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科普类文章之教学
作者:林炳盛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07期
摘 要:科普知识是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话题之一,然而不管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的教师都对科普型文章不知道如何下手,就备课技巧、阅读方法和知识输出三方面谈点看法,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科普类英语阅读;备课技巧;阅读方法;知识输出
科普类题材的英语文章涉及内容广泛,如,计算机技术(Book 2 Unit 3 Computer)、天文地理(Book 3 Unit 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生物医药(Book 6 Unit 3 A healthy life)、机器人(Book 7 Unit 2 Robots)、克隆技术(Book 8 Unit 2 Cloning)、发明创造
(Book 8 Unit 3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等。而且其他话题如“环境”这一话题也和科普紧密关联。科普类英语阅读是高考考查阅读能力的重点,也是难点。然而,教师在处理现行高中课本中涉及科普类的文章时,请扪心自问是不是只是走过场一样把课文教完,然后做一下习题中的几篇阅读材料,对一下答案就草草了事了呢。所以,你教出来的学生对科普类文章束手无策就不足为奇了。下面就如何教好科普类英语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教好科普类英语阅读文章与教师的备课技巧分不开
科普类英文阅读文之所以难不仅是因为内容对考生来说生疏,而且还因为新名词、新术语多,语句长而难懂。即使一些我们挺熟悉的词汇在科普类文章中可能就有新意义,如,family的普通词义是“家”“家庭”“家属”“亲属”,但在动物学、植物学中是“科”的意思,如,animals of the cat family(猫科动物)。即使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科技领域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教师自身素质是第一因素外,备课的充分与否,导入是否有技巧性也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在教学这类文章要求学生和你一起互动时,应该鼓励学生用汉语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可表达的知识面就宽了,知识程度就加深了,这就相应的对英语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一个档次,教师除了掌握必要的英语知识外,对一些学科间的渗透也必须有一定的了
解。例如,我们在教授Book 3 Unit 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时,教师自己对八大行星的英语、汉语以及相关的词,如,
circle,the solar system,astronomy等必须充分掌握,不要临时想不
起来或者讲错,这样就失去学生对于自己的可信性,学生会对你的课嗤之以鼻的,接下来要让学生听你的课那就怪了,更不要说培养他们的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了。我上这课时先给学生说:“I have a dream that I can live in the world forever,do you think it’s possible?”这一句话引起学生用汉语、用英语争先恐后地出起主意来:有的说可以学秦始皇去研制长生不老药,有的
说练太极,一些事先有去预习课文的学生就回答说可以克隆自己,我就抓住那个回答克隆的学生的话题问:“How can I clone another myself”或
“Can you tell me what is cloning?”自然而然地转入我要讲的话题“cloning is a way of making an exact copy of another animal or plant.”我再问:“How can we clone a plant?”接着就谈起早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嫁接、扦插等技术来科隆植物的历史,学生觉得这课很新鲜又是他们本应该知道的知识,不听才怪……你看课
堂不拘一格又不脱离课本,多好是不是?所以这类阅读文兴趣的培养和教师的技能技巧分不开,而认真备课是关键。
二、正确指导学生系统地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
一方面,由于英语教师自身是研究语言的,他们大多数对科
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比较陌生。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科技类文章时往往是一笔带过或采用翻译的方式,只要求学生理解大概的意思,而无法让学生追根溯源去洞悉一些科技奥秘,学生无法体会到探讨科技问题时的愉悦,也就不能主动地拓展自己这方面
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的局限又导致学生阅读时会被一些专业词汇和句式难倒,因此正确指导学生对生词词义进行判断,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分析原文对新发明、新创造、工艺新流程是如何解释、如何定义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生词词义,根据上下文练好“猜”功,不要一味地靠查找词典。教师授课过程中,大多围绕着“感知—识记—理解”的模式进行机械操练,而忽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迁移学科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还应该借助多媒体、模型展示、图示、数字运算等科学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要认真阅读、分析原文对科学发明创造诞生过程的介绍和工艺流程过程的介绍,并且边读边画,建议借助草图帮助教学,最终达到正确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和重视对知识输出的能力
