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精品,流放文人的悲情之歌,摹山状水,寄意遥深,是中学语文文言文课文中的经典篇章。
《小石潭记》,两百余字的记游短文,描摹了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围景物――分层描写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树、潭中游鱼和潭外小溪,并以水、石、鱼为重点描写对象表现了小石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同时又从对景物的寂寥幽邃气氛的渲染上,来寄寓自己长期被谪贬的孤寂凄清的失意心情,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
作品之美,层现叠出:
丰美的线条。
从整体阅读的角度看,我们可“拉”出众多的线条,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如,可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全石、卷石、坻、屿、�、岩明写“石”,“如鸣�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翠蔓附石而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寒气刺骨,也有石的冰凉,等等。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下面很多线条,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课文尽情地赏析,如《小石潭记》中的“水”,《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小石潭记》中的“观察点”,《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小石潭记》中的“清”等等。可以说,从上述的每一线条中,我们都能拎出不少的美点。深入地品读,神游在《小石潭记》中,小小的“石潭”会在我们的面前到处闪现出令人惊叹的美的波光。�
秀美的文笔。
用“秀美”二字牵动对课文的阅读,你会感叹:又有多少美点尽收于我们的眼底!请看,课文美在段落小巧,布局匀称,移步换景,首尾圆合,文面清秀;美在多用短句,多用四字词语,节奏和谐,读音清朗;美在有记事,有描写,有抒情,文笔精到,用语清雅;美在“如鸣�环”绘声,“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绘形,“青树翠蔓”绘色,“明灭可见”绘光,“悄怆幽邃”绘神,全文就像一幅青绿山水之画,画面清纯;美在景物点染,水石树竹、坻屿�岩、下澈日光、蛇行溪流、翕忽小鱼、犬牙岸势都是作者笔下风光,一处一景,一笔一景,有时甚至是一词一景,景物清幽;美在潭中游鱼的小景细描,虚实相生,“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实写鱼游,虚写水清,以实衬虚,描画清丽;美在文中景物有动有静,动静交错,游鱼忽而“�然不动”,忽而“�尔远逝”,溪流“斗折”是静静的,“蛇行”则有明显的动感……可以说,全文的秀美就像盆景的玲珑雅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凄美的心境。
全文着意突出的,就是文中的“清”字,我们可以感到,景物在作者笔下全是那样的幽美清新:“下见小潭”,就“尤”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多么的清秀;耳边水声叮咚,清越动人;鱼儿在清澄的水中“往来翕忽”,水声清脆、水色清亮、水质清澈的小溪消失在远方。然而,为什么作者听水时“心乐”、观鱼时“相乐”的感受竟一时全无了呢?为什么他感到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呢?原来作者是政治革新失败、降职被贬的人,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太清幽了,太寂静了,它触动着作者的心绪,受压抑的阴影笼上了心头,他感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于是景物在他眼里就是清冷的、“凄神寒骨”的了。这凄美的心境的流露,表达了作者心境的清凄,给全文增添了情景交融的浓重色彩。这也就印证了冰心先生教我们读散文的一句话:“古今中外写景状物的诗文,都是作者从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中,赋予了他所接触的景或物以特殊的性格和生命。”(《〈自然・生活・哲理〉序》)
这是至今传诵不衰的山水游记散文,曾令多少人击节赞赏,这篇200余字的短文,是匠心独运的艺术珍品,文中的美点俯首即得。�
下面说说《小石潭记》的教学创意。
教学创意:精细阅读。
要完成这个教学创意,必须做到:进行足够的教学铺垫,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进行充分的概说训练,进行细腻的欣赏品析。
完成此教学创意需要两个课时的时间。
进行足够的教学铺垫是为了基本解决作家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时代间隔,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景情关系的需要。
教学铺垫需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柳宗元简介。
②柳宗元被贬永州简介。
③《永州八记》简介。
④《小石潭记》简要评论。
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是为了从整体上了解、理解、熟悉课文内容,也是为了通过大量认读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进入到课文学习之中。这个环节可以做这样一些事:
①读音准确地朗读课文,并解决生字认读的问题。
篁huáng �pèi 冽liè
坻chí �kān 怆chuàng
邃suì �yǐ �chù
②语流顺畅地朗读,并解决字词理解的问题。
篁竹:竹林。坻:水中高地。屿:小岛。�:不平的岩石。蒙络摇缀: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披拂:树枝藤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然:呆呆的样子。�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寂寥:寂静寥落。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③起伏有致地朗读,并解决四字词语感受的问题。
如鸣�环 伐竹取道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日光下澈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④“身临其境”地朗读,并解决对课文内容进行翻译的问题。
进行充分的概说训练一方面是为了多角度多侧面的认识课文和理解文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在概说训练中训练学生对文意进行概括并简洁表达的能力。
教学中可设置4个话题,全班四个学习大组每组集中思考一个话题。
话题1:用类似于“水清”“石奇”这样的二字的短语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发现。
话题2:用类似于“有水有石”“有水有鱼”这样的短语对课文1~4段的每一段进行概括发现。
话题3:从游记的角度对课文的各段进行概说。
话题4:用自己喜欢或自己创造的语言新形式对课文1~4段进行优雅的概说。
这样的概说训练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以利于与学生进行课堂上流畅的师生对话。如下面的材料就是:
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
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
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
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又如:
第一段:小小的石潭,奇丽的景色
第二段: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第三段: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第四段:凄清的景物,孤寂的感受
第五段:同游的朋友,跟随的小生
每一个话题的讨论,教师都应当进行课堂学习小结或者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
进行细腻的欣赏品析是为了文学作品的教学与文言经典作品的教学,是为了审美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的能力,也是为了充分利用课文的教育教学价值。
进行细腻的欣赏品析,可以将教学视点更加集中一点。如:课文中的特写镜头欣赏: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话题是:这一段文字美在哪里?
