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5期2010年9月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s)
Vo l. 26, N o. 5Sept. 2010
孔子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性反思
刘 艳
(安徽大学哲学系, 安徽合肥 230039)
摘
要 和谐社会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就梦寐以求的社会形态, 是一种千百年来可欲而不可求的
社会。这在中国历史上, 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 代表和谐社会的 大同 思想自商周以来就不断地使无数志士仁人为之思虑, 为之奋斗, 其间不乏优秀的思想和精辟的学识, 孔子的仁学思想就即其中之一, 在其后的孟子以及宋明时期的朱熹、王阳明, 清代的谭嗣同都对 仁爱 思想有所涉及。并且, 这一思想也正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起着重要的现代性反思作用。 关
键
词 孔子; 仁爱; 现代性; 价值
中图分类号 B22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707X(2010) 02 0010 03
Thinking of evolution and modern love Reflections
LIU Yan
(P hilosop hy Dep ar tment of A nhui Univers ity , H ef ei 230039, China)
Abstract:A harmo nious so ciety is t he future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to the dream o f so cial fo rm, is a desir e for tho usands of year s can not rectifiable society. T his is in Chinese histo ry, especially pr ominent. It can be said on behalf of a harmo ni ous society G reat Har mony thinking fro m the business week o n whom continue to make numer ous people wit h lo fty ide als ar e deeply str ug g ling. T her e w ere some ex cellent ideas and insig ht ful know ledg e, benevo lence ideas on that o ne , in the subsequent per iod of M encius, and M ing Zhu Xi, Wang M ing yang of the Song and Q ing T an cito ng of a re o n Benev olence in r elation to this. A nd, this idea also is to build a socialist har monio us sciety to day in a ll ar eas play an impo rtant r ole in mo der n r eflectio n.
Key words:Confucius; lov e; modernity ; v alue
一、孔子的仁爱思想
古代社会由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时期, 发生了很多混乱, 恃强凌弱, 以大欺小, 臣杀君, 子弑父, 邪说暴行比比皆是, 而孔子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他了解社会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 于是要求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此种改变在孔子看来, 就是要贵族阶级把奴隶当 人 来看待, 承认对方是人而不是 物 , 使其在人格上实现人与人的平等, 这即是孔子仁学理论的基点所在。孔子一生可以说是依于仁, 行于仁, 实践仁。作为人格修养, 仁 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 即通过道德实践塑造完美的人性, 使个体人格升华, 以适应为人处事的需要。孔子又把对完美人性的追求推广到全社
收稿日期 2009 05 20
会, 以形成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他认为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治国安邦的保障。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 社会宗法色彩十分浓厚, 宗法社会讲究血缘关系, 长幼有序, 等级分明。 仁者, 仁也, 亲亲为大。 ( 礼记 中庸 ) 因此, 仁 又以孝悌为本, 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论语 学而 ) 一语道破了重孝、悌的根本原因。孝、悌是宗法伦理一体化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 讲究孝悌可避免犯上作乱, 从而保持纲常伦理的正常运转, 使社会稳定有序。
如果说孝悌着眼于血缘关系的话, 那 忠恕 就推广到社会了。 吾道一以贯之, 忠恕而已矣。 ( 论语 里仁 ) 忠 和 恕 是仁爱之心从血缘关
作者简介 刘艳(1986-) , 女, 陕西西安人, 安徽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儒学与中国哲学研究。
