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大学英语口语课教学案例

一堂大学英语口语课教学案例

1 教学背景

大学英语是本科生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修完。每周4 学时。旧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修订版)》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口语基本不做要求,没有课堂教学,学期总分不包括口语成绩。为了适应国际形势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英语的实用能力,大力改革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教育部于2004年出台了《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简称《课程要求》)。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课程要求》对口语教学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用日常话题和英国的人士进行交谈,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做简短,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会话策略。”较高要求是:“能够和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较好地掌握会话策略,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事件、理由等,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更高要求是:“能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较为流利、准确地进行对话或讨论,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内容较长、语言稍难的文体或讲话,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校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改革,对大学新生入学时进行了分级考试,分为一级起点、二级起点和三级起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也对他们提出了英语学习与实践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不同层次。体现了《课程要求》中的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要达到的目标。我校大学英语对口语教学也提出了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占课堂教学的25%,并且增加了口试并以10%-15%记入总分。将每周4学时课堂教学改为 2学时(80分钟)课堂教学,2学时自主学习。由于我校连年扩招,改革之后,每位教师每周要上10-12 节课,给5-6个班200-250 学生上课。面对如此大的改革,课时这么少,学生这么多,如何在一个40多学生的班上上好口语课,这是在以往的教学中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是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一个挑战。在最初的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下面的问题:

1. 纪律问题。由于班级大教师很难控制。课堂显得有些混乱。尤其是,

进行小组表演时。

2. 参与问题。由于学生水平不齐, 性格不同,很难调动所有的学生参与,

往往是少数几个人控制了发言或沉默不语。

3. 选题问题。教科书上的讨论题单调,缺少灵活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4. 效率问题。不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布置的任务不是太难就是

简单。

5. 语言表达。在分组活动中,部分学生无话可说或用本族语而不用英语,

小组表演时,念讲稿。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进行了分析和反思。纪律问题除了班级大人数多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如:主题缺乏兴趣,表现单调,缺少挑战,小组表演时,说话不清楚或声音太小,使听的人失去兴趣,没有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参与问题、选题问题、效率问题以及语言表达都是由于没有做充分准备。我发现教师的设计和组织是上好每次口语课的关键。包括任务的布置,课后的准备,课堂表现和评估。根据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决定采用以任务为中心的合作式自主学习方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以对子和小组开展基于主题和任务型的多样化活动,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本学期我担任了05 级5个班200多学生的英语课,学生是2级起点,分别来自法学院、管理学院、政务学院、软件学院、数计学院5 个不同学院的学生。教学地点在东校区语音实验室,每班每周2节课堂教学,隔周一次口语课。口语课上我将每班分成6人一组的活动小组并制定出了一个课堂活动登记表(见Table1)。这是05级法学院214班的部分学生的课堂活动记录。

Table 1

采用了“布置任务(Task)—课后准备(Preparation)—-课堂展示(Presentation)—课堂评估(Evaluation)”的教学步骤。

布置任务(Task):每次课堂口语活动前一周,我选择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选题要有趣并且多样化。说明目的、要求、注意事项以及评估标准。各小组选定主题并确定表现主题的活动形式如:讨论、辩论、访谈、对话、角色扮演、解决问题、小剧、小课题等等。

课后准备(Preparation):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周的准备,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报刊杂志,因特网,以及网上教学资源查找和收集资料(我校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为师生建立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

课堂展示(Presentation):经过一周的准备,在口语课堂上,每个小组给10—15 分钟进行展示和表演。每个小组同时要做出演示的ppt 或文字材料。

课堂评估(Evaluation):小组展示和表演完之后,由同学、教师、个人按照制定的评估标准对小组以及小组的每个成员打分。我制定出了教师和个人细节评分标准见( Table 2 )和同学总体评分标准见( Table 3)。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每个小组都要交上所准备的口语文字材料或ppt演示文稿,并予以保存。

Table 2

Teacher’s and Self’s Analytical Descriptions

for Speaking Assessment

Table 3

2 教学过程

[一次口语案例课]

口语课的前一周综合英语课的主题是关于人权问题,我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了任务。宣布了下周口语活动的主题供各小组选择:

1. Should we make euthanasia legal?

2. Should government make laws to make divorce harder? 3. Should school require students to wear uniform?

4. Should men and women have the equal treatment in getting

employed?

5. Should the public be informed of the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s? 6. Should escalators be installed in every public building for people with

special physical needs?

7. Should smoking be banned in public places? 8. Should capital punishment be abolished?

然后,各小组选出感兴趣的题目,并决定展示的形式和手段。同时我提出要求,如:说话声音要大,不能念讲稿,并把评估标准发给每一位同学, 要求他们认真阅读。

经过一周的准备,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杰作来到课堂。以05级法学院214班的一堂英语口语课为例。全班42人分成7 个小组。一个小组选择了“ Should we make euthanasia legal?” ,表现形式是小剧+法庭辩论。两个小组选了

“Should capital punishment be abolished? ”, 其中一个小组采用了访谈(Talk Show)的形式,另一个是以正方和反方辩论的形式。一个小组选了“Should government make laws to make divorce harder?”,表现形式是角色扮演。两个小组以讨论的形式选了“ Should smoking be banned in public places?”, 一个小组选了“ Should men and women have the equal treatment in getting employed?” 以幽默喜剧的形式。

上课的铃响了,我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着他们的展示。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从学生的表情中我看出了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急于表现。以下是第一小组(吕志双 甘璐 宁娟 叶世峰 刘福玉 区柏成) 就“安乐死(Euthanasia)” 主题进行的15分钟课堂展示。

首先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辆汽车和美丽的风景动画, 三位同学吕志双

(Husband), 宁娟(Wife), 刘福玉(Son)表演了一个小剧:一家人快乐地开车出去野餐,在回家的路上, 一场车祸丈夫受重伤被送到医院,经抢救无效而变成了植物人。由于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 妻子要求医生对丈夫实施了安乐死。 于是丈夫的家人将其告上法庭。接下来电脑屏幕出现了法庭上的场景。 区柏成同学扮演法官(Judge), 宁娟(Wife, the defendant), 叶世峰同学扮演原告人的辩护律师(Defense for the prosecutor),甘璐同学扮演被告人的辩护律师(Defense for the defendant). 于是一场激烈的辩论就展开了。以下是部分摘录。

( W=Wife J=Judge DP=Defense for the prosecutor DD=Defense for the defendant )

J Now, I declare opening the court session. First Let us hear the defendant

explain why she asked the doctor to carry out euthanasia on her husband.

W : When my husband was alive we had made a agreement that if any of us

fell incurable disease, suffered unbearable pain or became vegetable, the other one could ask to carry out euthanasia. So I do not think I am guilty .

DP: But you should know that when people are very sick they can not do

anything themselves. It is hard to tell whether they are willing to take euthanasia or not. You were not sure if your husband really wanted to

die.

So you murdered your husband. Besides, Euthanasia is in direct conflict with religious and ethical tradition . So I think you are guilty.

DD: I don’t think she is guilty. Her husband was badly hurt and lost

unconscious. He became a vegetable. Euthanasia not only relieves the patient’s pain and suffering but also lightens the heavy economic burden of the family. Moreover, people have right to chose how to die.

