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秦腔情缘

我的秦腔情缘

张喜得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

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秦腔演唱往往被古今艺人方家冠以“吼”字,而末了还称呼个“腔”,从不说调或剧,可见,这剧贵在个响度。常听某某人说,给咱吼一段秦腔,强调喉咙发声的关键,所谓“挣破脎”,亦即此意也。因为秦腔根植于古老而又悠久深厚的黄土层中,所以,吼一段秦腔,就犹如万马奔腾黄尘遮道那样的雄浑壮观,撼人心扉,畅快淋漓,它是西北黄土地上人民的生命音符。秦腔诞生于秦人的发源地---甘肃,唱红于陕西。所以,写剧本的多是甘肃人,而唱戏的陕西人多,唱戏的成就了许多的名家,写剧本的随后就被大家淡忘在了幕布的后面,因为唱秦腔的陕西人居多,所以西北人有句俗语“陕西出的官,三斗三升也数不完”,此话并不是说陕西出了多少政坛大腕,而是陕西人中,上自耄耋老人,下至黄发孩童,能登台演戏的人太多。现如今,秦腔早已走出关中,唱响西北,迈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古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我想,今天也一定会是:凡有华人居处,应该不难吼几句秦腔。

我的家乡是历史文化名城,皇甫谧的故乡---灵台县。灵台地处陕甘交界地带,秦声秦韵犹如绵绵细雨一般渗透在每个灵台人的毛细血管里。田间地头,市场、公交车站,大街小巷里,就连砖瓦厂的高音喇叭上也播放着秦腔的优美旋律。红白喜丧事,老人祝寿,孩子升学等也邀请秦腔戏班演出,甚至连灵台人腰间衣兜的手机铃声也被设置成秦腔唱段。作为灵台人,身处此境,你不唱秦腔,走路不哼点儿秦腔好像都有点儿不正常!

我生来就对秦腔敏感,还很小的时候,每当听见秦腔戏的声音,我就会停下手中在做的事,侧耳聆听,以至于到了出神的的地步。尽管听不懂那是何种板路,哪种唱腔,但感觉就是有说不出的好听,一听秦腔我心里就有一种畅快的愉悦和舒服。

老家上良是个戏曲大乡,农历四月二十逢古会,过去叫庙会,就是现在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二十日中午,通常都是县剧团来搭台子,也叫“挂灯”,而这天晚上也一定尊古制演出开篇经典大戏《大登殿》。局促在教室里的我,其实心早已飞向了剧院,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了快节奏的司鼓声和苍亮的板胡声,眼前朦胧里苦

守寒窑十八年的王宝钏在晶莹的灯光下,手捧绣球,轻移莲步向我款款而来……

灵台人中流传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律:在灵台,有两个地方的人痴迷看戏,一是上良,二是独店。独店政府历来重视文化强镇,几乎每年都邀请诸如易俗社等秦腔名家社团前来演出,群众争先恐后来看戏,为此还曾发生过踩踏事件,足见盛况。而上良人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就能登台献艺,尤其是东西二门两个村的杨姓人家,其先祖多是艺人出身。上世纪90年代,上良人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组织下,举办过好几届“秦腔演唱大奖赛”。此项活动惹得上良乡的男女老幼,个个摩拳擦掌,登台一试身手,上起八旬高龄,下至学步孩童,人人字正腔圆,一板一眼。唱念做打,“四功”到位,手眼身法步,“五法”合规。而每在这种场合,总少不了我瘦小的身影,我常常会在家人的陪护下,往来穿梭于台前幕后,一睹“戏子”真容,而每当我看不见演员们的容颜时,父母亲就将我的屁股扛在肩膀上,让我趴在舞台的前沿上看。这时,会有一个叫“魏虎”的白脸长须大汉,手持大刀,快步从幕后奔到前台,将手中大刀飞快地轮转几圈,说是“豁场子”,我被吓得往后一躲,同在一排的“难兄难弟”们便应声跌了下去,幸亏都被站在身后的家长们接住抱走了。

