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须重视"去自我中心"

作者:赵石屏

家庭教育 2013年01期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至今,80后的一代人陆续进入“三十而立”的人生阶段,立业成家,抚育后代,他们的责任、能力如何?能否承担而立之人的责任?最近媒体报道的几起事件与此有关,引起社会强烈的关注。

  因为婴儿哭泣妨碍了自己看电视,一个“80后”的年轻父亲竟将汽油泼向妻儿,点燃火苗,将其烧成重伤。诸如妻子产子虚弱,婴儿高烧,而自己依旧酣睡终夜,完全不闻不问的年轻人,也不罕见。至于在就业、婚恋问题上完全不顾及父母的意见和感受、一意孤行、幼稚可笑,还振振有词“这是我的事情”的,更是比比皆是。

  “80后”离婚案件的一个特点是,婚姻持续时间都是短短几年,甚至只有几个月。这些离婚案反映出“80后”年轻人在出现家庭危机时,强调个性,宁愿离婚也不肯妥协。而离婚的理由,也只是一些在谁家过年,谁做饭洗碗的争执,甚至是晚饭不合口、争看电视频道等鸡毛蒜皮的小事。

  问题出在哪里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独生子,孩子不可避免地成为被围绕的中心,一人读书,全家襄助,其结果孩子必然得不到锻炼,幼稚任性,自控能力差;个头长大了,也进入职场、结婚生子了,可是心理发育还滞留在“自我中心”阶段,凡事还只是考虑自己,很少顾及他人的利益、他人的感受,所以在职业、人际、情感、家庭等诸多方面很难承担起责任。在家里表现为很少在意他人,不能体查父母的想法和感受,在社会则表现为争强好胜、虚荣、嫉妒,只能赢不能输,与环境格格不入。

  “自我中心”本来是儿童学龄前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在2岁~5岁这个阶段,由于儿童心理发育程度所决定,凡事只能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这是正常的,不存在自私、不懂关心的问题。可是这个阶段之后,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去自我中心”,因为人是在社会中生存,在各种关系中生存,需要去掉自我中心才能在有规则的社会中生存发展。

  所以我们家长要引起警觉,要思考这个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这样子是有个性,是聪明的表现,将来不会吃亏;还有家长不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凡事无微不至,甚至强迫孩子接受不必要的照顾,让孩子变得又懒又笨,更没有学会关心、学会合作。那么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去自我中心”不是仅用言语教育就可以完成,著名心理学大师皮亚杰提出去自我中心的条件有两点,一是适当牺牲成人的权威,二是充分的同伴交往。什么意思呢?从家庭教育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同伴关系具有多种社会支持功能:从权威中独立出来,获得稳定感,消除孤独感,在压力的环境下得到情感支持,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习评价他人,相互提供亲密、协调的经验,掌握社交技能,提高儿童的自尊,促进诚实、平等的发展。指导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学会移情和换位思考,通过充分的同伴交往,孩子才能学会从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才能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定式。同伴关系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家长取代不了,教师也取代不了。孩子只有在同伴那里才能真正领悟到平等和公正的含义,才能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在乎他人的感受,才会发自内心爱父母,尊敬长辈,与同伴友好交往。

  第二,适当牺牲家长的权威,不包办代替

  从孩子上小学开始,鼓励孩子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情,不能事事都代替。比如按时起床、洗漱、整理书包、完成作业、整理房间、洗头洗澡等,都鼓励孩子自己安排,独立完成。一开始孩子肯定有困难,可是做一段时间就能干了,这样的好处并不仅仅是让孩子会做一点事情,而是在自主的过程中锻炼独立性,让孩子明白自己是有责任的。从自己的起居开始,料理书包、作业,再逐渐学会独立学习,学习料理以后的职业,直到料理自己的情感、家庭,这些都是孩子必须去面对的事情。

  由于家长代替太多,或者控制太多,有的孩子到了高年级、甚至到了中学,连自己的学习任务都不能料理好,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不会处理自己随时都会遇到的学习、人际问题,在进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职业、家庭、情感被弄得一团糟,连自己在社会上立足都困难,哪里能顾及他人、关心他人?

  第三,教给孩子自我调节、优化情绪的方法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都会有难过甚至受委屈的时候,但是要学会有修养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增强抗挫折能力。还要学会用一些方法来控制自己,防止冲动、乱发脾气,否则会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严重后果。比如,难过的时候可以去跑步、打球,借助汗水消解掉部分不良情绪。

  第四,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家长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他们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不断增加,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受同伴欢迎、认为老师不信任自己等都可能使孩子束手无策。家长如果对孩子的困难采用对立的、冷淡的态度,用讽刺挖苦甚至惩罚的方法去对待,孩子容易形成冷漠、消极的人际态度。家长与孩子良好地交流,对孩子理解和支持,会让孩子学会在别人需要时给予帮助、关心和支持,同时也从中感受到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快乐。

作者:赵石屏

家庭教育 2013年01期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至今,80后的一代人陆续进入“三十而立”的人生阶段,立业成家,抚育后代,他们的责任、能力如何?能否承担而立之人的责任?最近媒体报道的几起事件与此有关,引起社会强烈的关注。

  因为婴儿哭泣妨碍了自己看电视,一个“80后”的年轻父亲竟将汽油泼向妻儿,点燃火苗,将其烧成重伤。诸如妻子产子虚弱,婴儿高烧,而自己依旧酣睡终夜,完全不闻不问的年轻人,也不罕见。至于在就业、婚恋问题上完全不顾及父母的意见和感受、一意孤行、幼稚可笑,还振振有词“这是我的事情”的,更是比比皆是。

