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辅导讲座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1、对学生、对语文的热烈而执着的爱,从心底里喜欢学生,愿意和学生交流、交心;从灵魂的深处喜欢所从事的语文教学。爱——是追求目标的源动力。
2、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的阅读兴趣。
3、一口流利动听的普通话;一手端庄秀丽的粉笔字;一张慈爱笑意的面容;一身诚信善良的正气。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4、孜孜不倦地阅读,源源不断地积累,厚积而薄发。有丰厚渊博的知识,风趣幽默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5、尊重学生,严谨执教,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享受语文带给他们的快乐,让快乐伴着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文的魅力巧妙地衔接,自己成为二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让学生爱上语文,使语文更具魅力。
6、让课堂鲜活而灵动,成为个性张扬的舞台。潜心研究,精心备课;科学训练,鼓励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课堂是我们的,但更是学生的。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不断成长和成熟阵地。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地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是个古老而不被重视的话题,但纵观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从听课调研和各种比赛、比武课中,我们深深为课堂教学的“错位”和“越位”而扼腕叹息。
(一)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品所要展示的内涵;扣准作者表达的主题,整体把握。
(二)通读课文,总体把握,重视作品给自己留下的第一印象,即“直觉效应”。即这篇课文写的什么事?主要事件、人物、景物是什么?表达一种什么感情?
(三)反复诵读,抓住重点段落。从“语文意识”的角度去理解教材。
“语文意识”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谴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也就是说,要从语文的角度去研究文章有哪些表达方式?哪些写法突出?哪些是学生在习作中应吸收并应用的,要勾、画、圈、点,做好批注,这就是“直面教材”,也是自己对教材的独特感受,不拘泥于教参,不要先看教参,防止先入为主。例: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指导他的学生备课的故事“课文背出来再找我备课”;于永正老师一遍一遍读课文的故事,都体现了“多读”对深入理解文章的重要性。
(四)做好同类文章的比较。
三、关于备课。(重备轻写,精心预设)
语文备课的宗旨要本着“简明实用”的原则,注重对方法的研究,不要把时间花费在抄写教案上面,“备写”两张皮,提倡“批注式”备课,注重备课的七个环节,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备、课时安排、教学思路、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备课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
1、备教材 2、备学生
3、备资料 4、备朗读
5、备方法 6、备手段
7、备训练 8、备拓展
四、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思路
(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有定则
目前,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仍然提倡的是“主体性”课堂教学,即充分体现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能了解文章相关资料,自学生字、词,自读课文,自学理解,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充分关注学生,相信学生,精讲巧练。
(二)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谋发展”,要充分体现“真实、扎实、朴实”的原则。语文教学要“简”,体现在:
1、简化教学目标,注重三维整合。一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说包罗万象,涉及面非常广泛。常言说,数学教学几条线,语文教学一大片。因此,要定准本课教学的
“三维目标”,选准一、二个重点进行。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两点:一是课标的要求到位而不越位;二是考虑年级特点,传统教学的“一课一得”应值得肯定和借鉴,即每堂课都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努力达成。
2、简化教学过程,细化教学环节。阅读教学要有基本模式,如:“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如: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用“整、分、整”的教学模式。总之,阅读教学要因文而异,因需而异,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明事理——赏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对于说明文或科普类等的文章,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古诗类的教学,可以采用“解诗题——读诗意——悟诗情”以诵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对略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通课文,二读知大意,三读明主题”的教学模式。
3、简化教学手段,慎用多媒体的教学。“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声、光、电”齐全的电教手段确实形象、生动、吸引学生,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学生的思路也不易从吸引人的画面中、动人的情节中收回来,可能对进一步的学习不感兴趣,减弱学生对师生交流及文章内容的关注程度。而且,过多的使用这些手段,给学生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眼花缭乱。这都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的根本在于“文本”,在于“语”和“文”,要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写法,这是不变的道理。
4、简化自身语言,激活学生思维。课堂是学生的,就让学生唱主角,集思广益,让他们去展示。对于“精讲”教师要正确把握,“精讲”不是不讲,更不能“串讲”,“讲”什么是很关键的问题,这里的“讲”重点在于“导思——导学——导疑——导问”。知识性很强、学生不易查找到的,教师必须传授的,可以讲。如:一些课文的时代背景,作家作品;一些生僻而专业的术语,尤其是一些古诗文中的一些词句,历史典故等。还有一些关键性的,牵动全文的整合性的问题,或涉及到文章的表达方式、方法的。教师的语言要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画龙点睛”、“拨
云见雾”。此外,“简化语言”,精炼教师的语言是必须的,但该讲的,该问的还要“讲和问”,要“敢讲”、“妙问”,千万不要提“无价值”的问题。