师生的讨论交流之中,可能涉及到如下审美的内容:
画面之美,动静之美,色泽之美,氛围之美,描写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等等,教师在对话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优化与细化。
这个话题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当作一点更加高雅的课中讲析,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升华。如: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册的文言课文中,有两例极美的描写片段:�
例一是《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例二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它们美在哪儿?美在景物的清静?美在景物的秀美?美在淡墨轻描的点染?是的,这些都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美。但最美的是:它们都运用了美妙的“一笔双写”描绘方法。�
例一写的是水吗?不,它是在借水写月,是写了美丽的月色而并不言及美丽的月。�
这与直接描写月色相比,有什么好处呢?
好在创造,好在新颖,好在写出了作者在那刹那间的真实感受,写出了一种非常幽雅的情味:既写了那清幽澄明的就像水下宫殿一样的奇美环境,又写了月色的皎洁和月光的柔和。�
例二写的是鱼吗?是,又不尽然是,它是在借鱼写水,是写了清澈的潭水而全然不言及清澈的水。�
这与直接描写池水相比,有什么好处呢?
同样好在创造,好在新颖,好在写出了作者在那一瞬间的真实感受,写出了一种很是洁净的境界:既写了鱼儿自由生活的就像水晶宫一样的奇丽环境,又写了水质的清莹和水色的清亮。
前者是用水来写月,后者是用鱼来写水,真是有趣。�
不仅仅只是有趣,而且是一种表达艺术 ――对某物一个字儿也不写,而在文中可以处处见到某物。�
这就是“一笔双写”的美妙笔法,它言此意彼,虚实相生,语言凝练,令人回味;它比直接描写某物更能表现优美的意境。
《小石潭记》,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精品,流放文人的悲情之歌,摹山状水,寄意遥深,是中学语文文言文课文中的经典篇章。
《小石潭记》,两百余字的记游短文,描摹了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围景物――分层描写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树、潭中游鱼和潭外小溪,并以水、石、鱼为重点描写对象表现了小石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同时又从对景物的寂寥幽邃气氛的渲染上,来寄寓自己长期被谪贬的孤寂凄清的失意心情,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
作品之美,层现叠出:
丰美的线条。
从整体阅读的角度看,我们可“拉”出众多的线条,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如,可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全石、卷石、坻、屿、�、岩明写“石”,“如鸣�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翠蔓附石而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寒气刺骨,也有石的冰凉,等等。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下面很多线条,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课文尽情地赏析,如《小石潭记》中的“水”,《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小石潭记》中的“观察点”,《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小石潭记》中的“清”等等。可以说,从上述的每一线条中,我们都能拎出不少的美点。深入地品读,神游在《小石潭记》中,小小的“石潭”会在我们的面前到处闪现出令人惊叹的美的波光。�
秀美的文笔。
用“秀美”二字牵动对课文的阅读,你会感叹:又有多少美点尽收于我们的眼底!请看,课文美在段落小巧,布局匀称,移步换景,首尾圆合,文面清秀;美在多用短句,多用四字词语,节奏和谐,读音清朗;美在有记事,有描写,有抒情,文笔精到,用语清雅;美在“如鸣�环”绘声,“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绘形,“青树翠蔓”绘色,“明灭可见”绘光,“悄怆幽邃”绘神,全文就像一幅青绿山水之画,画面清纯;美在景物点染,水石树竹、坻屿�岩、下澈日光、蛇行溪流、翕忽小鱼、犬牙岸势都是作者笔下风光,一处一景,一笔一景,有时甚至是一词一景,景物清幽;美在潭中游鱼的小景细描,虚实相生,“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实写鱼游,虚写水清,以实衬虚,描画清丽;美在文中景物有动有静,动静交错,游鱼忽而“�然不动”,忽而“�尔远逝”,溪流“斗折”是静静的,“蛇行”则有明显的动感……可以说,全文的秀美就像盆景的玲珑雅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凄美的心境。
全文着意突出的,就是文中的“清”字,我们可以感到,景物在作者笔下全是那样的幽美清新:“下见小潭”,就“尤”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多么的清秀;耳边水声叮咚,清越动人;鱼儿在清澄的水中“往来翕忽”,水声清脆、水色清亮、水质清澈的小溪消失在远方。然而,为什么作者听水时“心乐”、观鱼时“相乐”的感受竟一时全无了呢?为什么他感到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呢?原来作者是政治革新失败、降职被贬的人,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太清幽了,太寂静了,它触动着作者的心绪,受压抑的阴影笼上了心头,他感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于是景物在他眼里就是清冷的、“凄神寒骨”的了。这凄美的心境的流露,表达了作者心境的清凄,给全文增添了情景交融的浓重色彩。这也就印证了冰心先生教我们读散文的一句话:“古今中外写景状物的诗文,都是作者从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中,赋予了他所接触的景或物以特殊的性格和生命。”(《〈自然・生活・哲理〉序》)
这是至今传诵不衰的山水游记散文,曾令多少人击节赞赏,这篇200余字的短文,是匠心独运的艺术珍品,文中的美点俯首即得。�
