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课例研究报告

《荷花》课例研究报告

《荷花》是语文大家叶圣陶先生于50年代为孩子们写的一篇习作例文,原名《诗的材料》,意图非常明显,是想告诉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用心感悟、展开丰富的想像,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可以成为“诗的材料”。原文应该是给中学生看的,入选小学课文有删节。

作者是个小姑娘?——字里行间的孩子气

因为是给孩子看,教孩子写,所以不论是有意为之还是真的童心未泯,很多孩子在读完《荷花》后,都觉得作者一定是个爱美的小姑娘。这恐怕有三个原因:

1、儿童化的视角

儿童的视角往往是简单的、真实的。作者观察荷花时,他发现“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就是一个小孩子眼中看见荷花真实的样子,没有夸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却很好地写出了荷花最基本的三种姿态。

2、童真的语言。

儿童的语言常常介乎于大白话和真理之间。作者描写白荷花时,赞美白荷花时说“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这就是小孩子、甚至我们大人平时也会脱口而出的话语,接近于大白话,也是大实话,这里确实让人觉得任何华美的语言都无法展现白荷花的美,只有接近于儿童那干净质朴的语言才最好。

3、童趣的联想

课文中有着大幅的联想,这些联想真的就是小孩子的心思、小孩子的语言、小孩子的世界,比如“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还有“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充满梦幻色彩,充满诗意。

在课堂实践语言!——用孩子的方式进行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面对如此“童心童趣;童真童美”的一篇课文,教者进行了四个层次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让儿童在课堂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运用语文材料进行实践,掌握运用于语文的规律:

1、 小小点评家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2、3小节,圈画出觉得写得有意思的地方,然后交流;如果有认为写得不好之处,也要提出来!

让我们来看看三年级的这些小小点评家是怎样阅读思考的,以下课堂自然形成的三个讨论点:

(1)生:荷叶确实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里写得很像啊!

生:为什么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可以用“挺”出来。

生:前面说荷叶挨挨挤挤,说明水面上都没有空隙了,所以荷花是荷叶间的缝隙中冒出来的。

(2)生:第二小节第一句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为什么要用两个“了”呢?不顺啊 师:你觉得这句话怎样说合适?

生:可以变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师:这可能是那时候的语言习惯,今天老师也觉得你可以这样修改,句子读起来更精炼了。

(3)生:第二小节全文六句话,第一句和后四句都是讲荷花的,只有第二句讲荷叶,夹在中间好像不

顺。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生:如果没有第二句写荷叶的句子,拿别人就不知道第三句中的大圆盘指的是什么了。

生:没有荷叶哪来的荷花呢?

名家名篇在儿童的眼中,没有成人固有的一种敬畏感,童言无忌,孩子觉得好就是好,觉得不好就是不好。小小点评家证明孩子是有自己想法的,他们阅读、他们思考,他们怀疑。南师附中的著名教师吴非说过“有人担心这样做孩子将无所适从,他们信谁的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开始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点评过程中,孩子在语言文字中探究、揣摩,没有人事先教他们应该怎样理解,可以怎样去思考,给他们时间、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就可以。一开始班里会有五六个孩子敢于站起来,一旦受到鼓励,会有十几个,二十几个,毕竟小孩子是很好鼓动的。除了点评的精神值得提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提出的一些质疑内容也是合理的,特别是原文已经是经过修改和删减的,那么“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这句话完全可以少一个“了”字,达到清楚表达意思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孩子说的很正确,说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鉴赏水平,在这种评头论足中他们的理解、感悟、欣赏、评价能力还会得到提高。

2、小小语言家

(1)看看这一池的白荷花,你能用找到课文中描写的三种姿态,并用课文里的句子说

一说吗?

(2)再看看这一池的白荷花,你能选一朵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样子吗?

生:这朵荷花张开了几片花瓣儿,露出了里面黄色的莲蓬。

师:你是在形容这多荷花的样子时,把课文里的两句话并成了一句话来说,很好。

生:这多荷花还是花骨朵,像个大桃子。

师:叶圣陶在《小弟弟的三句话》里写了一个小弟弟也说荷花的花骨朵像个大桃子呢!

