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课堂实录
课前游戏
上课之前,我拿出两块压得平整的橡皮泥放在展示台上,然后让一个学生到台前,先让她在左边这块橡皮泥上轻轻地按了一个手印,然后再在右边的橡皮泥上用力地按一个手印,让他同学们观察两块橡皮上手印的不同。学生马上就看出一块橡皮泥上的手印浅,另一块手印深。然后老师问:“为什么两个手印会深浅不一呢?”学生的意见很一致,都说这因为用力不一样,按得轻,手印就浅,按得重,手印就深。我总结说:“是的,同学们分析得很对,手印的深浅是和用力的程度相对应的,用力按,手印就深,轻轻按,手印就浅。同学们,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分析得也很对,相信今天的这节课你们一定能学得非常好!”
一、图片导入,认识骆驼,引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我打开课件,出示一组沙漠中骆驼的图片,问学生:“孩子们,认识它吗?”学生兴奋地齐声说:“认识,骆驼。”我接着说:“对,这是骆驼。咱们看图片上,骆驼长得很高,脖子很长,背上有驼峰,能储存食物,能坚持三四十天都不吃东西,它的脚掌很厚,踩进沙子里能很快拔出……骆驼的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在沙漠里生活,它能帮助人们带路、报警、托东西,因此骆驼就成了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有一个商人,就常用骆驼来帮他运送货物,可是有一天,他不小心把骆驼给弄丢了,怎么办呢?”我故意顿了一下,期待地看着大家,不知是谁轻轻地说:“找骆驼。”我紧接着说:“对,赶紧找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找骆驼》。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书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写完后,学生齐读一遍。教师强调:“骆驼”的“驼”本来是第四声,但是在这里应该是轻声,然后示范,让学生再读一遍。
二、初读感知 检查预习
我指名两竖列的同学论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有两个学生出现掉字的现象,一个学生把“藏”读成翘舌音,教师及时予以纠正。还有一个学生把“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读成“你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多了一个字。其他没有读错的现象。接着我出示这一课的生字词“骆驼、跛脚、驮蜜、忿忿、啃过、究竟”指名另外两横排的同学开火车读。学生们都能够读得准确。读完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正好有个同学提问:“跛脚”是什么意思。我正要解释,有个男生举手说:“我知道。”我就让这名男生先解释。他说:“跛脚就是脚瘸了。”我笑着说:“是这个意思,谁能到台上表演一下跛脚走路的
样子。”学生嘻嘻笑,有几个男生想上台但又缩回去了。我鼓励第一排的一个小个子男生上台走一走,他笑着在讲台上一瘸一拐地走了一趟,下面的同学大笑。我问:“为什么跛脚的人走路是这样啊?”同学七嘴八舌地说,意见不一,我说:“因为那只跛脚走路用不上力,那只健康的脚就要承受身体的大部分重量,所以走路就成这个样子,一边轻一边重。” 检查完后,我问:“同学们,你们已经读过课文了,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说着,我出示多媒体出示提示句,让学生根据提示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学生们看着提示语“《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 )一只骆驼,向老人( ),经老人( ),( )骆驼的事。”来回答。学生思考后,我指名举手的几个学生先说,他们都能把大意说出来。有的说:《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丢了 )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经老人(指导 ),(最后找回 )骆驼的事。有的说:《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走丢了)一只骆驼,向老人( 询问),经老人( 指点),(找到)骆驼的事。只要意思对,我都予以鼓励。
三、再读课文 精确理解
(一)讨论理解问题一: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我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度边圈出走失骆驼的特点,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同学们都低头阅读思考,圈圈画画,有的还读出了声音,很小。很快的,就有学生举手要求回答问题,举手的人多起来,我开始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的学生是直接把关键词读出来,有的干脆就把原句读出来,都能找到,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键词:
左脚有点跛
左边驼蜜 右边驼米
缺一颗牙齿
由于这一部分人物对话课本中没有提示语,我想让学生弄清楚老人和商人的话之后,再让全体同学分角色来朗读人物对话,以教室中心线为准,坐在左侧的同学读商人的话,右侧的同学读老人的话。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的1—8自然段。我就让同学们读得比较有感情,疑问的语气和商人肯定的语气都能把握得比较好。
过渡语:我问:孩子们,老人知道的这样清楚,他肯定知道骆驼在哪,是吗?学生齐答:“不是!”我故作惊讶:“不可能!一定知道。”学生大生说:“不知道。”我说:“知道得这样详细却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一定是想把人家的骆驼藏起来了想占为己有。如果你是商人,
《找骆驼》课堂实录
课前游戏
上课之前,我拿出两块压得平整的橡皮泥放在展示台上,然后让一个学生到台前,先让她在左边这块橡皮泥上轻轻地按了一个手印,然后再在右边的橡皮泥上用力地按一个手印,让他同学们观察两块橡皮上手印的不同。学生马上就看出一块橡皮泥上的手印浅,另一块手印深。然后老师问:“为什么两个手印会深浅不一呢?”学生的意见很一致,都说这因为用力不一样,按得轻,手印就浅,按得重,手印就深。我总结说:“是的,同学们分析得很对,手印的深浅是和用力的程度相对应的,用力按,手印就深,轻轻按,手印就浅。同学们,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分析得也很对,相信今天的这节课你们一定能学得非常好!”
