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的特征是什么?

当代的种种说道,似乎已经非常“肯定”,不外乎“写意”与“程式”,由此而来,则所谓“人物”、“体验”、“真实”、“生活”等等字眼及其所代表的意义、作为、方法、原则乃至于理论等等,均“对立”性的归诸于外来的、西方的、现代的“玩意儿”——总之,中国剧的“传统”里是没有这些东西的。

中国剧就像明清的文人画、写意画,是以“不求形似”的“意境”为宗旨的,以“写意”作为手段的,剧本身就是“玩意儿”,其目的是“赏心悦目”,“故事情节”无非是“玩意儿”的载体,一切“像真”的手段、方法、技术都是“中国剧是写意”的这一主旨的反动和对立面。

许多所谓学者如是说,一些自以为是的艺人同样如是说,而且他们结合起来互相吹捧着说。更多的人当然地全盘接受,少数人,就像我,则经常默然地不以为然。

程继先谈了许多东西,我在阅读过程中击赏不已的地方,都作了红色的标记,许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再思考、再认识。

先前贴过一篇田桂凤的访问记,其中关于“戏剧身份”有这么两句话,特为拈出:

任何戏之任何脚,必能于演戏时,无搬演者之我,而仅有戏中人之某某也。此种工夫,谈何容易,要在演者之能否深心研究,体悟一切为断耳。

在景孤血对马连良的采访中,马连良提到一种“真动心”的表演法则:

人之天赋,各有不同,人知演戏须手口相应,不知尤须“心面相应”也。此其大旨有三字诀,则为“真动心”。何谓“真动心”,马连良解释说:即以台上之古人为真我是也。

他还提到一种“假动心”,他说:此种动心,必须为戏中人而动心,非为一己之表演好坏而动心。如心中先盘算于我之此种动心,面上是否带形?则其所动之心,先已不诚,纵能勉强装作许多张致,亦必“假门假事”矣。

马连良《安居平五路》

程继先也讲了类似的话:

凡演戏之人,一自命演戏,已无是观。原此事必须忘我,始能尽量发挥,一颦一笑,无不与戏中之情沆瀣为一,然后其所表演者方无矫揉造作之弊。否则,歪曲支离勉强装扮,不惟难求其妙,及所谓“摇曳徒增其丑”矣。

还有个例子,是杨小楼对吴幻荪说的:

欲求演戏技术之精当,必须破苦工夫,十二分坚固其根基,根基有准绳,不知发挥其内心,则是戏唱人,譬如傀儡,有其驱壳,而无灵魂。夫根基缔固,如何可一造深入堂奥,发为自己性灵,则内心修养当矣,内行家所谓人唱戏也。余(杨自称)中年而后,亦尝涉猎小说及史鉴,曾发为幻想,虚拟戏中人之环境神理,及个性,而肖之于舞台,初不自知合否,积久揣摩,乃渐得其音容,遍征询于有识者,始知其可,非一步而踹到也。

杨小楼、刘砚亭《长坂坡》

这四个人的话如出一辙,翻译成现代语来讲,很浅白,无非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演戏要演人物”、“演戏要刻画人物”、“演员要体验人物”,等等。但这些“词汇”及其实践,在当代一些以“传统”型学者的眼里,这些都是要不得的,都不是中国剧——戏曲的传统表演手段,都是西方的,都是违背中国剧的传统“美学”的,等等,攻击和否定,是他们唯一的思维。

上述四个人,难道都受了“五四”新文化或齐如山一类外行的影响嘛?还是这本来就是中国剧的一个古老传统,是被(刻意?无意?)遗忘的传统呢?

