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1.据台海网报道,蒋家媳妇蒋方智怡计划将两蒋(蒋介石和蒋经国)移灵浙江奉化安葬,在 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有句古语:叶落归根,认祖归宗。蒋方智这种文化情结源于 中国古代

蒋氏故居 A.分封制 B.宗法制

蒋介石生前在奉化选定的墓葬 C.禅让制 D.王位世袭制

2. 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 、 、 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记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 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 。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3. 《汉书·孔光传》记载“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 治天下也。 ”书中描绘的这种现象最不可能发生在 A.秦汉时期 C.宋元时期 B.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4. “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 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材料描述的侵华战争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5.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 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郡守 C.御史大夫 D.刺史

6.“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诗中的大将 是 A. 曾 国 藩 D. 张之洞 7.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 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B. 左 宗 棠 C. 李 鸿 章

8.20 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 ;30 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 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 ;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 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 、 、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 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 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 影响 9. “昔武王克商, 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 以蕃屏周。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选拨德才兼备之人 C.巩固周王室统治 B.扩大疆域 D.团结功臣贵族

10.1940 年 12 月 30 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

一次 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召开 11. 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 十余国之争” ,为改变这种局面,孙中山采取的措施是 A.成立兴中会 起义 12.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 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其中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B. 成立同盟会 C.发动黄花岗起义 D. 发动武昌 B.台儿庄战役 C.南京大屠杀 D.中共七大的

13.一位历史学家曾说: “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 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A.西周分封制 省制 14. 下图是位于广西贵港市的翼王亭,亭上有石达开所作的对联“忍令上国衣冠沦诸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后来,李宗仁为该亭题写了“还我河山”的横匾。下列有关说 法不正确的是 B.秦朝郡县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元朝行

A. “还我河山”充分表现了石达开的英雄气魄 B.石达开把推翻清王朝统治作为其主要奋斗目标 C.抗击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是石达开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动机 D.石达开的民族意识是狭隘的 15. 有资料载,广东罗定籍的国民革命军军长蔡廷锴由于重创日军,成为国民英雄。 “蔡廷 锴将军牌香烟”成了是年广州最受欢迎的爱国年货。蔡廷锴将军重创日军是指其 A.在九一八事变后打响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第一枪 B.在一二八事变后率领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C.在长城抗战中率部收复喜峰口 D.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16. 中英 《南京条约》 规定, 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 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 而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刑 事诉讼,而且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 权过问。 上述条约内容表明

A.清政府熟谙近代的领事制度 C.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B.列强已掌握中国司法大权 D.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

17.自汉代以来,中国古代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取羁縻制度,即利用少数民族的 旧贵族对其进行间接统治,下列各项政策或措施中中与之相反的是 A.册封制度 B.和亲政策 C.土司制度 D.改土归流

18.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 “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 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

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 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度相适应 19.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 。 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 亥革命的作用是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

20.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某次作战计划中指出“本战区为保持经济重心,巩固首都,并 有利于全局之持久作战起见,务就现已形成之包围态势, (对敌)运用优势兵力断绝其联 系”该作战计划提出应是在 A.1937 年 B. 1938 年 C. 1939 年 D. 1945 年

21. 张学良在回忆录中提到“当事变之后,良曾召集西北剿匪总部全体同人训话……良该当

时公开之言论,尊崇蒋公仍为吾等之领袖也。 ”这里的“事变” 是指 A.东北易帜 B. 九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22. 下列事件属于人民群众自发抗击列强侵略的是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③左宗棠收复新疆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②黄海海战 ④义和团运动 D.③④

23.下述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 选项 A B 凡天下田, 天下 《天朝田亩制 度》内容 凡分田,照人 人同耕,此处不 口,不论男妇 足,则迁彼处 《资政新篇》 内容 统一政令, 以法治国 听取社会舆论; 兴办保险事业 反对迷信 善机构 则移彼丰处 穿,有钱同使 兴办医院和慈 相通,此处荒, 同 食 , 有 衣 同 C 凡天下田, 丰荒 D 有田同耕, 有饭

24. 甲午战争时, “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 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军备落后 B.政府腐败 C.军费匮乏 D.军纪松弛

25.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乃一种直接的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 。这句话 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 A.削弱了中央集权 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

26. 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 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C.英国、美国、俄国、德国等多国参与了条约的签订 D.列强互相承认了在华利益,

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27. 孙中山曾高度评价某次革命事件: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 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 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是役”是指 ” A.兴中会成立 B. 同盟会成立 C. 黄花岗起义 D. 武昌起义

