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收购PK内幕

作者:陈挺

南方周末 2006年01期

  2005年10月26日下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Fur-manov大街的中油大厦里脚步声不断。大楼门前还特地挂起了四个大红的灯笼。

  当天上午,中油国际(中石油集团全资子公司)收购加拿大哈萨克石油公司(PetroKazakhstan Inc)(以下简称“PK”)案,终于被加拿大法院通过。在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公司失败之后,中石油终于在中国获取世界油气资源的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在10月28日晚的庆功宴上,中石油派驻PK的第一任CEO薄启亮在致祝酒辞时,差点不能自已。此次他策划的收购,金额高达41.8亿美元,成为中石油历史上最大的海外并购。

  离中油大厦仅一街之隔的PK公司的办公大楼里,则一片寂静。自8月21日双方完成了收购谈判后,PK的员工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PK是一家1997年在加拿大注册的国际石油公司,但所有的资产和业务都在哈萨克斯坦。该公司拥有的石油探明储量约为8000万吨,是哈萨克境内第三大石油公司,并在纽约等5家证券交易所上市。

  由于1990年代后期国际石油市场不景气,PK公司巨亏并在1999年进入了破产保护程序。但2000年后国际原油价格暴涨,该公司财星高照,2004年的利润达到了5.007亿美元。

  令人不解的是,这家挺过了行业最艰难时刻的企业,却在财运不断之际将自己卖掉。

  PK无奈卖身

  PK卖身自救,有其难言之隐。

  每年702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占到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的十分之—,而且该公司旗下的齐姆肯特炼油厂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炼油厂,供应了哈萨克斯坦40%的成品油和化工产品。

  它对哈萨克斯坦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然而树大招风。

  2004年5月,PK业务所在地——克兹洛尔达州环保部门在一次检查中“偶然”发现,在PK公司经营的库姆科尔—若萨尔石油管道29公里处发生原油泄漏事件。毁坏的管道很快被修复,但环境的恢复却需要几年的时间。

  为此,克兹洛尔达州环保部门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PK赔偿200万美元,用以消除污染及偿还物质损失。PK很快地缴纳了罚金。

  事情并没有结束。紧接着哈萨克斯坦政府反垄断部门指控PK人为提高油价,罚款360万美元。随后,税务局又向PK提前征收数千万美元的退缴税。

  2005年初,最致命的打击出现了。哈萨克斯坦政府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削减了PK公司的油田开采规模,迫使PK的原油日产量下降到了3.5万桶。

  PK的合作伙伴也在趁火打劫。2005年4月,PK的合作方之一——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以PK“背着自己获取了图尔盖油田的大部分利润,并对卢克公司参与图尔盖油田的管理进行限制”为由,将PK告上哈萨克斯坦当地法院,并提出了2.2亿美元的索赔要求。

  结果本想在2005年大展宏图——原计划将日开采量提高到平均17万桶(年产量约为800万吨)、并准备加大在勘探环节的投资力度的PK,只好卖身自救。2005年6月,PK公司董事会主席博纳德·伊索蒂尔决定出售公司股份。

  这个诱人的蛋糕一下子吸引了包括中石油集团、印度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等国际石油公司的兴趣。经过几轮竞价后,8月21日,中石油以每股55美元现金、总共41.8亿美元的出价迅速“拿下”PK。其间前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在此后的时间里,中石油迅速完成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的谈判,承诺出让PK公司30%的股份,并让出齐姆肯特炼油厂。10月18日,这项交易获得PK公司股东通过。

  虽然在最终表决结果递交加拿大法院批准的过程中,卢克石油公司以拥有PK部分股权的优先购买权的名义申请暂缓出售PK公司。但8天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法院最终裁决,批准中石油集团100%收购PK。

  能源收归国有

  PK在投入中石油的怀抱之前,屡受折磨的原因,与哈萨克斯坦政府实行的能源国有化运动有关。

  从阿拉木图乘飞机向西横穿哈萨克斯坦国土。从窗户下看,几乎全是黄色(沙漠)、褐色(半荒漠)地带。所以22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只有3000万公顷耕地,其中每年只有1500万公顷能用于耕作。

  这个原来人均GDP不到700美元、经济面临崩溃的国家,却在数年内摇身一变,2005年的人均GDP预计将超过3000美元。

  其奥秘在于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石油、铜等矿产资源。2000年以来的世界能源、原材料大涨价,使哈萨克斯坦一夜暴富。但哈萨克斯坦政府并不踏实——因为这些资源大部分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

  这要回溯到哈萨克斯坦独立初期,当时哈萨克斯坦学习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国有企业基本上在1997年之前完成了私有化改革。