最早正规地看秦腔戏,也是在上良的影剧院里。记得看的第一场戏是灵台剧团演出的经典本戏《铡美案》。我躺在外公的怀里,睡眼朦胧中,只听得雷声隆隆,眼前台上人影模糊晃动,外公解释说,这是秦香莲上京寻夫,路遇大雨,手托一双儿女艰难跋涉,可我抬头分明看见繁星满天。长大后才知道,原来戏剧是对真实生活的舞台模拟。可我幼小的心灵却第一次明白,所谓“陈世美”就是负心汉,并发誓今辈子绝不做“陈世美”,人生在世,要做个有情有义之人,要向秦香莲学习,善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戏曲大舞台,舞台小社会”。《杀狗劝妻》是我独立看懂的第一部折子戏。演小生曹庄的是灵台秦剧团的时任团长,也是现在因获得戏曲红梅大奖而红遍西北的灵台秦腔名家贺忠宏。一整锣鼓齐鸣后,只见角色名为焦氏的一小旦嘴里叼着半片饼子,手里拿半根葱,伴随着台下观众的笑声和稳健的鼓点一扭一扭地搞笑着上场了,不久,只见一条大黑狗突然从舞台左侧奔到了台中央,身后快步追赶着一英俊武小生,手提一柄明晃晃的钢刀,几句抢白后,只见那武小生手中刀光一闪,“狗头”落地,焦氏随即被吓得瘫软在

地,呼吸不得……,原来,这是场有关婆媳战争的戏,讲的是媳妇焦氏因虐待婆婆,被丈夫曹庄以杀狗见血的方式教训了一顿,“说是再敢虐待我母,与此狗同“。于是我第一次懵懂地知道:这世上再刁蛮的女人,只要男人敢对他动武,没有敢不讲理的。可年纪稍大些后,这种认识立马就被男女平等,遇事须商量着来的观念所取代。同时我也隐隐地懂得:世间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是是非非,对错很难评判的家庭关系——婆媳关系,而人们口中常说的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恐怕也要包括这个吧!

“奸臣害忠良,相公招姑娘”是农村人对秦腔戏曲题材中两个最基本内容的形象概括。的确如此,戏曲题材大多来源于古典文学,演义故事,说书艺人口授相传的话本,甚至野史杂记,神话传说等等之中,尤其是古典剧本,因囿于所处的时代,在作者的潜意识里就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维护封建礼教、宣扬封建糟粕的烙印。王宝钏爱上了乞儿薛平贵,为了守节立志,不惜三击掌和父亲断绝关系,苦守寒窑十八年。其父王允为了阻止这场不对等的婚姻,曾密授二女婿魏虎在征西路上杀死薛平贵以绝后患。后来,当薛平贵侥幸逃得性命,得胜还朝即帝位,举家清算冤仇时,王允则因为爱女宝钏的开脱得免死罪,封在养老院,而魏虎则因为罪大恶极要被处死。最后关头,魏虎死咬岳父这根稻草不放,可还是被身为皇后的宝钏判处了死刑,立即执行。可我始终想不通,分明岳父才是元凶祸首,为何是被拉下水的女婿去送死?后来慢慢地明白,这或许就是那个时代所说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当然,政治有时候是需要技巧的,关键时刻,需要有一口黑锅,打死了“苍蝇”,难道非得株连“老虎”?

戏曲的精华是剧本,剧本是大众化的通俗文学,语言往往清新质朴,亦庄亦谐,亦俚亦俗,且文白相间,长短句交错,再加上衬字,谐音、押韵和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所以农村人中,背不下《沁园春 雪》的大有人在,但记不住“家住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的人少,而且秦腔剧本语言简洁明了,通俗生动。例如:秦腔《血手印》中有段经典唱词,单道县衙捕快抓人一事:“……门上按有血手印,屋内搜出血衣衫,看来就是嫌疑犯,我们拉你去见官。”四句押韵的话语,简练地道出了主人公林昭德含屈被抓时的人物、地点、原因、事件、采取的措施,造成的后果等等,且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我想,如果用平常文章来写,估计得个百十来字。因此,我闲暇无事之时,总是一边听着经典的秦腔唱段,一边还欣赏着那优美的文字,甚至背剧本,窃以为,背剧本可以提高说话和写作水平。