系推广到全社会的核心范畴。尽己之心为 忠 , 推己及人为 恕 。孝、悌着眼于长幼、尊卑、上下关系; 忠、恕则注重人际关系得处理。为人处世, 内心须 忠 , 行动上要 恕 。 忠 是内省的, 包括行为上的 真 ; 恕 是外施的, 体现在德行上的 善 。从儒家思想看, 忠 、 恕 作为仁德核心范畴, 均以 诚 为本。 不诚无物 是儒家学派的价值尺度。内心的 诚 是 忠 、 恕 的核心。这和 大学 里的 修身为本 的思想是一致的。修身的目的在于 正气心 , 亦使心 诚 。通过 正心修身 的道德实践, 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重视道德实践, 孔子推广 仁 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可见, 仁 既是目的, 又是手段。 忠 、 恕 是仁德的具体化, 起道德的示范作用。但是 忠 并不局限于君臣关系, 而推广到一般的人际关系。 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 ( 论语 子路 ) 这里讲的是对人要真心诚意。 言忠信, 行笃敬。 ( 论语 卫灵公 ) 即从言行上界定 忠 的内涵, 强调的是 信、 义 。 忠 还是孔子执教的要义之一: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论语 述而 ) 对父母讲孝, 与兄弟讲悌, 和朋友言信, 侍君王以忠, 行为上要恕, 这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尺度。 恕 具体化在行为上, 要求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论语 卫灵公 )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论语 雍也 ) 个体的要求、愿望、行为要充分考虑到别人的准则, 即所谓 君子成人之美 。( 论语 颜渊 ) 孔子强调, 个体在进行自由意志选择时, 要充分考虑他人的利益。个人的人格自由与他人的利害关系不要产生冲突。利己利人, 甚至要克己利人这是仁德调整人际关系、处理个人与社会利害关系的原则。 恕 试图把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统一起来。严己与利人是统一的。对统治者来讲要求他们以民为本, 因民之利而利。如此这样,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论语 颜渊 ) 的封建伦理规范的社会结构才能得以巩固。
二、仁爱思想的演化
孔子的仁学思想抓住了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共同存在的心理要素, 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和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 并且它随着历史的前进能不断接受和消融新的时代内容和精神, 赋予自己新的涵义, 从而为时代提供具体可实际操作的伦理价值观念和原则。在早期儒家那里, 孟子沿着孔子 仁者爱人 和 能近取譬 的思路, 把仁学大大地推
向了前进。他把 仁 定义为 恻隐之心 有人称为 不忍人之心 , 为仁学找到了一个理论依据; 把仁爱从人推己到万事万物, 提出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孟子 尽心上 ) 丰富了爱的内涵, 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到了宋明时期, 仁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 上承大易之道, 用生生之德充实仁学, 以 生 论仁也深化了爱的内涵, 突出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使仁学超出了先秦的道德范围, 具有生态哲学的普遍意义, 建立了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 这无疑是把仁爱思想从人的层次提高到了自然的层次, 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创举, 张载的 民胞物与 思想也正是这一精神的完美体现, 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 就是以一种仁爱的精神来包容和对待身边的万事万物, 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晚清儒家仁学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在吸收前人, 综合诸家的基础上, 把仁学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 仁学 一书中, 开宗明义指出: 仁以通为第一义 , 这无疑使仁学获得了新生。当代社会许多思想家承接着仁爱思想不断演变的传统, 就孔子仁学中的 诚 字加以发挥, 提醒人们以一种敬畏、谨慎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 这是颇有针对性的, 当下社会人际关系在淡漠、地球环境在恶化, 缺少的就是一个 诚 字, 一个以 诚 字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仁爱思想的现代性反思
仁学的理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 如果不能把它同社会历史的实践基础相联系加以阐发, 开掘出合乎现时代的内容和精神, 那么它就会软弱无
力, 普遍适用而处处无用。以下就着重分析仁爱思想对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作一现代性的反思, 以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必要的理论指导。
(一) 仁爱对人自身的现代性反思