下面说说《小石潭记》的教学创意。
教学创意:精细阅读。
要完成这个教学创意,必须做到:进行足够的教学铺垫,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进行充分的概说训练,进行细腻的欣赏品析。
完成此教学创意需要两个课时的时间。
进行足够的教学铺垫是为了基本解决作家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时代间隔,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景情关系的需要。
教学铺垫需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柳宗元简介。
②柳宗元被贬永州简介。
③《永州八记》简介。
④《小石潭记》简要评论。
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是为了从整体上了解、理解、熟悉课文内容,也是为了通过大量认读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进入到课文学习之中。这个环节可以做这样一些事:
①读音准确地朗读课文,并解决生字认读的问题。
篁huáng �pèi 冽liè
坻chí �kān 怆chuàng
邃suì �yǐ �chù
②语流顺畅地朗读,并解决字词理解的问题。
篁竹:竹林。坻:水中高地。屿:小岛。�:不平的岩石。蒙络摇缀: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披拂:树枝藤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然:呆呆的样子。�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寂寥:寂静寥落。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③起伏有致地朗读,并解决四字词语感受的问题。
如鸣�环 伐竹取道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日光下澈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④“身临其境”地朗读,并解决对课文内容进行翻译的问题。
进行充分的概说训练一方面是为了多角度多侧面的认识课文和理解文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在概说训练中训练学生对文意进行概括并简洁表达的能力。
教学中可设置4个话题,全班四个学习大组每组集中思考一个话题。
话题1:用类似于“水清”“石奇”这样的二字的短语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发现。
话题2:用类似于“有水有石”“有水有鱼”这样的短语对课文1~4段的每一段进行概括发现。
话题3:从游记的角度对课文的各段进行概说。
话题4:用自己喜欢或自己创造的语言新形式对课文1~4段进行优雅的概说。
这样的概说训练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以利于与学生进行课堂上流畅的师生对话。如下面的材料就是:
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
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
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
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又如:
第一段:小小的石潭,奇丽的景色
第二段: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第三段: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第四段:凄清的景物,孤寂的感受
第五段:同游的朋友,跟随的小生
每一个话题的讨论,教师都应当进行课堂学习小结或者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
进行细腻的欣赏品析是为了文学作品的教学与文言经典作品的教学,是为了审美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的能力,也是为了充分利用课文的教育教学价值。
进行细腻的欣赏品析,可以将教学视点更加集中一点。如:课文中的特写镜头欣赏: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话题是:这一段文字美在哪里?
师生的讨论交流之中,可能涉及到如下审美的内容:
画面之美,动静之美,色泽之美,氛围之美,描写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等等,教师在对话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优化与细化。
这个话题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当作一点更加高雅的课中讲析,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升华。如: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册的文言课文中,有两例极美的描写片段:�
例一是《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例二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它们美在哪儿?美在景物的清静?美在景物的秀美?美在淡墨轻描的点染?是的,这些都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美。但最美的是:它们都运用了美妙的“一笔双写”描绘方法。�
例一写的是水吗?不,它是在借水写月,是写了美丽的月色而并不言及美丽的月。�
这与直接描写月色相比,有什么好处呢?
好在创造,好在新颖,好在写出了作者在那刹那间的真实感受,写出了一种非常幽雅的情味:既写了那清幽澄明的就像水下宫殿一样的奇美环境,又写了月色的皎洁和月光的柔和。�
例二写的是鱼吗?是,又不尽然是,它是在借鱼写水,是写了清澈的潭水而全然不言及清澈的水。�
这与直接描写池水相比,有什么好处呢?
同样好在创造,好在新颖,好在写出了作者在那一瞬间的真实感受,写出了一种很是洁净的境界:既写了鱼儿自由生活的就像水晶宫一样的奇丽环境,又写了水质的清莹和水色的清亮。
前者是用水来写月,后者是用鱼来写水,真是有趣。�
不仅仅只是有趣,而且是一种表达艺术 ――对某物一个字儿也不写,而在文中可以处处见到某物。�
这就是“一笔双写”的美妙笔法,它言此意彼,虚实相生,语言凝练,令人回味;它比直接描写某物更能表现优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