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找骆驼教学实录

《找骆驼》课堂实录

课前游戏

上课之前,我拿出两块压得平整的橡皮泥放在展示台上,然后让一个学生到台前,先让她在左边这块橡皮泥上轻轻地按了一个手印,然后再在右边的橡皮泥上用力地按一个手印,让他同学们观察两块橡皮上手印的不同。学生马上就看出一块橡皮泥上的手印浅,另一块手印深。然后老师问:“为什么两个手印会深浅不一呢?”学生的意见很一致,都说这因为用力不一样,按得轻,手印就浅,按得重,手印就深。我总结说:“是的,同学们分析得很对,手印的深浅是和用力的程度相对应的,用力按,手印就深,轻轻按,手印就浅。同学们,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分析得也很对,相信今天的这节课你们一定能学得非常好!”

一、图片导入,认识骆驼,引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我打开课件,出示一组沙漠中骆驼的图片,问学生:“孩子们,认识它吗?”学生兴奋地齐声说:“认识,骆驼。”我接着说:“对,这是骆驼。咱们看图片上,骆驼长得很高,脖子很长,背上有驼峰,能储存食物,能坚持三四十天都不吃东西,它的脚掌很厚,踩进沙子里能很快拔出……骆驼的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在沙漠里生活,它能帮助人们带路、报警、托东西,因此骆驼就成了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有一个商人,就常用骆驼来帮他运送货物,可是有一天,他不小心把骆驼给弄丢了,怎么办呢?”我故意顿了一下,期待地看着大家,不知是谁轻轻地说:“找骆驼。”我紧接着说:“对,赶紧找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找骆驼》。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书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写完后,学生齐读一遍。教师强调:“骆驼”的“驼”本来是第四声,但是在这里应该是轻声,然后示范,让学生再读一遍。

二、初读感知 检查预习

我指名两竖列的同学论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有两个学生出现掉字的现象,一个学生把“藏”读成翘舌音,教师及时予以纠正。还有一个学生把“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读成“你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多了一个字。其他没有读错的现象。接着我出示这一课的生字词“骆驼、跛脚、驮蜜、忿忿、啃过、究竟”指名另外两横排的同学开火车读。学生们都能够读得准确。读完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正好有个同学提问:“跛脚”是什么意思。我正要解释,有个男生举手说:“我知道。”我就让这名男生先解释。他说:“跛脚就是脚瘸了。”我笑着说:“是这个意思,谁能到台上表演一下跛脚走路的

样子。”学生嘻嘻笑,有几个男生想上台但又缩回去了。我鼓励第一排的一个小个子男生上台走一走,他笑着在讲台上一瘸一拐地走了一趟,下面的同学大笑。我问:“为什么跛脚的人走路是这样啊?”同学七嘴八舌地说,意见不一,我说:“因为那只跛脚走路用不上力,那只健康的脚就要承受身体的大部分重量,所以走路就成这个样子,一边轻一边重。” 检查完后,我问:“同学们,你们已经读过课文了,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说着,我出示多媒体出示提示句,让学生根据提示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学生们看着提示语“《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 )一只骆驼,向老人( ),经老人( ),( )骆驼的事。”来回答。学生思考后,我指名举手的几个学生先说,他们都能把大意说出来。有的说:《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丢了 )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经老人(指导 ),(最后找回 )骆驼的事。有的说:《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走丢了)一只骆驼,向老人( 询问),经老人( 指点),(找到)骆驼的事。只要意思对,我都予以鼓励。

三、再读课文 精确理解

(一)讨论理解问题一: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我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度边圈出走失骆驼的特点,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同学们都低头阅读思考,圈圈画画,有的还读出了声音,很小。很快的,就有学生举手要求回答问题,举手的人多起来,我开始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的学生是直接把关键词读出来,有的干脆就把原句读出来,都能找到,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键词:

左脚有点跛

左边驼蜜 右边驼米

缺一颗牙齿

由于这一部分人物对话课本中没有提示语,我想让学生弄清楚老人和商人的话之后,再让全体同学分角色来朗读人物对话,以教室中心线为准,坐在左侧的同学读商人的话,右侧的同学读老人的话。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的1—8自然段。我就让同学们读得比较有感情,疑问的语气和商人肯定的语气都能把握得比较好。

过渡语:我问:孩子们,老人知道的这样清楚,他肯定知道骆驼在哪,是吗?学生齐答:“不是!”我故作惊讶:“不可能!一定知道。”学生大生说:“不知道。”我说:“知道得这样详细却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一定是想把人家的骆驼藏起来了想占为己有。如果你是商人,

《找骆驼》课堂实录

课前游戏

上课之前,我拿出两块压得平整的橡皮泥放在展示台上,然后让一个学生到台前,先让她在左边这块橡皮泥上轻轻地按了一个手印,然后再在右边的橡皮泥上用力地按一个手印,让他同学们观察两块橡皮上手印的不同。学生马上就看出一块橡皮泥上的手印浅,另一块手印深。然后老师问:“为什么两个手印会深浅不一呢?”学生的意见很一致,都说这因为用力不一样,按得轻,手印就浅,按得重,手印就深。我总结说:“是的,同学们分析得很对,手印的深浅是和用力的程度相对应的,用力按,手印就深,轻轻按,手印就浅。同学们,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分析得也很对,相信今天的这节课你们一定能学得非常好!”