一、图片导入,认识骆驼,引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我打开课件,出示一组沙漠中骆驼的图片,问学生:“孩子们,认识它吗?”学生兴奋地齐声说:“认识,骆驼。”我接着说:“对,这是骆驼。咱们看图片上,骆驼长得很高,脖子很长,背上有驼峰,能储存食物,能坚持三四十天都不吃东西,它的脚掌很厚,踩进沙子里能很快拔出……骆驼的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在沙漠里生活,它能帮助人们带路、报警、托东西,因此骆驼就成了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有一个商人,就常用骆驼来帮他运送货物,可是有一天,他不小心把骆驼给弄丢了,怎么办呢?”我故意顿了一下,期待地看着大家,不知是谁轻轻地说:“找骆驼。”我紧接着说:“对,赶紧找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找骆驼》。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书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写完后,学生齐读一遍。教师强调:“骆驼”的“驼”本来是第四声,但是在这里应该是轻声,然后示范,让学生再读一遍。
二、初读感知 检查预习
我指名两竖列的同学论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有两个学生出现掉字的现象,一个学生把“藏”读成翘舌音,教师及时予以纠正。还有一个学生把“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读成“你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多了一个字。其他没有读错的现象。接着我出示这一课的生字词“骆驼、跛脚、驮蜜、忿忿、啃过、究竟”指名另外两横排的同学开火车读。学生们都能够读得准确。读完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正好有个同学提问:“跛脚”是什么意思。我正要解释,有个男生举手说:“我知道。”我就让这名男生先解释。他说:“跛脚就是脚瘸了。”我笑着说:“是这个意思,谁能到台上表演一下跛脚走路的
样子。”学生嘻嘻笑,有几个男生想上台但又缩回去了。我鼓励第一排的一个小个子男生上台走一走,他笑着在讲台上一瘸一拐地走了一趟,下面的同学大笑。我问:“为什么跛脚的人走路是这样啊?”同学七嘴八舌地说,意见不一,我说:“因为那只跛脚走路用不上力,那只健康的脚就要承受身体的大部分重量,所以走路就成这个样子,一边轻一边重。” 检查完后,我问:“同学们,你们已经读过课文了,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说着,我出示多媒体出示提示句,让学生根据提示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学生们看着提示语“《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 )一只骆驼,向老人( ),经老人( ),( )骆驼的事。”来回答。学生思考后,我指名举手的几个学生先说,他们都能把大意说出来。有的说:《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丢了 )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经老人(指导 ),(最后找回 )骆驼的事。有的说:《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走丢了)一只骆驼,向老人( 询问),经老人( 指点),(找到)骆驼的事。只要意思对,我都予以鼓励。
三、再读课文 精确理解
(一)讨论理解问题一: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我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度边圈出走失骆驼的特点,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同学们都低头阅读思考,圈圈画画,有的还读出了声音,很小。很快的,就有学生举手要求回答问题,举手的人多起来,我开始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的学生是直接把关键词读出来,有的干脆就把原句读出来,都能找到,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键词:
左脚有点跛
左边驼蜜 右边驼米
缺一颗牙齿
由于这一部分人物对话课本中没有提示语,我想让学生弄清楚老人和商人的话之后,再让全体同学分角色来朗读人物对话,以教室中心线为准,坐在左侧的同学读商人的话,右侧的同学读老人的话。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的1—8自然段。我就让同学们读得比较有感情,疑问的语气和商人肯定的语气都能把握得比较好。
过渡语:我问:孩子们,老人知道的这样清楚,他肯定知道骆驼在哪,是吗?学生齐答:“不是!”我故作惊讶:“不可能!一定知道。”学生大生说:“不知道。”我说:“知道得这样详细却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一定是想把人家的骆驼藏起来了想占为己有。如果你是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