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分析课文第一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苏轼有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1700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不定。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召汉蜀旧臣。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一面是至高无上、不容推脱的皇帝,一面是年迈多病至亲至爱的祖母,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4、如何陈情?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默写并翻译课文第一段。
参考: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第一段指导要点
(l)前一层从纵的方面写本人从出生到‘成立’的、兼用总提分承的方式。“夙遭闵凶”一句是总提. 以下依次写父、母、祖母, 最后说到本人。写父死母嫁. 是为了说明祖母“躬亲抚养”的原因, 写本人“多疾病”是为了说明“抚养”之不易, 都是为下文“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这句话张本。
“零丁孤苦”是关键语. 下面有多处与之相照应。
(2)后一层从横的方面叙述家庭人丁衰微的状况。其中反复强调的是一个“无(鲜)”字; 至于“儿息”,则虽“有”而“晚”,又用“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极写其孤单凄苦的心情. 使人读而生悲。在这种状况下. 身边有一个疾病缠身的老祖母. 怎能离家远行呢? 不言而喻, 如此层 叙述的目的. 就在“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这八个字上。这一层 是为下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一句张本。 “未曾废离”也是关键语。下文”供养无主””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愿乞终养”等都是跟它相照应。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 夙遭闽凶\'八字, 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 孤苦多病, 全赖祖母抚养, 说明\'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 祖母疾病缠身, 说明\'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 是陈情不仕
的唯一事实根据, 作者写得凄切尽情, 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陈情表》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分析课文第一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苏轼有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1700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不定。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召汉蜀旧臣。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一面是至高无上、不容推脱的皇帝,一面是年迈多病至亲至爱的祖母,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4、如何陈情?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默写并翻译课文第一段。
参考: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第一段指导要点
(l)前一层从纵的方面写本人从出生到‘成立’的、兼用总提分承的方式。“夙遭闵凶”一句是总提. 以下依次写父、母、祖母, 最后说到本人。写父死母嫁. 是为了说明祖母“躬亲抚养”的原因, 写本人“多疾病”是为了说明“抚养”之不易, 都是为下文“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这句话张本。
“零丁孤苦”是关键语. 下面有多处与之相照应。
(2)后一层从横的方面叙述家庭人丁衰微的状况。其中反复强调的是一个“无(鲜)”字; 至于“儿息”,则虽“有”而“晚”,又用“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极写其孤单凄苦的心情. 使人读而生悲。在这种状况下. 身边有一个疾病缠身的老祖母. 怎能离家远行呢? 不言而喻, 如此层 叙述的目的. 就在“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这八个字上。这一层 是为下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一句张本。 “未曾废离”也是关键语。下文”供养无主””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愿乞终养”等都是跟它相照应。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 夙遭闽凶\'八字, 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 孤苦多病, 全赖祖母抚养, 说明\'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 祖母疾病缠身, 说明\'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 是陈情不仕
的唯一事实根据, 作者写得凄切尽情, 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