28. “他(孙中山)进校以后,天天谈革命……常常谈起洪秀全,称为反清第一英雄,很可 惜他没有成功。( ”《兴中会革命史要》 )孙中山崇拜洪秀全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A.将暴力斗争矛头直指满洲贵族统治 B.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C.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 D.表达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29.“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诗中反映的 战役是指甲午中日战争中的 A.平壤战役 B. 辽东战役 C. 黄海战役 D. 威海卫战役

30. 近人《世载堂杂忆》记载: “一日,殿上议事,北王问东王曰: “闻兄有不臣之心,自称 万岁。 ”东王闻言,积威凌北王,北王即抽刀屠东王之腹。 ”此事造成了 A.天京事变 C.天王洪秀全不理朝政 B.干王洪仁玕被黜去位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1.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 “ ……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

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A.义和团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32. 下列作品中,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 A. 《血战台儿庄》B. 《千古奇冤:皖南事变始末》 C. 《百团大战始末》D. 《血色雄关:太原会战纪实》

33. 以下图片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 “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的插 曲”这一观点的是

A.

B.

C.

D.

34.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 “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 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C.侵华日军老兵撰写的回忆录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35.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中, 规定清朝时通行称呼中的大人、 老爷一律改为先生、 君、同志等,这体现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 B. 自由 C. 平等 D. 共和

36.一位外国记者在抗战时期某次大捷后写到“这次大捷是值得纪念的,这有许多理由。它 是华北、上海和南京沦陷以后,中国在正面战场上从敌人手中收复的第一个城镇。 ”这次 大捷是指

A.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37.某一同学在阅读一古籍时,有这样的记载“奏

章票拟,主之内阁;军机机要,主之议政 处”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A.顺治年间 B.雍正年间 C.乾隆年间 D.道光年间

3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候,袁世凯已经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党人为了防止袁 世凯专制,使袁世凯成为虚位总统,对国家的政体制度做了重大改变,即将国家的政体 改为 A. 总统制 制 39.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族冲突” 。据记载,冲突最多的 三个年份分别为 1884 年、1898 年、1900 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40.明清两朝实施的“改土归流” ,其正确的含义是 A.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B.对地方官员实行“三岁一易”的流动制度 C.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代替土司长官 D.设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B. 共和制 C. 责任内阁制 D.三权分立

第Ⅱ卷

探究题

4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 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 “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

“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 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 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材料四 科举者,……专取四书刊号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 、 、 、 、 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 之制义。 回答: (1)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 分)并说明选官标准的发展变 (2 化。 分) (3 (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分) (3 (3)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2 分)

参考答案 1. B 2. D 3. D 11. D 4. C 5. D 6. B 7. D 8. D 9. C

10. A 15. B 23.C

12. C 13. C14. C 18. C 19. A 20. A 21. C 22. A

16. C 24. B

17. D

25. C

26. C

27. C

28. A

29. C

30. A

31. C

32. D

33. D 36. C

34. D

35. C 39. D 40. C

37. B

38. C

41、 (1)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明朝八 股取士。变化:察举制以德行为

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 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八股取士以呆板空洞的八股文为标准。 (2)原因: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 的需要。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着中央和地方大权,形成了门阀制 度。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魏晋以来重门第的九 品中正制无法维持。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统治者严厉控制 士人思想。 (3)启示: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 绝不正之风。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1.据台海网报道,蒋家媳妇蒋方智怡计划将两蒋(蒋介石和蒋经国)移灵浙江奉化安葬,在 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有句古语:叶落归根,认祖归宗。蒋方智这种文化情结源于 中国古代

蒋氏故居 A.分封制 B.宗法制

蒋介石生前在奉化选定的墓葬 C.禅让制 D.王位世袭制

2. 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 、 、 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记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 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 。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3. 《汉书·孔光传》记载“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 治天下也。 ”书中描绘的这种现象最不可能发生在 A.秦汉时期 C.宋元时期 B.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4. “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 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材料描述的侵华战争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5.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 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郡守 C.御史大夫 D.刺史

6.“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诗中的大将 是 A. 曾 国 藩 D. 张之洞 7.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 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B. 左 宗 棠 C. 李 鸿 章

8.20 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 ;30 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 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 ;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 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 、 、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 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 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 影响 9. “昔武王克商, 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 以蕃屏周。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选拨德才兼备之人 C.巩固周王室统治 B.扩大疆域 D.团结功臣贵族

10.1940 年 12 月 30 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

一次 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召开 11. 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 十余国之争” ,为改变这种局面,孙中山采取的措施是 A.成立兴中会 起义 12.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 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其中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B. 成立同盟会 C.发动黄花岗起义 D. 发动武昌 B.台儿庄战役 C.南京大屠杀 D.中共七大的