袁项城的秘书步章五(林屋山人)曾讲过一桩关于田桂凤的故事,不长,全文为:

余识名花旦田桂凤时,田已五十余,辍唱久矣,而举止言笑,与妇人无别。余曰:古人言,生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观子之状可见矣。田曰不然,吾何尝不能作男子状。言已,即作男子状,无妇人态矣。余曰:子不复男子本色,何也?田曰:吾即饰女子,女子即吾本色,今吾虽辍歌,尚时时出应堂会,平时若复男子状,再饰妇女,必貌似神离。吾少年幸得邀名,垂老而丧之,可乎。扮相格于年龄,不能还少矣,并艺事而亦疏之,非自丧而何。吾独居室中,亦如是,非在人前故献丑态以媚公等也。

田桂凤戏照

田桂凤看来非常符合职业演员,乃至于演技派演员的种种要求,当得上“中国的斯塔尼”,如果他活到现在,肯定也像马连良一样,不需要新派导演们去指导他“如何演戏”的,因为他首先就是为演戏活着的,和戏中的种种角色一起生活的。

这莫非就是中国剧的“刻画”、“表演”人物的不二法门?!

前一阵子,看了一本成篇于60年代的宁波“草昆”艺人的回忆录,其中谈到许多演戏的经验和方法,翻成现代表演术语,无非也就是“刻画人物”、“表演人物”罢了。可见这种“传统”的确是项传统!

田桂凤曾慨叹“传统”之不传——这种中国式的“体验”方法的确不传,包括马连良提到的“习伏于神”的方法同样不传。

程继先谈了许多戏的场子、角色、词句一类的“小事”,因为在“玩意儿”至上、“故事情节”无所谓的主儿眼里,程的这些执着的确是“死心眼”——只要有“玩意儿” ——这个身段啊,那段唱腔啊,其他什么都无所谓,咱们来听戏的嘛!可是程继先非常注重这些“小零碎”,他说他这叫“就戏论戏”。

在他看来,戏出只有“完整”,才能不失“戏旨”。

“戏旨”是什么?

很简单的四个字——“精警觉生”!

程继先《红拂传》

中国剧是为唱腔、为技术而诞生的嘛?中国剧难道仅仅是满足了茶余饭后的消遣而诞生的嘛?

我说了好几年,但很多人依然说中国剧就是个“玩意儿”,我很无语的。

程继先在采访中有两句话,很值得玩味,一句是:皮黄在昔,此种彩切虽不如秦腔,要亦不能太写意派。另一句是:是知东方艺术之微妙矣,惟不可概以写实者出之耳。

这两句话似乎矛盾,而且后一句似乎很合某些人的胃口。

中国剧有许多技术,或叫技巧、绝技、特技,都有一定的术语,比如蹲步、逼脸、狗血等等,像程继先所讲的“血彩”也是其中之一,许多都属于作工范畴,但是唱工、念白里也有同样的技术及表现。这些都是为表演剧中人身份、情境、状态而设的技术,需要花相当功夫练习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失传湮灭了。

这些技术非但皮黄班、梆子班有,就是走江湖的草台班中也有,而且功夫更加硬整、更加传统,一丝不苟,这在宁波草昆艺人的回忆里比比皆是,相反,在“雅昆”系统里,却不太讲究这些。

这些技术的目的是什么?就拿所谓“洒狗血”来说吧,剧中人受了刺激,在极端着急的情形下,脸色突然变得通红,而演员能够瞬间使脸色“通红”的技术就叫“洒狗血”,还包括表演生气时的脸色瞬间变青,两眼发直等等,都是为了真实地再现生活而特地创造出来的技术。当年张胜奎为什么演《琼林宴》很有名,就是因为他成功地塑造一个“痰迷心窍”的人,这些哪里来的?无非是观察生活、体验人物的结果,你说这是“写意”的,还是“写实”的。

马连良《焚绵山》化妆留影

当这些为“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真实情感的技术处于消解、失传的状态下,似乎可以说“中国剧是写意”的,但是追溯既往,梳理历史之后,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呢,仍然可以“当然”地说这句话吗?这就很值得思考了。

我以前谈过两个例子,一个是《花田错》里主仆连夜做鞋,另一个是《十三妹》里何玉凤骑驴出场。

在有着传统手工经验的我的母亲看来,那场宋长荣的做鞋就像真事儿一样,但是作为城市居民,连马都没骑过的我们,横竖看不出何玉凤到底在干嘛,手里的鞭子似乎说明她骑了什么,到底什么,我们不懂,看不明白,只当一场舞蹈而已。但有人看得懂,谁?王瑶卿。

