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440多万军队的苏联,为何10年都奈何不了阿富汗?

1979年12月,苏联出动10多万军队进攻了自己的中部邻国阿富汗。由于这次行动爆发在圣诞节期间,因此也被称为圣诞节战争。这次战争持续了10年时间,这是苏联万万想不到的。这次战争极大的消耗了苏联的国力,苏联是世界超级大国,拥有440多万军队。为何历经10年时间都没有奈何得了阿富汗?

一、阿富汗的地形非常适合游击战

阿富汗是中亚地区的一个贫穷的国家,全国97%的土地都是山地和丘陵。全国到处都是山地,这非常符合游击战的要求。苏联军队擅长大兵团作战,在进入阿富汗之后,苏联军队不得不化整为零。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阿富汗游击队作战,阿富汗游击队总计有30多万人,分散在全国各地,搞得苏军疲于应付。苏联在阿富汗的驻军一直保持在16万左右,这个数字只有阿富汗游击队的一半,苏军处于劣势。苏联军队的机械化部队在阿富汗的山地中,根本施展不开。苏联步兵必须徒步进山,不得不说,失去了重装备的支援,又是在山区,谁打得过谁就真的很难说了。而且游击队对地形非常熟悉,即使战斗失败,也可以迅速撤离。因此,苏军想围歼大股的阿富汗游击队很困难。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阿富汗复杂的交通,苏联军队如果想搞一个大规模的行动,肯定需要消耗大量的军用物资。问题来说,阿富汗全国都没有铁路,只有两条大公路。苏联军队的后勤补给全部依靠这两条大公路,而阿富汗游击队也经常守在公路两旁。只要伏击了苏军的运输车队,那前线的苏军自然没有足够的物质展开行动,这样一来,阿富汗游击队就是安全的。依靠这套战术,阿富汗游击队与苏军之间达成了一种力量平衡。苏军控制城市和交通要道,游击队则控制庞大的山区。游击队会经常袭击那种小股的苏军部队,一旦苏军开始行动,游击队立刻撤退。就这样,苏军始终奈何不了阿富汗游击队,而苏军的伤亡却在积少成多。在整个战争期间,有3万多苏军阵亡。

二、美国等国家的援助,使得游击队鸟枪换炮

说起游击队,不要以为都是土枪土炮。阿富汗游击队的人装备很精良,在轻武器方面,甚至于苏军处于同一水平。阿富汗军队为何会有这么先进的装备呢?这还要从美国人说起。在70年代的后期,苏联借助石油经济的丰厚利润,国力进入了鼎盛时期。而美国由于越南战争的严重消耗,在冷战对峙中,则处于守势。为了利用阿富汗战场尽可能的消耗苏联的国力,美国全力援助阿富汗游击队。美国先是援助游击队大量的苏式装备,随后又提供了毒刺导弹等先进武器。这些武器几乎是专克苏联装备的,苏联逐渐开始力不从心。苏军曾经缴获了阿富汗游击队的一个仓库,发现睡袋来自于美国、药品来自于日本、服装来自于西德。至于武器弹药,更是五花八门。

当时,美英德法日等国都在援助阿富汗,为何这么多国家一起上手,原因还是为了削弱苏联国力。苏联拥有440多万军队,但是需要分布在全国各地。仅仅是东欧地区,就必须维持上百万的军队。所以,苏联真正能够派往阿富汗战场的军队也就10多万。从地形、后勤等方面来说,阿富汗游击队都有绝对的优势。这些游击队虽然不敢与苏军正面决战,但也算深通游击战的精髓,什么围点打援、地雷战等战术样样精通。长期的战争确实极大的消耗了苏联的国力,在10年的战争中,苏联军队的伤亡达到了41万(苏联各部队处于论战状态)。1989年,在各方面的压力下,苏联决定从阿富汗全面撤军。

1979年12月,苏联出动10多万军队进攻了自己的中部邻国阿富汗。由于这次行动爆发在圣诞节期间,因此也被称为圣诞节战争。这次战争持续了10年时间,这是苏联万万想不到的。这次战争极大的消耗了苏联的国力,苏联是世界超级大国,拥有440多万军队。为何历经10年时间都没有奈何得了阿富汗?

一、阿富汗的地形非常适合游击战

阿富汗是中亚地区的一个贫穷的国家,全国97%的土地都是山地和丘陵。全国到处都是山地,这非常符合游击战的要求。苏联军队擅长大兵团作战,在进入阿富汗之后,苏联军队不得不化整为零。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阿富汗游击队作战,阿富汗游击队总计有30多万人,分散在全国各地,搞得苏军疲于应付。苏联在阿富汗的驻军一直保持在16万左右,这个数字只有阿富汗游击队的一半,苏军处于劣势。苏联军队的机械化部队在阿富汗的山地中,根本施展不开。苏联步兵必须徒步进山,不得不说,失去了重装备的支援,又是在山区,谁打得过谁就真的很难说了。而且游击队对地形非常熟悉,即使战斗失败,也可以迅速撤离。因此,苏军想围歼大股的阿富汗游击队很困难。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阿富汗复杂的交通,苏联军队如果想搞一个大规模的行动,肯定需要消耗大量的军用物资。问题来说,阿富汗全国都没有铁路,只有两条大公路。苏联军队的后勤补给全部依靠这两条大公路,而阿富汗游击队也经常守在公路两旁。只要伏击了苏军的运输车队,那前线的苏军自然没有足够的物质展开行动,这样一来,阿富汗游击队就是安全的。依靠这套战术,阿富汗游击队与苏军之间达成了一种力量平衡。苏军控制城市和交通要道,游击队则控制庞大的山区。游击队会经常袭击那种小股的苏军部队,一旦苏军开始行动,游击队立刻撤退。就这样,苏军始终奈何不了阿富汗游击队,而苏军的伤亡却在积少成多。在整个战争期间,有3万多苏军阵亡。