  结果,全部矿产开采业实际上均转为私人经营,超过80%的石油资源为私人和外国公司所有。2004年,哈萨克斯坦5100万吨的原油产量中,政府拥有的国营企业产量只占16%,84%为外国公司生产。

  而且和俄罗斯一样,在私有化过程中,哈萨克斯坦的资源是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卖出去的。PK的前身是加拿大飓风碳氢公司。在1996年的私有化浪潮中,飓风碳氢公司以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位于哈萨克斯坦南部的油田,仅目前剩余的8000万吨可采储量,以每桶50美元计算,其价值就超过300亿美元。

  与这些石油公司大发横财相对照的是,哈萨克斯坦的工业基础异常薄弱。

  哈萨克斯坦大部分的石油、矿产产品仍被以原材料的形式运走。世界上石油产品的种类超过1500种,而哈萨克斯坦只能生产7~8种油气产品——目前,除此之外,哈萨克斯坦的工业几乎全部瘫痪。

  “我们不能充当世界经济永久的原料产地。”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对国民说。

  几乎与俄罗斯同步,从2004年开始,哈国开始了悄悄的能源国有化运动。

  首先动手的是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高达80亿吨的里海石油。早在1997年11月18日,哈萨克斯坦将里海大陆架的主要石油开采权(其中的卡沙甘达油的可开采量70亿~90亿桶,是近30年发现的世界最大的油田)卖给由埃克森美孚、壳牌、道达尔等欧美日石油巨头组成的阿吉普财团。双方于1997年签订的产品分成协议为期高达40年。计划2007~2008年投入工业开采。

  在能源国有化运动开始之后,哈萨克斯坦政府一直试图将里海的有关股份收回。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5年5月4日,哈萨克斯坦终于从英国BG公司手中拿回了阿吉普财团北里海项目中16.67%的股份——这笔股份,原本是中石化和中海油在2003年所极力谋求的。

  同时,哈萨克斯坦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将能源收归国有的法律。

  面对国内大量的外资石油企业,哈萨克斯坦政府并没有像对待阿吉普财团那样客气,他们高举环保大棒,2005年9月,哈环境保护部长萨马科娃在议会表示,环保部正在制定环保法规框架,包括制定《环保法》。而且2006年还将把环保罚金提高数倍。“要让企业支付不起。”萨马科娃表示。

  巧打能源牌

  在处理PK的问题上,哈萨克政府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

  PK公司的齐姆肯特炼油厂,年炼油能力超过400万吨。是哈萨克斯坦仅有3家炼油厂中效益最好的企业,也是哈政府每年秋收季节用以平抑燃油价格的重要工具。

  不仅如此,在苏联时期,建设齐姆肯特炼油厂就蕴含了特殊的战略意义。该厂位于南哈萨克州,靠近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和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主要负责供应哈萨克斯坦中南部地区(如阿拉木图等)用油,并向上述几个国家辐射。

  能源供应一直是中亚各国相互在关键时刻祭出的一张王牌。

  比如,哈萨克斯坦原来的天然气靠乌兹别克供应。“阿拉木图原来用电、用天然气,都靠外边供应。天然气是来自乌兹别克。所以两国之间,经济上一有纠纷,那边天然气就故意给你少供,也不是关死,只给你留一个很小的量。1997年我刚到这里,家里的煤气只有一点点的蓝火,什么也干不了。摆一壶水在那里慢慢热了,但无论怎么样就是烧不开。”一位在阿拉木图生活多年的人士介绍。

  哈萨克斯坦政府有自己的能源战略。2010年后里海海上油田量产后,这些石油可以通过两条线路输往齐姆肯特炼油厂:阿德劳—萨马拉及鄂木斯克—齐姆肯特线和乌津—阿德劳—肯基亚克—阿拉尔斯克—库姆科尔线。在这里炼制成成品油和化工产品后,进而向乌、吉、塔三国辐射。

  所以,控制住对方的能源供应,就等于牵着了对方的“牛鼻子”。

  也因此,在与中石油谈判时,哈萨克斯坦始终坚持要求获得齐姆肯特炼油厂。

  在此次中石油收购PK的背后,还涉及到中哈输油管线的兴衰。因为如果不能很快找到油源,于2005年12月16日全线贯通的中哈石油管线,将面临着无油可输的局面——目前,中石油虽然在哈萨克拥有7个项目,近20个油田区块,但目前量产的油田只有中油—阿克纠宾和北布扎奇两大油田。其中阿克纠宾油田中,中石油占有60.3%的股份,以2005年610万吨的预计产量计算,约为360多万吨。而目前北布扎奇的年产量也只有100多万吨。全体油田区块差不多也只有600多万吨的原油产量。