看过史若虚那篇记王瑶卿教学生这场骑驴的人都明白,在王瑶卿的心里有着一头非常清晰的驴子,以及怎么骑,怎么赶,怎么走,等等,这些都是“写意”的吗?不,这仍然是属于“写实”——中国式的“写实”,因为王瑶卿从不放过一个小细节,力争完整、真实地表现出何玉凤是骑驴的,而且能够被台下观众——那些有过这种经验的北方观众一眼就能看明白,就像我母亲完全看明白的《花田错》的做鞋一样。

这里不存在“间隔”的效果,所谓的“间隔”,是因为时代变迁,台下观众已经不再具有台上剧中人所具有的生活常识、生活经验而造成“隔”而已,这种“隔”的结果,将使那些原本为真实表演生活的技术,最终不幸地成为单纯的“歌舞”,观众,甚至包括演员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留下了单纯的“欣赏性”,所谓“真实再现”四个字自然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了。

中国剧写实的种种表现,在草台班子里更加明显,李洪春《京剧长谈》里有一些记述,因为底层百姓的审美标准是“像”,是“真实”,这和上层文人的趣味完全相反。

“真实”往往感人,“意境”只会使极少数人遨游于精神世界。

程继先为什么赞成要保留“血彩”,认为有些戏不讲“血彩”,就根本没有演得价值。为何?还是“真实”两个字。

前一阵民营淮剧团在上海逸夫舞台演《九更天》,“祭钉”的血彩据说吓坏了一些人,包括一些观众和文字写手。

周信芳《九更天》

程继先的态度很明确,这出戏就是“卖”血彩,因为真实可怖,才能真正地惊动人心,起到“精警觉生”的作用,否则轻描淡写,技术消解为“艺术”,真实演变成“写意”,则  戏之旨意又何在呢,戏只能被迫改头换面成为娱乐工具。

但中国剧的确不能一概都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程继先如斯说,我很赞同。

中国剧是写实的,但不是面面俱到,一切都讲写实,当写实需要很高的成本,并受到环境、人力、资源之局限的时候,象征性手段,即所谓之“写意”手法也就堂皇登场了。

这不但是中国剧的特色,也是外国剧(包括印度)的特色。

从这个层面来讲,中国剧是以写实为基础的,运用一定的写意手段,来表演人情世故,达到精警觉生目的的一种民间艺术。其写实表现为以演员为中心的种种技术,包括刻画和体验,属于核心层面;而写意则往往表现为帮助角色表演、故事进展的辅助层面。但中国剧受文化环境的影响,还有另一层的写实与写意,同样引起我们的注意:由于客体-观众群体所属于的阶层的不同,中国剧的表现(戏班、演员、戏、角色)有时偏重“写意”,有时偏重“写实”,所以产生完全不同风格的戏班、演员、戏、角色。

作为“象征”或“写意”的对立面,我更喜欢把这种中国式的写实称之为“像真”性表演,其特色是进得去出得来,让台下人哭而自个儿不掉泪,做第一,念第二,唱第三,以功夫与技术为基础,外加“内心表演”,整个儿的体系,才是中国剧的庐山真面目。

中国剧如果只剩下唱腔,则中国剧必然名存实亡;中国剧演员如果只会唱,则中国剧演员也必然名存实亡。

张大千说:中西绘画不应有太大的距离。

潘天寿说:中西绘画应该拉大距离。

这里的绘画指的是古典主义风格的绘画。

这两句著名的看似矛盾的话,实际和程继先讲的“不能太写意”、“概以写实者出之”是一样的。需要统一起来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都存在偏废的恶果。