13.一位历史学家曾说: “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 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A.西周分封制 省制 14. 下图是位于广西贵港市的翼王亭,亭上有石达开所作的对联“忍令上国衣冠沦诸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后来,李宗仁为该亭题写了“还我河山”的横匾。下列有关说 法不正确的是 B.秦朝郡县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元朝行

A. “还我河山”充分表现了石达开的英雄气魄 B.石达开把推翻清王朝统治作为其主要奋斗目标 C.抗击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是石达开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动机 D.石达开的民族意识是狭隘的 15. 有资料载,广东罗定籍的国民革命军军长蔡廷锴由于重创日军,成为国民英雄。 “蔡廷 锴将军牌香烟”成了是年广州最受欢迎的爱国年货。蔡廷锴将军重创日军是指其 A.在九一八事变后打响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第一枪 B.在一二八事变后率领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C.在长城抗战中率部收复喜峰口 D.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16. 中英 《南京条约》 规定, 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 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 而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刑 事诉讼,而且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 权过问。 上述条约内容表明

A.清政府熟谙近代的领事制度 C.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B.列强已掌握中国司法大权 D.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

17.自汉代以来,中国古代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取羁縻制度,即利用少数民族的 旧贵族对其进行间接统治,下列各项政策或措施中中与之相反的是 A.册封制度 B.和亲政策 C.土司制度 D.改土归流

18.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 “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 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

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 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度相适应 19.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 。 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 亥革命的作用是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

20.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某次作战计划中指出“本战区为保持经济重心,巩固首都,并 有利于全局之持久作战起见,务就现已形成之包围态势, (对敌)运用优势兵力断绝其联 系”该作战计划提出应是在 A.1937 年 B. 1938 年 C. 1939 年 D. 1945 年

21. 张学良在回忆录中提到“当事变之后,良曾召集西北剿匪总部全体同人训话……良该当

时公开之言论,尊崇蒋公仍为吾等之领袖也。 ”这里的“事变” 是指 A.东北易帜 B. 九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22. 下列事件属于人民群众自发抗击列强侵略的是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③左宗棠收复新疆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②黄海海战 ④义和团运动 D.③④

23.下述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 选项 A B 凡天下田, 天下 《天朝田亩制 度》内容 凡分田,照人 人同耕,此处不 口,不论男妇 足,则迁彼处 《资政新篇》 内容 统一政令, 以法治国 听取社会舆论; 兴办保险事业 反对迷信 善机构 则移彼丰处 穿,有钱同使 兴办医院和慈 相通,此处荒, 同 食 , 有 衣 同 C 凡天下田, 丰荒 D 有田同耕, 有饭

24. 甲午战争时, “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 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军备落后 B.政府腐败 C.军费匮乏 D.军纪松弛

25.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乃一种直接的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 。这句话 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 A.削弱了中央集权 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

26. 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 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C.英国、美国、俄国、德国等多国参与了条约的签订 D.列强互相承认了在华利益,

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27. 孙中山曾高度评价某次革命事件: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 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 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是役”是指 ” A.兴中会成立 B. 同盟会成立 C. 黄花岗起义 D. 武昌起义

28. “他(孙中山)进校以后,天天谈革命……常常谈起洪秀全,称为反清第一英雄,很可 惜他没有成功。( ”《兴中会革命史要》 )孙中山崇拜洪秀全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A.将暴力斗争矛头直指满洲贵族统治 B.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C.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 D.表达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29.“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诗中反映的 战役是指甲午中日战争中的 A.平壤战役 B. 辽东战役 C. 黄海战役 D. 威海卫战役

30. 近人《世载堂杂忆》记载: “一日,殿上议事,北王问东王曰: “闻兄有不臣之心,自称 万岁。 ”东王闻言,积威凌北王,北王即抽刀屠东王之腹。 ”此事造成了 A.天京事变 C.天王洪秀全不理朝政 B.干王洪仁玕被黜去位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1.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 “ ……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

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A.义和团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32. 下列作品中,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 A. 《血战台儿庄》B. 《千古奇冤:皖南事变始末》 C. 《百团大战始末》D. 《血色雄关:太原会战纪实》

33. 以下图片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 “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的插 曲”这一观点的是

A.

B.

C.

D.