  所以,哈萨克斯坦政府支持中石油完成对PK的收购,可以满足中哈石油管道一期工程的运输量——毕竟在这条管道中,哈方占了一半的股份。

  不过,向来注意平衡的哈萨克斯坦更倾向俄罗斯。2005年7月,俄哈两国签署了两国将共同出资开发并使用里海大陆架库尔曼加济油藏出产的石油及天然气产品的协议。这个合作开发项目估计拥有90亿桶石油储量。总利润将高达500亿美元。

  9月,作为世贸谈判的一揽子方案,哈国政府又与中国签署了中石油集团、中海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共同参与里海达尔汗区块开发的谅解备忘录。

  同样,在PK上没有得到便宜的卢克公司,也得到了补偿——10月中旬卢克公司宣布,以每股2.1916美元收购了加拿大“尼尔森”公司65%的股份——“尼尔森”公司在哈萨克斯坦参与了多个优质油田项目。

作者:陈挺

南方周末 2006年01期

  2005年10月26日下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Fur-manov大街的中油大厦里脚步声不断。大楼门前还特地挂起了四个大红的灯笼。

  当天上午,中油国际(中石油集团全资子公司)收购加拿大哈萨克石油公司(PetroKazakhstan Inc)(以下简称“PK”)案,终于被加拿大法院通过。在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公司失败之后,中石油终于在中国获取世界油气资源的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在10月28日晚的庆功宴上,中石油派驻PK的第一任CEO薄启亮在致祝酒辞时,差点不能自已。此次他策划的收购,金额高达41.8亿美元,成为中石油历史上最大的海外并购。

  离中油大厦仅一街之隔的PK公司的办公大楼里,则一片寂静。自8月21日双方完成了收购谈判后,PK的员工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PK是一家1997年在加拿大注册的国际石油公司,但所有的资产和业务都在哈萨克斯坦。该公司拥有的石油探明储量约为8000万吨,是哈萨克境内第三大石油公司,并在纽约等5家证券交易所上市。

  由于1990年代后期国际石油市场不景气,PK公司巨亏并在1999年进入了破产保护程序。但2000年后国际原油价格暴涨,该公司财星高照,2004年的利润达到了5.007亿美元。

  令人不解的是,这家挺过了行业最艰难时刻的企业,却在财运不断之际将自己卖掉。

  PK无奈卖身

  PK卖身自救,有其难言之隐。

  每年702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占到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的十分之—,而且该公司旗下的齐姆肯特炼油厂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炼油厂,供应了哈萨克斯坦40%的成品油和化工产品。

  它对哈萨克斯坦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然而树大招风。

  2004年5月,PK业务所在地——克兹洛尔达州环保部门在一次检查中“偶然”发现,在PK公司经营的库姆科尔—若萨尔石油管道29公里处发生原油泄漏事件。毁坏的管道很快被修复,但环境的恢复却需要几年的时间。

  为此,克兹洛尔达州环保部门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PK赔偿200万美元,用以消除污染及偿还物质损失。PK很快地缴纳了罚金。

  事情并没有结束。紧接着哈萨克斯坦政府反垄断部门指控PK人为提高油价,罚款360万美元。随后,税务局又向PK提前征收数千万美元的退缴税。

  2005年初,最致命的打击出现了。哈萨克斯坦政府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削减了PK公司的油田开采规模,迫使PK的原油日产量下降到了3.5万桶。

  PK的合作伙伴也在趁火打劫。2005年4月,PK的合作方之一——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以PK“背着自己获取了图尔盖油田的大部分利润,并对卢克公司参与图尔盖油田的管理进行限制”为由,将PK告上哈萨克斯坦当地法院,并提出了2.2亿美元的索赔要求。

  结果本想在2005年大展宏图——原计划将日开采量提高到平均17万桶(年产量约为800万吨)、并准备加大在勘探环节的投资力度的PK,只好卖身自救。2005年6月,PK公司董事会主席博纳德·伊索蒂尔决定出售公司股份。

  这个诱人的蛋糕一下子吸引了包括中石油集团、印度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等国际石油公司的兴趣。经过几轮竞价后,8月21日,中石油以每股55美元现金、总共41.8亿美元的出价迅速“拿下”PK。其间前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在此后的时间里,中石油迅速完成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的谈判,承诺出让PK公司30%的股份,并让出齐姆肯特炼油厂。10月18日,这项交易获得PK公司股东通过。