也就是说,中西绘画在写实传神这点上应该没有太大的距离,但是中国画的写实传神还是要靠中国画的传统手段、技法来表现,否则不是“不是绘画”,就是“不是中国画”。

同样道理,作为戏剧,中西戏剧不应该有太大距离,但中国剧要用中国的传统手段、技术去表现,就像马连良说的“习伏于神”的技术,这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而一味地消解传统的技术、否定中国剧的写实传统,徒以“写意”作为抗衡或争取荣誉的手段,最终贻害无穷,必定像毁了中国画那样,毁了中国剧。

中国剧是写实的,是以真实生活、真实情感的表现为目的的戏剧,这点和莎士比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没有区别,但我们是用我们的方式、技术来表现真实的,这种方式、技术就是我们真正的传统,而这种传统在“五四”以来鼓吹“中国剧是写意”的各位先生那里,却是唯恐丢不掉或视而不见的“糟粕”。

我们能够把“糟粕”重新拾起,再次成为中国剧的传统而加以继承、弘扬,中国剧才会有希望,才会真正立足于世界戏剧之林。

中国画界,因为对唐宋的传统有了新的认识和实践,而涌现一大批冠绝古今的大家来,而戏界呢,却仍执迷于豹之一斑而日渐支离破碎,一派衰亡之景象,可叹啊,可叹。

当代的种种说道,似乎已经非常“肯定”,不外乎“写意”与“程式”,由此而来,则所谓“人物”、“体验”、“真实”、“生活”等等字眼及其所代表的意义、作为、方法、原则乃至于理论等等,均“对立”性的归诸于外来的、西方的、现代的“玩意儿”——总之,中国剧的“传统”里是没有这些东西的。

中国剧就像明清的文人画、写意画,是以“不求形似”的“意境”为宗旨的,以“写意”作为手段的,剧本身就是“玩意儿”,其目的是“赏心悦目”,“故事情节”无非是“玩意儿”的载体,一切“像真”的手段、方法、技术都是“中国剧是写意”的这一主旨的反动和对立面。

许多所谓学者如是说,一些自以为是的艺人同样如是说,而且他们结合起来互相吹捧着说。更多的人当然地全盘接受,少数人,就像我,则经常默然地不以为然。

程继先谈了许多东西,我在阅读过程中击赏不已的地方,都作了红色的标记,许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再思考、再认识。

先前贴过一篇田桂凤的访问记,其中关于“戏剧身份”有这么两句话,特为拈出:

任何戏之任何脚,必能于演戏时,无搬演者之我,而仅有戏中人之某某也。此种工夫,谈何容易,要在演者之能否深心研究,体悟一切为断耳。

在景孤血对马连良的采访中,马连良提到一种“真动心”的表演法则:

人之天赋,各有不同,人知演戏须手口相应,不知尤须“心面相应”也。此其大旨有三字诀,则为“真动心”。何谓“真动心”,马连良解释说:即以台上之古人为真我是也。

他还提到一种“假动心”,他说:此种动心,必须为戏中人而动心,非为一己之表演好坏而动心。如心中先盘算于我之此种动心,面上是否带形?则其所动之心,先已不诚,纵能勉强装作许多张致,亦必“假门假事”矣。

马连良《安居平五路》

程继先也讲了类似的话:

凡演戏之人,一自命演戏,已无是观。原此事必须忘我,始能尽量发挥,一颦一笑,无不与戏中之情沆瀣为一,然后其所表演者方无矫揉造作之弊。否则,歪曲支离勉强装扮,不惟难求其妙,及所谓“摇曳徒增其丑”矣。

还有个例子,是杨小楼对吴幻荪说的:

欲求演戏技术之精当,必须破苦工夫,十二分坚固其根基,根基有准绳,不知发挥其内心,则是戏唱人,譬如傀儡,有其驱壳,而无灵魂。夫根基缔固,如何可一造深入堂奥,发为自己性灵,则内心修养当矣,内行家所谓人唱戏也。余(杨自称)中年而后,亦尝涉猎小说及史鉴,曾发为幻想,虚拟戏中人之环境神理,及个性,而肖之于舞台,初不自知合否,积久揣摩,乃渐得其音容,遍征询于有识者,始知其可,非一步而踹到也。