仁学 对现代人的身心和谐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现代化对人性的异化, 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随着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一方面带来了人类高度的物质文明,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类自我丧失, 亦即人越变成可技术的奴隶, 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当然, 我们不能把工业主义车轮转到原始手工时代, 但我们有必要充分注意我们自身的意义和人际关系的重要, 认真对待现代化带给人类的弊端。不管历史前进到什么时代, 人总是这个社会的主体、这个社会的主人。孔子讲: 天地之性人为贵 。
天地之间的生命, 人是最贵重的。更不稍说没有生命的东西可以与人比拟了。人与一般动物不同, 就在于人有自觉性和精神生活。孔子区别了人与鸟兽, 他曾说: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 论语 微子 ) , 集解 云: 吾自当与此天下人同群, 安能去人从鸟兽居乎? 孔子把人与鸟兽对置起来, 认为人只能与人合群, 设法改善人群生活。我们认为孔子的这一区别是有启发意义的。尽管在现时代, 机器已普遍适用, 它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到人不可能与它同群, 人仍然只能与自己的同类而归。因为机器是人创造出来并为人的生活而服务的工具, 它只是手段的意义。机器没有任何创造性, 它只能按照某种放入它内部、使之运转的东西而运转, 它永远不会象人那样行动。孔子仁学中一个根本点就是以人为目的和本位, 随时随地关心和关注的是人。人世间的一切都必须服务于人的生活和存在。现代生活中的机械化, 过分强调智力, 以到于在总体上人失去了自己生活的意义。而孔子的 论语 中明显的思想是, 凡是对人身心有益的乐趣, 人们都应该慎重的和有节制的去追求。孔子的这些思想, 对于我们打破机器万能的观念, 不能不说有其开导作用, 对于我们对现代性的反思不能说不具有借鉴意义。
(二) 仁爱对人际关系的现代性反思
仁学 对于构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现代社会生活的过度物质化和外向化, 带给人于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心灵闭塞和孤寂, 金钱与权力冲淡了亲情、友情和爱情, 彼此不能理解, 不能宽容。近代仁学代表谭嗣同著 仁学 一书, 开宗明义指出: 仁以通为第一义。 这是对孔子仁学意义的深刻发掘。在今天强调 中外通 、 上下通 、 男女通 , 人我通 , 意义是重大的, 没有这种通, 就不能实现人际关系的惯犯沟通, 就没有人际关系的和睦融洽。生活在冷漠、敌视的人际环境中, 人就没有自由和幸福可言, 而有的只是灾难感, 恐怖感, 梦魇感。所以, 孔子认为个体主体的一种 爱 的扩充, 是一种情感的愉悦, 它能造成周围人际关系的和谐, 形成一种强大的集体力量, 这是个体自身或依靠某种其它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此间, 不仅个体的力量可以借这种力量放大无数倍, 而且个体的情感也借这种形势得到升华。当一个人把自己融进全体时, 也就感到一种温暖, 一种力量, 一种自由和提
升。正是孔子仁学中的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仁爱的伦理精神, 我们认为它对我们克服和扬弃现代化对人性的异化是有积极功用的。当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扩大了的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上代和下代之间的关系问题。
(三) 仁爱对人与自然的现代性反思
仁学 对于指导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当今世界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自然界对人类开始疯狂的报复, 把人类的生存问题再次推到了历史的前台。诚然, 科学技术消除了人类的愚昧、无知和落后, 但是也带来了人与自然的不平等、不和谐和不相容。在人类技术车轮滚过的地方, 自然环境在恶化, 自然资源走向枯竭, 地球在人口膨胀的重压下呻吟。实际上, 孔子的仁学为这个思想提出了一个很鲜明的观点, 那就是:善是保护生命, 促进生命, 使科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的原则; 而恶只能带来毁灭生命, 压制生命, 上海生命的发展结果。 泛爱众, 而亲仁 , 这个 众 不只是指他人、民众, 也泛指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后来孟子发掘孔子这一思想指出 亲亲而爱民, 仁民而爱物。 ( 孟子 尽心上 ) 与此同时他还从善和蔼的观念出发, 提出了两个有名的公式 尽心 知性 知天 、 存心 养性 事天 。认为只有将爱和善推己及人, 推人及物, 才能打到 上下与天同流 。( 孟子 尽心上 ) 宋明时期的朱熹和王阳明, 用生生之德充实仁学, 以 生 论仁也深化了爱的内涵, 使仁学超越了道德范围, 具有生态哲学的普遍意义, 建立了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 这无疑是把仁爱思想从人的层次提高到了自然的层次,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问题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张载的 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 讲得就是以仁爱精神来包容身边的万事万物,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载. 张载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78.