和其他剧种一样,秦腔也涌现出了许多名家名派,他们在各自的风格领域独领风骚,生旦净丑末各个行当名家辈出,各有绝活,诸如红生袁派,袁克勤的唱腔,须生李派,任派,即“六龄童“李爱琴和已故名家任哲中的唱腔等等,不胜枚举。我喜爱听的是袁派传人、素有西北”茶叶红“称谓的陈仁义老先生的唱腔,拖腔自如,收放有度,尤其擅长大段排比句式演唱,诸如《下河东》、《斩李广》等经典唱段,板路稳健,虽句句类似,然归韵却不相同,让人很难模仿。我更爱旦角肖派,肖玉玲、肖若兰两位老前辈的唱腔,行腔温婉细腻,如丝如缕,哀转缠绵,如泣如诉,让人回味无穷啊!当然,戏不光是个唱,做功也同等重要,说起做,其实我最喜爱家乡贺中宏的功力,他的《徐策跑城》和《古城会》堪称经典,无论抖须,还是甩帽翅等,在他身上都发挥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之境,让人叹为观止!

创新是一切事物的生命动力,秦腔也不例外。进入而立之年的我,每每站在戏院里,发觉周围不是老汉,就是老婆,稀少了年轻人的身影,究其因,他们大多都说“看不懂、听不来“,于是就钻进了舞厅,唱起了卡拉OK。与灵动铿锵快节奏的年轻舞步相比,秦腔很显然好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身上满是历史的沧桑和回忆,也难怪有人把痴迷秦腔的我叫“老古董”。因为秦腔剧多是古典剧情,现代剧数量相对较少,即就是你把诸葛亮六出祁山演得出神入化,如临其境,但在年轻人看来,那不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吗?”,当然觉得索然乏味了。不过,我县斥巨资创作排演的大型秦腔剧《皇甫谧》却给灵台冷清的秦腔市场烧了一把旺火,使故乡先贤皇甫谧也满载着灵台人悬壶济世的美好愿望,随秦声秦韵,走遍了西北,全国,乃至世界,把厚重的商周文化带往他乡,赢得年轻人的驻足观赏,以至剧场爆满。可见,只要是饱含正能量又与时俱进的艺术之树,总是花繁叶茂,硕果累累!

我爱秦腔,痴秦腔,更爱更痴新秦腔!

我的秦腔情缘

张喜得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

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秦腔演唱往往被古今艺人方家冠以“吼”字,而末了还称呼个“腔”,从不说调或剧,可见,这剧贵在个响度。常听某某人说,给咱吼一段秦腔,强调喉咙发声的关键,所谓“挣破脎”,亦即此意也。因为秦腔根植于古老而又悠久深厚的黄土层中,所以,吼一段秦腔,就犹如万马奔腾黄尘遮道那样的雄浑壮观,撼人心扉,畅快淋漓,它是西北黄土地上人民的生命音符。秦腔诞生于秦人的发源地---甘肃,唱红于陕西。所以,写剧本的多是甘肃人,而唱戏的陕西人多,唱戏的成就了许多的名家,写剧本的随后就被大家淡忘在了幕布的后面,因为唱秦腔的陕西人居多,所以西北人有句俗语“陕西出的官,三斗三升也数不完”,此话并不是说陕西出了多少政坛大腕,而是陕西人中,上自耄耋老人,下至黄发孩童,能登台演戏的人太多。现如今,秦腔早已走出关中,唱响西北,迈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古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我想,今天也一定会是:凡有华人居处,应该不难吼几句秦腔。

我的家乡是历史文化名城,皇甫谧的故乡---灵台县。灵台地处陕甘交界地带,秦声秦韵犹如绵绵细雨一般渗透在每个灵台人的毛细血管里。田间地头,市场、公交车站,大街小巷里,就连砖瓦厂的高音喇叭上也播放着秦腔的优美旋律。红白喜丧事,老人祝寿,孩子升学等也邀请秦腔戏班演出,甚至连灵台人腰间衣兜的手机铃声也被设置成秦腔唱段。作为灵台人,身处此境,你不唱秦腔,走路不哼点儿秦腔好像都有点儿不正常!