杨小楼、刘砚亭《长坂坡》

这四个人的话如出一辙,翻译成现代语来讲,很浅白,无非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演戏要演人物”、“演戏要刻画人物”、“演员要体验人物”,等等。但这些“词汇”及其实践,在当代一些以“传统”型学者的眼里,这些都是要不得的,都不是中国剧——戏曲的传统表演手段,都是西方的,都是违背中国剧的传统“美学”的,等等,攻击和否定,是他们唯一的思维。

上述四个人,难道都受了“五四”新文化或齐如山一类外行的影响嘛?还是这本来就是中国剧的一个古老传统,是被(刻意?无意?)遗忘的传统呢?

袁项城的秘书步章五(林屋山人)曾讲过一桩关于田桂凤的故事,不长,全文为:

余识名花旦田桂凤时,田已五十余,辍唱久矣,而举止言笑,与妇人无别。余曰:古人言,生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观子之状可见矣。田曰不然,吾何尝不能作男子状。言已,即作男子状,无妇人态矣。余曰:子不复男子本色,何也?田曰:吾即饰女子,女子即吾本色,今吾虽辍歌,尚时时出应堂会,平时若复男子状,再饰妇女,必貌似神离。吾少年幸得邀名,垂老而丧之,可乎。扮相格于年龄,不能还少矣,并艺事而亦疏之,非自丧而何。吾独居室中,亦如是,非在人前故献丑态以媚公等也。

田桂凤戏照

田桂凤看来非常符合职业演员,乃至于演技派演员的种种要求,当得上“中国的斯塔尼”,如果他活到现在,肯定也像马连良一样,不需要新派导演们去指导他“如何演戏”的,因为他首先就是为演戏活着的,和戏中的种种角色一起生活的。

这莫非就是中国剧的“刻画”、“表演”人物的不二法门?!

前一阵子,看了一本成篇于60年代的宁波“草昆”艺人的回忆录,其中谈到许多演戏的经验和方法,翻成现代表演术语,无非也就是“刻画人物”、“表演人物”罢了。可见这种“传统”的确是项传统!

田桂凤曾慨叹“传统”之不传——这种中国式的“体验”方法的确不传,包括马连良提到的“习伏于神”的方法同样不传。

程继先谈了许多戏的场子、角色、词句一类的“小事”,因为在“玩意儿”至上、“故事情节”无所谓的主儿眼里,程的这些执着的确是“死心眼”——只要有“玩意儿” ——这个身段啊,那段唱腔啊,其他什么都无所谓,咱们来听戏的嘛!可是程继先非常注重这些“小零碎”,他说他这叫“就戏论戏”。

在他看来,戏出只有“完整”,才能不失“戏旨”。

“戏旨”是什么?

很简单的四个字——“精警觉生”!

程继先《红拂传》

中国剧是为唱腔、为技术而诞生的嘛?中国剧难道仅仅是满足了茶余饭后的消遣而诞生的嘛?

我说了好几年,但很多人依然说中国剧就是个“玩意儿”,我很无语的。

程继先在采访中有两句话,很值得玩味,一句是:皮黄在昔,此种彩切虽不如秦腔,要亦不能太写意派。另一句是:是知东方艺术之微妙矣,惟不可概以写实者出之耳。

这两句话似乎矛盾,而且后一句似乎很合某些人的胃口。

中国剧有许多技术,或叫技巧、绝技、特技,都有一定的术语,比如蹲步、逼脸、狗血等等,像程继先所讲的“血彩”也是其中之一,许多都属于作工范畴,但是唱工、念白里也有同样的技术及表现。这些都是为表演剧中人身份、情境、状态而设的技术,需要花相当功夫练习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失传湮灭了。

这些技术非但皮黄班、梆子班有,就是走江湖的草台班中也有,而且功夫更加硬整、更加传统,一丝不苟,这在宁波草昆艺人的回忆里比比皆是,相反,在“雅昆”系统里,却不太讲究这些。

