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波峰中学 刘艳丽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波峰中学刘艳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 这场战争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另一方面,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进行戊戌变法,近代化探索进入到政治制度领域。同时,甲午战后一部分爱国实业家比如张謇等人掀起“实业救国”的浪潮。因此本课内容与中国近代史上很多事件均有联系,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八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引导学生具体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段,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
教师导学质疑,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黃海战役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我校所实施的“三环六步”教学方法,三环指“出示目标——完成目标——检测目标”,六步指“自主合作,展示点拨,巩固检测”。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闻一多的《七子之歌 台湾》并出示歌词,听完后教师提出问题:这里的“夏日”象征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被它割占的呢?自然地引出“甲午中日战争”。
2、出示学习目标
目标一: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时间、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主要战役、
中国失败的原因。
目标二:《马关条约》的签订的时间、签约者、内容、影响。
3、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问题: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后回答,教师作补充。
(2)教师出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要求学生找出主要战役。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之后,播放有关邓世昌的视频影像资料,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看完视频后,由学生去总结邓世昌的精神品质。借此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师出示旅顺大屠杀的图片,揭露日军的暴行。针对威海卫战役,要求学生找威海卫战役的结果。在学生回答“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威海卫战役既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也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标志”。
(4)教师紧跟提出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战败?为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出示史料及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学生自主分析之后,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 一问题,同时训练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5)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败的结果是什么?巧妙的过渡到对第二个学习目标《马关条约》的学习。
(6)让同学们阅读教科书找出《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签约者。
然后,全体齐读条约内容,再限时2分钟背诵条约的内容,目的是强化重点知识。
(7)为突破难点,要求学生逐条分析条约内容所带来的影响。因为前面分析过《南京条约》,所以,割地、赔款的影响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但是“允许日本在开办工厂”的影响是难点,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再限时讨论,然后学生展示、质疑,教师点拨精讲。
(8)教师出示《时局图》,指出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而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课堂小结:由学生谈学习本课的启示。引导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我国要增强综合国力,中日两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健康的中日关系”。这一环节是对本课内容的升华,引导学生借鉴历史,关注现实,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课堂检测:对本节课学习目标进行检测,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以明确下节课需巩固的内容。当然出示的问题都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
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此对联哀悼的民族英雄是( ) A刘步蟾 B林永升 C丁汝昌 D邓世昌
2,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 )
A威海卫战役 B黄海海战 C丰岛战役 D旅顺战役
3,《马关条约》哪一内容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A割地 B赔款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
4,《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 )
A开始进入到半殖民地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
五、板书设计
本课教材共分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两项内容.为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和完整的线索,板书设计如下:
一、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发动战争目的:
2、时间:
3,主要战役:
黄海海战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
4,战争结果:
5,失败原因:
二、《马关条约》
1.时间: 双方代表:
2.内容:
3.影响: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内容的浅薄认识,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波峰中学 刘艳丽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波峰中学刘艳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 这场战争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另一方面,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进行戊戌变法,近代化探索进入到政治制度领域。同时,甲午战后一部分爱国实业家比如张謇等人掀起“实业救国”的浪潮。因此本课内容与中国近代史上很多事件均有联系,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八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引导学生具体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段,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
教师导学质疑,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黃海战役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我校所实施的“三环六步”教学方法,三环指“出示目标——完成目标——检测目标”,六步指“自主合作,展示点拨,巩固检测”。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闻一多的《七子之歌 台湾》并出示歌词,听完后教师提出问题:这里的“夏日”象征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被它割占的呢?自然地引出“甲午中日战争”。
2、出示学习目标
目标一: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时间、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主要战役、
中国失败的原因。
目标二:《马关条约》的签订的时间、签约者、内容、影响。
3、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问题: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后回答,教师作补充。
(2)教师出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要求学生找出主要战役。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之后,播放有关邓世昌的视频影像资料,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看完视频后,由学生去总结邓世昌的精神品质。借此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师出示旅顺大屠杀的图片,揭露日军的暴行。针对威海卫战役,要求学生找威海卫战役的结果。在学生回答“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威海卫战役既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也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标志”。
(4)教师紧跟提出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战败?为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出示史料及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学生自主分析之后,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 一问题,同时训练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5)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败的结果是什么?巧妙的过渡到对第二个学习目标《马关条约》的学习。
(6)让同学们阅读教科书找出《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签约者。
然后,全体齐读条约内容,再限时2分钟背诵条约的内容,目的是强化重点知识。
(7)为突破难点,要求学生逐条分析条约内容所带来的影响。因为前面分析过《南京条约》,所以,割地、赔款的影响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但是“允许日本在开办工厂”的影响是难点,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再限时讨论,然后学生展示、质疑,教师点拨精讲。
(8)教师出示《时局图》,指出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而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课堂小结:由学生谈学习本课的启示。引导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我国要增强综合国力,中日两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健康的中日关系”。这一环节是对本课内容的升华,引导学生借鉴历史,关注现实,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课堂检测:对本节课学习目标进行检测,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以明确下节课需巩固的内容。当然出示的问题都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
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此对联哀悼的民族英雄是( ) A刘步蟾 B林永升 C丁汝昌 D邓世昌
2,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 )
A威海卫战役 B黄海海战 C丰岛战役 D旅顺战役
3,《马关条约》哪一内容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A割地 B赔款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
4,《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 )
A开始进入到半殖民地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
五、板书设计
本课教材共分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两项内容.为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和完整的线索,板书设计如下:
一、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发动战争目的:
2、时间:
3,主要战役:
黄海海战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
4,战争结果:
5,失败原因:
二、《马关条约》
1.时间: 双方代表:
2.内容:
3.影响: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内容的浅薄认识,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