生:这多荷花的花瓣非常洁白,像小姑娘的裙子倒过来一样。

生:这朵荷花才开了几个花瓣,花瓣尖尖的,都向上,看起来像花做成的王冠。

学语言都是从模仿起步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擅长的本领。让孩子先用课文中的句子来描绘图中的荷花,就是为了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发扬孩子学习的长处,让孩子在重复课文的语句中,积累语言、模仿语言;同时学语言是为了用语言,模仿的结果是从学着运用到自由熟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第一个孩子的发言中,我们看到模仿的痕迹非常浓厚,老师表扬了他,因为重新组织课文中的语言,稍加修改,变成自己的语言,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随后几个的孩子就有了更多自己的色彩,非常棒。

《荷花》课例研究报告

《荷花》是语文大家叶圣陶先生于50年代为孩子们写的一篇习作例文,原名《诗的材料》,意图非常明显,是想告诉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用心感悟、展开丰富的想像,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可以成为“诗的材料”。原文应该是给中学生看的,入选小学课文有删节。

作者是个小姑娘?——字里行间的孩子气

因为是给孩子看,教孩子写,所以不论是有意为之还是真的童心未泯,很多孩子在读完《荷花》后,都觉得作者一定是个爱美的小姑娘。这恐怕有三个原因:

1、儿童化的视角

儿童的视角往往是简单的、真实的。作者观察荷花时,他发现“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就是一个小孩子眼中看见荷花真实的样子,没有夸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却很好地写出了荷花最基本的三种姿态。

2、童真的语言。

儿童的语言常常介乎于大白话和真理之间。作者描写白荷花时,赞美白荷花时说“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这就是小孩子、甚至我们大人平时也会脱口而出的话语,接近于大白话,也是大实话,这里确实让人觉得任何华美的语言都无法展现白荷花的美,只有接近于儿童那干净质朴的语言才最好。

3、童趣的联想

课文中有着大幅的联想,这些联想真的就是小孩子的心思、小孩子的语言、小孩子的世界,比如“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还有“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充满梦幻色彩,充满诗意。

在课堂实践语言!——用孩子的方式进行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面对如此“童心童趣;童真童美”的一篇课文,教者进行了四个层次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让儿童在课堂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运用语文材料进行实践,掌握运用于语文的规律:

1、 小小点评家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2、3小节,圈画出觉得写得有意思的地方,然后交流;如果有认为写得不好之处,也要提出来!

让我们来看看三年级的这些小小点评家是怎样阅读思考的,以下课堂自然形成的三个讨论点:

(1)生:荷叶确实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里写得很像啊!

生:为什么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可以用“挺”出来。

生:前面说荷叶挨挨挤挤,说明水面上都没有空隙了,所以荷花是荷叶间的缝隙中冒出来的。

(2)生:第二小节第一句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为什么要用两个“了”呢?不顺啊 师:你觉得这句话怎样说合适?

生:可以变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师:这可能是那时候的语言习惯,今天老师也觉得你可以这样修改,句子读起来更精炼了。

(3)生:第二小节全文六句话,第一句和后四句都是讲荷花的,只有第二句讲荷叶,夹在中间好像不

顺。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生:如果没有第二句写荷叶的句子,拿别人就不知道第三句中的大圆盘指的是什么了。

生:没有荷叶哪来的荷花呢?

名家名篇在儿童的眼中,没有成人固有的一种敬畏感,童言无忌,孩子觉得好就是好,觉得不好就是不好。小小点评家证明孩子是有自己想法的,他们阅读、他们思考,他们怀疑。南师附中的著名教师吴非说过“有人担心这样做孩子将无所适从,他们信谁的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开始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点评过程中,孩子在语言文字中探究、揣摩,没有人事先教他们应该怎样理解,可以怎样去思考,给他们时间、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就可以。一开始班里会有五六个孩子敢于站起来,一旦受到鼓励,会有十几个,二十几个,毕竟小孩子是很好鼓动的。除了点评的精神值得提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提出的一些质疑内容也是合理的,特别是原文已经是经过修改和删减的,那么“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这句话完全可以少一个“了”字,达到清楚表达意思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孩子说的很正确,说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鉴赏水平,在这种评头论足中他们的理解、感悟、欣赏、评价能力还会得到提高。

2、小小语言家

(1)看看这一池的白荷花,你能用找到课文中描写的三种姿态,并用课文里的句子说

一说吗?

