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联想·质疑】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

空气中发生哪些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我们通过本节课来了解。

【板书】第二节 氮的循环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阅读】阅读课本内容: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解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设问】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那么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有哪些并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板书】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解】氮气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也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很多约占总体积的4/5,它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请同学们讨论,作出预测。 氮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3Mg+N2

Mg3N2

高温、高压

2)与非金属反应(H2、O2 ) N2+ 3H2

2NH3 催化剂

N2+O2 放电 2NO; 2NO+O2=2NO2 ;

【讲解】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两种氮的氧化物NO、NO2。它们也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下面我们探究一下它们的性质。

【探究】展示集气瓶中的NO,NO2 气体,利用气体完成下列探究:

【讲解】其实氮有多种氧化物如(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5)。其中NO 、NO2均为有毒毒气体,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城市的雾霾天气就与其有关,汽车尾气排放是主要的氮氧化物污染源。在晴朗的天气里,由于石油和煤的燃烧,汽车尾气和硝酸工厂的废气中含有一定量的NO和NO2,NO2和其他大气污染物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光化学烟雾。

请同学们看图片。光化学烟雾具有特殊的气味,刺激眼睛和呼吸系统,伤害植物,并降低大气能见度形成雾霾。当然面对当前严重的空气污染我们也在利用掌握的化学知识积极的

治理,例如利用2 N2+2CO2反应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另外NO它在生物学方面有独特的作用,NO分子作为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信息分子”,在使血管扩张、免疫、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有及其重要的作用。1992年,NO 分子被世界著名杂志Science评为明星分子。NO2为红棕色易溶于水的气体,这一过程我们制的了硝酸。化学研究有时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我们要做的是成为一位舞剑高手,在舞出炫丽舞姿时避免割伤自己。请同学们思考“魔鬼谷”形成的原因。 【思考】“雷雨发庄稼”包含了什么化学原理? 【引导分析】

空气中氮气在高压电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NO,NO与氧气反应转化成NO2,NO2与雨水反应生成HNO3,生成的HNO3随雨浇入土壤,同土壤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硝酸盐类,土壤从空气中吸收养分,使庄稼受益。有关方程式如下:

N2+O2 放电 2NO; 2NO+O2=2NO2 ;

3NO2+H2O=2HNO3+NO

【讨论】

1、植物只能利用化合态的氮,怎样可使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化合态的氮? 2、有哪些方式?

【讲解】学生讨论后讲解。

氮的固定是指使空气中的游离态的氮(N 氮的固定主要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方式。 自然固氮有:高能固氮和生物固氮等。

人工固氮的方式有合成氨和仿生固氮。 【阅读】化学与技术:氨的合成。

【小结】请同学们回顾我们本节课共同学习的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氮的循环

一.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氮气与氮的固定

【例题】雷雨天气,雷鸣电闪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假设某次雷电放出能量约为1.5×10kJ。在闪电过程中,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直接化合,已知1mol氧气和1mol氮气化合时要吸收180.74kJ的能量,闪电时有1/1000的能量用于这一反应。回答: (1)此次闪电所产生的NO的物质的量有多大?

(2)此次雷雨闪电的生成物相当于给土壤施了多少尿素化肥?

(3)雷雨中常会有微量的HNO3为农作物所利用,用化学方程式解释HNO3形成过程 7

【解析】(1)依题意可知,闪电放出的能量为1.5×107kJ,1mol O2与1mol N2化合生成2mol NO并吸收180.74kJ能量,因此,此次闪电生成的NO物质的量:

2⨯1.5⨯107⨯1/1000

n=mol=166mol。

180.74

(2)由于2mol NO能生成lmol CO(NH2)2(氮原子守恒),则尿素的总物质的量为166×1/2mol,尿素的总质量m=4.98kg。此次雷雨闪电相当于给土壤施了4.98kg化肥。

(3)空气中氮气在高压电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NO,NO与氧气反应转化成NO2,NO2与雨水反应生成HNO3,生成的HNO3随雨浇入土壤,同土壤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被植物吸收的硝酸盐类,使土壤从空气中吸收养分,使庄稼受益。 [答案](1)166mol(2)4.98kg

(3)N2+O2 放电2NO;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在自然界中既以游离态存在又以化合态存在。 B.氮元素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

C.大气、陆地和水体中的氮元素在不停的进行着氮的循环。 D.仿生固氮是一种自然固氮 2.生物固氮是指

A.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含氮养料

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变为氮的化合物作为养料吸收 C.将氮转变为硝酸及其它氮的化合物 D.反硝化细菌将硝酸转变为氮气放出 3.下列变化中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A.工业上合成氨 B.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豆科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 D.由氨制备碳酸氢铵和硫酸铵 4.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NO不溶于水,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B.NO是一种红棕色的有毒气体