这些技术的目的是什么?就拿所谓“洒狗血”来说吧,剧中人受了刺激,在极端着急的情形下,脸色突然变得通红,而演员能够瞬间使脸色“通红”的技术就叫“洒狗血”,还包括表演生气时的脸色瞬间变青,两眼发直等等,都是为了真实地再现生活而特地创造出来的技术。当年张胜奎为什么演《琼林宴》很有名,就是因为他成功地塑造一个“痰迷心窍”的人,这些哪里来的?无非是观察生活、体验人物的结果,你说这是“写意”的,还是“写实”的。

马连良《焚绵山》化妆留影

当这些为“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真实情感的技术处于消解、失传的状态下,似乎可以说“中国剧是写意”的,但是追溯既往,梳理历史之后,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呢,仍然可以“当然”地说这句话吗?这就很值得思考了。

我以前谈过两个例子,一个是《花田错》里主仆连夜做鞋,另一个是《十三妹》里何玉凤骑驴出场。

在有着传统手工经验的我的母亲看来,那场宋长荣的做鞋就像真事儿一样,但是作为城市居民,连马都没骑过的我们,横竖看不出何玉凤到底在干嘛,手里的鞭子似乎说明她骑了什么,到底什么,我们不懂,看不明白,只当一场舞蹈而已。但有人看得懂,谁?王瑶卿。

看过史若虚那篇记王瑶卿教学生这场骑驴的人都明白,在王瑶卿的心里有着一头非常清晰的驴子,以及怎么骑,怎么赶,怎么走,等等,这些都是“写意”的吗?不,这仍然是属于“写实”——中国式的“写实”,因为王瑶卿从不放过一个小细节,力争完整、真实地表现出何玉凤是骑驴的,而且能够被台下观众——那些有过这种经验的北方观众一眼就能看明白,就像我母亲完全看明白的《花田错》的做鞋一样。

这里不存在“间隔”的效果,所谓的“间隔”,是因为时代变迁,台下观众已经不再具有台上剧中人所具有的生活常识、生活经验而造成“隔”而已,这种“隔”的结果,将使那些原本为真实表演生活的技术,最终不幸地成为单纯的“歌舞”,观众,甚至包括演员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留下了单纯的“欣赏性”,所谓“真实再现”四个字自然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了。

中国剧写实的种种表现,在草台班子里更加明显,李洪春《京剧长谈》里有一些记述,因为底层百姓的审美标准是“像”,是“真实”,这和上层文人的趣味完全相反。

“真实”往往感人,“意境”只会使极少数人遨游于精神世界。

程继先为什么赞成要保留“血彩”,认为有些戏不讲“血彩”,就根本没有演得价值。为何?还是“真实”两个字。

前一阵民营淮剧团在上海逸夫舞台演《九更天》,“祭钉”的血彩据说吓坏了一些人,包括一些观众和文字写手。

周信芳《九更天》

程继先的态度很明确,这出戏就是“卖”血彩,因为真实可怖,才能真正地惊动人心,起到“精警觉生”的作用,否则轻描淡写,技术消解为“艺术”,真实演变成“写意”,则  戏之旨意又何在呢,戏只能被迫改头换面成为娱乐工具。

但中国剧的确不能一概都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程继先如斯说,我很赞同。

中国剧是写实的,但不是面面俱到,一切都讲写实,当写实需要很高的成本,并受到环境、人力、资源之局限的时候,象征性手段,即所谓之“写意”手法也就堂皇登场了。

这不但是中国剧的特色,也是外国剧(包括印度)的特色。

从这个层面来讲,中国剧是以写实为基础的,运用一定的写意手段,来表演人情世故,达到精警觉生目的的一种民间艺术。其写实表现为以演员为中心的种种技术,包括刻画和体验,属于核心层面;而写意则往往表现为帮助角色表演、故事进展的辅助层面。但中国剧受文化环境的影响,还有另一层的写实与写意,同样引起我们的注意:由于客体-观众群体所属于的阶层的不同,中国剧的表现(戏班、演员、戏、角色)有时偏重“写意”,有时偏重“写实”,所以产生完全不同风格的戏班、演员、戏、角色。

