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设计的依据和任务:
(1)依据:应根据公路的功能、交通量,以其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考虑综合运输体系以及项目影响后的产业布局,正确选择技术标准。
(2)任务:确定公路等级、路线走向、走廊和主要控制点;提出建设规模,为项目立项提供依据。
公路按功能分类:
公路功能可根据公路在公路网中的不同地位与作用,结合人们出行特点和需求特征,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和农村公路三类。其中干线公路又可分为主干线公路和次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可分为主集散公路和次集散公路。农村公路不再分层次。
(1)干线公路:应为用路者提供高效的机动性(通过性),尽量减少出入口、支路汇入和平面交叉的数量。
(2)集散公路:应以汇集地方交通、疏散干线公路交通为主,承担衔接与过渡性道路的作用,既要提供一定的出入口、支路汇入和平面交叉,又要对出入口、支路汇入和平面交叉数量进行一定的限制。
(3)农村公路:应直接与用路者的出行端点相衔接,以提供通达性为主,应开放出入口、支路汇入和平面交叉。
高速公路的特点:
高速公路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全部控制出入的高速公路应具备的条件:必须具有4条及以上车道,必须设中间带,必须设立交,必须设禁入栅栏。
一级公路的应用:
(1)一级公路不能用作主干线公路。
(2)一级公路作为次干线公路时,多数交叉应采用互通式立交,个别交叉可采用平面交叉。
(3)一级公路作为主集散公路时,平面交叉较多,设计重视不够,存在车速低、事故率高的突出问题,必须采取确保高速运行和安全的措施。
(4)措施:设置慢车道、增大平面交叉间距、采用渠化平面交叉、采用主路优先或信号交通管理方式等。
公路接入方式:
公路的接入控制与接入管理应根据公路的功能合理确定。接入方式按控制程度不同分为完全限制接入、部分限制接入、接入管理、支路进出口管制等四种形式。
① “完全限制接入”是将优先权全部赋予主线上的通行车辆,公路的接入完全由立交的匝道来实现,避免被交道路直接连通公路。
②“部分限制接入”是有选择地将优先权赋予主线上的通行车辆,接入形式根据相交道路的不同功能与等级,选择立体交叉或平面交叉。
③ “接入管理”是对相交道路接入点的选位、设计、运营管理以及对不同类型交通源接入地点进行评估与选择。
④ “支路进出口管制”是对不限制接入的被交道路实施某种程度的控制与管理措施,接入点位置、数量以及接入点的几何设计均应保证主路交通的安全与效率。
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
(1)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主要工作内容:
①根据总体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结合项目建设条件和特点,提出总体设计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制定项目总体设计原则;
②根据预测交通量和建设条件综合确定项目的技术标准、道路等级及建设规模;
③根据项目区域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确定路线走向和走廊带方案,拟定
重大工程方案;
④根据公路在区域路网中的作用,确定路线起终点、主要控制点及与其他相交公路的连接关系;
⑤提出设计阶段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总体设计问题。
公路选线的工作方法:
⑴初步设计阶段应将所收集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展布在选线所需的不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并根据公路等级选用现场定线、纸上定线或三维互动(CAD)定线。
①二级、三级、四级公路一般可采用现场定线,有条件时宜采用纸上定线,地形受限时采用现场定线与纸上移线、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法;
②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采用纸上定线与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法;
③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景观要求高的公路宜采用计算机三维互动定线并现场进行核查。 ⑵技术设计阶段应在初步设计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补充收集技术设计所需的基础资料,测量影响路线线位的控制点和控制断面,采用纸上定线并进行现场核对。
⑶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一步补充收集基础资料,测量影响路线线位的控制点和控制断面,根据控制要素进行纸上定线并现场核对、测量放线并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
