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课堂教学文化的重塑

  【摘 要】本文从社会、课堂教学场域、人三个层面对课堂教学文化重塑进行了思考。以期对教师、学生和整个社会文化品味与交往能力有所提升。   【关键词】课堂教学文化 社会 课堂教学 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20-02   人与文化是一体共生的婴儿,失去任何一方都无法存活。课堂教学文化既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同时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课堂教学文化是传播文化的阵地。新课程改革意味着适应社会文化变迁,也彰显出课堂中的教学体系与行为方式需要变革。因为,课堂教学文化就是围绕课程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建构的关于“教与学”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同时,它也代表着作为社会个体,课堂教学个体——人的思想、价值观、人心中内在习得的文化转化的需要。现代教学必须以文化的主体形态进入教学过程,即作为一种建构性与生成性的文化,承担起培养学生的生成与建构意识、能力及文化主体身份的使命。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研究,归根到底都指向了课堂教学文化。那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文化的重塑就需要思考。   一 社会层面:把握现代教育观,批判地融合文化   自从夸美纽斯将教学放置在了课堂的领域,社会中并存的各种文化就投影到课堂教学中了。正如课堂教学社会学研究者吴康宁所说:课堂教学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课堂教学与其“外部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交换关系。这一关系的首要方面是外部社会对课堂教学的“输入”。其中既有物质层面的输入,也有制度层面的输入,更有文化层面的输入。三者渐次递进,构成作用于课堂教学的“外部影响因素圈”。同时我国课堂借鉴国外经验,但现实条件与实践操作性相悖;求诸于传统文化时又往往异化地解读,这样各种文化的杂糅使得整个社会的教育文化偏差,“学虎不类反类犬”的尴尬屡屡可见。属于社会文化附属的课堂教学文化必须立足当下,把握现代教育观,客观审视社会现实,取古今中西课堂教学文化之精髓,去其糟粕,融于一体,构建与发展中文明古国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文化。具体看来:在未来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学管理者与实施者应定期展开研讨以促进思考,融合多文化,形成自主的研究能力。再者也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以保证改革适应社会发展,使课堂改革真正行之有效。   二 课堂教学层面:创设多元的学习氛围,促进合作学习   张武升说过,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这是当今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诉求。教师如未能在课堂中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导致学生只被动接受知识,两者间则无法展开对话。知识也不能被有效地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这种“知识就变成纯粹的言词,即纯粹感觉刺激,没什么意义”。合作学习就是为改变此种境况而被人所提倡。但在采用此教学方法中,教师们多数忽视了多元学习氛围的创设,以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上合作”(如仅仅改变了桌椅的放置、规则的建立)。学习氛围是教学文化的一部分,而真正形成学习氛围需要持久地维护,因为“教学文化是一种课堂的文化、一种活动的文化、一种关系的文化和一种显性与隐性交融的文化,是持久成形的教学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类型或范式。”多元学习氛围的建立,需要教师课内外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搞“一言堂”,且教师应有足够的教育机智、学识化解各种疑问。教师主导课堂时,教师应及时巧妙促进学生展开合作、交往及学习。整个班的文化开始转向,学习氛围才能渐渐成型,学生的合作学习才会是自发有效的。   三 人的层面:尊重互信,创生交往文化   课堂教学文化的迁移以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迁移为基准。所以必须把教师和学生,以及这两个群体的交往作为课堂教学文化把握的焦点。“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师生之间   “就文化自身来讲,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当新的文化要素或形式兴起、传播时,大多要受到旧有文化的排斥和抵制,不管新文化怎样有价值,它都要受到旧文化的反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传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语句中更体现出的教师威严,好像是横亘改革潮流的也是横亘在师生间无法翻越的藩篱。文化间两者的龃龉并非天然存在,只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文化是规范文化,其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价值规范同步,通常代表着社会与学校的主流文化,是按照预定的教育目的筛选出来的理想文化。学生文化是非规范文化,它具有广阔的文化资源背景,与社会期待存在客观偏差,可能是非社会的,也可能是反社会的,即反学校文化”。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超脱工具理性来设计课程,实施课程。师生对话可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展开,打破形式上的“过程教学”:教师应持有尊重、信任、平等的教育观念,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主动倾听学生的需要与建议,以此学生也会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教师也能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做出恰当的指导。并且学生也是文化与知识的拥有者,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身上获得学习,构建互信的基础。   2.生生之间   知识与文化交换也在生生之间,每个人都是文化、知识的载体。学生群体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学习和交流中碰撞与改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产生此种改变并进行融通的路径。   合作学习理论研究规范合作学习的标准与原则,且以教师操作角度切入但在研究视角上未明确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严格操控的合作学习本身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与学生间交往能力的发展。正如吴康宁认为的,促使课堂中处于不同层别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正确方法应该是营造平等互信的班级氛围,使学生之间自主发生合理的竞争与合作,以此使组间所有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发展。   3.师师之间   课堂教学文化,须重视校园文化,也就是要重视教师文化。随着现代学习概念的丰富,知识水平发展,文化转型,课堂教学目标逐渐重视起合作交往与情意发展。教师是共建课堂的行动者,教师间的交流作用自然不言而喻。但教师间存在学科背景差异、年龄差异、入职年龄,导致课堂合作、课外合作减少。这影响了教师间情感交流与教学研讨,也间接引导学生的分层:擅长不同科目的学生易产生学习的隔阂,这是课堂文化失调的一个方面。要改善此情况,教师先突破职业传统文化的桎梏,摒弃论资排辈的交往方式;在学问与情感上平等交流;突破学科界限以促科际间的合作。   “课堂教学面临着挑战,课堂教学文化自然亟须重塑。课堂文化是课堂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场’,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教学改革的深化程度。”新课程改革不仅意味着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变革,而且也意味着课堂教学文化的改造与重塑,以及教师、学生和整个社会文化品位与交往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秀萍.教学文化:师生生活方式的建构及呈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4)   [2]裴娣娜.教育创新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论纲[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3]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J].教育研究,1997(2)   [4]张武升.关于创新规律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教育学报,2006(4)   [5]杜威.约翰.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司庆栋.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重建课堂教学文化[J].新课程研究,2009(5)   [7]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耿宏丽.刍议课堂教学文化场域中的师生冲突[J].教育科学论坛,2010(2)   [9]刘利平.重建课堂教学文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2)   〔责任编辑:高照〕