我生来就对秦腔敏感,还很小的时候,每当听见秦腔戏的声音,我就会停下手中在做的事,侧耳聆听,以至于到了出神的的地步。尽管听不懂那是何种板路,哪种唱腔,但感觉就是有说不出的好听,一听秦腔我心里就有一种畅快的愉悦和舒服。

老家上良是个戏曲大乡,农历四月二十逢古会,过去叫庙会,就是现在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二十日中午,通常都是县剧团来搭台子,也叫“挂灯”,而这天晚上也一定尊古制演出开篇经典大戏《大登殿》。局促在教室里的我,其实心早已飞向了剧院,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了快节奏的司鼓声和苍亮的板胡声,眼前朦胧里苦

守寒窑十八年的王宝钏在晶莹的灯光下,手捧绣球,轻移莲步向我款款而来……

灵台人中流传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律:在灵台,有两个地方的人痴迷看戏,一是上良,二是独店。独店政府历来重视文化强镇,几乎每年都邀请诸如易俗社等秦腔名家社团前来演出,群众争先恐后来看戏,为此还曾发生过踩踏事件,足见盛况。而上良人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就能登台献艺,尤其是东西二门两个村的杨姓人家,其先祖多是艺人出身。上世纪90年代,上良人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组织下,举办过好几届“秦腔演唱大奖赛”。此项活动惹得上良乡的男女老幼,个个摩拳擦掌,登台一试身手,上起八旬高龄,下至学步孩童,人人字正腔圆,一板一眼。唱念做打,“四功”到位,手眼身法步,“五法”合规。而每在这种场合,总少不了我瘦小的身影,我常常会在家人的陪护下,往来穿梭于台前幕后,一睹“戏子”真容,而每当我看不见演员们的容颜时,父母亲就将我的屁股扛在肩膀上,让我趴在舞台的前沿上看。这时,会有一个叫“魏虎”的白脸长须大汉,手持大刀,快步从幕后奔到前台,将手中大刀飞快地轮转几圈,说是“豁场子”,我被吓得往后一躲,同在一排的“难兄难弟”们便应声跌了下去,幸亏都被站在身后的家长们接住抱走了。

最早正规地看秦腔戏,也是在上良的影剧院里。记得看的第一场戏是灵台剧团演出的经典本戏《铡美案》。我躺在外公的怀里,睡眼朦胧中,只听得雷声隆隆,眼前台上人影模糊晃动,外公解释说,这是秦香莲上京寻夫,路遇大雨,手托一双儿女艰难跋涉,可我抬头分明看见繁星满天。长大后才知道,原来戏剧是对真实生活的舞台模拟。可我幼小的心灵却第一次明白,所谓“陈世美”就是负心汉,并发誓今辈子绝不做“陈世美”,人生在世,要做个有情有义之人,要向秦香莲学习,善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戏曲大舞台,舞台小社会”。《杀狗劝妻》是我独立看懂的第一部折子戏。演小生曹庄的是灵台秦剧团的时任团长,也是现在因获得戏曲红梅大奖而红遍西北的灵台秦腔名家贺忠宏。一整锣鼓齐鸣后,只见角色名为焦氏的一小旦嘴里叼着半片饼子,手里拿半根葱,伴随着台下观众的笑声和稳健的鼓点一扭一扭地搞笑着上场了,不久,只见一条大黑狗突然从舞台左侧奔到了台中央,身后快步追赶着一英俊武小生,手提一柄明晃晃的钢刀,几句抢白后,只见那武小生手中刀光一闪,“狗头”落地,焦氏随即被吓得瘫软在

地,呼吸不得……,原来,这是场有关婆媳战争的戏,讲的是媳妇焦氏因虐待婆婆,被丈夫曹庄以杀狗见血的方式教训了一顿,“说是再敢虐待我母,与此狗同“。于是我第一次懵懂地知道:这世上再刁蛮的女人,只要男人敢对他动武,没有敢不讲理的。可年纪稍大些后,这种认识立马就被男女平等,遇事须商量着来的观念所取代。同时我也隐隐地懂得:世间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是是非非,对错很难评判的家庭关系——婆媳关系,而人们口中常说的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恐怕也要包括这个吧!