34.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 “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 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C.侵华日军老兵撰写的回忆录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35.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中, 规定清朝时通行称呼中的大人、 老爷一律改为先生、 君、同志等,这体现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 B. 自由 C. 平等 D. 共和

36.一位外国记者在抗战时期某次大捷后写到“这次大捷是值得纪念的,这有许多理由。它 是华北、上海和南京沦陷以后,中国在正面战场上从敌人手中收复的第一个城镇。 ”这次 大捷是指

A.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37.某一同学在阅读一古籍时,有这样的记载“奏

章票拟,主之内阁;军机机要,主之议政 处”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A.顺治年间 B.雍正年间 C.乾隆年间 D.道光年间

3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候,袁世凯已经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党人为了防止袁 世凯专制,使袁世凯成为虚位总统,对国家的政体制度做了重大改变,即将国家的政体 改为 A. 总统制 制 39.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族冲突” 。据记载,冲突最多的 三个年份分别为 1884 年、1898 年、1900 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40.明清两朝实施的“改土归流” ,其正确的含义是 A.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B.对地方官员实行“三岁一易”的流动制度 C.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代替土司长官 D.设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B. 共和制 C. 责任内阁制 D.三权分立

第Ⅱ卷

探究题

4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 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 “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

“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 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 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材料四 科举者,……专取四书刊号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 、 、 、 、 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 之制义。 回答: (1)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 分)并说明选官标准的发展变 (2 化。 分) (3 (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分) (3 (3)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2 分)

参考答案 1. B 2. D 3. D 11. D 4. C 5. D 6. B 7. D 8. D 9. C

10. A 15. B 23.C

12. C 13. C14. C 18. C 19. A 20. A 21. C 22. A

16. C 24. B

17. D

25. C

26. C

27. C

28. A

29. C

30. A

31. C

32. D

33. D 36. C

34. D

35. C 39. D 40. C

37. B

38. C

41、 (1)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明朝八 股取士。变化:察举制以德行为

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 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八股取士以呆板空洞的八股文为标准。 (2)原因: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 的需要。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着中央和地方大权,形成了门阀制 度。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魏晋以来重门第的九 品中正制无法维持。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统治者严厉控制 士人思想。 (3)启示: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 绝不正之风。


相关文章

  • 近3年新课标全国卷1.2历史考点分析
  •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ⅠⅡ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杨俊民 2016年全国文综考试已尘埃落定,就历史试题的评析而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全国文综Ⅰ(乙)卷.Ⅱ(甲)卷考点分布.试题设置.能力要求等方面而言,保持了极大的稳定 ...查看


  • 2015年高三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 2015级历史高考备考方略 一.近三年高考历史试题走向分析 近三年<历史考试说明>明确表示,高考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由此命题专家进一步指出:材料第一,论从史出, ...查看


  • 2015全国卷2历史试题评述
  •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试题评析及备考反思 2015年高考已渐趋潮退声息,全国课标卷无论是卷(Ⅰ)还是卷(Ⅱ)的 历史试题,都格外引人关注,直冲舆论的风口浪尖.由于许多省份将告别"自主命题" ...查看


  • 新东方历史高考必备
  • 高中历史 (以北京地区人教版历史为例) 一. 全国:人教.岳麓.人民和大象四个版本: 北京:2007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 自主命题:京 沪 津 渝 鲁 苏 湘 闽 川 赣 皖 浙 陕 宁 辽 鄂 粤 琼 统一命题: 冀 ...查看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一)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 绩,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重要,高三有效的复习方法也非常重要.临 考阶段的复习,应分清轻重缓急,不断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指属于 记忆方面的内容, 如名句名篇, 可 ...查看


  • 历史必修三期末试题二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35小题共70分) 1.清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提写"万世师表"的匾额,主要是为了表彰孔子对中国古代 A.政治思想的贡献 B.伦理道德的贡献 C.哲学思想的贡献 D.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贡献 2.张作霖 ...查看


  • 2015历史分析
  • 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一.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部分 24.本题第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文言文的白话化,不仅本题,本套试卷的40题亦然,其它习题的文言文阅读也不大.这有效地降低了题的难度,理解起来更加方便.材料原 ...查看


  • 2017届高三历史教研组第一轮复习计划
  • 2016--2017年高三复习备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计划 汉中中学 高三历史教研组 从2016年8月15日--2010年2月底,历史学科将按计划进行第一轮复习.根据新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借鉴课改省份复习备考经验,本轮复习基本采用课程 ...查看


  • 新教材省份高考试卷分析(吴文红)
  • 2010年新课改省份历史科高考试卷分析及 2011年高考备考策略 从2004年9月开始,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4省.区的高一新生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而拉开了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帷幕.接着江苏.天津.浙江.辽宁. ...查看


  • 名师解读[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 镇海中学名师解读<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3-02 06:45:58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中国宁波网讯(宁波日报记者陈敏)记者昨日从市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