  虽然在最终表决结果递交加拿大法院批准的过程中,卢克石油公司以拥有PK部分股权的优先购买权的名义申请暂缓出售PK公司。但8天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法院最终裁决,批准中石油集团100%收购PK。

  能源收归国有

  PK在投入中石油的怀抱之前,屡受折磨的原因,与哈萨克斯坦政府实行的能源国有化运动有关。

  从阿拉木图乘飞机向西横穿哈萨克斯坦国土。从窗户下看,几乎全是黄色(沙漠)、褐色(半荒漠)地带。所以22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只有3000万公顷耕地,其中每年只有1500万公顷能用于耕作。

  这个原来人均GDP不到700美元、经济面临崩溃的国家,却在数年内摇身一变,2005年的人均GDP预计将超过3000美元。

  其奥秘在于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石油、铜等矿产资源。2000年以来的世界能源、原材料大涨价,使哈萨克斯坦一夜暴富。但哈萨克斯坦政府并不踏实——因为这些资源大部分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

  这要回溯到哈萨克斯坦独立初期,当时哈萨克斯坦学习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国有企业基本上在1997年之前完成了私有化改革。

  结果,全部矿产开采业实际上均转为私人经营,超过80%的石油资源为私人和外国公司所有。2004年,哈萨克斯坦5100万吨的原油产量中,政府拥有的国营企业产量只占16%,84%为外国公司生产。

  而且和俄罗斯一样,在私有化过程中,哈萨克斯坦的资源是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卖出去的。PK的前身是加拿大飓风碳氢公司。在1996年的私有化浪潮中,飓风碳氢公司以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位于哈萨克斯坦南部的油田,仅目前剩余的8000万吨可采储量,以每桶50美元计算,其价值就超过300亿美元。

  与这些石油公司大发横财相对照的是,哈萨克斯坦的工业基础异常薄弱。

  哈萨克斯坦大部分的石油、矿产产品仍被以原材料的形式运走。世界上石油产品的种类超过1500种,而哈萨克斯坦只能生产7~8种油气产品——目前,除此之外,哈萨克斯坦的工业几乎全部瘫痪。

  “我们不能充当世界经济永久的原料产地。”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对国民说。

  几乎与俄罗斯同步,从2004年开始,哈国开始了悄悄的能源国有化运动。

  首先动手的是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高达80亿吨的里海石油。早在1997年11月18日,哈萨克斯坦将里海大陆架的主要石油开采权(其中的卡沙甘达油的可开采量70亿~90亿桶,是近30年发现的世界最大的油田)卖给由埃克森美孚、壳牌、道达尔等欧美日石油巨头组成的阿吉普财团。双方于1997年签订的产品分成协议为期高达40年。计划2007~2008年投入工业开采。

  在能源国有化运动开始之后,哈萨克斯坦政府一直试图将里海的有关股份收回。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5年5月4日,哈萨克斯坦终于从英国BG公司手中拿回了阿吉普财团北里海项目中16.67%的股份——这笔股份,原本是中石化和中海油在2003年所极力谋求的。

  同时,哈萨克斯坦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将能源收归国有的法律。

  面对国内大量的外资石油企业,哈萨克斯坦政府并没有像对待阿吉普财团那样客气,他们高举环保大棒,2005年9月,哈环境保护部长萨马科娃在议会表示,环保部正在制定环保法规框架,包括制定《环保法》。而且2006年还将把环保罚金提高数倍。“要让企业支付不起。”萨马科娃表示。

  巧打能源牌

  在处理PK的问题上,哈萨克政府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

  PK公司的齐姆肯特炼油厂,年炼油能力超过400万吨。是哈萨克斯坦仅有3家炼油厂中效益最好的企业,也是哈政府每年秋收季节用以平抑燃油价格的重要工具。

  不仅如此,在苏联时期,建设齐姆肯特炼油厂就蕴含了特殊的战略意义。该厂位于南哈萨克州,靠近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和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主要负责供应哈萨克斯坦中南部地区(如阿拉木图等)用油,并向上述几个国家辐射。

  能源供应一直是中亚各国相互在关键时刻祭出的一张王牌。

  比如,哈萨克斯坦原来的天然气靠乌兹别克供应。“阿拉木图原来用电、用天然气,都靠外边供应。天然气是来自乌兹别克。所以两国之间,经济上一有纠纷,那边天然气就故意给你少供,也不是关死,只给你留一个很小的量。1997年我刚到这里,家里的煤气只有一点点的蓝火,什么也干不了。摆一壶水在那里慢慢热了,但无论怎么样就是烧不开。”一位在阿拉木图生活多年的人士介绍。