长大纵坡的技术保障措施:
爬坡车道:
(1)在公路纵坡较大、较长路段,速差较大的车辆混合行驶时,大型车车速下降,小型车行驶自由度下降,超车机率增加时行车安全和通行能力影响较大。解决办法是在陡坡路段增设专用车道,将大型车从正线车流中分离。
(2)设置条件
四车道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及双车道二级公路连续上坡路段,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上坡方向行车道右侧设置爬坡车道:
① 沿连续上坡方向载重车的运行速度降低到表10的容许最低速度以下时。
② 上坡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小于设计小时交通量时。
③ 经设置爬坡车道与改善主线纵坡不设爬坡车道技术经济比较论证,设置爬坡车道的
效益费用比、行车安全性较优时。
(3) 爬坡车道的布设
①爬坡车道应设于上坡方向主线行车道右侧,爬坡车道宽度3.5m(含其左侧路缘带0.5m)。 ②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爬坡车道应紧靠车道外侧设置,可利用硬路肩宽度。二级公路的爬坡车道应紧靠车道外侧设置,可利用硬路肩宽度,当需保留原供非汽车交通行驶的硬路肩时,应移至爬坡车道外侧。
③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爬坡车道长度大于500m时,应在右侧设置紧急停车带。 避险车道
(1)作用及组成
①避险车道是指在长陡下坡路段适当位置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速度失控车辆驶离主线安全减速的专用车道。
②作用:在连续长陡下坡路段,汽车速度增加较快,制动次数增加,使制动器温度上升较快,易发生制动失效而引起速度失控。另
外,小半径平曲线前,大型车会因速度过高减速不及而使速度失控。速度失控易发生侧翻、冲击路基、撞击前方物体的恶性交通事故。在长陡下坡路段适当位置设避险车道,供失控车辆驶入并减速,可避免或减轻车辆和人员损伤。
(3)设置位置要求
①宜设在右侧视距良好的路段。
②车速高时不能安全转弯的主线平曲线之前或人口稠密区之前。
③对较小半径的曲线,尽量以切线方向从主线切出。
④在直线或大半径曲线上时,驶出主线角度不宜过大,避免侧翻。
⑤禁止在左转弯曲线上设置避险车道。
慢行车道
附加车道
在特殊路段应增设保持公路服务水平连续性或增加交通安全性的附加车道。包括:辅助车道、转弯车道、加减速车道、爬坡车道、紧急停车带、避险车道和错车带等。
(1)辅助车道:用于主线车辆调整车速、车距、变换车道或为平衡车道而设,平行于主线。辅助车道的宽度应与主线车道宽度相同,二者之间不设路缘带。出、入主线应设渐变段。辅助车道右侧的硬路肩宜与正常路段相同。
(2)转弯车道:干线公路交叉口均应设置转弯车道。转弯车道的宽度一般为3.5m。
(3)加、减速车道: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互通式立交、服务区、停车区、公共汽车停靠站、管理与养护工区等与主线连结处应设置加、减速车道。加、减速车道宽度一般为3.5m。外侧硬路肩宽度与主线路段相同。
(4)爬坡车道宽度一般采用3.5m。外侧应设路缘带和土路肩。一、二级公路原来供非汽车交通行驶的硬路肩应移至爬坡车道外侧。
(5)紧急停车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右侧硬路肩宽度小于2.50m时,应设紧急停车带。间距不宜大于2km,宽度一般为5.0m,有效长度50m,并设100m和150m左右的过渡段。特长桥梁、隧道,根据需要可设置紧急停车带,间距不宜大于750m。(双向六车道及以上是否设,争议大)
(6)避险车道:(前面已讲)
(7)错车道:四级公路路基宽度(单车道)4.5m时,应在不大于300m的距离内选择有利地点设置错车道。相邻两错车道应能通视。错车道路基宽度不小于6.5m,有效长度不小于20m。
接坡条件:
10、新建公路与等级较低的既有次要公路斜交时,应对次要公路在进入交叉前,作局部扭正改线,使交角符合规定。
(包括T形、Y形)
11、主要公路在交叉内的纵坡应在0.15~3%范围内,次要公路上紧接交叉的引道应以0.5~2.0%的上坡通往交叉,而且此坡段至主要公路的路缘应不短于25m。(接坡条件)
12、主要公路的横断面应贯穿交叉,次要公路接于主要公路行车道边缘。(不能接于中线)
直线长度问题:最大、最小长度及其运用
(1)直线的最大长度
①直线不宜过长,使行车单调、疲倦和急躁,易超速行驶,对安全不利。
②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一般不宜超过20V。(日本规定,需研究)
③在地形平坦的戈壁、草原、荒漠等地区,可适当加长。
④两侧地形过于空旷时,宜采取种植不同树种或设置一定建筑物等措施。
(2)直线的最小长度
①直线过短,对同向曲线易形成“断背曲线”,对反向曲线驾驶操
作过急。
②当V≥60km/h时,同向圆曲线间不小于6V,反向圆曲线间不小于2V为宜。困难时,同向圆曲线间不小于3V,反向圆曲线间不小于3s行程。
③当V≤40km/h时,可参照执行。
隧道洞口外的线形:直线、圆曲线(能否使用S型曲线,为什么) 缓和坡段,有争议