  “80后”离婚案件的一个特点是,婚姻持续时间都是短短几年,甚至只有几个月。这些离婚案反映出“80后”年轻人在出现家庭危机时,强调个性,宁愿离婚也不肯妥协。而离婚的理由,也只是一些在谁家过年,谁做饭洗碗的争执,甚至是晚饭不合口、争看电视频道等鸡毛蒜皮的小事。

  问题出在哪里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独生子,孩子不可避免地成为被围绕的中心,一人读书,全家襄助,其结果孩子必然得不到锻炼,幼稚任性,自控能力差;个头长大了,也进入职场、结婚生子了,可是心理发育还滞留在“自我中心”阶段,凡事还只是考虑自己,很少顾及他人的利益、他人的感受,所以在职业、人际、情感、家庭等诸多方面很难承担起责任。在家里表现为很少在意他人,不能体查父母的想法和感受,在社会则表现为争强好胜、虚荣、嫉妒,只能赢不能输,与环境格格不入。

  “自我中心”本来是儿童学龄前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在2岁~5岁这个阶段,由于儿童心理发育程度所决定,凡事只能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这是正常的,不存在自私、不懂关心的问题。可是这个阶段之后,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去自我中心”,因为人是在社会中生存,在各种关系中生存,需要去掉自我中心才能在有规则的社会中生存发展。

  所以我们家长要引起警觉,要思考这个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这样子是有个性,是聪明的表现,将来不会吃亏;还有家长不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凡事无微不至,甚至强迫孩子接受不必要的照顾,让孩子变得又懒又笨,更没有学会关心、学会合作。那么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去自我中心”不是仅用言语教育就可以完成,著名心理学大师皮亚杰提出去自我中心的条件有两点,一是适当牺牲成人的权威,二是充分的同伴交往。什么意思呢?从家庭教育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同伴关系具有多种社会支持功能:从权威中独立出来,获得稳定感,消除孤独感,在压力的环境下得到情感支持,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习评价他人,相互提供亲密、协调的经验,掌握社交技能,提高儿童的自尊,促进诚实、平等的发展。指导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学会移情和换位思考,通过充分的同伴交往,孩子才能学会从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才能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定式。同伴关系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家长取代不了,教师也取代不了。孩子只有在同伴那里才能真正领悟到平等和公正的含义,才能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在乎他人的感受,才会发自内心爱父母,尊敬长辈,与同伴友好交往。

  第二,适当牺牲家长的权威,不包办代替

  从孩子上小学开始,鼓励孩子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情,不能事事都代替。比如按时起床、洗漱、整理书包、完成作业、整理房间、洗头洗澡等,都鼓励孩子自己安排,独立完成。一开始孩子肯定有困难,可是做一段时间就能干了,这样的好处并不仅仅是让孩子会做一点事情,而是在自主的过程中锻炼独立性,让孩子明白自己是有责任的。从自己的起居开始,料理书包、作业,再逐渐学会独立学习,学习料理以后的职业,直到料理自己的情感、家庭,这些都是孩子必须去面对的事情。

  由于家长代替太多,或者控制太多,有的孩子到了高年级、甚至到了中学,连自己的学习任务都不能料理好,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不会处理自己随时都会遇到的学习、人际问题,在进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职业、家庭、情感被弄得一团糟,连自己在社会上立足都困难,哪里能顾及他人、关心他人?

  第三,教给孩子自我调节、优化情绪的方法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都会有难过甚至受委屈的时候,但是要学会有修养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增强抗挫折能力。还要学会用一些方法来控制自己,防止冲动、乱发脾气,否则会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严重后果。比如,难过的时候可以去跑步、打球,借助汗水消解掉部分不良情绪。

  第四,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家长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他们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不断增加,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受同伴欢迎、认为老师不信任自己等都可能使孩子束手无策。家长如果对孩子的困难采用对立的、冷淡的态度,用讽刺挖苦甚至惩罚的方法去对待,孩子容易形成冷漠、消极的人际态度。家长与孩子良好地交流,对孩子理解和支持,会让孩子学会在别人需要时给予帮助、关心和支持,同时也从中感受到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快乐。


相关文章

  • 建构主义理论
  •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它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认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 ...查看


  • 罗杰斯的教学理论的应用
  • 罗杰斯的教学理论的应用 (张晶晶1215020119,崔丹1215020121,苗菁菁1215020133,田丽臣1215020132) 摘要 关键词 1.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1.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 罗杰斯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近似于心 ...查看


  • 蒙台梭利儿童观给我们的启发
  • 蒙台梭利儿童观给我们的启发 会整理当天由我们的老师团队提供的当天参考教案和各种教育相关资源,让广大老师轻松备课.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儿童心理 发展存在敏感期.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通过工作 ...查看


  • 什么是教育-启示
  • <什么是教育>启示 教育即引导与唤醒.教育是一门顿悟的艺术. 师生平等观:自由的,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关系 教育目的及手段: 目的:唤醒灵魂,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 ...查看


  •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教育内容及其京城的一种课程形态.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它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 ...查看


  • 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报告
  • 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报告 作为第一批活动单位,我校自去年7月份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在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王文涛同志的亲切关心和省委第十七督导组的精心指导和悉心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 ...查看


  • 教学论的主要流派
  • 教学论的主要理论 (按重要顺序排列) 1.洛克-17C英国--<教育漫话> 教育作用:"白板说人"人的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教育在人个性的形成.发展人的能力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教育目的:培养绅士 教育途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线.就内容上 ...查看


  • 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 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内在规律如何.具体过程怎样.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等等.古今中外,在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中,由于心理学家的哲学基础不同,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因此形成了众多流派.但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行为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