C.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 D.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体现其还原性

5.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其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引燃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主要是CO2、H2O、N2、NO,这些气体均为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出大量红烟,

产生红烟的原因是

A.高温下氮气遇空气生成NO2 B.CO2与NO反应生成CO和CO2 C.NO与空气生成NO2 D.NO和H2O反应生成H2和NO2

6.现有等体积混合而成的四组气体:①NO2+NO、②NO2+O2、③HCl+N2、④NO+N2,将其分别通入体积相同的试管并立即倒立在足量的水中,试管内水面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1、H2、H3和H4,其中高度关系是 A.H2>H3>H1>H4 B.H3>H2>H1>H4 C.H1=H2=H3=H4 D.H1>H2>H3>H4

7.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之一。目前,有一种治理方法在400℃左右、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用氨将一氧化氮还原为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氧化剂为 ,还原剂为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 。 8.实验室合成氨装置如图所示,试回答:

装置甲的作用是:①______ __,②_____ ___,从乙处导出的气体是____ _,检验产物的简单化学方法是_________ ________。

9.一种气态氮的氧化物112mL(标准状况),质量为0.38g,其组成里含氧63.16%,其化学式是。 10.将一收集满15mLNO2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反应后剩余什么气体?其体积为多少?

氮的循环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联想·质疑】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

空气中发生哪些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我们通过本节课来了解。

【板书】第二节 氮的循环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阅读】阅读课本内容: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解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设问】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那么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有哪些并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板书】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解】氮气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也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很多约占总体积的4/5,它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请同学们讨论,作出预测。 氮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3Mg+N2

Mg3N2

高温、高压

2)与非金属反应(H2、O2 ) N2+ 3H2

2NH3 催化剂

N2+O2 放电 2NO; 2NO+O2=2NO2 ;

【讲解】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两种氮的氧化物NO、NO2。它们也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下面我们探究一下它们的性质。

【探究】展示集气瓶中的NO,NO2 气体,利用气体完成下列探究:

【讲解】其实氮有多种氧化物如(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5)。其中NO 、NO2均为有毒毒气体,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城市的雾霾天气就与其有关,汽车尾气排放是主要的氮氧化物污染源。在晴朗的天气里,由于石油和煤的燃烧,汽车尾气和硝酸工厂的废气中含有一定量的NO和NO2,NO2和其他大气污染物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光化学烟雾。

请同学们看图片。光化学烟雾具有特殊的气味,刺激眼睛和呼吸系统,伤害植物,并降低大气能见度形成雾霾。当然面对当前严重的空气污染我们也在利用掌握的化学知识积极的

治理,例如利用2 N2+2CO2反应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另外NO它在生物学方面有独特的作用,NO分子作为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信息分子”,在使血管扩张、免疫、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有及其重要的作用。1992年,NO 分子被世界著名杂志Science评为明星分子。NO2为红棕色易溶于水的气体,这一过程我们制的了硝酸。化学研究有时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我们要做的是成为一位舞剑高手,在舞出炫丽舞姿时避免割伤自己。请同学们思考“魔鬼谷”形成的原因。 【思考】“雷雨发庄稼”包含了什么化学原理? 【引导分析】

空气中氮气在高压电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NO,NO与氧气反应转化成NO2,NO2与雨水反应生成HNO3,生成的HNO3随雨浇入土壤,同土壤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硝酸盐类,土壤从空气中吸收养分,使庄稼受益。有关方程式如下:

N2+O2 放电 2NO; 2NO+O2=2NO2 ;

3NO2+H2O=2HNO3+NO

【讨论】

1、植物只能利用化合态的氮,怎样可使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化合态的氮? 2、有哪些方式?

【讲解】学生讨论后讲解。

氮的固定是指使空气中的游离态的氮(N 氮的固定主要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方式。 自然固氮有:高能固氮和生物固氮等。

人工固氮的方式有合成氨和仿生固氮。 【阅读】化学与技术:氨的合成。

【小结】请同学们回顾我们本节课共同学习的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氮的循环

一.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氮气与氮的固定

【例题】雷雨天气,雷鸣电闪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假设某次雷电放出能量约为1.5×10kJ。在闪电过程中,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直接化合,已知1mol氧气和1mol氮气化合时要吸收180.74kJ的能量,闪电时有1/1000的能量用于这一反应。回答: (1)此次闪电所产生的NO的物质的量有多大?