最后,法官判处被告人无罪。

辩论结束后就进入评估阶段。首先是全班同学根据所制定的整体评估标准的5个方面:Attitude, Cooperation, Preparation, Creativity and Presentation 对该小组的整体表现打分。由于表现新颖独特,准备充分,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合作,同学们打了5分。接下是小组成员根据制定的细节分项评估标准的4个方面:Accuracy, Range, Fluency and coherence 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然后教师做出评估和点评。具体评分见(Table 1)。

3 教师反思

这堂口语课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首先,它体现了以任务为中心的合作型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理念。( Prabbu , 1987) 对任务作了如下定义“要求学生通过思维过程并由教师控制和调剂这个过程而得到结果的活动。”任务型教学法是注重意义的活动,强调学生的语言输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合作为学习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意义协商、思想表达等提供机会。这堂口语课的活动十分活跃,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同学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聪明才智,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有些小组的表现很有创意,如:第一小组的小剧+法庭辩论的形式、第二组的访谈形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能够弥补传统课口语训练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其次,采用“布置任务(Task)—课后准备(Preparation)—-课堂展示(Presentation)—课堂评估(Evaluation)”的教学步骤是行之有效的。学生任务明确,课前做了充分准备,每位同学都是有备而来,避免了冷场沉默的尴尬情形,从而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评估机制刺激和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总之,这是一堂不多见的口语教学的成功案例。但是,我发现了下面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1. 有些小组过分注重ppt 漂亮的画面和表演,忽略了语言信息的输出。 2. 同学评估和自评打分时,标准把握不够严格和准确。 3. 有些同学背讲稿,仍有个别同学念讲稿。 4. 小组上台表演与班级同学互动较少。

5. 班级与班级之间存在着水平,能力,性格差异。 6. 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点评

以上这些问题将在下次口语课中应予以注意并加以改进。

4 学生反馈

这次口语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题为“Your idea about our oral English class”的作文。并在课下与同学进行了交谈,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反馈。下面是从部分学生中摘录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和建议,我把英文译成了中文。

管理学院的李琰同学写到: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生动运用,课堂表演活跃。提高了我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还有交际能力。

法学院的叶世峰同学写到: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较好的为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学生课堂参与机会多。

政务院蔡敏这样写到:课堂表演形式多样,给学生发展自身个性和潜质提供了条件。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

软件学院王俐就口语评估写到:评估标准较为民主,对加强口语起到了激励作用。希望在学生自评这个环节可以做的更好,比如,分小组讨论评分,然后派代表发言指出不足和优点,而不是一哄而起地进行评分。希望小组活动时间可以延长到30分钟,可以给我们更大的发挥空间。

数计学院张婷写到:口语评估不应只给个分数,希望能指出大家口语中的问题和英语口语交际的方法。

中美节日的探究——一次大学英语口语课教学案例

1 教学背景

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学生每周共4个学时,在大学一二年级修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呼唤新的大学英语教育和教学改革,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简称《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达到《课程要求》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我校大学英语教学部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了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新生入学参加分级考试,分别编入一级起点、二级起点或三级起点班。并且因地制宜地采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每周4个学时中课堂教学2学时(80分钟),每班40-45人,在多媒体课室或语音室上课, 主要进行课本中重点知识的讲授以及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操练;自主学习2学时,由学生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语言技能的掌握,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实践,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这也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合作学习的研究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拉文(R. E. Slavin,1991)认为,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小组(group)或小团队(team)中展开学习,互相帮助,来学习某些学科性材料。科恩(E. G. Cohen,1994)为合作学习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这种小组要足够小,以便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而且,学生们是在没有教

师直接、即时的管理的情况下来进行学习。” 对于小组的人数,研究者一般都认为以4~6人为宜。

大学英语每个教学班的人数都在40到45人之间,考虑到班级人数,我将每个班分为八组,这样每个小组就是五到六个人。本学期我担任的是05级五个班的大学英语,学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专业:艺术设计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学、电子政务和工商管理。五个班都是二级起点班,也就是说,大一第一学期他们已经修完了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册,这学期的课本是本系列教程的第三册。在每周2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综合教程和听说教程,隔周进行一次与课文内容和主题相关的口语活动。在最初的口语教学中,我曾给学生当堂布置任务,给学生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以对子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

1. 在讨论中部分学生频繁地使用母语而非英语,无法有效地利用课堂时

间进行语言实践。

2. 讨论后的发言或词不达意或言之无物。

3. 发言往往被部分同学所控制,或者出现冷场。

4. 小组讨论后又要每个小组进行陈述,时间严重不足。

对于上述问题,经过反思和分析我发现了症结之所在:频繁地使用母语,一方面是学生词汇量不够所致,更重要的是要在10-15分钟内经过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母语思维和交流当然更方便快捷,于是学生“急功近利”。发言词不达意或言之无物是由于词汇量的欠缺和相关知识信息的欠缺导致无话可说。冷场或只有部分同学发言是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性格不同,水平低的同学难以在短时间内整理好自己的发言内容,性格内向的同学又往往缺乏主动发言的勇气。这种种原因,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于是,我对自己的教学模式作了一些改动:根据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每单元的主题,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课后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课堂上每个小组派一至两个发言人进行陈述。发言人必须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2 教学过程

综合教程第五单元的主课文即Text A 的题目是Writing Three Thank-You Letters。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Alex Haley served in the Coast Guard during World War II. On an especially lonely day to be at sea—Thanksgiving Day—he began to give serious thought to a holiday that has become, for many Americans, a day of overeating and watching endless games of football. Haley decided to celebrate the true meaning of Thanksgiving by writing three very special letters.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背景知识:Thanksgiving Day. 如果不了解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书上虽然有一点注解,但是过于简单。如果由我来讲,学生的印象必然不深,很多时候可能还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几经思考,我决定由学生自己来讲。这个问题定下来了,又有一个问题了,这一个单元与课文内容和主题相关的活动怎么设计呢?回头再看看本单元的大标题:How to Celebrate Holidays,我受到了启发。对呀,中西方有各自不同的节日不同的风俗,虽说近年来不少西方的节日也涌入中国,商家们更是为了生意会以“爆炒”的方式“庆祝”这样的节日,比如象圣诞节、情人节等。可是学生对于西方的节日到底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就是对于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又了解多少呢?一门语言,不可能脱离其文化而独立存在。文化知

识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为赋予了文化内涵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对,这次的活动,就来一次节日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节日信息,课堂上再进行交流和展示,从中了解一些中西方文化。可中西方的节日那么多,选择哪些节日呢?如果完全由学生自己去选择,势必会出现太杂太乱的情况。几经考虑,我将范围限定在中美两国,各筛选了四个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准备。为防止多个小组选一个节日或有的节日没有被选的情况,在前一节课上就让各个小组选好自己的节日,明确任务。这八个节日分别是: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Lantern Festival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hanksgiving Day Christmas Halloween

St. Valentine's Day

各小组选定节日后,我为下周的口语课假设了一个情景:下周我们要举办一个中美传统节日的研讨会,与会者一半来自中国一半来自美国,你们将分别介绍各自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别忘了你们是自己所选定的节日的专家,除了介绍该节日的来历、庆祝方式、风俗习惯、特色食品等相关内容外,还要准备回答其他与会者提出的相关问题。大家一听自己是某个节日问题的专家,都会心地笑了,看来这次不好好准备是不行了。另外,我对他们还做了一些具体的要求:首先,在课后的准备过程中,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要相互沟通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其次,每个小组都要借助多媒体来展示,并且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出。

