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基本概念:

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中各物质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把各成分彼此 分开的过程。 物质的提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净物的过程。 2、操作原则: 四原则:

(1)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 (2)不减------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 (3)易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容易分离 (4)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复原 三必须:

(1) 除杂试剂必须过量 (2) 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为过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 (3) 除杂途径必须选最佳 3、基本实验方法:

过滤与蒸发结晶、蒸馏与萃取分液

(过滤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的方法。固液分离。) 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1、过滤 原理: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的方法。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

操作要点: ①“一贴”: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cm) ,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

注意: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 2、结晶

原理:利用溶剂对被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同,可以使被提纯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而让杂质全部或大部分仍留在溶液中,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

(1)蒸发结晶:通过蒸发或气化,减少一部分溶剂使溶液达到饱和而析出晶体。此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不大的物质。

(2)冷却结晶:通过降低温度,使溶液冷却达到饱和而析出晶体。重结晶指的是重复冷却结晶。此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明显减小的物质。 注意:通常我们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1)进行蒸发时,液体放置在蒸发皿中的量不得超过蒸发皿容量的2/3,以免加热时溶液溅出。

(2)在加热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以免液体局部过热而致使液滴飞溅。 [思考题]如何将NaCl 和KNO 3 分离?

将两者的混合物置于烧杯中,加少量100摄氏度热水,在加热的情况下不断少量加

入热水并搅拌,直至混合物完全溶解;停止加热,冷却(可以用冰水水浴),当温度降至 30摄氏度时硝酸钾晶体析出;过滤混合溶液得到较为纯净硝酸钾晶体;蒸发滤液,得到较为纯净的氯化钾晶体

[讲]海水中含有可溶于水的CaCl 2 、MgCl 2以及一些硫酸盐,在进行物质检验时,我们采取的步骤是什么? (二) 蒸馏和萃取

实验室就是使用蒸馏的方法制取蒸馏水。1) 原理:利用互溶的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给液体混合物加热,使其中的某一组分变成蒸气再冷凝成液体,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蒸馏一般用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例如蒸馏含有Fe3+的水提纯其中水份,蒸馏石油提纯不同沸点的有机组分) (3)蒸馏时的注意事项:

a. 烧瓶内液体的容积不超过2/3,烧瓶要垫上石棉网加热,烧瓶中还要加入沸石(碎瓷片) 防止爆沸。

b. 温度计下端水银泡应置于烧瓶支管处,测量逸出气体的温度。c. 冷凝水下口进,上口出。 d. 实验开始时,先开冷凝水,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关冷凝水溶液不可蒸干。 (4)蒸馏的使用范围:

液态混合物中,沸点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物质。

[思考]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2、萃取

(1)定义:利用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在利用分液的原理和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2)萃取剂的选择:

a. 溶质在萃取剂的溶解度要比在原溶剂(水)大。b. 萃取剂与原溶剂(水)不互溶。 c. 萃取剂与溶液不发生发应。

振荡的操作: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注意放气怎么(强调放气的重要性) 。振荡后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3、分液(1)定义: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且密度不同)分开的操作 [板书]萃取与分液的步骤:

a. 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b.加入溶液,加入萃取剂,振荡 c.静置分层 d.分液 判断正误

1. 标况下,1 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为22.4 L。 2.1 mol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

3. 标况下,1 mol O2和N 2混合气(任意比) 的体积约为22.4 L。 4.22.4 L气体所含分子数一定大于11.2 L气体所含的分子数。 5. 任何条件下,气体的摩尔体积都是22.4 L。 6. 只有在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才能是22.4 L。 (一) 平均摩尔质量的计算 1、平均摩尔质量(M)

(1)已知混合 物的总质量(m混) 和总物质的量(n混)

M=

m 混n 混

==

n 1*M 1+n 2*M 2+.......

n 1+n 2+......