路线设计的依据和任务:
(1)依据:应根据公路的功能、交通量,以其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考虑综合运输体系以及项目影响后的产业布局,正确选择技术标准。
(2)任务:确定公路等级、路线走向、走廊和主要控制点;提出建设规模,为项目立项提供依据。
公路按功能分类:
公路功能可根据公路在公路网中的不同地位与作用,结合人们出行特点和需求特征,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和农村公路三类。其中干线公路又可分为主干线公路和次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可分为主集散公路和次集散公路。农村公路不再分层次。
(1)干线公路:应为用路者提供高效的机动性(通过性),尽量减少出入口、支路汇入和平面交叉的数量。
(2)集散公路:应以汇集地方交通、疏散干线公路交通为主,承担衔接与过渡性道路的作用,既要提供一定的出入口、支路汇入和平面交叉,又要对出入口、支路汇入和平面交叉数量进行一定的限制。
(3)农村公路:应直接与用路者的出行端点相衔接,以提供通达性为主,应开放出入口、支路汇入和平面交叉。
高速公路的特点:
高速公路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全部控制出入的高速公路应具备的条件:必须具有4条及以上车道,必须设中间带,必须设立交,必须设禁入栅栏。
一级公路的应用:
(1)一级公路不能用作主干线公路。
(2)一级公路作为次干线公路时,多数交叉应采用互通式立交,个别交叉可采用平面交叉。
(3)一级公路作为主集散公路时,平面交叉较多,设计重视不够,存在车速低、事故率高的突出问题,必须采取确保高速运行和安全的措施。
(4)措施:设置慢车道、增大平面交叉间距、采用渠化平面交叉、采用主路优先或信号交通管理方式等。
公路接入方式:
公路的接入控制与接入管理应根据公路的功能合理确定。接入方式按控制程度不同分为完全限制接入、部分限制接入、接入管理、支路进出口管制等四种形式。
① “完全限制接入”是将优先权全部赋予主线上的通行车辆,公路的接入完全由立交的匝道来实现,避免被交道路直接连通公路。
②“部分限制接入”是有选择地将优先权赋予主线上的通行车辆,接入形式根据相交道路的不同功能与等级,选择立体交叉或平面交叉。
③ “接入管理”是对相交道路接入点的选位、设计、运营管理以及对不同类型交通源接入地点进行评估与选择。
④ “支路进出口管制”是对不限制接入的被交道路实施某种程度的控制与管理措施,接入点位置、数量以及接入点的几何设计均应保证主路交通的安全与效率。
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
(1)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主要工作内容:
①根据总体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结合项目建设条件和特点,提出总体设计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制定项目总体设计原则;
②根据预测交通量和建设条件综合确定项目的技术标准、道路等级及建设规模;
③根据项目区域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确定路线走向和走廊带方案,拟定
重大工程方案;
④根据公路在区域路网中的作用,确定路线起终点、主要控制点及与其他相交公路的连接关系;
⑤提出设计阶段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总体设计问题。
公路选线的工作方法:
⑴初步设计阶段应将所收集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展布在选线所需的不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并根据公路等级选用现场定线、纸上定线或三维互动(CAD)定线。
①二级、三级、四级公路一般可采用现场定线,有条件时宜采用纸上定线,地形受限时采用现场定线与纸上移线、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法;
②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采用纸上定线与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法;
③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景观要求高的公路宜采用计算机三维互动定线并现场进行核查。 ⑵技术设计阶段应在初步设计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补充收集技术设计所需的基础资料,测量影响路线线位的控制点和控制断面,采用纸上定线并进行现场核对。
⑶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一步补充收集基础资料,测量影响路线线位的控制点和控制断面,根据控制要素进行纸上定线并现场核对、测量放线并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