(三)细化学生活动,深化文本内容。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言文字的过程。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活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或体验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低年级学段,设计一些有效的活动去理解词语、内容。
(四)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五、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六、关于语文课的评价问题
1、课堂评价及时性,要同步。
2、评价的手段多样化、多元化:言语、肢体、实物等。
3、评价是真情的赏识。教师要从内心深处去尊重和赏识学生——情真意切。
4、评价要注重过程、方法的引领。学生正确的答案不忙于首肯表扬,而是引领回顾思考的过程,让全体学生共同享受过程与方法;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并分析原因,肯定其中有价值的因素、要尊重差异,提倡延时评价,异步达标。
4、课堂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表层,要科学准确。
5、课堂评价不能只取悦于学生。“掌声”、“实物”、“表扬”不能太多,太廉价,不能什么都是“好、棒、真行、真聪明┉”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讲求时效性,要走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之路。要牢牢抓住“读写”两条线、“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让学生在每节语文课上都能学到新知,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七、关于习作教学
1、“读与写”紧密结合。学生不会阅读,不会习作的根源在于“阅读教学课”。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阅读一和词语、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字,关注哪些问题,掌握哪些表达方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等等。这些知识在阅读教学中不进行,学
生怎么会阅读,更谈不上写作。关键在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要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
2、多读书,勤练笔。
(1)多读书。课内精读、背诵;课外泛读、摘记。读——积淀的过程,写源于读。
(2)勤练笔。不能是只拘限限于16次/学年,要及时练、平时练,如:小练笔,仿写文章的各个部分,仿照文章结构等,要经常进行。再如:日记、读书笔记等。
八、关于语文作业
1、1——6年级都要有写字本。1—2年级铅笔字;3—4年级圆珠笔或钢笔字;5—6年级钢笔字;3—6年级练习毛笔字。各个学段都要重视写字的指导和训练。
2、语文作业本:练习题设计的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不能光是生字、组词、造句,提倡“分层作业”,及时评改。
3、习作不少于16次/学年,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并做到全批全改,评改方式多样化。写——是语文教学成果的检验,学生不会习作,语文教学基本失败了。一定要把习作教学提到首位。人教版课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语文园地”的编排顺序调整为:“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读读背背——展示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提问教师)“说”和“写”非常之重要,而且密不可分。忽视习作,就丢掉了语文的“本”。要按课标,按教材、按学生的交际进行练习。
九、关于语文试题
1、试题制定的标准:课标和教材。不越位,但也不能人为降低标准。
2、试题的制定原则:注重双基,考查能力,关注创新。“能力”是综合性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贴近生活的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是重点。以教材为主,以课标为本,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
十、教学反思
1、从怀疑处反思。
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
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
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4、转换时空处反思。
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
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6、从联系对比处反思。
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7、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心理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要学会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就必须掌握哲学原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使“反思”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
小学语文教研 2010、3、3
小学语文教材辅导讲座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1、对学生、对语文的热烈而执着的爱,从心底里喜欢学生,愿意和学生交流、交心;从灵魂的深处喜欢所从事的语文教学。爱——是追求目标的源动力。
2、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的阅读兴趣。
3、一口流利动听的普通话;一手端庄秀丽的粉笔字;一张慈爱笑意的面容;一身诚信善良的正气。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4、孜孜不倦地阅读,源源不断地积累,厚积而薄发。有丰厚渊博的知识,风趣幽默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5、尊重学生,严谨执教,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享受语文带给他们的快乐,让快乐伴着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文的魅力巧妙地衔接,自己成为二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让学生爱上语文,使语文更具魅力。
6、让课堂鲜活而灵动,成为个性张扬的舞台。潜心研究,精心备课;科学训练,鼓励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课堂是我们的,但更是学生的。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不断成长和成熟阵地。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地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是个古老而不被重视的话题,但纵观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从听课调研和各种比赛、比武课中,我们深深为课堂教学的“错位”和“越位”而扼腕叹息。
(一)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品所要展示的内涵;扣准作者表达的主题,整体把握。
(二)通读课文,总体把握,重视作品给自己留下的第一印象,即“直觉效应”。即这篇课文写的什么事?主要事件、人物、景物是什么?表达一种什么感情?