这里以工商管理班为例。经过一周的准备,学生们带着各自的作品来到了课堂。上课的铃声还未敲响,大家就已全部各就各位。当我试探性地问是否可以提前开始上课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Yeah!” 看得出,他们的心中和我一样充满了期待,期待展示自己的杰作,也期待分享同学的作品。八个节日八个组,哪个组先展示哪个组后展示,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在我作了简单的开场白后,他们的展示就开始了。下面是介绍Halloween的小组的展示:

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个FLASH动画——几个闪着鬼火的pumpkin lanterns(南瓜灯笼)。然后一个大大的“Halloween”徐徐进入屏幕。该小组发言人开始了对该节日的介绍。

“On October 31 of each year, there‟s a festival called Halloween,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Eve of All Saints‟. The westerners believe that every year on that night, the souls of the dead will visit the earth. So they also call „Halloween‟ „the Ghost‟s Day‟. In the countries of the west, such as America, Canada and England, children there will trick or treat from door to door.” PPT的背景是一张动物卡通抱着一个巨大的pumpkin lantern的图片,上面写着“Happy Halloween”。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customs for Halloween: trick or treat, wearing mask, carving the pumpkin and the rest. Halloween is a good time for children to play as much as they like. On that day, they can‟t help putting on their colorful costumes and strange masks to go out to play, with a pumpkin lantern in their hands.” 屏幕上出现了几个带着面具的人的图片,有的面目狰狞、有的幽默滑稽。

“Halloween originated as a celebration connected with evil spirits. Witches flying on broomsticks with black cats, ghosts, goblins and skeletons have all evolved as symbols of Halloween. They are popular trick-or-treat costumes and decorations for greeting cards and windows. Black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Halloween colors, probably because Halloween festivals and traditions took place at night. In the weeks before October 31, Americans decorate windows of houses and schools with

silhouettes of witches and black cats. ” 屏幕上跳出了一些相关图片,分别是:witches flying on broomsticks,ghosts, goblins, black cats 以及 skeletons。

“Pumpkins are also a symbol of Halloween. The pumpkin is an orange-colored squash, and orange has become the other traditional Halloween color. Carving

pumpkins into jack-o‟-lanterns is a Halloween custom dating back to Ireland. Today jack-o‟-lanterns in the windows of a house on Halloween night let costumed children know that there are goodies waiting if they knock and say „Trick or Treat!‟ ” 又是几个挖空并刻成人面形状的pumpkin lantern,即jack-o‟-lanterns。

既然做pumpkin lantern是Halloween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那么怎么做呢?发言人没有忘记告诉观众:

Step 1 Buy a pumpkin.

Step 2 Cut off the top of the pumpkin and scoop out the flesh. Step 3 Draw your lantern's design onto the paper first. Step 4 Draw your design onto the skin of the pumpkin. Step 5 Cut out the mouth, nose and eyes. Step 6 Light the pumpkin with a candle.

每一步都配有相应的图片,让人一目了然。

最后,该发言人在一首名为“Halloween”的英文歌曲中结束了他的节日展示,我要求下面的同学就他的展示提问,教室里却一片安静,我只好自己提问:“You mentioned that carving pumpkins into jack-o‟-lanterns is a Halloween custom dating back to Ireland. Can you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it? Why are pumpkin lanterns called jack-o‟-lanterns?” 对于这个问题,发言人显然没有准备,还是组里另外一个同学解了他的围:“A legend grew up about a man named Jack who was so stingy that he was not allowed into heaven when he died, because he was a miser. He couldn't enter hell either because he had played jokes on the devil. As a result, Jack had to walk the earth with his lantern until Judgment Day.” 听完他的陈述,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哦”了一声,有些同学还不断地点头。

有人带了头,后面同学的发言就更积极踊跃了。每一组的PPT都是图文并茂,有的组还找来了与本节日相关的音乐。比如介绍端午节的组,在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时不忘配上屈原的画像,介绍节日风俗时给观众呈现了一些赛龙舟的图片,而对于端午节的传统特色食品粽子的介绍更是引得观看的同学恨不能马上吃到。Christmas小组在做陈述时,就播放Silent Night作为背景音乐,让大家在平静祥和的音乐中感受节日的气氛。介绍Thanksgiving Day的小组认为,我们的中秋节与Thanksgiving Day有着相似的性质。在介绍西方的情人节时,发言人还拿中国的元宵节进行对比,认为我们正在慢慢地远离自己的传统,这是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的。

每个组介绍完自己的节日后,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1. What other Chinese or western festivals do you know?

2. Which festivals do you like better, Chinese festivals or western ones? Why? 3. What kind of roles do holidays play in people‟s life?

4. Are holidays a good time to express gratitude? What holidays are the most

appropriate?

这是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略加思考就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个问题自由发表意见。以下是他们的一些观点:

“Mother‟s Day, Father‟s Day, New Year‟s Day, May Day, April Fool‟s Day.”一个同学一口气报出了好几个Day。

“Qing Ming Jie, Chong Yang Jie, Dong Zhi.”一个同学一着急,干脆全用汉语。下面有些同学会心一笑,对于有些节日的英文表达他们还不甚了了,该同学的问题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呢?

“I like Chinese festivals better because we are Chinese. By celebrating the

Chinese festivals we can know more about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custom.”

“Personally I lik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But with the opening up of China, the Chinese ar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Western events, especially the young people who have forgotten many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Just a few young people still cheris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It is a pity.”

“Holidays offer a good opportunity for a family reunion. And people have more time to visit friends and relatives. I will go home in the coming week-long holidays.”

“Holidays make it possible for people to take some days off from their work and relax.”

“People can take advantage of festivals to go traveling.”

“Holidays are indeed a good time to express gratitude. I usually call my mother or send a greeting card to her on Mother‟s Day to express my love and gratitude.”

“We can also do these things on Father‟s Day. I mean we can send a greeting card or call back home on Father‟s Day to express our love and gratitude to our father.”

“I think Thanksgiving Day offers us a good opportunity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others, because that is what the word „thanksgiving‟ suggests—„giving thanks‟. But unfortunately it seems not so popular in China.”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意犹未尽,连平时比较沉默的同学也开始积极踊跃地发言,但是下课的铃声早已敲响,我不得不狠狠心打断了他们的讨论,布置了下周的学习内容,结束了这次口语课。

3 教师反思

总的说来,这节英语口语活动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首先,对节日的探究激发了学生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启迪了他们的思维。学生们从几个中美传统节日中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在语言学习中学习文化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对于文化的敏感性。很多同学课后要求拷贝其它组的PPT以便课后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美国社会学家G. R. Tucker 和W. E. Lambet认为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 “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

心的想了解其它民族的兴趣和动力……, 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其次,它较好地体现了“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型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理念。每个小组围绕任务进行分工合作,通过网络搜集、筛选、整理、加工材料,进行合作型自主学习,教师只作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者、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体现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一目标。学生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使得他们的presentation更加生动、直观和形象。

再次,它将课堂内外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学生有明确的任务提前进行准备,就可以有备而来,避免了词不达意、言之无物甚至无话可说的尴尬,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增强了学生英语口语的信心。

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1. 有些同学过分依赖所准备的文字材料,完全照着材料从头到尾地读。有