“奸臣害忠良,相公招姑娘”是农村人对秦腔戏曲题材中两个最基本内容的形象概括。的确如此,戏曲题材大多来源于古典文学,演义故事,说书艺人口授相传的话本,甚至野史杂记,神话传说等等之中,尤其是古典剧本,因囿于所处的时代,在作者的潜意识里就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维护封建礼教、宣扬封建糟粕的烙印。王宝钏爱上了乞儿薛平贵,为了守节立志,不惜三击掌和父亲断绝关系,苦守寒窑十八年。其父王允为了阻止这场不对等的婚姻,曾密授二女婿魏虎在征西路上杀死薛平贵以绝后患。后来,当薛平贵侥幸逃得性命,得胜还朝即帝位,举家清算冤仇时,王允则因为爱女宝钏的开脱得免死罪,封在养老院,而魏虎则因为罪大恶极要被处死。最后关头,魏虎死咬岳父这根稻草不放,可还是被身为皇后的宝钏判处了死刑,立即执行。可我始终想不通,分明岳父才是元凶祸首,为何是被拉下水的女婿去送死?后来慢慢地明白,这或许就是那个时代所说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当然,政治有时候是需要技巧的,关键时刻,需要有一口黑锅,打死了“苍蝇”,难道非得株连“老虎”?

戏曲的精华是剧本,剧本是大众化的通俗文学,语言往往清新质朴,亦庄亦谐,亦俚亦俗,且文白相间,长短句交错,再加上衬字,谐音、押韵和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所以农村人中,背不下《沁园春 雪》的大有人在,但记不住“家住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的人少,而且秦腔剧本语言简洁明了,通俗生动。例如:秦腔《血手印》中有段经典唱词,单道县衙捕快抓人一事:“……门上按有血手印,屋内搜出血衣衫,看来就是嫌疑犯,我们拉你去见官。”四句押韵的话语,简练地道出了主人公林昭德含屈被抓时的人物、地点、原因、事件、采取的措施,造成的后果等等,且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我想,如果用平常文章来写,估计得个百十来字。因此,我闲暇无事之时,总是一边听着经典的秦腔唱段,一边还欣赏着那优美的文字,甚至背剧本,窃以为,背剧本可以提高说话和写作水平。

和其他剧种一样,秦腔也涌现出了许多名家名派,他们在各自的风格领域独领风骚,生旦净丑末各个行当名家辈出,各有绝活,诸如红生袁派,袁克勤的唱腔,须生李派,任派,即“六龄童“李爱琴和已故名家任哲中的唱腔等等,不胜枚举。我喜爱听的是袁派传人、素有西北”茶叶红“称谓的陈仁义老先生的唱腔,拖腔自如,收放有度,尤其擅长大段排比句式演唱,诸如《下河东》、《斩李广》等经典唱段,板路稳健,虽句句类似,然归韵却不相同,让人很难模仿。我更爱旦角肖派,肖玉玲、肖若兰两位老前辈的唱腔,行腔温婉细腻,如丝如缕,哀转缠绵,如泣如诉,让人回味无穷啊!当然,戏不光是个唱,做功也同等重要,说起做,其实我最喜爱家乡贺中宏的功力,他的《徐策跑城》和《古城会》堪称经典,无论抖须,还是甩帽翅等,在他身上都发挥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之境,让人叹为观止!

