。

3. 本段还有一个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为何这样说?作者不相信这两种说法,那么作者相信什么呢?(小组讨论) 明确: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种说法,表明他并不满足于在游山玩水中优游度日,对这种生活现状他是不满足的,他想摆脱现状;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种说法,那就是他不承认永州只有奇石而没有人才,他觉得永州也有人才,比如说柳宗元自己,他应该到中州实现他的抱负。

4.小结:本文第一段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奇景,第二段是作者由景而发的议论,暗含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和坚守之志。明代著名文论家茅坤评价本文“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在自己的文章中很好地实践了言志载道的主张。

五. 品读意境,深化情感。

1.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2.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这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3.小结: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在第二段因景而生情,而且第一段描绘景物时还融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情感。所以,这篇文章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是:由景生情,融情于景,真正做到了物我相融。

正是言志载道的风格与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将自己的志向和感情投射到景物上,使得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景物不仅停留在自然山水的层面上,这种自然山水包含了作者的志向和感情,而具有了精神文化历史的含量,从而使自然山水向人文山水升华。


相关文章

  • 我的民工哥哥阅读答案
  • 篇一:我的民工哥哥阅读答案 <我的民工哥哥> 李世民 说透了,王小石不是我的亲哥哥,而是小时候同村的一个同辈人. 今年春天,王小石随着一个工程队来到了这座城市,我,就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王小石是个小工,跟着匠人推砖铲沙拉水泥.干活 ...查看


  • 小石城山记教案
  • 小石城山记教案 汉语言文学 纪式为 2007101344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感悟文章遣词造句之美,品味作家笔下的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 体会作者被贬后游历山水触景生情时的 ...查看


  •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2008-09-25 19:56 小石城山记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 ...查看


  • [小石潭记]赏析
  •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鋂潭记><钴鋂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 ...查看


  • 小石潭记浏览题
  • 冲刺阶段必背知识点<小石潭 记>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记是古代的一种 文体 ,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 情操和抱负,或阐述 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二.重点词语: [篁竹] 丛生的竹子 [水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上册[小石潭记]赏析资料长春版
  • 长春版七上<小石潭记>赏析资料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查看


  • 小石潭记知识点打印版
  • 小石潭记知识点汇总 一.重点词翻译 篁竹:竹林 近岸:靠近岸边 尤:特别 清洌:清凉 可:大约 许:来 布:映在 佁然:呆呆的样子 俶尔:忽然 逝:去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斗:像北斗星那样 折:曲折 蛇:像蛇那样 行:蜿蜒前行 明灭:或现 ...查看


  • 小石潭记课文内容理解(4)
  • 小石潭记 一.内容梳理 1.文章第一段"全石以为底"句有什么作用? 答: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2.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 ...查看


  • 云顶石城:铮铮铁骑鸣千古
  • 提起成都东北方向50公里的云顶石城,很多人只把它当作一个景区.诚然,云顶石城高悬云空.山林叠嶂.郁郁葱葱,山下沱江碧波涟漪.鱼跃鸢飞,够得上美景范.但其实,这个著名石城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宋元战争遗址.南宋末年,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