些同学显然对材料没有完全消化吸收,遇到生词竟然无法正确发音。 2. 台上做presentation 的同学和台下同学缺乏互动。虽然我在一开始就强

调台下的同学在听和看时要积极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但做出反响者寥寥无几。

3. 有限的时间和繁重的任务仍然存在着矛盾。在有限的两节课八十分钟内

八个组要介绍八个节日,时间上显得捉襟见肘。

4. 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个别组将任务推给发言人,其他小组成员则“事不

关己,高高挂起”。

5. 有的发言人声音不够宏亮发音不够清晰,影响了下面同学听讲的兴趣。

4 学生反馈

课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交流,征询他们对于这节课的感受和想法,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反馈。有些同学以email的形式给我发来了他们的真切感受和诚恳的建议,这里摘录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见:

刘旭岚(电子政务):我觉得那堂课上得挺不错的,每组都介绍了大量的信息,可以了解更多课外知识,而且课堂气氛很好,既学到知识,又记忆深刻。同学自己找资料,互相借鉴学习吸收,课堂气氛又不会太闷。

谈梦洁(工商管理): 首先,那节课采取了老师给出节日,然后同学们通过上网搜索、查阅资料等途径自行收集材料做成PPT,然后进行展示的形式,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但了解了很多中美的节日,还了解了许多相关的文化,而且在和同学们一起合作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很大的乐趣。其次,把做好的PPT向全班展示,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这使得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了英语口语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再次,一个人收集的资料毕竟是有限的,这个上课的形式,让大家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共享资源,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收获到更多。

再说一些建议吧。有同学认为老师限定了具体的节日使其不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节日来做展示,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也有同学觉得那些节日都太一般化了,特别是中国的节日,缺乏特殊性。其实搞一些比较特别的节日,更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做起来也需要查更多的资料,更能促进学习。还有就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来一次模拟节日,让大家亲身感受节日的气氛,在玩中学习英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就更好了。

茹春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Actually, I think that clas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American festivals was the best one we had last semester. I remembered each group had had very good presentations. And during the class, we enjoyed the beautiful pictures and wonderful music. Above all, I think we learned a lot about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order to prepare it well each member of each group had to search for much information. We went through many websites and magazines. By doing these, we thought more and knew more. And because each group prepared for different festivals, we could learn much more from each other. In a word, I think that teaching model is good. Besides, I think if we could watch some movies about the western custom, the class would be livelier!

沙敏(行政管理学):我觉得这节课老师让我们自主地通过自己(团队)的搜集与了解介绍各个节日,不但让我们对节日的庆祝方式有较系统和较深入的理解,也增强了我们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对中西文化习俗差异的了解。但是我觉得老师应该在各个小组演示完PPT之后再布置我们写一篇总结性的作文,主题我认为应该是关于对中西方不同的节日庆祝方式的思考,当然其它合适的也可以,只要可以让我们学生去思考去总结的就可以,写这样的作文我觉得是对我们的一次挑战,当然对我们也有较大的帮助。

汪金华(行政管理学):1. 促进了自主学习, 扩大了知识面。那堂课之前, 我们每个小组都做了一个关于节日的PPT, 通过自己查找资料, 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了解了更多关于节日的信息, 深深地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2. 此课启迪了我们的思维。比如, 我们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就会去反思: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这种差异说明了什么, 以及哪个文化更好一点。结果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流失。3. 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因为这个PPT是由小组的成员共同完成的,必然会增强我们的协调能力和团队意识,这对我们的未来很有好处。4. 课后,我有一种想写thank-you letters的冲动,这说明你的课深深的触及了我的内心,我觉得这才是你上课最成功的地方。

唐展图 (电子政务):首先, 我觉得那节课是我最难忘的, 因为那节课是我作为我组的代表去发表演讲的。这是我第一次演讲, 很紧张, 但之前我做了很多的工作: 上网收集资料, 问同学意见, 做PPT。感觉很好, 感到这种学习是主动的, 而且可以发挥到自己的优点。其次,这种上去演讲的方式也很好。因为我觉得应该还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同学, 其实他们很想去发言, 但缺少勇气。这种“任命”的方式, 可以起到“强迫”的作用。也是这样我踏出了第一步,使我后来敢在课堂上发言了。

黎焕然(艺术设计学): 首先,让每一个小组都做一个关于中美传统节日的作业,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其次,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中美一些传统节日的历史与风俗。但是,我也想提几点意见:1. 老师限定了几个节日,对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了一定影响。2. 学生普遍热情不大高,PPT都是临时赶出来的,没有发掘出更深层次的意义。3. 学生很少加入个人的主观感情,对节日的介绍都是一些大家所熟悉的内容,没有把学生的热情激活。我想,如果非要在限定的几个节日里面选择,是不是可以也限定每个小组的讲述内容必须涉及到哪几个方面,让大家主攻几个方向。又或者完全不布置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充分发挥想象,然后再向大家展示最后的成果。

于鹏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首先,大家的形式还是太单一了,因为大家似乎都做PPT,只有一个组做了FLASH。现在想想自己当时完全可以做一个短

剧,或者表演个有关节日传统的小品,当时还是有点太懒了。其次,在介绍节日时大家都是在读幻灯片的内容,这样似乎没有任何意义。我觉得是不是应该让学生说点幻灯片外的东西,然后问问其他在听的人,这样让大家都紧张一点。

吴婷(行政管理学):我们都认为这种方式很好。每个小组专门负责一个节日,不用搜集每个节日的资料,既减轻了我们的查找工作,又能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节日、不同的风俗民情,对西方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为对自己负责的那个节日(任务)作了挺多的搜寻工作,上网啊,查找相关资料啊,做了很多的准备,所以对本小组演示的节日了解很多。而对别的节日,只是大概听了一下,只了解点皮毛。而我觉得我们是有必要对中国、西方的节日有一个比较深的了解,并对两者的不同文化底蕴有透彻的认识,而不能只停留在了解的基础上。

王永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 让学生介绍一个节日,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这无疑让我们有了更多见识,搜索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当然词汇的扩充是最重要的。2. 做那样的作业也许会花很多时间,但是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和认真准备,我想这对于我们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因为经常做这样的作业,我们小组还成立了“tea & coffee”工作室,虽然没什么作为,但是这证明作业引起了我们的足够重视。3. 我想提一点建议,那就是在我们做完介绍和演示以后您能不能像其他班的老师一样当场给出这个小组此次作业的评分,这样小组之间有了竞争和压力学习和作业会更好。

一堂大学英语口语课教学案例

1 教学背景

大学英语是本科生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修完。每周4 学时。旧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修订版)》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口语基本不做要求,没有课堂教学,学期总分不包括口语成绩。为了适应国际形势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英语的实用能力,大力改革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教育部于2004年出台了《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简称《课程要求》)。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课程要求》对口语教学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用日常话题和英国的人士进行交谈,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做简短,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会话策略。”较高要求是:“能够和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较好地掌握会话策略,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事件、理由等,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更高要求是:“能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较为流利、准确地进行对话或讨论,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内容较长、语言稍难的文体或讲话,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校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改革,对大学新生入学时进行了分级考试,分为一级起点、二级起点和三级起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也对他们提出了英语学习与实践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不同层次。体现了《课程要求》中的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要达到的目标。我校大学英语对口语教学也提出了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占课堂教学的25%,并且增加了口试并以10%-15%记入总分。将每周4学时课堂教学改为 2学时(80分钟)课堂教学,2学时自主学习。由于我校连年扩招,改革之后,每位教师每周要上10-12 节课,给5-6个班200-250 学生上课。面对如此大的改革,课时这么少,学生这么多,如何在一个40多学生的班上上好口语课,这是在以往的教学中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是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一个挑战。在最初的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下面的问题:

1. 纪律问题。由于班级大教师很难控制。课堂显得有些混乱。尤其是,

进行小组表演时。

2. 参与问题。由于学生水平不齐, 性格不同,很难调动所有的学生参与,

往往是少数几个人控制了发言或沉默不语。

3. 选题问题。教科书上的讨论题单调,缺少灵活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4. 效率问题。不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布置的任务不是太难就是

简单。

5. 语言表达。在分组活动中,部分学生无话可说或用本族语而不用英语,

小组表演时,念讲稿。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进行了分析和反思。纪律问题除了班级大人数多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如:主题缺乏兴趣,表现单调,缺少挑战,小组表演时,说话不清楚或声音太小,使听的人失去兴趣,没有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参与问题、选题问题、效率问题以及语言表达都是由于没有做充分准备。我发现教师的设计和组织是上好每次口语课的关键。包括任务的布置,课后的准备,课堂表现和评估。根据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决定采用以任务为中心的合作式自主学习方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以对子和小组开展基于主题和任务型的多样化活动,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本学期我担任了05 级5个班200多学生的英语课,学生是2级起点,分别来自法学院、管理学院、政务学院、软件学院、数计学院5 个不同学院的学生。教学地点在东校区语音实验室,每班每周2节课堂教学,隔周一次口语课。口语课上我将每班分成6人一组的活动小组并制定出了一个课堂活动登记表(见Table1)。这是05级法学院214班的部分学生的课堂活动记录。

Table 1

采用了“布置任务(Task)—课后准备(Preparation)—-课堂展示(Presentation)—课堂评估(Evaluation)”的教学步骤。

布置任务(Task):每次课堂口语活动前一周,我选择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选题要有趣并且多样化。说明目的、要求、注意事项以及评估标准。各小组选定主题并确定表现主题的活动形式如:讨论、辩论、访谈、对话、角色扮演、解决问题、小剧、小课题等等。

课后准备(Preparation):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周的准备,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报刊杂志,因特网,以及网上教学资源查找和收集资料(我校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为师生建立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

课堂展示(Presentation):经过一周的准备,在口语课堂上,每个小组给10—15 分钟进行展示和表演。每个小组同时要做出演示的ppt 或文字材料。

课堂评估(Evaluation):小组展示和表演完之后,由同学、教师、个人按照制定的评估标准对小组以及小组的每个成员打分。我制定出了教师和个人细节评分标准见( Table 2 )和同学总体评分标准见( Table 3)。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每个小组都要交上所准备的口语文字材料或ppt演示文稿,并予以保存。

Table 2

Teacher’s and Self’s Analytical Descriptions

for Speaking Assessment

Table 3

2 教学过程

[一次口语案例课]

口语课的前一周综合英语课的主题是关于人权问题,我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了任务。宣布了下周口语活动的主题供各小组选择:

1. Should we make euthanasia legal?

2. Should government make laws to make divorce harder? 3. Should school require students to wear uniform?

4. Should men and women have the equal treatment in getting

employed?

5. Should the public be informed of the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s? 6. Should escalators be installed in every public building for people with

special physical needs?

7. Should smoking be banned in public places? 8. Should capital punishment be abolished?

然后,各小组选出感兴趣的题目,并决定展示的形式和手段。同时我提出要求,如:说话声音要大,不能念讲稿,并把评估标准发给每一位同学, 要求他们认真阅读。

经过一周的准备,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杰作来到课堂。以05级法学院214班的一堂英语口语课为例。全班42人分成7 个小组。一个小组选择了“ Should we make euthanasia legal?” ,表现形式是小剧+法庭辩论。两个小组选了

“Should capital punishment be abolished? ”, 其中一个小组采用了访谈(Talk Show)的形式,另一个是以正方和反方辩论的形式。一个小组选了“Should government make laws to make divorce harder?”,表现形式是角色扮演。两个小组以讨论的形式选了“ Should smoking be banned in public places?”, 一个小组选了“ Should men and women have the equal treatment in getting employed?” 以幽默喜剧的形式。

上课的铃响了,我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着他们的展示。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从学生的表情中我看出了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急于表现。以下是第一小组(吕志双 甘璐 宁娟 叶世峰 刘福玉 区柏成) 就“安乐死(Euthanasia)” 主题进行的15分钟课堂展示。

首先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辆汽车和美丽的风景动画, 三位同学吕志双

(Husband), 宁娟(Wife), 刘福玉(Son)表演了一个小剧:一家人快乐地开车出去野餐,在回家的路上, 一场车祸丈夫受重伤被送到医院,经抢救无效而变成了植物人。由于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 妻子要求医生对丈夫实施了安乐死。 于是丈夫的家人将其告上法庭。接下来电脑屏幕出现了法庭上的场景。 区柏成同学扮演法官(Judge), 宁娟(Wife, the defendant), 叶世峰同学扮演原告人的辩护律师(Defense for the prosecutor),甘璐同学扮演被告人的辩护律师(Defense for the defendant). 于是一场激烈的辩论就展开了。以下是部分摘录。

( W=Wife J=Judge DP=Defense for the prosecutor DD=Defense for the defendant )

J Now, I declare opening the court session. First Let us hear the defendant

explain why she asked the doctor to carry out euthanasia on her husband.

W : When my husband was alive we had made a agreement that if any of us

fell incurable disease, suffered unbearable pain or became vegetable, the other one could ask to carry out euthanasia. So I do not think I am guilty .

DP: But you should know that when people are very sick they can not do

anything themselves. It is hard to tell whether they are willing to take euthanasia or not. You were not sure if your husband really wanted to

die.

So you murdered your husband. Besides, Euthanasia is in direct conflict with religious and ethical tradition . So I think you are guilty.

DD: I don’t think she is guilty. Her husband was badly hurt and lost

unconscious. He became a vegetable. Euthanasia not only relieves the patient’s pain and suffering but also lightens the heavy economic burden of the family. Moreover, people have right to chose how to die.

最后,法官判处被告人无罪。

辩论结束后就进入评估阶段。首先是全班同学根据所制定的整体评估标准的5个方面:Attitude, Cooperation, Preparation, Creativity and Presentation 对该小组的整体表现打分。由于表现新颖独特,准备充分,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合作,同学们打了5分。接下是小组成员根据制定的细节分项评估标准的4个方面:Accuracy, Range, Fluency and coherence 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然后教师做出评估和点评。具体评分见(Table 1)。

3 教师反思

这堂口语课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首先,它体现了以任务为中心的合作型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理念。( Prabbu , 1987) 对任务作了如下定义“要求学生通过思维过程并由教师控制和调剂这个过程而得到结果的活动。”任务型教学法是注重意义的活动,强调学生的语言输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合作为学习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意义协商、思想表达等提供机会。这堂口语课的活动十分活跃,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同学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聪明才智,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有些小组的表现很有创意,如:第一小组的小剧+法庭辩论的形式、第二组的访谈形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能够弥补传统课口语训练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其次,采用“布置任务(Task)—课后准备(Preparation)—-课堂展示(Presentation)—课堂评估(Evaluation)”的教学步骤是行之有效的。学生任务明确,课前做了充分准备,每位同学都是有备而来,避免了冷场沉默的尴尬情形,从而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评估机制刺激和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总之,这是一堂不多见的口语教学的成功案例。但是,我发现了下面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1. 有些小组过分注重ppt 漂亮的画面和表演,忽略了语言信息的输出。 2. 同学评估和自评打分时,标准把握不够严格和准确。 3. 有些同学背讲稿,仍有个别同学念讲稿。 4. 小组上台表演与班级同学互动较少。