(2) 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d 混,则M==22.4*d混

(3)相对密度:已知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的密度d 混是一种简单气体A 的密度d A 的D 倍,则D 称为相对密度。

D=

d 混dA

==

M MA

(二) 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三)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C B ==

1000w ρM B

w=

C B M B 1000ρ

(四) 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m1w 1=m2w 2 C1V 1=C2V 2 (五) 不同浓度溶液混合的计算 1、体积可加合时的混合问题

公式:C==

C 1*V 1+C 2*V 2

V 1+V 2

2、不同浓度的两溶液混合后w 的求算 [讨论]

设有同种溶质不同浓度的两份,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w 1、w 2,密度为ρ1、ρ2,且w 1>w2

(1) 当两者等质量混合时,

w 混=

mw 1+mw

2m

2

=

w 1+w 2

2

(2) 当两等体积混合时, w==

ρ1w 1+ρ2w 2

ρ1+ρ2

I 、当溶液密度大于1时,w 1>w2, ρ1>ρ2,

w>

w 1+w 2

2

II 、当溶液密度小于1时,w 1>w2, ρ1

[投](1)、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F e (O H) 3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 e (O H) 3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胶体和溶液的外观特征相同(透明澄清),如NaCl 溶液和淀粉溶液,那么可用怎样的物理

方法加以鉴别呢?胶体的性质

1. 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2. 布朗运动:胶体分散质粒子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F e (O H) 3胶体的电泳实验,请观察:

现象:通电后,U 型管里阴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浅。 [讲述]从现象可看出,阴极附近F e (O H) 3胶粒增多了,说明在电场作用下,胶粒作了定向移动。

[设问]通电后,F e (O H) 3胶粒移向阴极,说明F e (O H) 3胶粒具有什么样的电性? [回答]F e (O H) 3胶粒带正电。

像F e (O H) 3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板书]3. 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设疑]为何胶体粒子会带电呢?胶体是否带电?F e (O H) 3胶粒为何带正电?

−→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吸附溶液中的离子[分析]胶体粒子小−

通电

−−→F e (O H) 胶粒只吸附阳离子,−→阴极区液体颜色变−带正电−−→向阴极移动−3

深。

一般来说: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土壤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但并非所有胶粒都带电荷。由于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而不易聚集沉降,这就是胶体一般稳定的主要原因。胶体分散系稳定的原因: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不易聚集;布朗运动能克服重力作用,胶粒不易沉积4. 胶体的聚沉:分散质粒子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方法:加电解质溶液;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电解质( electrolyte ):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点击试题]

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 、NaCl 溶液能导电,所以NaCl 溶液是电解质 B 、固态NaCl 不导电,但NaCl 是电解质 C 、HCl 水溶液能导电,所以HCl 是电解质 D 、SO 3溶于水能导电,所以SO 3是电解质 E 、Cu 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F 、BaSO 4的水溶液不能导电,所以BaSO 4是非电解质

③ 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①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应是化合物(属于纯净物)。而Cu 则是单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或金属),K 2SO 4与NaCl 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 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离子不是它本身电离出来的,而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因此也不是电解质。例如CO 2能导电是因CO 2与H 2O 反应生成了H 2CO 3,H 2CO 3能够电离而非CO 2本身电离。所以CO 2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如氨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H 2CO 3 H2SO 3NH 3. H2O 是电解质

④ BaSO4 AgCl 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

⑤ 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NaCl 晶体。

⑥ 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水溶液还是熔融状态下均可导电,如盐和强碱。共价化合物是只有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如HCl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基本概念:

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中各物质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把各成分彼此 分开的过程。 物质的提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净物的过程。 2、操作原则: 四原则:

(1)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 (2)不减------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 (3)易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容易分离 (4)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复原 三必须:

(1) 除杂试剂必须过量 (2) 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为过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 (3) 除杂途径必须选最佳 3、基本实验方法:

过滤与蒸发结晶、蒸馏与萃取分液

(过滤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的方法。固液分离。) 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1、过滤 原理: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的方法。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

操作要点: ①“一贴”: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cm) ,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

注意: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 2、结晶

原理:利用溶剂对被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同,可以使被提纯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而让杂质全部或大部分仍留在溶液中,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

(1)蒸发结晶:通过蒸发或气化,减少一部分溶剂使溶液达到饱和而析出晶体。此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不大的物质。

(2)冷却结晶:通过降低温度,使溶液冷却达到饱和而析出晶体。重结晶指的是重复冷却结晶。此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明显减小的物质。 注意:通常我们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1)进行蒸发时,液体放置在蒸发皿中的量不得超过蒸发皿容量的2/3,以免加热时溶液溅出。

(2)在加热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以免液体局部过热而致使液滴飞溅。 [思考题]如何将NaCl 和KNO 3 分离?