(2)此次雷雨闪电的生成物相当于给土壤施了多少尿素化肥?

(3)雷雨中常会有微量的HNO3为农作物所利用,用化学方程式解释HNO3形成过程 7

【解析】(1)依题意可知,闪电放出的能量为1.5×107kJ,1mol O2与1mol N2化合生成2mol NO并吸收180.74kJ能量,因此,此次闪电生成的NO物质的量:

2⨯1.5⨯107⨯1/1000

n=mol=166mol。

180.74

(2)由于2mol NO能生成lmol CO(NH2)2(氮原子守恒),则尿素的总物质的量为166×1/2mol,尿素的总质量m=4.98kg。此次雷雨闪电相当于给土壤施了4.98kg化肥。

(3)空气中氮气在高压电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NO,NO与氧气反应转化成NO2,NO2与雨水反应生成HNO3,生成的HNO3随雨浇入土壤,同土壤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被植物吸收的硝酸盐类,使土壤从空气中吸收养分,使庄稼受益。 [答案](1)166mol(2)4.98kg

(3)N2+O2 放电2NO;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在自然界中既以游离态存在又以化合态存在。 B.氮元素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

C.大气、陆地和水体中的氮元素在不停的进行着氮的循环。 D.仿生固氮是一种自然固氮 2.生物固氮是指

A.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含氮养料

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变为氮的化合物作为养料吸收 C.将氮转变为硝酸及其它氮的化合物 D.反硝化细菌将硝酸转变为氮气放出 3.下列变化中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A.工业上合成氨 B.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豆科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 D.由氨制备碳酸氢铵和硫酸铵 4.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NO不溶于水,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B.NO是一种红棕色的有毒气体

C.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 D.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体现其还原性

5.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其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引燃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主要是CO2、H2O、N2、NO,这些气体均为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出大量红烟,

产生红烟的原因是

A.高温下氮气遇空气生成NO2 B.CO2与NO反应生成CO和CO2 C.NO与空气生成NO2 D.NO和H2O反应生成H2和NO2

6.现有等体积混合而成的四组气体:①NO2+NO、②NO2+O2、③HCl+N2、④NO+N2,将其分别通入体积相同的试管并立即倒立在足量的水中,试管内水面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1、H2、H3和H4,其中高度关系是 A.H2>H3>H1>H4 B.H3>H2>H1>H4 C.H1=H2=H3=H4 D.H1>H2>H3>H4

7.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之一。目前,有一种治理方法在400℃左右、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用氨将一氧化氮还原为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氧化剂为 ,还原剂为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 。 8.实验室合成氨装置如图所示,试回答:

装置甲的作用是:①______ __,②_____ ___,从乙处导出的气体是____ _,检验产物的简单化学方法是_________ ________。

9.一种气态氮的氧化物112mL(标准状况),质量为0.38g,其组成里含氧63.16%,其化学式是。 10.将一收集满15mLNO2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反应后剩余什么气体?其体积为多少?


相关文章

  • 水循环教案
  • 1.2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通过相关图片.图表或实例的分析,归纳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 ...查看


  •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数学 循环语句教案
  •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数学教案:循环语句 教学目的:(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用程序设计语言表示算法, 初步形成用程序观 点处理问题的意识: (2)掌握循环语句的语法结构: 教学重点:程序设计的观点和变量的理解. 教学难点:条件的语法结构及 ...查看


  • 程序框图教案
  • §程序框图 授课人:从化三中黄林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设计流程图来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理解掌握后两种,能设计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操作和探索, ...查看


  •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
  • 公 开 课 资 料 教案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能力目标:尝试收集资料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 ...查看


  • [循环小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查看


  • 1.3生态系统的功能初中八年级环境教育分课教案
  • 第三课 生态系统的功能 含义:将每个营养级现存个体数量用面积表示,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即为生物数量金字塔. 特点:形状多样,并不总是正立.例如,几百只昆虫和数只鸟可以同时生活在一棵树上,出现"下小上大"的现象 二.物质循环 ...查看


  • 循环语句教案
  • 1.2.3循环语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了解循环语句的结构特征,掌握循环语句的具 体应用:(2)利用循环语句表达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2.过程与方法:借助框图中的循环结构,借助Scil ...查看


  •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教案
  • 八年级(上) 科学第一章教案 八年级(上) 科学第一章教案 教案3.1.1 水在哪里 教 学 目 标 1, 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河分布, 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 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 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 通 ...查看


  •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教案
  •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够说出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 能够解释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并能用示意图解释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3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 ...查看


  • 三年级科学上册比较柔韧性2教案教科版
  • 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选择适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