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5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三类:
A 历史阐释题:
观点提炼+阐释说明。如;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
B 历史探讨题:
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C 信息类试题:
解题方法
A 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B 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我的观点 “若何”(怎么样)
③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答题模板
模板:亮明观点:我认同(不认同)此观点,适当说明;对观点论证; 小结。
答案示例一:
观点:我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2分)
论证: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蒸汽机作为一种动力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应用到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70年以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电力一经产生,就引起一场新的工业和社会革命,电力不仅应用于各个行业,而且促进了新的通讯工具的产生,同时引起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电器产品和相关服务娱乐业的出现,人类由此正式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引起了以石油为主的新能源革命和以汽车、飞机为标志的新的交通领域的革命;科学技术也推动了化学工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及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现代工业崛起。(8分)由此可见,科学技术能放大生产力各要素,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分)
C. 信息类试题
分两大类:解读信息并归纳类、提取信息并说明类, 解读信息并归纳类
第一步:审题。(审设问、审要求)
第二步:阅读材料并提取关键信息
(一) 信息归纳类试题
一、信息归纳类试题特点
设问中的行为动词通常为“以„为视角,信息解读”
要求中有“信息充分”“归纳完整”、
二、答题主要思路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加工解读—按照题目要求的角度对解读过的信息进行整合阐释—对所阐释进行归纳,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提取+解读+总结
(二)信息说明类试题
一、信息说明类试题特点
这类试题常以图片、地图、表格的形式出现,呈现史料形式多样性。
设问中的行为动词通常为“提取信息”和“说明”,一般无要求提示。
二、答题主要思路
信息—— “求同、求异、找变化” ——是什么(事实)
说明——阐释、归因、索源——为什么(论证)
(12分)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表一、表二,提取有关中美科技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表一:信息: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2分)说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1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分)
信息:中国,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手工业品和传统手工艺品发达。(2分)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分)
表二:信息:中国、美国均为高新技术。(2分)说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1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1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纵观这5年的高考41题,不难发现每道题目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立意主题,依次是:不同文明之间是相互融合与影响的(2011年);中国近代化的动力类型是外塑基础上的内源型崛起(2012年);行政区划的依据应因时而变,建筑是政治制度文化的一种外显形式(2013年);国共两党及其军队都是抗战的主力,世界近代史亦即全球化的历史(2014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节假日的变化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2015年)。
从以上立意主题不难发现:高考历史命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以多元史观为指导的特点。作为考生,要注重更新史学观念,学会运用新史观解读论证历史,不仅迎合了命制人意图,也往往是点睛之笔。
纵观近5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三类:
A 历史阐释题:
观点提炼+阐释说明。如;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
B 历史探讨题:
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C 信息类试题:
解题方法
A 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B 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我的观点 “若何”(怎么样)
③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答题模板
模板:亮明观点:我认同(不认同)此观点,适当说明;对观点论证; 小结。
答案示例一:
观点:我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2分)
论证: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蒸汽机作为一种动力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应用到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70年以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电力一经产生,就引起一场新的工业和社会革命,电力不仅应用于各个行业,而且促进了新的通讯工具的产生,同时引起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电器产品和相关服务娱乐业的出现,人类由此正式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引起了以石油为主的新能源革命和以汽车、飞机为标志的新的交通领域的革命;科学技术也推动了化学工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及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现代工业崛起。(8分)由此可见,科学技术能放大生产力各要素,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分)
C. 信息类试题
分两大类:解读信息并归纳类、提取信息并说明类, 解读信息并归纳类
第一步:审题。(审设问、审要求)
第二步:阅读材料并提取关键信息
(一) 信息归纳类试题
一、信息归纳类试题特点
设问中的行为动词通常为“以„为视角,信息解读”
要求中有“信息充分”“归纳完整”、
二、答题主要思路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加工解读—按照题目要求的角度对解读过的信息进行整合阐释—对所阐释进行归纳,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提取+解读+总结
(二)信息说明类试题
一、信息说明类试题特点
这类试题常以图片、地图、表格的形式出现,呈现史料形式多样性。
设问中的行为动词通常为“提取信息”和“说明”,一般无要求提示。
二、答题主要思路
信息—— “求同、求异、找变化” ——是什么(事实)
说明——阐释、归因、索源——为什么(论证)
(12分)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表一、表二,提取有关中美科技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表一:信息: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2分)说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1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分)
信息:中国,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手工业品和传统手工艺品发达。(2分)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分)
表二:信息:中国、美国均为高新技术。(2分)说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1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1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纵观这5年的高考41题,不难发现每道题目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立意主题,依次是:不同文明之间是相互融合与影响的(2011年);中国近代化的动力类型是外塑基础上的内源型崛起(2012年);行政区划的依据应因时而变,建筑是政治制度文化的一种外显形式(2013年);国共两党及其军队都是抗战的主力,世界近代史亦即全球化的历史(2014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节假日的变化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2015年)。
从以上立意主题不难发现:高考历史命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以多元史观为指导的特点。作为考生,要注重更新史学观念,学会运用新史观解读论证历史,不仅迎合了命制人意图,也往往是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