5. 班级与班级之间存在着水平,能力,性格差异。 6. 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点评

以上这些问题将在下次口语课中应予以注意并加以改进。

4 学生反馈

这次口语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题为“Your idea about our oral English class”的作文。并在课下与同学进行了交谈,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反馈。下面是从部分学生中摘录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和建议,我把英文译成了中文。

管理学院的李琰同学写到: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生动运用,课堂表演活跃。提高了我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还有交际能力。

法学院的叶世峰同学写到: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较好的为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学生课堂参与机会多。

政务院蔡敏这样写到:课堂表演形式多样,给学生发展自身个性和潜质提供了条件。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

软件学院王俐就口语评估写到:评估标准较为民主,对加强口语起到了激励作用。希望在学生自评这个环节可以做的更好,比如,分小组讨论评分,然后派代表发言指出不足和优点,而不是一哄而起地进行评分。希望小组活动时间可以延长到30分钟,可以给我们更大的发挥空间。

数计学院张婷写到:口语评估不应只给个分数,希望能指出大家口语中的问题和英语口语交际的方法。

中美节日的探究——一次大学英语口语课教学案例

1 教学背景

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学生每周共4个学时,在大学一二年级修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呼唤新的大学英语教育和教学改革,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简称《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达到《课程要求》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我校大学英语教学部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了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新生入学参加分级考试,分别编入一级起点、二级起点或三级起点班。并且因地制宜地采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每周4个学时中课堂教学2学时(80分钟),每班40-45人,在多媒体课室或语音室上课, 主要进行课本中重点知识的讲授以及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操练;自主学习2学时,由学生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语言技能的掌握,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实践,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这也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合作学习的研究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拉文(R. E. Slavin,1991)认为,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小组(group)或小团队(team)中展开学习,互相帮助,来学习某些学科性材料。科恩(E. G. Cohen,1994)为合作学习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这种小组要足够小,以便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而且,学生们是在没有教

师直接、即时的管理的情况下来进行学习。” 对于小组的人数,研究者一般都认为以4~6人为宜。

大学英语每个教学班的人数都在40到45人之间,考虑到班级人数,我将每个班分为八组,这样每个小组就是五到六个人。本学期我担任的是05级五个班的大学英语,学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专业:艺术设计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学、电子政务和工商管理。五个班都是二级起点班,也就是说,大一第一学期他们已经修完了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册,这学期的课本是本系列教程的第三册。在每周2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综合教程和听说教程,隔周进行一次与课文内容和主题相关的口语活动。在最初的口语教学中,我曾给学生当堂布置任务,给学生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以对子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

1. 在讨论中部分学生频繁地使用母语而非英语,无法有效地利用课堂时

间进行语言实践。

2. 讨论后的发言或词不达意或言之无物。

3. 发言往往被部分同学所控制,或者出现冷场。

4. 小组讨论后又要每个小组进行陈述,时间严重不足。

对于上述问题,经过反思和分析我发现了症结之所在:频繁地使用母语,一方面是学生词汇量不够所致,更重要的是要在10-15分钟内经过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母语思维和交流当然更方便快捷,于是学生“急功近利”。发言词不达意或言之无物是由于词汇量的欠缺和相关知识信息的欠缺导致无话可说。冷场或只有部分同学发言是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性格不同,水平低的同学难以在短时间内整理好自己的发言内容,性格内向的同学又往往缺乏主动发言的勇气。这种种原因,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于是,我对自己的教学模式作了一些改动:根据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每单元的主题,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课后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课堂上每个小组派一至两个发言人进行陈述。发言人必须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2 教学过程

综合教程第五单元的主课文即Text A 的题目是Writing Three Thank-You Letters。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Alex Haley served in the Coast Guard during World War II. On an especially lonely day to be at sea—Thanksgiving Day—he began to give serious thought to a holiday that has become, for many Americans, a day of overeating and watching endless games of football. Haley decided to celebrate the true meaning of Thanksgiving by writing three very special letters.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背景知识:Thanksgiving Day. 如果不了解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书上虽然有一点注解,但是过于简单。如果由我来讲,学生的印象必然不深,很多时候可能还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几经思考,我决定由学生自己来讲。这个问题定下来了,又有一个问题了,这一个单元与课文内容和主题相关的活动怎么设计呢?回头再看看本单元的大标题:How to Celebrate Holidays,我受到了启发。对呀,中西方有各自不同的节日不同的风俗,虽说近年来不少西方的节日也涌入中国,商家们更是为了生意会以“爆炒”的方式“庆祝”这样的节日,比如象圣诞节、情人节等。可是学生对于西方的节日到底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就是对于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又了解多少呢?一门语言,不可能脱离其文化而独立存在。文化知

识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为赋予了文化内涵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对,这次的活动,就来一次节日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节日信息,课堂上再进行交流和展示,从中了解一些中西方文化。可中西方的节日那么多,选择哪些节日呢?如果完全由学生自己去选择,势必会出现太杂太乱的情况。几经考虑,我将范围限定在中美两国,各筛选了四个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准备。为防止多个小组选一个节日或有的节日没有被选的情况,在前一节课上就让各个小组选好自己的节日,明确任务。这八个节日分别是: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Lantern Festival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hanksgiving Day Christmas Halloween

St. Valentine's Day

各小组选定节日后,我为下周的口语课假设了一个情景:下周我们要举办一个中美传统节日的研讨会,与会者一半来自中国一半来自美国,你们将分别介绍各自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别忘了你们是自己所选定的节日的专家,除了介绍该节日的来历、庆祝方式、风俗习惯、特色食品等相关内容外,还要准备回答其他与会者提出的相关问题。大家一听自己是某个节日问题的专家,都会心地笑了,看来这次不好好准备是不行了。另外,我对他们还做了一些具体的要求:首先,在课后的准备过程中,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要相互沟通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其次,每个小组都要借助多媒体来展示,并且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出。

这里以工商管理班为例。经过一周的准备,学生们带着各自的作品来到了课堂。上课的铃声还未敲响,大家就已全部各就各位。当我试探性地问是否可以提前开始上课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Yeah!” 看得出,他们的心中和我一样充满了期待,期待展示自己的杰作,也期待分享同学的作品。八个节日八个组,哪个组先展示哪个组后展示,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在我作了简单的开场白后,他们的展示就开始了。下面是介绍Halloween的小组的展示:

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个FLASH动画——几个闪着鬼火的pumpkin lanterns(南瓜灯笼)。然后一个大大的“Halloween”徐徐进入屏幕。该小组发言人开始了对该节日的介绍。