将两者的混合物置于烧杯中,加少量100摄氏度热水,在加热的情况下不断少量加

入热水并搅拌,直至混合物完全溶解;停止加热,冷却(可以用冰水水浴),当温度降至 30摄氏度时硝酸钾晶体析出;过滤混合溶液得到较为纯净硝酸钾晶体;蒸发滤液,得到较为纯净的氯化钾晶体

[讲]海水中含有可溶于水的CaCl 2 、MgCl 2以及一些硫酸盐,在进行物质检验时,我们采取的步骤是什么? (二) 蒸馏和萃取

实验室就是使用蒸馏的方法制取蒸馏水。1) 原理:利用互溶的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给液体混合物加热,使其中的某一组分变成蒸气再冷凝成液体,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蒸馏一般用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例如蒸馏含有Fe3+的水提纯其中水份,蒸馏石油提纯不同沸点的有机组分) (3)蒸馏时的注意事项:

a. 烧瓶内液体的容积不超过2/3,烧瓶要垫上石棉网加热,烧瓶中还要加入沸石(碎瓷片) 防止爆沸。

b. 温度计下端水银泡应置于烧瓶支管处,测量逸出气体的温度。c. 冷凝水下口进,上口出。 d. 实验开始时,先开冷凝水,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关冷凝水溶液不可蒸干。 (4)蒸馏的使用范围:

液态混合物中,沸点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物质。

[思考]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2、萃取

(1)定义:利用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在利用分液的原理和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2)萃取剂的选择:

a. 溶质在萃取剂的溶解度要比在原溶剂(水)大。b. 萃取剂与原溶剂(水)不互溶。 c. 萃取剂与溶液不发生发应。

振荡的操作: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注意放气怎么(强调放气的重要性) 。振荡后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3、分液(1)定义: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且密度不同)分开的操作 [板书]萃取与分液的步骤:

a. 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b.加入溶液,加入萃取剂,振荡 c.静置分层 d.分液 判断正误

1. 标况下,1 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为22.4 L。 2.1 mol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

3. 标况下,1 mol O2和N 2混合气(任意比) 的体积约为22.4 L。 4.22.4 L气体所含分子数一定大于11.2 L气体所含的分子数。 5. 任何条件下,气体的摩尔体积都是22.4 L。 6. 只有在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才能是22.4 L。 (一) 平均摩尔质量的计算 1、平均摩尔质量(M)

(1)已知混合 物的总质量(m混) 和总物质的量(n混)

M=

m 混n 混

==

n 1*M 1+n 2*M 2+.......

n 1+n 2+......

(2) 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d 混,则M==22.4*d混

(3)相对密度:已知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的密度d 混是一种简单气体A 的密度d A 的D 倍,则D 称为相对密度。

D=

d 混dA

==

M MA

(二) 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三)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C B ==

1000w ρM B

w=

C B M B 1000ρ

(四) 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m1w 1=m2w 2 C1V 1=C2V 2 (五) 不同浓度溶液混合的计算 1、体积可加合时的混合问题

公式:C==

C 1*V 1+C 2*V 2

V 1+V 2

2、不同浓度的两溶液混合后w 的求算 [讨论]

设有同种溶质不同浓度的两份,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w 1、w 2,密度为ρ1、ρ2,且w 1>w2

(1) 当两者等质量混合时,

w 混=

mw 1+mw

2m

2

=

w 1+w 2

2

(2) 当两等体积混合时, w==

ρ1w 1+ρ2w 2

ρ1+ρ2

I 、当溶液密度大于1时,w 1>w2, ρ1>ρ2,

w>

w 1+w 2

2

II 、当溶液密度小于1时,w 1>w2, ρ1

[投](1)、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F e (O H) 3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 e (O H) 3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胶体和溶液的外观特征相同(透明澄清),如NaCl 溶液和淀粉溶液,那么可用怎样的物理

方法加以鉴别呢?胶体的性质

1. 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2. 布朗运动:胶体分散质粒子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F e (O H) 3胶体的电泳实验,请观察:

现象:通电后,U 型管里阴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浅。 [讲述]从现象可看出,阴极附近F e (O H) 3胶粒增多了,说明在电场作用下,胶粒作了定向移动。

[设问]通电后,F e (O H) 3胶粒移向阴极,说明F e (O H) 3胶粒具有什么样的电性? [回答]F e (O H) 3胶粒带正电。

像F e (O H) 3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板书]3. 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设疑]为何胶体粒子会带电呢?胶体是否带电?F e (O H) 3胶粒为何带正电?