  【摘 要】本文从社会、课堂教学场域、人三个层面对课堂教学文化重塑进行了思考。以期对教师、学生和整个社会文化品味与交往能力有所提升。   【关键词】课堂教学文化 社会 课堂教学 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20-02   人与文化是一体共生的婴儿,失去任何一方都无法存活。课堂教学文化既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同时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课堂教学文化是传播文化的阵地。新课程改革意味着适应社会文化变迁,也彰显出课堂中的教学体系与行为方式需要变革。因为,课堂教学文化就是围绕课程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建构的关于“教与学”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同时,它也代表着作为社会个体,课堂教学个体——人的思想、价值观、人心中内在习得的文化转化的需要。现代教学必须以文化的主体形态进入教学过程,即作为一种建构性与生成性的文化,承担起培养学生的生成与建构意识、能力及文化主体身份的使命。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研究,归根到底都指向了课堂教学文化。那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文化的重塑就需要思考。   一 社会层面:把握现代教育观,批判地融合文化   自从夸美纽斯将教学放置在了课堂的领域,社会中并存的各种文化就投影到课堂教学中了。正如课堂教学社会学研究者吴康宁所说:课堂教学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课堂教学与其“外部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交换关系。这一关系的首要方面是外部社会对课堂教学的“输入”。其中既有物质层面的输入,也有制度层面的输入,更有文化层面的输入。三者渐次递进,构成作用于课堂教学的“外部影响因素圈”。同时我国课堂借鉴国外经验,但现实条件与实践操作性相悖;求诸于传统文化时又往往异化地解读,这样各种文化的杂糅使得整个社会的教育文化偏差,“学虎不类反类犬”的尴尬屡屡可见。属于社会文化附属的课堂教学文化必须立足当下,把握现代教育观,客观审视社会现实,取古今中西课堂教学文化之精髓,去其糟粕,融于一体,构建与发展中文明古国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文化。具体看来:在未来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学管理者与实施者应定期展开研讨以促进思考,融合多文化,形成自主的研究能力。再者也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以保证改革适应社会发展,使课堂改革真正行之有效。   二 课堂教学层面:创设多元的学习氛围,促进合作学习   张武升说过,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这是当今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诉求。教师如未能在课堂中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导致学生只被动接受知识,两者间则无法展开对话。知识也不能被有效地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这种“知识就变成纯粹的言词,即纯粹感觉刺激,没什么意义”。合作学习就是为改变此种境况而被人所提倡。但在采用此教学方法中,教师们多数忽视了多元学习氛围的创设,以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上合作”(如仅仅改变了桌椅的放置、规则的建立)。学习氛围是教学文化的一部分,而真正形成学习氛围需要持久地维护,因为“教学文化是一种课堂的文化、一种活动的文化、一种关系的文化和一种显性与隐性交融的文化,是持久成形的教学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类型或范式。”多元学习氛围的建立,需要教师课内外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搞“一言堂”,且教师应有足够的教育机智、学识化解各种疑问。教师主导课堂时,教师应及时巧妙促进学生展开合作、交往及学习。整个班的文化开始转向,学习氛围才能渐渐成型,学生的合作学习才会是自发有效的。   三 人的层面:尊重互信,创生交往文化   课堂教学文化的迁移以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迁移为基准。所以必须把教师和学生,以及这两个群体的交往作为课堂教学文化把握的焦点。“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师生之间   “就文化自身来讲,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当新的文化要素或形式兴起、传播时,大多要受到旧有文化的排斥和抵制,不管新文化怎样有价值,它都要受到旧文化的反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传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语句中更体现出的教师威严,好像是横亘改革潮流的也是横亘在师生间无法翻越的藩篱。文化间两者的龃龉并非天然存在,只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文化是规范文化,其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价值规范同步,通常代表着社会与学校的主流文化,是按照预定的教育目的筛选出来的理想文化。学生文化是非规范文化,它具有广阔的文化资源背景,与社会期待存在客观偏差,可能是非社会的,也可能是反社会的,即反学校文化”。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超脱工具理性来设计课程,实施课程。师生对话可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展开,打破形式上的“过程教学”:教师应持有尊重、信任、平等的教育观念,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主动倾听学生的需要与建议,以此学生也会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教师也能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做出恰当的指导。并且学生也是文化与知识的拥有者,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身上获得学习,构建互信的基础。   2.生生之间   知识与文化交换也在生生之间,每个人都是文化、知识的载体。学生群体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学习和交流中碰撞与改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产生此种改变并进行融通的路径。   合作学习理论研究规范合作学习的标准与原则,且以教师操作角度切入但在研究视角上未明确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严格操控的合作学习本身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与学生间交往能力的发展。正如吴康宁认为的,促使课堂中处于不同层别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正确方法应该是营造平等互信的班级氛围,使学生之间自主发生合理的竞争与合作,以此使组间所有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发展。   3.师师之间   课堂教学文化,须重视校园文化,也就是要重视教师文化。随着现代学习概念的丰富,知识水平发展,文化转型,课堂教学目标逐渐重视起合作交往与情意发展。教师是共建课堂的行动者,教师间的交流作用自然不言而喻。但教师间存在学科背景差异、年龄差异、入职年龄,导致课堂合作、课外合作减少。这影响了教师间情感交流与教学研讨,也间接引导学生的分层:擅长不同科目的学生易产生学习的隔阂,这是课堂文化失调的一个方面。要改善此情况,教师先突破职业传统文化的桎梏,摒弃论资排辈的交往方式;在学问与情感上平等交流;突破学科界限以促科际间的合作。   “课堂教学面临着挑战,课堂教学文化自然亟须重塑。课堂文化是课堂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场’,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教学改革的深化程度。”新课程改革不仅意味着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变革,而且也意味着课堂教学文化的改造与重塑,以及教师、学生和整个社会文化品位与交往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秀萍.教学文化:师生生活方式的建构及呈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4)   [2]裴娣娜.教育创新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论纲[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3]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J].教育研究,1997(2)   [4]张武升.关于创新规律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教育学报,2006(4)   [5]杜威.约翰.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司庆栋.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重建课堂教学文化[J].新课程研究,2009(5)   [7]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耿宏丽.刍议课堂教学文化场域中的师生冲突[J].教育科学论坛,2010(2)   [9]刘利平.重建课堂教学文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2)   〔责任编辑:高照〕