“On October 31 of each year, there‟s a festival called Halloween,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Eve of All Saints‟. The westerners believe that every year on that night, the souls of the dead will visit the earth. So they also call „Halloween‟ „the Ghost‟s Day‟. In the countries of the west, such as America, Canada and England, children there will trick or treat from door to door.” PPT的背景是一张动物卡通抱着一个巨大的pumpkin lantern的图片,上面写着“Happy Halloween”。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customs for Halloween: trick or treat, wearing mask, carving the pumpkin and the rest. Halloween is a good time for children to play as much as they like. On that day, they can‟t help putting on their colorful costumes and strange masks to go out to play, with a pumpkin lantern in their hands.” 屏幕上出现了几个带着面具的人的图片,有的面目狰狞、有的幽默滑稽。

“Halloween originated as a celebration connected with evil spirits. Witches flying on broomsticks with black cats, ghosts, goblins and skeletons have all evolved as symbols of Halloween. They are popular trick-or-treat costumes and decorations for greeting cards and windows. Black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Halloween colors, probably because Halloween festivals and traditions took place at night. In the weeks before October 31, Americans decorate windows of houses and schools with

silhouettes of witches and black cats. ” 屏幕上跳出了一些相关图片,分别是:witches flying on broomsticks,ghosts, goblins, black cats 以及 skeletons。

“Pumpkins are also a symbol of Halloween. The pumpkin is an orange-colored squash, and orange has become the other traditional Halloween color. Carving

pumpkins into jack-o‟-lanterns is a Halloween custom dating back to Ireland. Today jack-o‟-lanterns in the windows of a house on Halloween night let costumed children know that there are goodies waiting if they knock and say „Trick or Treat!‟ ” 又是几个挖空并刻成人面形状的pumpkin lantern,即jack-o‟-lanterns。

既然做pumpkin lantern是Halloween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那么怎么做呢?发言人没有忘记告诉观众:

Step 1 Buy a pumpkin.

Step 2 Cut off the top of the pumpkin and scoop out the flesh. Step 3 Draw your lantern's design onto the paper first. Step 4 Draw your design onto the skin of the pumpkin. Step 5 Cut out the mouth, nose and eyes. Step 6 Light the pumpkin with a candle.

每一步都配有相应的图片,让人一目了然。

最后,该发言人在一首名为“Halloween”的英文歌曲中结束了他的节日展示,我要求下面的同学就他的展示提问,教室里却一片安静,我只好自己提问:“You mentioned that carving pumpkins into jack-o‟-lanterns is a Halloween custom dating back to Ireland. Can you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it? Why are pumpkin lanterns called jack-o‟-lanterns?” 对于这个问题,发言人显然没有准备,还是组里另外一个同学解了他的围:“A legend grew up about a man named Jack who was so stingy that he was not allowed into heaven when he died, because he was a miser. He couldn't enter hell either because he had played jokes on the devil. As a result, Jack had to walk the earth with his lantern until Judgment Day.” 听完他的陈述,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哦”了一声,有些同学还不断地点头。

有人带了头,后面同学的发言就更积极踊跃了。每一组的PPT都是图文并茂,有的组还找来了与本节日相关的音乐。比如介绍端午节的组,在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时不忘配上屈原的画像,介绍节日风俗时给观众呈现了一些赛龙舟的图片,而对于端午节的传统特色食品粽子的介绍更是引得观看的同学恨不能马上吃到。Christmas小组在做陈述时,就播放Silent Night作为背景音乐,让大家在平静祥和的音乐中感受节日的气氛。介绍Thanksgiving Day的小组认为,我们的中秋节与Thanksgiving Day有着相似的性质。在介绍西方的情人节时,发言人还拿中国的元宵节进行对比,认为我们正在慢慢地远离自己的传统,这是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的。

每个组介绍完自己的节日后,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1. What other Chinese or western festivals do you know?

2. Which festivals do you like better, Chinese festivals or western ones? Why? 3. What kind of roles do holidays play in people‟s life?

4. Are holidays a good time to express gratitude? What holidays are the most

appropriate?

这是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略加思考就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个问题自由发表意见。以下是他们的一些观点:

“Mother‟s Day, Father‟s Day, New Year‟s Day, May Day, April Fool‟s Day.”一个同学一口气报出了好几个Day。

“Qing Ming Jie, Chong Yang Jie, Dong Zhi.”一个同学一着急,干脆全用汉语。下面有些同学会心一笑,对于有些节日的英文表达他们还不甚了了,该同学的问题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呢?

“I like Chinese festivals better because we are Chinese. By celebrating the

Chinese festivals we can know more about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custom.”

“Personally I lik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But with the opening up of China, the Chinese ar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Western events, especially the young people who have forgotten many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Just a few young people still cheris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It is a pity.”

“Holidays offer a good opportunity for a family reunion. And people have more time to visit friends and relatives. I will go home in the coming week-long holidays.”

“Holidays make it possible for people to take some days off from their work and relax.”

“People can take advantage of festivals to go traveling.”

“Holidays are indeed a good time to express gratitude. I usually call my mother or send a greeting card to her on Mother‟s Day to express my love and gratitude.”

“We can also do these things on Father‟s Day. I mean we can send a greeting card or call back home on Father‟s Day to express our love and gratitude to our father.”

“I think Thanksgiving Day offers us a good opportunity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others, because that is what the word „thanksgiving‟ suggests—„giving thanks‟. But unfortunately it seems not so popular in China.”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意犹未尽,连平时比较沉默的同学也开始积极踊跃地发言,但是下课的铃声早已敲响,我不得不狠狠心打断了他们的讨论,布置了下周的学习内容,结束了这次口语课。

3 教师反思

总的说来,这节英语口语活动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首先,对节日的探究激发了学生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启迪了他们的思维。学生们从几个中美传统节日中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在语言学习中学习文化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对于文化的敏感性。很多同学课后要求拷贝其它组的PPT以便课后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美国社会学家G. R. Tucker 和W. E. Lambet认为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 “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

心的想了解其它民族的兴趣和动力……, 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其次,它较好地体现了“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型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理念。每个小组围绕任务进行分工合作,通过网络搜集、筛选、整理、加工材料,进行合作型自主学习,教师只作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者、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体现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一目标。学生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使得他们的presentation更加生动、直观和形象。

再次,它将课堂内外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学生有明确的任务提前进行准备,就可以有备而来,避免了词不达意、言之无物甚至无话可说的尴尬,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增强了学生英语口语的信心。

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1. 有些同学过分依赖所准备的文字材料,完全照着材料从头到尾地读。有

些同学显然对材料没有完全消化吸收,遇到生词竟然无法正确发音。 2. 台上做presentation 的同学和台下同学缺乏互动。虽然我在一开始就强

调台下的同学在听和看时要积极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但做出反响者寥寥无几。

3. 有限的时间和繁重的任务仍然存在着矛盾。在有限的两节课八十分钟内

八个组要介绍八个节日,时间上显得捉襟见肘。

4. 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个别组将任务推给发言人,其他小组成员则“事不

关己,高高挂起”。

5. 有的发言人声音不够宏亮发音不够清晰,影响了下面同学听讲的兴趣。

4 学生反馈

课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交流,征询他们对于这节课的感受和想法,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反馈。有些同学以email的形式给我发来了他们的真切感受和诚恳的建议,这里摘录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见:

刘旭岚(电子政务):我觉得那堂课上得挺不错的,每组都介绍了大量的信息,可以了解更多课外知识,而且课堂气氛很好,既学到知识,又记忆深刻。同学自己找资料,互相借鉴学习吸收,课堂气氛又不会太闷。