长大纵坡的技术保障措施:
爬坡车道:
(1)在公路纵坡较大、较长路段,速差较大的车辆混合行驶时,大型车车速下降,小型车行驶自由度下降,超车机率增加时行车安全和通行能力影响较大。解决办法是在陡坡路段增设专用车道,将大型车从正线车流中分离。
(2)设置条件
四车道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及双车道二级公路连续上坡路段,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上坡方向行车道右侧设置爬坡车道:
① 沿连续上坡方向载重车的运行速度降低到表10的容许最低速度以下时。
② 上坡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小于设计小时交通量时。
③ 经设置爬坡车道与改善主线纵坡不设爬坡车道技术经济比较论证,设置爬坡车道的
效益费用比、行车安全性较优时。
(3) 爬坡车道的布设
①爬坡车道应设于上坡方向主线行车道右侧,爬坡车道宽度3.5m(含其左侧路缘带0.5m)。 ②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爬坡车道应紧靠车道外侧设置,可利用硬路肩宽度。二级公路的爬坡车道应紧靠车道外侧设置,可利用硬路肩宽度,当需保留原供非汽车交通行驶的硬路肩时,应移至爬坡车道外侧。
③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爬坡车道长度大于500m时,应在右侧设置紧急停车带。 避险车道
(1)作用及组成
①避险车道是指在长陡下坡路段适当位置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速度失控车辆驶离主线安全减速的专用车道。
②作用:在连续长陡下坡路段,汽车速度增加较快,制动次数增加,使制动器温度上升较快,易发生制动失效而引起速度失控。另
外,小半径平曲线前,大型车会因速度过高减速不及而使速度失控。速度失控易发生侧翻、冲击路基、撞击前方物体的恶性交通事故。在长陡下坡路段适当位置设避险车道,供失控车辆驶入并减速,可避免或减轻车辆和人员损伤。
(3)设置位置要求
①宜设在右侧视距良好的路段。
②车速高时不能安全转弯的主线平曲线之前或人口稠密区之前。
③对较小半径的曲线,尽量以切线方向从主线切出。
④在直线或大半径曲线上时,驶出主线角度不宜过大,避免侧翻。
⑤禁止在左转弯曲线上设置避险车道。
慢行车道
附加车道
在特殊路段应增设保持公路服务水平连续性或增加交通安全性的附加车道。包括:辅助车道、转弯车道、加减速车道、爬坡车道、紧急停车带、避险车道和错车带等。
(1)辅助车道:用于主线车辆调整车速、车距、变换车道或为平衡车道而设,平行于主线。辅助车道的宽度应与主线车道宽度相同,二者之间不设路缘带。出、入主线应设渐变段。辅助车道右侧的硬路肩宜与正常路段相同。
(2)转弯车道:干线公路交叉口均应设置转弯车道。转弯车道的宽度一般为3.5m。
(3)加、减速车道: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互通式立交、服务区、停车区、公共汽车停靠站、管理与养护工区等与主线连结处应设置加、减速车道。加、减速车道宽度一般为3.5m。外侧硬路肩宽度与主线路段相同。
(4)爬坡车道宽度一般采用3.5m。外侧应设路缘带和土路肩。一、二级公路原来供非汽车交通行驶的硬路肩应移至爬坡车道外侧。
(5)紧急停车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右侧硬路肩宽度小于2.50m时,应设紧急停车带。间距不宜大于2km,宽度一般为5.0m,有效长度50m,并设100m和150m左右的过渡段。特长桥梁、隧道,根据需要可设置紧急停车带,间距不宜大于750m。(双向六车道及以上是否设,争议大)
(6)避险车道:(前面已讲)
(7)错车道:四级公路路基宽度(单车道)4.5m时,应在不大于300m的距离内选择有利地点设置错车道。相邻两错车道应能通视。错车道路基宽度不小于6.5m,有效长度不小于20m。
接坡条件:
10、新建公路与等级较低的既有次要公路斜交时,应对次要公路在进入交叉前,作局部扭正改线,使交角符合规定。
(包括T形、Y形)
11、主要公路在交叉内的纵坡应在0.15~3%范围内,次要公路上紧接交叉的引道应以0.5~2.0%的上坡通往交叉,而且此坡段至主要公路的路缘应不短于25m。(接坡条件)
12、主要公路的横断面应贯穿交叉,次要公路接于主要公路行车道边缘。(不能接于中线)
直线长度问题:最大、最小长度及其运用
(1)直线的最大长度
①直线不宜过长,使行车单调、疲倦和急躁,易超速行驶,对安全不利。
②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一般不宜超过20V。(日本规定,需研究)
③在地形平坦的戈壁、草原、荒漠等地区,可适当加长。
④两侧地形过于空旷时,宜采取种植不同树种或设置一定建筑物等措施。
(2)直线的最小长度
①直线过短,对同向曲线易形成“断背曲线”,对反向曲线驾驶操
作过急。
②当V≥60km/h时,同向圆曲线间不小于6V,反向圆曲线间不小于2V为宜。困难时,同向圆曲线间不小于3V,反向圆曲线间不小于3s行程。
③当V≤40km/h时,可参照执行。
隧道洞口外的线形:直线、圆曲线(能否使用S型曲线,为什么) 缓和坡段,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