二、美国等国家的援助,使得游击队鸟枪换炮

说起游击队,不要以为都是土枪土炮。阿富汗游击队的人装备很精良,在轻武器方面,甚至于苏军处于同一水平。阿富汗军队为何会有这么先进的装备呢?这还要从美国人说起。在70年代的后期,苏联借助石油经济的丰厚利润,国力进入了鼎盛时期。而美国由于越南战争的严重消耗,在冷战对峙中,则处于守势。为了利用阿富汗战场尽可能的消耗苏联的国力,美国全力援助阿富汗游击队。美国先是援助游击队大量的苏式装备,随后又提供了毒刺导弹等先进武器。这些武器几乎是专克苏联装备的,苏联逐渐开始力不从心。苏军曾经缴获了阿富汗游击队的一个仓库,发现睡袋来自于美国、药品来自于日本、服装来自于西德。至于武器弹药,更是五花八门。

当时,美英德法日等国都在援助阿富汗,为何这么多国家一起上手,原因还是为了削弱苏联国力。苏联拥有440多万军队,但是需要分布在全国各地。仅仅是东欧地区,就必须维持上百万的军队。所以,苏联真正能够派往阿富汗战场的军队也就10多万。从地形、后勤等方面来说,阿富汗游击队都有绝对的优势。这些游击队虽然不敢与苏军正面决战,但也算深通游击战的精髓,什么围点打援、地雷战等战术样样精通。长期的战争确实极大的消耗了苏联的国力,在10年的战争中,苏联军队的伤亡达到了41万(苏联各部队处于论战状态)。1989年,在各方面的压力下,苏联决定从阿富汗全面撤军。


相关文章

  • 巴基斯坦恐怖主义问题为何积重难返?
  • 2017年02月18日 11:53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文章来源:毛四维印度观察 最近,巴基斯坦恐怖势力卷土重来,在四天时间里连续制造六起恐袭事件.2月13日,周一,在旁遮普省会城市拉合尔,在省议会大院附近,一起针对警察的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 ...查看


  • 当年本可兵贵神速的老山战争,为何却打了十年之久?
  • 老山战争打了10年,比抗日战争的时刻还长.这在我国军队的战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场战争要打多久,这取决于战争两边的军事战略目的和军事实力,而更首要的是取决于战争两边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政治战略目的和经济.军事实力.战争的进程可以表现为多个战争.一 ...查看


  • 二战中美国为何能同时开辟二个战场
  • 二战中美国为何能同时开辟二个战场 作者:江工 2015-05-27 21:45 博客中国 二战中美国为何能同时开辟二个战场 前言 5月25日,是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全国小长假,有超过3500万人出外旅游.美国为什么要每年举行阵亡将士纪念日? ...查看


  • 被西方称为遏制战略之父,几乎一手策划了美苏冷战
  • 欢迎关注兴替镜公众号xingtijing,更欢迎大家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以评论方式给我们留言,我们将筛选有代表性的问题详尽解答成文章(404问题除外,你懂的),让30万爱好趋同的人感受到你的脑洞.参与方式:留言栏中的输入#纵论# 关键词:美苏 ...查看


  • 二战后的国际战争
  • -1- 1956 -2- -3- 1962 中印战争又称中印边境战争,1962年10月,印度在英国支持下,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大规模的武装行动,中国军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所以在中国普遍称这场战争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这次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 ...查看


  • 朝鲜半岛动态及对我国和世界安全的影响
  • 张琏瑰 朝鲜半岛动态及对我国和世界安全的影响 作者:admin时间:09-10-05 点击: 当今世界上这几个大国中,我国的周边环境是最复杂的. 美国的周边没有什么会威胁它的安全,加拿大.墨西哥这两个邻居对美没威胁,南边有个古巴,但古巴根本 ...查看


  • 我眼中的阿富汗
  • 孙玉玺:从周边看阿富汗 我过去在很长时间内从事对阿富汗的外交工作,多次到过阿富汗,但我最想讲的是我曾从四面八方观察阿富汗. 东线:瓦罕走廊,真像一个大屋脊 第一次接近阿富汗对我来说的确是终身难忘,那是1985年,我去新疆参加红其拉甫口岸开放 ...查看


  • 什么是"癣疥之疾",什么是"心腹之患"--论当今中国的国防战略方向
  • 什么是"癣疥之疾",什么是"心腹之患" --论当今中国的国防战略方向 □    薛理泰(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 一个国家选择当前的主要军事战略方向,犹如面临十字路口--方向选对了,日 ...查看


  • 论文:美苏冷战的特点
  • 美苏冷战的特点作者:吴杞棠 指导老师:徐孝明 摘要:冷战是战后到苏联解体时期内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美苏冷战的特点是既有紧张的对抗,也有缓和:在欧洲,美苏是以"冷战"的形式存在,而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意识形态是双方进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