作为“象征”或“写意”的对立面,我更喜欢把这种中国式的写实称之为“像真”性表演,其特色是进得去出得来,让台下人哭而自个儿不掉泪,做第一,念第二,唱第三,以功夫与技术为基础,外加“内心表演”,整个儿的体系,才是中国剧的庐山真面目。

中国剧如果只剩下唱腔,则中国剧必然名存实亡;中国剧演员如果只会唱,则中国剧演员也必然名存实亡。

张大千说:中西绘画不应有太大的距离。

潘天寿说:中西绘画应该拉大距离。

这里的绘画指的是古典主义风格的绘画。

这两句著名的看似矛盾的话,实际和程继先讲的“不能太写意”、“概以写实者出之”是一样的。需要统一起来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都存在偏废的恶果。

也就是说,中西绘画在写实传神这点上应该没有太大的距离,但是中国画的写实传神还是要靠中国画的传统手段、技法来表现,否则不是“不是绘画”,就是“不是中国画”。

同样道理,作为戏剧,中西戏剧不应该有太大距离,但中国剧要用中国的传统手段、技术去表现,就像马连良说的“习伏于神”的技术,这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而一味地消解传统的技术、否定中国剧的写实传统,徒以“写意”作为抗衡或争取荣誉的手段,最终贻害无穷,必定像毁了中国画那样,毁了中国剧。

中国剧是写实的,是以真实生活、真实情感的表现为目的的戏剧,这点和莎士比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没有区别,但我们是用我们的方式、技术来表现真实的,这种方式、技术就是我们真正的传统,而这种传统在“五四”以来鼓吹“中国剧是写意”的各位先生那里,却是唯恐丢不掉或视而不见的“糟粕”。

我们能够把“糟粕”重新拾起,再次成为中国剧的传统而加以继承、弘扬,中国剧才会有希望,才会真正立足于世界戏剧之林。

中国画界,因为对唐宋的传统有了新的认识和实践,而涌现一大批冠绝古今的大家来,而戏界呢,却仍执迷于豹之一斑而日渐支离破碎,一派衰亡之景象,可叹啊,可叹。


相关文章

  • 11中国建筑的特征
  •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 潘世流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2.积极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教学模式] ...查看


  • 政治学概论大纲 文档 (2)
  • 导论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及其研 究方法:政治学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丰富和发展:学习<政治学概论>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 1.马克 ...查看


  • 保险学(概论)教学大纲
  • 保险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45 课程名称:保险学 英文名称:Insurance 学分:4学时 总学时:72学时 实验(上机)学时:0学时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经济.管理类 一.课程说明 (一)编写本大纲的指导思想:本课程以 ...查看


  • 地形地势特征
  • <地形地势特征>教学说课稿 导语: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的教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大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所 ...查看


  • 我的说课稿.
  •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佛店中学的刘玉玲,很荣幸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切磋一起学习,恳请各位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形和地势>. <地形和地势& ...查看


  • 雕塑课说课稿
  • <雕塑之美>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七课<雕塑之美>我将从教学目标,教 法,学法和教学流程,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和感 ...查看


  • [政治学]教学大纲
  •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政 法 分 院 执笔人:陈海燕 审稿人:王淑敏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 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三.教学目标:<政治学>是 ...查看


  • 美术史考研历年专业试题
  • 2002重庆大学 简述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三者的概念和区别. 简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和五代时期四个以上代表画家.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主要风格特色是什么?简述文艺复兴"三杰"艺术特色. 佛教出入中国时佛教的雕塑风格 ...查看


  •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
  •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答案参考,不要盲信) 名词解释: 1.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2.民族同化: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3.风俗习惯: ...查看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2.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课型:授新课 课时:一节课 课题.章节:第二课 第二节 第三框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市场经济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明确发展市场经济是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