一、图片导入,认识骆驼,引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我打开课件,出示一组沙漠中骆驼的图片,问学生:“孩子们,认识它吗?”学生兴奋地齐声说:“认识,骆驼。”我接着说:“对,这是骆驼。咱们看图片上,骆驼长得很高,脖子很长,背上有驼峰,能储存食物,能坚持三四十天都不吃东西,它的脚掌很厚,踩进沙子里能很快拔出……骆驼的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在沙漠里生活,它能帮助人们带路、报警、托东西,因此骆驼就成了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有一个商人,就常用骆驼来帮他运送货物,可是有一天,他不小心把骆驼给弄丢了,怎么办呢?”我故意顿了一下,期待地看着大家,不知是谁轻轻地说:“找骆驼。”我紧接着说:“对,赶紧找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找骆驼》。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书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写完后,学生齐读一遍。教师强调:“骆驼”的“驼”本来是第四声,但是在这里应该是轻声,然后示范,让学生再读一遍。

二、初读感知 检查预习

我指名两竖列的同学论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有两个学生出现掉字的现象,一个学生把“藏”读成翘舌音,教师及时予以纠正。还有一个学生把“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读成“你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多了一个字。其他没有读错的现象。接着我出示这一课的生字词“骆驼、跛脚、驮蜜、忿忿、啃过、究竟”指名另外两横排的同学开火车读。学生们都能够读得准确。读完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正好有个同学提问:“跛脚”是什么意思。我正要解释,有个男生举手说:“我知道。”我就让这名男生先解释。他说:“跛脚就是脚瘸了。”我笑着说:“是这个意思,谁能到台上表演一下跛脚走路的

样子。”学生嘻嘻笑,有几个男生想上台但又缩回去了。我鼓励第一排的一个小个子男生上台走一走,他笑着在讲台上一瘸一拐地走了一趟,下面的同学大笑。我问:“为什么跛脚的人走路是这样啊?”同学七嘴八舌地说,意见不一,我说:“因为那只跛脚走路用不上力,那只健康的脚就要承受身体的大部分重量,所以走路就成这个样子,一边轻一边重。” 检查完后,我问:“同学们,你们已经读过课文了,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说着,我出示多媒体出示提示句,让学生根据提示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学生们看着提示语“《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 )一只骆驼,向老人( ),经老人( ),( )骆驼的事。”来回答。学生思考后,我指名举手的几个学生先说,他们都能把大意说出来。有的说:《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丢了 )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经老人(指导 ),(最后找回 )骆驼的事。有的说:《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走丢了)一只骆驼,向老人( 询问),经老人( 指点),(找到)骆驼的事。只要意思对,我都予以鼓励。

三、再读课文 精确理解

(一)讨论理解问题一: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我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度边圈出走失骆驼的特点,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同学们都低头阅读思考,圈圈画画,有的还读出了声音,很小。很快的,就有学生举手要求回答问题,举手的人多起来,我开始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的学生是直接把关键词读出来,有的干脆就把原句读出来,都能找到,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键词:

左脚有点跛

左边驼蜜 右边驼米

缺一颗牙齿

由于这一部分人物对话课本中没有提示语,我想让学生弄清楚老人和商人的话之后,再让全体同学分角色来朗读人物对话,以教室中心线为准,坐在左侧的同学读商人的话,右侧的同学读老人的话。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的1—8自然段。我就让同学们读得比较有感情,疑问的语气和商人肯定的语气都能把握得比较好。

过渡语:我问:孩子们,老人知道的这样清楚,他肯定知道骆驼在哪,是吗?学生齐答:“不是!”我故作惊讶:“不可能!一定知道。”学生大生说:“不知道。”我说:“知道得这样详细却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一定是想把人家的骆驼藏起来了想占为己有。如果你是商人,


相关文章

  • 找骆驼课堂实录
  • <找骆驼>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3.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 ...查看


  • 江苏苏州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试讲:[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 江苏苏州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试讲:<桂林山 水>教学实录 江苏教师招聘考试网(http://js.zgjsks.com/)会及时发布历年江苏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及真题,及相关复习备考资料,配套练习题等供考生巩固学习,助力广大考生在2 ...查看


  • 先知穆罕默德的奇迹
  • 先知穆罕默德的奇迹 除了安拉给予先知穆罕默德的最大的奇迹<古兰经>之外,穆圣还展示了许多奇迹,成百上千,成千上万与他同时代的人,都见证了这些奇迹,同时,这些奇迹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流传方式,通过可靠的传述系统,被记载下来并流传 ...查看


  • 冬阳童年骆驼队反思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好课难得,难在文.课.人的统一.即如此课--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本是如茶之文,平实质朴的言辞下,一种非喜非忧.非伤非怨的情绪萦绕其间,寻之无迹,品之有味,直令人缠恻:这一课堂的构筑也 ...查看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教案
  • 公开课教案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执教者:汨罗市三星中学 罗利红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 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 ...查看


  •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
  • 看<桂林山水>课堂实录心得体会 许家湖三小 张玉纪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张 ...查看


  • 2012年重庆高考作文题目预测
  • 2012年重庆高考作文预测一 北大方正的创造人王选,曾对科技领域人才以打猎为喻分过三种类型:一种是指兔子的人:第二种是打兔子的人:第三种则是捡兔子的人.指兔子的人就是指明科研方向的人,打兔子的人是进行科技攻关的人,捡兔子的人就是让科技在经济 ...查看


  • 语文课应该怎么上
  • ★今天的语文课应该怎样上 --谈新世纪的创新教育 王芙蓉老师 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要摒弃满堂灌的旧教学模式,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文教 ...查看


  • 余映潮[济南的冬天]实录
  • 余映潮<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师以手指屏幕) 生齐:济南的冬天 师:很好,这第一个动作就说明你们很聪明首先,我们来看背景材料(师屏幕出示背景材料) 生:(齐读)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