(三)反复诵读,抓住重点段落。从“语文意识”的角度去理解教材。
“语文意识”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谴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也就是说,要从语文的角度去研究文章有哪些表达方式?哪些写法突出?哪些是学生在习作中应吸收并应用的,要勾、画、圈、点,做好批注,这就是“直面教材”,也是自己对教材的独特感受,不拘泥于教参,不要先看教参,防止先入为主。例: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指导他的学生备课的故事“课文背出来再找我备课”;于永正老师一遍一遍读课文的故事,都体现了“多读”对深入理解文章的重要性。
(四)做好同类文章的比较。
三、关于备课。(重备轻写,精心预设)
语文备课的宗旨要本着“简明实用”的原则,注重对方法的研究,不要把时间花费在抄写教案上面,“备写”两张皮,提倡“批注式”备课,注重备课的七个环节,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备、课时安排、教学思路、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备课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
1、备教材 2、备学生
3、备资料 4、备朗读
5、备方法 6、备手段
7、备训练 8、备拓展
四、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思路
(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有定则
目前,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仍然提倡的是“主体性”课堂教学,即充分体现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能了解文章相关资料,自学生字、词,自读课文,自学理解,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充分关注学生,相信学生,精讲巧练。
(二)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谋发展”,要充分体现“真实、扎实、朴实”的原则。语文教学要“简”,体现在:
1、简化教学目标,注重三维整合。一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说包罗万象,涉及面非常广泛。常言说,数学教学几条线,语文教学一大片。因此,要定准本课教学的
“三维目标”,选准一、二个重点进行。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两点:一是课标的要求到位而不越位;二是考虑年级特点,传统教学的“一课一得”应值得肯定和借鉴,即每堂课都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努力达成。
2、简化教学过程,细化教学环节。阅读教学要有基本模式,如:“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如: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用“整、分、整”的教学模式。总之,阅读教学要因文而异,因需而异,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明事理——赏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对于说明文或科普类等的文章,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古诗类的教学,可以采用“解诗题——读诗意——悟诗情”以诵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对略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通课文,二读知大意,三读明主题”的教学模式。
3、简化教学手段,慎用多媒体的教学。“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声、光、电”齐全的电教手段确实形象、生动、吸引学生,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学生的思路也不易从吸引人的画面中、动人的情节中收回来,可能对进一步的学习不感兴趣,减弱学生对师生交流及文章内容的关注程度。而且,过多的使用这些手段,给学生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眼花缭乱。这都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的根本在于“文本”,在于“语”和“文”,要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写法,这是不变的道理。
4、简化自身语言,激活学生思维。课堂是学生的,就让学生唱主角,集思广益,让他们去展示。对于“精讲”教师要正确把握,“精讲”不是不讲,更不能“串讲”,“讲”什么是很关键的问题,这里的“讲”重点在于“导思——导学——导疑——导问”。知识性很强、学生不易查找到的,教师必须传授的,可以讲。如:一些课文的时代背景,作家作品;一些生僻而专业的术语,尤其是一些古诗文中的一些词句,历史典故等。还有一些关键性的,牵动全文的整合性的问题,或涉及到文章的表达方式、方法的。教师的语言要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画龙点睛”、“拨
云见雾”。此外,“简化语言”,精炼教师的语言是必须的,但该讲的,该问的还要“讲和问”,要“敢讲”、“妙问”,千万不要提“无价值”的问题。
(三)细化学生活动,深化文本内容。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言文字的过程。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活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或体验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低年级学段,设计一些有效的活动去理解词语、内容。
(四)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五、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六、关于语文课的评价问题
1、课堂评价及时性,要同步。
2、评价的手段多样化、多元化:言语、肢体、实物等。
3、评价是真情的赏识。教师要从内心深处去尊重和赏识学生——情真意切。
4、评价要注重过程、方法的引领。学生正确的答案不忙于首肯表扬,而是引领回顾思考的过程,让全体学生共同享受过程与方法;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并分析原因,肯定其中有价值的因素、要尊重差异,提倡延时评价,异步达标。
4、课堂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表层,要科学准确。
5、课堂评价不能只取悦于学生。“掌声”、“实物”、“表扬”不能太多,太廉价,不能什么都是“好、棒、真行、真聪明┉”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讲求时效性,要走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之路。要牢牢抓住“读写”两条线、“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让学生在每节语文课上都能学到新知,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七、关于习作教学
1、“读与写”紧密结合。学生不会阅读,不会习作的根源在于“阅读教学课”。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阅读一和词语、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字,关注哪些问题,掌握哪些表达方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等等。这些知识在阅读教学中不进行,学
生怎么会阅读,更谈不上写作。关键在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要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
2、多读书,勤练笔。
(1)多读书。课内精读、背诵;课外泛读、摘记。读——积淀的过程,写源于读。
(2)勤练笔。不能是只拘限限于16次/学年,要及时练、平时练,如:小练笔,仿写文章的各个部分,仿照文章结构等,要经常进行。再如:日记、读书笔记等。
八、关于语文作业
1、1——6年级都要有写字本。1—2年级铅笔字;3—4年级圆珠笔或钢笔字;5—6年级钢笔字;3—6年级练习毛笔字。各个学段都要重视写字的指导和训练。
2、语文作业本:练习题设计的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不能光是生字、组词、造句,提倡“分层作业”,及时评改。
3、习作不少于16次/学年,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并做到全批全改,评改方式多样化。写——是语文教学成果的检验,学生不会习作,语文教学基本失败了。一定要把习作教学提到首位。人教版课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语文园地”的编排顺序调整为:“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读读背背——展示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提问教师)“说”和“写”非常之重要,而且密不可分。忽视习作,就丢掉了语文的“本”。要按课标,按教材、按学生的交际进行练习。
九、关于语文试题
1、试题制定的标准:课标和教材。不越位,但也不能人为降低标准。
2、试题的制定原则:注重双基,考查能力,关注创新。“能力”是综合性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贴近生活的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是重点。以教材为主,以课标为本,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
十、教学反思
1、从怀疑处反思。
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
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
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4、转换时空处反思。
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
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6、从联系对比处反思。
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7、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心理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要学会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就必须掌握哲学原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使“反思”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
小学语文教研 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