谈梦洁(工商管理): 首先,那节课采取了老师给出节日,然后同学们通过上网搜索、查阅资料等途径自行收集材料做成PPT,然后进行展示的形式,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但了解了很多中美的节日,还了解了许多相关的文化,而且在和同学们一起合作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很大的乐趣。其次,把做好的PPT向全班展示,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这使得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了英语口语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再次,一个人收集的资料毕竟是有限的,这个上课的形式,让大家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共享资源,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收获到更多。

再说一些建议吧。有同学认为老师限定了具体的节日使其不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节日来做展示,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也有同学觉得那些节日都太一般化了,特别是中国的节日,缺乏特殊性。其实搞一些比较特别的节日,更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做起来也需要查更多的资料,更能促进学习。还有就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来一次模拟节日,让大家亲身感受节日的气氛,在玩中学习英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就更好了。

茹春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Actually, I think that clas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American festivals was the best one we had last semester. I remembered each group had had very good presentations. And during the class, we enjoyed the beautiful pictures and wonderful music. Above all, I think we learned a lot about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order to prepare it well each member of each group had to search for much information. We went through many websites and magazines. By doing these, we thought more and knew more. And because each group prepared for different festivals, we could learn much more from each other. In a word, I think that teaching model is good. Besides, I think if we could watch some movies about the western custom, the class would be livelier!

沙敏(行政管理学):我觉得这节课老师让我们自主地通过自己(团队)的搜集与了解介绍各个节日,不但让我们对节日的庆祝方式有较系统和较深入的理解,也增强了我们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对中西文化习俗差异的了解。但是我觉得老师应该在各个小组演示完PPT之后再布置我们写一篇总结性的作文,主题我认为应该是关于对中西方不同的节日庆祝方式的思考,当然其它合适的也可以,只要可以让我们学生去思考去总结的就可以,写这样的作文我觉得是对我们的一次挑战,当然对我们也有较大的帮助。

汪金华(行政管理学):1. 促进了自主学习, 扩大了知识面。那堂课之前, 我们每个小组都做了一个关于节日的PPT, 通过自己查找资料, 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了解了更多关于节日的信息, 深深地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2. 此课启迪了我们的思维。比如, 我们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就会去反思: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这种差异说明了什么, 以及哪个文化更好一点。结果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流失。3. 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因为这个PPT是由小组的成员共同完成的,必然会增强我们的协调能力和团队意识,这对我们的未来很有好处。4. 课后,我有一种想写thank-you letters的冲动,这说明你的课深深的触及了我的内心,我觉得这才是你上课最成功的地方。

唐展图 (电子政务):首先, 我觉得那节课是我最难忘的, 因为那节课是我作为我组的代表去发表演讲的。这是我第一次演讲, 很紧张, 但之前我做了很多的工作: 上网收集资料, 问同学意见, 做PPT。感觉很好, 感到这种学习是主动的, 而且可以发挥到自己的优点。其次,这种上去演讲的方式也很好。因为我觉得应该还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同学, 其实他们很想去发言, 但缺少勇气。这种“任命”的方式, 可以起到“强迫”的作用。也是这样我踏出了第一步,使我后来敢在课堂上发言了。

黎焕然(艺术设计学): 首先,让每一个小组都做一个关于中美传统节日的作业,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其次,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中美一些传统节日的历史与风俗。但是,我也想提几点意见:1. 老师限定了几个节日,对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了一定影响。2. 学生普遍热情不大高,PPT都是临时赶出来的,没有发掘出更深层次的意义。3. 学生很少加入个人的主观感情,对节日的介绍都是一些大家所熟悉的内容,没有把学生的热情激活。我想,如果非要在限定的几个节日里面选择,是不是可以也限定每个小组的讲述内容必须涉及到哪几个方面,让大家主攻几个方向。又或者完全不布置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充分发挥想象,然后再向大家展示最后的成果。

于鹏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首先,大家的形式还是太单一了,因为大家似乎都做PPT,只有一个组做了FLASH。现在想想自己当时完全可以做一个短

剧,或者表演个有关节日传统的小品,当时还是有点太懒了。其次,在介绍节日时大家都是在读幻灯片的内容,这样似乎没有任何意义。我觉得是不是应该让学生说点幻灯片外的东西,然后问问其他在听的人,这样让大家都紧张一点。

吴婷(行政管理学):我们都认为这种方式很好。每个小组专门负责一个节日,不用搜集每个节日的资料,既减轻了我们的查找工作,又能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节日、不同的风俗民情,对西方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为对自己负责的那个节日(任务)作了挺多的搜寻工作,上网啊,查找相关资料啊,做了很多的准备,所以对本小组演示的节日了解很多。而对别的节日,只是大概听了一下,只了解点皮毛。而我觉得我们是有必要对中国、西方的节日有一个比较深的了解,并对两者的不同文化底蕴有透彻的认识,而不能只停留在了解的基础上。

王永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 让学生介绍一个节日,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这无疑让我们有了更多见识,搜索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当然词汇的扩充是最重要的。2. 做那样的作业也许会花很多时间,但是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和认真准备,我想这对于我们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因为经常做这样的作业,我们小组还成立了“tea & coffee”工作室,虽然没什么作为,但是这证明作业引起了我们的足够重视。3. 我想提一点建议,那就是在我们做完介绍和演示以后您能不能像其他班的老师一样当场给出这个小组此次作业的评分,这样小组之间有了竞争和压力学习和作业会更好。


相关文章

  • 一堂多媒体英语阅读课
  • 一堂多媒体英语阅读课 作者姓名:金蓓蕾 内容摘要:本文以高中英语课文阅读课为题材,通过课文导入(warming up),读前准备阶段(pre-reading)和课文阅读阶段fast reading(skimming)和detailed re ...查看


  • 小学英语新教师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 小学英语新教师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近几年,我县各小学引进了不少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大大地壮大了英语教师队伍,为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他们有活力.干劲十足.精力充沛且思想活跃,可塑性很强,他们带着美好的理想和对工作的幻想步入工作单位 ...查看


  • [金克木: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阅读答案
  • 金克木: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张建安 1939年,湖南大学文学院急需法文教师,到处寻找,但没有合适的人选.英文老师陈世骧推荐:"我有个朋友,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法文水平很高,可以当法文老师." 陈世骧推荐的是金克木.论学 ...查看


  • 金克木: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中新网
  • 金克木: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2011年04月21日 14:5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2)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金克木: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张建安 到湖南大学教法文1939年,湖南大学文学院急需法文教师,到处寻 ...查看


  • 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 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作者:孙力维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3年第09期 [摘要]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英语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呈多样化发展.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通过实际的英语教 ...查看


  • 讲授法真的不合时宜了吗
  •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被批得体无完肤.教师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重视讲授法教学的可取之处.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情分析等因素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英 ...查看


  • 初中英语评课稿范文(共7篇)
  • 篇一:初中英语评课稿范文 初中英语评课稿范文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参加这个"初中英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活动.首先我要感谢两位执教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两堂精彩的展示课,还要感谢董老师和王老师给了我这样一个 ...查看


  • 初中英语评课稿vYs@wPKI0
  • 初中英语评课稿 ***老师的这一堂课是一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英语课.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 ...查看


  •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支教jyh
  • 支持教育,体悟生活 机电学院 050710202 姜一华 [摘要]:炎热的暑假,火热的心情,这个暑假因为有了社会实践不再寻常,不是在家吃喝玩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是真正去体验生活,实践自我价值.这次社会实践我本着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体悟教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