相关文章

  • 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点滴思考 -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 中国大学教学 2012年第11期 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点滴思考 李真瑜 摘 要:本文所谈的是古代文学教学中有关古代文学的现代阐释及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精神的重塑等问题.文章认为: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对古代文学的现代阐释是必然和必须的,一方面,我们应 ...查看


  • 关于重塑大学科学精神的思考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10月JOURNALOF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 0ct.2008第9卷第5期 (SocialSciences) V01.9 No.5 关于重塑大学科学精神的思考 庾光 ...查看


  • 企业文化重塑
  • Y i b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企业文化>课程论文 题 目 企业文化重塑浅析 系 别 专 业 工商管理 学生姓名 覃 波 学 号 101401042 年级 2010级 指导教师 摘要 企业的成功与否 ...查看


  • 从点滴做起重塑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精神内涵
  • 教学论文·信息技术 题目 从任务设计到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精神内涵 作者姓名 王灏 职称学科 中教二级 信息技术 工作单位 骊山初级中学 (公章) 邮政编码 710600 联系电话 [1**********] 从任务设计到构建信息技术高效 ...查看


  • 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必要性
  • 内容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制胜成为行政管理的时代主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与政府职能转换,行政改革已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在改革进程中,人们开始注意到一些原有行政文化要素所起的消极作用,感觉到外来行政文化对我国行政领域的冲击,逐渐认识到 ...查看


  •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关于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研究 学 院专 业年 级 学 号姓 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关于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研究 内容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制胜成为行政管理的时代主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与政府职能转换,行政改革 ...查看


  • 国学走向何方:国家传统文化课题研究探秘
  • 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 重塑民族道德体系 张健向凤凰教育介绍到,自1912年,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通过行政力量把传统文化整体摒弃于教育体系之外,至2013年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已过百年.普及传统 ...查看


  • 创新安全心智培训模式
  • 创新安全心智培训模式提升安全管控水平 --山东能源集团肥城矿业公司安全心智培训经验 材料 近年来,山东能源集团肥城矿业公司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批示指示精神和上级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要求,传承历史.创新提升,创建安全 ...查看


  • [关于诚信的作文]重塑诚信
  • 诚信是立国之本.立业之本,一个健全的社会一刻也离不开诚信.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誉,市无信不兴,企业无信不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诚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诚信是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的继承.诚信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