说出来这个环节才是高中英语教程的最终教学目的,教师在处理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常规文体文章时都会处理地很好,可是在处理科技类阅读文时因为比较抽象等原因而觉得没必要做或学生做不来而放弃掉,这是不可取的,换句话说缺了这一环节这节课就是不成功的。所以我建议多采用一些学生和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动手制作、小组讨论、语言游戏等交际性活动。而且,在这过程中,教师只要当好知识的“脚手架”这一角色,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成长、发展、创造,当好与学生并肩战斗的“战友”,与学生共同研究合作,以合作的方式开展的“协同教学”(team-teaching)方式达到师生共同成长,摆脱英语教师孤军奋战的感觉。我曾经在提问学生对Cloning:Where is it leading us?这个问题上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就碰上卡壳现象,凭你怎么鼓励就是没
有学生来互动,后来一了解,发现学生要么怕讲不全面不好意思讲,就是怕讲错被人笑。所以我就采取“协作学习法”,我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允许用汉语发表看法,请班上层次较好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用英语把它们表达出来,我再把它们一句一句地都写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加上适当的连词使它们形成一段完整的文字材料,当然在检查合格后要求学生背下来,从而达到对知识输出的培养,实现原有知识的再构建这一目的。所以,只要肯动脑筋,科普类英语阅读文的知识输出这一环节在“有心”的教师眼中相信只是“纸老虎”一只。
总之,教好科普类英语阅读文从教师角度来讲,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科普类英语的教学性质和目的,遵循科普类英语的教学规律,充分认识科普类英语的特
点,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既要得到“鱼”又学会了“渔”,最终实现从感知学习到灵慧学习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敏,杨秀芬.科技英语阅读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王士先.科普英语阅读文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清市福清港头中学)
高中英语科普类文章之教学
作者:林炳盛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07期
摘 要:科普知识是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话题之一,然而不管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的教师都对科普型文章不知道如何下手,就备课技巧、阅读方法和知识输出三方面谈点看法,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科普类英语阅读;备课技巧;阅读方法;知识输出
科普类题材的英语文章涉及内容广泛,如,计算机技术(Book 2 Unit 3 Computer)、天文地理(Book 3 Unit 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生物医药(Book 6 Unit 3 A healthy life)、机器人(Book 7 Unit 2 Robots)、克隆技术(Book 8 Unit 2 Cloning)、发明创造
(Book 8 Unit 3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等。而且其他话题如“环境”这一话题也和科普紧密关联。科普类英语阅读是高考考查阅读能力的重点,也是难点。然而,教师在处理现行高中课本中涉及科普类的文章时,请扪心自问是不是只是走过场一样把课文教完,然后做一下习题中的几篇阅读材料,对一下答案就草草了事了呢。所以,你教出来的学生对科普类文章束手无策就不足为奇了。下面就如何教好科普类英语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教好科普类英语阅读文章与教师的备课技巧分不开
科普类英文阅读文之所以难不仅是因为内容对考生来说生疏,而且还因为新名词、新术语多,语句长而难懂。即使一些我们挺熟悉的词汇在科普类文章中可能就有新意义,如,family的普通词义是“家”“家庭”“家属”“亲属”,但在动物学、植物学中是“科”的意思,如,animals of the cat family(猫科动物)。即使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科技领域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教师自身素质是第一因素外,备课的充分与否,导入是否有技巧性也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在教学这类文章要求学生和你一起互动时,应该鼓励学生用汉语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可表达的知识面就宽了,知识程度就加深了,这就相应的对英语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一个档次,教师除了掌握必要的英语知识外,对一些学科间的渗透也必须有一定的了
解。例如,我们在教授Book 3 Unit 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时,教师自己对八大行星的英语、汉语以及相关的词,如,