−→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吸附溶液中的离子[分析]胶体粒子小−

通电

−−→F e (O H) 胶粒只吸附阳离子,−→阴极区液体颜色变−带正电−−→向阴极移动−3

深。

一般来说: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土壤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但并非所有胶粒都带电荷。由于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而不易聚集沉降,这就是胶体一般稳定的主要原因。胶体分散系稳定的原因: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不易聚集;布朗运动能克服重力作用,胶粒不易沉积4. 胶体的聚沉:分散质粒子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方法:加电解质溶液;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电解质( electrolyte ):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点击试题]

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 、NaCl 溶液能导电,所以NaCl 溶液是电解质 B 、固态NaCl 不导电,但NaCl 是电解质 C 、HCl 水溶液能导电,所以HCl 是电解质 D 、SO 3溶于水能导电,所以SO 3是电解质 E 、Cu 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F 、BaSO 4的水溶液不能导电,所以BaSO 4是非电解质

③ 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①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应是化合物(属于纯净物)。而Cu 则是单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或金属),K 2SO 4与NaCl 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 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离子不是它本身电离出来的,而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因此也不是电解质。例如CO 2能导电是因CO 2与H 2O 反应生成了H 2CO 3,H 2CO 3能够电离而非CO 2本身电离。所以CO 2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如氨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H 2CO 3 H2SO 3NH 3. H2O 是电解质

④ BaSO4 AgCl 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

⑤ 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NaCl 晶体。

⑥ 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水溶液还是熔融状态下均可导电,如盐和强碱。共价化合物是只有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如HCl


相关文章

  • 高中化学必备-常见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 常见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1)物质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2)物质分离与提纯常用的化学方法: ①加热法 混合物中混有某些热稳定性差的物质时,可直接加热,使热稳定性差的物质分解而分离出来.例如:食盐中混有氯化铵.纯碱中混有小苏打等均可直 ...查看


  • 几种常见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 一.几种常见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分离和提纯方法 分离的物质 主要仪器 应用举例 倾 析 从液体中分离密度较大且不溶的固体 烧杯.玻璃棒 分离沙和水 过 滤 从液体中分离不溶的固体 漏斗.滤纸.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烧杯 粗盐提纯 ...查看


  • 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知识点及习题解析
  • 第1课时 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 1.以下实验装置一般不用于分离物质的是( ) [答案] D 2.(2010·辽宁大连) 在下列条件下能制得括号中物质的是( ) [答案] D 3.(2010·杭州高 ...查看


  • 2011分离与提纯
  • 个性化课外辅导与学习中心 初中化学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常用方法小结 物质的分离是将几种物质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分开,提纯则要求把不纯物质中的杂质除去.提纯的原则是:①不增: 即在除掉杂质时不增加新杂质.②不减:即被提纯的物质不能减少或改变.③易分 ...查看


  • 常见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适用范围.主要仪器.注意点.实例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 ...查看


  •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专题训练
  • 2016年上期九年级化学专题训练题PM (5) 除杂考点 班级: 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_ 一.知识归纳: 过滤(粗盐提纯) 物理方法 蒸发法(如:蒸发NaCl 溶液 ...查看


  • 2氢气性质与制造(修改完)
  • 第二章 氢气性质与用途 氢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一种元素,也是最轻的元素,原子量为1.0079,它是组成水.石油.煤炭及有生命体等的一个主要元素,由两个氢原子结合在一起成为氢分子,即氢的单质. 氢是自然界中较为丰富的物质,也是应用最广泛的物质之一 ...查看


  • 第四节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 第四节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知识网络]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方法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混合物的化学分离法 二.物质的检验 离子检验 1.要全面考虑除杂原则.防止虽然除去了原有的杂质,但同时又带进了新的杂质. 2.在解答物质提纯试题时 ...查看


  • 初中化学物质除杂(提纯)专题
  • 课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物质分离.除杂和提纯的一般方法: 2.能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或者改进: [重点]掌握常见物质分离.除杂和提纯的一般方法 [难点]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或者改进 [知识整理] 一. 物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