  哈萨克斯坦政府有自己的能源战略。2010年后里海海上油田量产后,这些石油可以通过两条线路输往齐姆肯特炼油厂:阿德劳—萨马拉及鄂木斯克—齐姆肯特线和乌津—阿德劳—肯基亚克—阿拉尔斯克—库姆科尔线。在这里炼制成成品油和化工产品后,进而向乌、吉、塔三国辐射。

  所以,控制住对方的能源供应,就等于牵着了对方的“牛鼻子”。

  也因此,在与中石油谈判时,哈萨克斯坦始终坚持要求获得齐姆肯特炼油厂。

  在此次中石油收购PK的背后,还涉及到中哈输油管线的兴衰。因为如果不能很快找到油源,于2005年12月16日全线贯通的中哈石油管线,将面临着无油可输的局面——目前,中石油虽然在哈萨克拥有7个项目,近20个油田区块,但目前量产的油田只有中油—阿克纠宾和北布扎奇两大油田。其中阿克纠宾油田中,中石油占有60.3%的股份,以2005年610万吨的预计产量计算,约为360多万吨。而目前北布扎奇的年产量也只有100多万吨。全体油田区块差不多也只有600多万吨的原油产量。

  所以,哈萨克斯坦政府支持中石油完成对PK的收购,可以满足中哈石油管道一期工程的运输量——毕竟在这条管道中,哈方占了一半的股份。

  不过,向来注意平衡的哈萨克斯坦更倾向俄罗斯。2005年7月,俄哈两国签署了两国将共同出资开发并使用里海大陆架库尔曼加济油藏出产的石油及天然气产品的协议。这个合作开发项目估计拥有90亿桶石油储量。总利润将高达500亿美元。

  9月,作为世贸谈判的一揽子方案,哈国政府又与中国签署了中石油集团、中海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共同参与里海达尔汗区块开发的谅解备忘录。

  同样,在PK上没有得到便宜的卢克公司,也得到了补偿——10月中旬卢克公司宣布,以每股2.1916美元收购了加拿大“尼尔森”公司65%的股份——“尼尔森”公司在哈萨克斯坦参与了多个优质油田项目。


相关文章

  • 江涌:国际金融大鳄为中国发展"出谋划策"涉嫌危害中国经济安全
  • 江涌:国际金融大鳄为中国发展"出谋划策"涉嫌危害中国经济安全 长期以来,中国的一些政府高官.企业高官不能或不愿意正视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国际金融玩家的本性.一些政府高官.国企高官与美国金融大鳄们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不仅是& ...查看


  • 反向收购之痛:美国SEC严打中国在美借壳上市公司
  • 2010年,美国资本市场依然"东风劲吹",华尔街继续追捧中国概念.在过去的一年中,共有38家中国公司在美国IPO(首次发行股票),占今年美国市场IPO数量的近25%,数量为历史之最,筹集金额达40亿美元. 然而与此同时, ...查看


  • 日本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规制的最新动_省略_3年_金融商品交易法_修订为线索_段磊
  • 证券法律与监管 日本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规制的最新动态及借鉴 --以2013年<金融商品交易法>修订为线索 段磊 (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研究科,东京 113-0033) 摘要:日本国会于2013年6月12日通过了<金融商品交易法 ...查看


  • 通威股份总经理内幕交易 用司机账户炒股
  • 2010年06月29日03:31上海证券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有句话说得好,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即便如此小心谨慎,利用他人账户进行内幕交易的操作,通威股份总经理管亚伟依然没能逃脱监管部门的立案调查. 记者近日就此赶赴成都当地采访.尽 ...查看


  •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实务
  •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实务 华泰联合证券副总裁 2011年11月 刘晓丹 全球并购市场与中国并购市场金融危机后开始反弹 全球并购交易情况 全球并购市场金融危 机后连续大幅下滑, 10年从低位反弹. 中国并购市场 在金融 危机易依然表现强 劲,尤其 ...查看


  •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失败案
  • 案例六:揭开中航油事件内幕 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却因从事投 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 市公司,其总裁却被新加坡当地警方拘捕,接受管理 ...查看


  • 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
  • 苏州柯利达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苏州柯利达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内幕信息管理,加强内幕信息保密工作,维护信息披露的"公开.公平.公正" ...查看


  • 新三板股权交易规定解读
  • 一.关于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股份交易行为的规范 1.关于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股份交易行为有哪些法规和规章制度予以规范? 目前,关于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交易行为的法规和规章制度主要有:<公司法> ...查看


  •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2015.5)
  •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2015年5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证券发行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股票发行注册 第三节 债券及其他证券发行核准 第四节 证券销售 第五节 股票转售限制 第三章 证券交易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