circle,the solar system,astronomy等必须充分掌握,不要临时想不
起来或者讲错,这样就失去学生对于自己的可信性,学生会对你的课嗤之以鼻的,接下来要让学生听你的课那就怪了,更不要说培养他们的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了。我上这课时先给学生说:“I have a dream that I can live in the world forever,do you think it’s possible?”这一句话引起学生用汉语、用英语争先恐后地出起主意来:有的说可以学秦始皇去研制长生不老药,有的
说练太极,一些事先有去预习课文的学生就回答说可以克隆自己,我就抓住那个回答克隆的学生的话题问:“How can I clone another myself”或
“Can you tell me what is cloning?”自然而然地转入我要讲的话题“cloning is a way of making an exact copy of another animal or plant.”我再问:“How can we clone a plant?”接着就谈起早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嫁接、扦插等技术来科隆植物的历史,学生觉得这课很新鲜又是他们本应该知道的知识,不听才怪……你看课
堂不拘一格又不脱离课本,多好是不是?所以这类阅读文兴趣的培养和教师的技能技巧分不开,而认真备课是关键。
二、正确指导学生系统地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
一方面,由于英语教师自身是研究语言的,他们大多数对科
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比较陌生。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科技类文章时往往是一笔带过或采用翻译的方式,只要求学生理解大概的意思,而无法让学生追根溯源去洞悉一些科技奥秘,学生无法体会到探讨科技问题时的愉悦,也就不能主动地拓展自己这方面
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的局限又导致学生阅读时会被一些专业词汇和句式难倒,因此正确指导学生对生词词义进行判断,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分析原文对新发明、新创造、工艺新流程是如何解释、如何定义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生词词义,根据上下文练好“猜”功,不要一味地靠查找词典。教师授课过程中,大多围绕着“感知—识记—理解”的模式进行机械操练,而忽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迁移学科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还应该借助多媒体、模型展示、图示、数字运算等科学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要认真阅读、分析原文对科学发明创造诞生过程的介绍和工艺流程过程的介绍,并且边读边画,建议借助草图帮助教学,最终达到正确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和重视对知识输出的能力
说出来这个环节才是高中英语教程的最终教学目的,教师在处理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常规文体文章时都会处理地很好,可是在处理科技类阅读文时因为比较抽象等原因而觉得没必要做或学生做不来而放弃掉,这是不可取的,换句话说缺了这一环节这节课就是不成功的。所以我建议多采用一些学生和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动手制作、小组讨论、语言游戏等交际性活动。而且,在这过程中,教师只要当好知识的“脚手架”这一角色,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成长、发展、创造,当好与学生并肩战斗的“战友”,与学生共同研究合作,以合作的方式开展的“协同教学”(team-teaching)方式达到师生共同成长,摆脱英语教师孤军奋战的感觉。我曾经在提问学生对Cloning:Where is it leading us?这个问题上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就碰上卡壳现象,凭你怎么鼓励就是没
有学生来互动,后来一了解,发现学生要么怕讲不全面不好意思讲,就是怕讲错被人笑。所以我就采取“协作学习法”,我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允许用汉语发表看法,请班上层次较好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用英语把它们表达出来,我再把它们一句一句地都写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加上适当的连词使它们形成一段完整的文字材料,当然在检查合格后要求学生背下来,从而达到对知识输出的培养,实现原有知识的再构建这一目的。所以,只要肯动脑筋,科普类英语阅读文的知识输出这一环节在“有心”的教师眼中相信只是“纸老虎”一只。
总之,教好科普类英语阅读文从教师角度来讲,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科普类英语的教学性质和目的,遵循科普类英语的教学规律,充分认识科普类英语的特
点,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既要得到“鱼”又学会了“渔”,最终实现从感知学习到灵慧学习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敏,杨秀芬.科技英语阅读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王士先.科普英语阅读文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清市福清港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