(2)再看看这一池的白荷花,你能选一朵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样子吗?

生:这朵荷花张开了几片花瓣儿,露出了里面黄色的莲蓬。

师:你是在形容这多荷花的样子时,把课文里的两句话并成了一句话来说,很好。

生:这多荷花还是花骨朵,像个大桃子。

师:叶圣陶在《小弟弟的三句话》里写了一个小弟弟也说荷花的花骨朵像个大桃子呢!

生:这多荷花的花瓣非常洁白,像小姑娘的裙子倒过来一样。

生:这朵荷花才开了几个花瓣,花瓣尖尖的,都向上,看起来像花做成的王冠。

学语言都是从模仿起步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擅长的本领。让孩子先用课文中的句子来描绘图中的荷花,就是为了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发扬孩子学习的长处,让孩子在重复课文的语句中,积累语言、模仿语言;同时学语言是为了用语言,模仿的结果是从学着运用到自由熟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第一个孩子的发言中,我们看到模仿的痕迹非常浓厚,老师表扬了他,因为重新组织课文中的语言,稍加修改,变成自己的语言,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随后几个的孩子就有了更多自己的色彩,非常棒。


相关文章

  • [清塘荷韵]教案
  •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3.讨论探究荷花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4.通过阅读文本,从满池塘那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quo ...查看


  • 中国古代装饰工艺领域的荷文化
  • 中国古代装饰工艺领域的荷文化 唐・刻花玉杯 张 摘 薇王其超 要:中国近代考古工作的成果证实,荷花形象早在新石器大汶口文化时期已进入人们生活,唐.五代以前中国装饰工艺领域的荷 文化十分精彩.荷花的美展现在陶瓷器.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砖雕 ...查看


  • 制作丝网花
  • 制作丝网花荷花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兴化缘水而兴."笑望海光月,轻扣板桥霜,微风摇曳竹影,我的梦里水乡,万亩荷塘绿,千岛菜花黄,荟萃江南秀色,我的甜美故乡."兴化清冽的河水,养育了万亩荷塘. 每到夏天, ...查看


  • 莲心禅韵:莲花与佛教
  • 莲心禅韵:莲花与佛教 踏进寺庙,低眉微笑的菩萨跏趺于莲花座上:救苦救难的观音脚踩花,对著大千火宅洒下甘霖.道场印制的善书,在商家店面外的骑廊随手可取,封面上一朵红莲伴著低垂的荷叶,少了开在湖塘的艳丽,多了几分善意.志哀的白包上也赫然一组黑色 ...查看


  • 水果莲蓬种植可行性报告
  • 水果莲蓬种植可行性报告 莲分为藕莲.籽莲和花莲.水果莲蓬属于籽莲,它价值是净水植物. 一. 药用价值 莲子.是莲的种子 (防癌.抗癌):莲子善于补五脏不足,通利十二经脉气血,使气血畅而不腐,莲子所含氧化黄心树宁碱对鼻炎癌有抑制作用,这一切构 ...查看


  • 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
  • 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 ...查看


  •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美
  •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美 作者:陈清政 来源:<教育实践与科研>2013年第04期 [摘要]孙犁的小说被誉为"诗体小说".其代表作<荷花淀>更是世人公认的美文,是"荷花 ...查看


  • 荷花乡关于加强县乡领导班子建设等方面的自检自查报告
  • 荷花乡关于加强县乡领导班子建设等方面的自 检自查报告 根据县委组织部<关于配合做好加强县乡领导班子建设等方面调研的通知>要求,荷花乡结合实际,就县乡领导班子建设和乡镇职能转变等问题进行了自检自查和讨论,现将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 ...查看


  • 姜文定荷花摄影作品欣赏
  • 2010-11-09 20:41:29|  分类:荷花摄影 |  标签:原图  作品集  姜文定  荷花  大图   |举报 |字号 订阅 用微信  "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  "扫一扫&qu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