创新是一切事物的生命动力,秦腔也不例外。进入而立之年的我,每每站在戏院里,发觉周围不是老汉,就是老婆,稀少了年轻人的身影,究其因,他们大多都说“看不懂、听不来“,于是就钻进了舞厅,唱起了卡拉OK。与灵动铿锵快节奏的年轻舞步相比,秦腔很显然好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身上满是历史的沧桑和回忆,也难怪有人把痴迷秦腔的我叫“老古董”。因为秦腔剧多是古典剧情,现代剧数量相对较少,即就是你把诸葛亮六出祁山演得出神入化,如临其境,但在年轻人看来,那不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吗?”,当然觉得索然乏味了。不过,我县斥巨资创作排演的大型秦腔剧《皇甫谧》却给灵台冷清的秦腔市场烧了一把旺火,使故乡先贤皇甫谧也满载着灵台人悬壶济世的美好愿望,随秦声秦韵,走遍了西北,全国,乃至世界,把厚重的商周文化带往他乡,赢得年轻人的驻足观赏,以至剧场爆满。可见,只要是饱含正能量又与时俱进的艺术之树,总是花繁叶茂,硕果累累!

我爱秦腔,痴秦腔,更爱更痴新秦腔!


相关文章

  • 20世纪中期以来秦腔研究
  • 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秦腔研究文献综述 秦腔是我国国内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经几百年的兴衰变迁,至今仍然活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作为中国戏剧界的四大声腔之一,秦腔和其它几个声腔比较起来,豪迈.粗犷.刚健而又悲壮苍凉的风格独一无二.正因为如 ...查看


  • 论贾平凹小说[秦腔]的文化意义
  • 论贾平凹小说<秦腔>的文化意义 ■王炳智 一.<秦腔>出产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一)社会背景 如果我们把百年中国看成一个历史空间概念,那么在这一方历史空间中,中国将以"乡村"历史文化的形态呈现 ...查看


  • 我的秦腔记忆感悟
  • 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伏天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条条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儿弥漫到村巷里. 我已记不 ...查看


  • 读贾平凹[秦腔]有感
  • 读贾平凹<秦腔>有感中国的传统戏曲对于teenagers往往是遭到排斥的,所以我时常被视为异类.由于家里有人搞戏曲,我从小就对这种传统文化心存好感,尤其是京剧和越剧,偶尔也听听黄梅戏.至于秦腔,只知道听起来挺闹心的.也许是地域文 ...查看


  • 读秦腔有感
  •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地方音自有一种独特的腔调韵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一种方音就会有一种地方戏.产生于三秦大地的秦腔在乡村异常响亮,它有哪些迷人之处呢?贾平凹在他的秦腔中告诉了我们20世纪90年代初,陕西涌现出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等知名作 ...查看


  • 秦腔的魅力
  • 秦腔的魅力 辅轮中学初三7班席镭航 我的故乡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那里有清新的空气,苍翠的树林,澄澈的山溪.大自然的精彩绝伦体现得淋漓尽致.最重要的是,那里有疼爱我的爷爷. 记忆中,爷爷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和蔼温和的.爷爷喜欢秦腔,我却恰恰相反 ...查看


  • [秦腔]是贾平凹的自我否定
  • 在获奖以前,<秦腔>与我在书店的货架上多次邂逅.有几次,我捡起来翻翻,又随手翻下.得知它获奖以后,我才想应该认真地看一看,看他到底说了些什麽?于是去买,然而跑遍本城的大小书店,都是一句话,没有货.为什麽没有货?书店的售货员说,卖 ...查看


  • 父亲节手抄报:走近父亲的秦腔
  • 父亲爱唱秦腔,常扮演老生的角色.每到新年,他总要在村里的戏台上唱上个三本五折,七天八晚.小时候的我并不知道秦腔是什么,然而就是喜欢听那有板有眼的调子,觉得如同那时常爱吃的酸杏一样有味.于是,每到新年,就盼秦腔;每到秦腔演出时,则看得废寝忘食 ...查看


  • 秦腔读后感
  • 起初对<秦腔>感兴趣,一则仰慕贾平凹的盛名,二则由于茅盾文学奖的效应.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众人眼里的另类.<秦腔>中我是个疯子,他不同于常人,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秦腔>以我(即疯子引生)的视角描绘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