[2]任继愈. 中国哲学发展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
[3]张岱年中国. 哲学大纲[M ].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4]郭齐勇. 中国哲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责任编辑:王小恒]
第26卷第5期2010年9月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s)
Vo l. 26, N o. 5Sept. 2010
孔子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性反思
刘 艳
(安徽大学哲学系, 安徽合肥 230039)
摘
要 和谐社会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就梦寐以求的社会形态, 是一种千百年来可欲而不可求的
社会。这在中国历史上, 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 代表和谐社会的 大同 思想自商周以来就不断地使无数志士仁人为之思虑, 为之奋斗, 其间不乏优秀的思想和精辟的学识, 孔子的仁学思想就即其中之一, 在其后的孟子以及宋明时期的朱熹、王阳明, 清代的谭嗣同都对 仁爱 思想有所涉及。并且, 这一思想也正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起着重要的现代性反思作用。 关
键
词 孔子; 仁爱; 现代性; 价值
中图分类号 B22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707X(2010) 02 0010 03
Thinking of evolution and modern love Reflections
LIU Yan
(P hilosop hy Dep ar tment of A nhui Univers ity , H ef ei 230039, China)
Abstract:A harmo nious so ciety is t he future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to the dream o f so cial fo rm, is a desir e for tho usands of year s can not rectifiable society. T his is in Chinese histo ry, especially pr ominent. It can be said on behalf of a harmo ni ous society G reat Har mony thinking fro m the business week o n whom continue to make numer ous people wit h lo fty ide als ar e deeply str ug g ling. T her e w ere some ex cellent ideas and insig ht ful know ledg e, benevo lence ideas on that o ne , in the subsequent per iod of M encius, and M ing Zhu Xi, Wang M ing yang of the Song and Q ing T an cito ng of a re o n Benev olence in r elation to this. A nd, this idea also is to build a socialist har monio us sciety to day in a ll ar eas play an impo rtant r ole in mo der n r eflectio n.
Key words:Confucius; lov e; modernity ; v alue
一、孔子的仁爱思想
古代社会由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时期, 发生了很多混乱, 恃强凌弱, 以大欺小, 臣杀君, 子弑父, 邪说暴行比比皆是, 而孔子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他了解社会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 于是要求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此种改变在孔子看来, 就是要贵族阶级把奴隶当 人 来看待, 承认对方是人而不是 物 , 使其在人格上实现人与人的平等, 这即是孔子仁学理论的基点所在。孔子一生可以说是依于仁, 行于仁, 实践仁。作为人格修养, 仁 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 即通过道德实践塑造完美的人性, 使个体人格升华, 以适应为人处事的需要。孔子又把对完美人性的追求推广到全社
收稿日期 2009 05 20
会, 以形成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他认为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治国安邦的保障。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 社会宗法色彩十分浓厚, 宗法社会讲究血缘关系, 长幼有序, 等级分明。 仁者, 仁也, 亲亲为大。 ( 礼记 中庸 ) 因此, 仁 又以孝悌为本, 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论语 学而 ) 一语道破了重孝、悌的根本原因。孝、悌是宗法伦理一体化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 讲究孝悌可避免犯上作乱, 从而保持纲常伦理的正常运转, 使社会稳定有序。
如果说孝悌着眼于血缘关系的话, 那 忠恕 就推广到社会了。 吾道一以贯之, 忠恕而已矣。 ( 论语 里仁 ) 忠 和 恕 是仁爱之心从血缘关
作者简介 刘艳(1986-) , 女, 陕西西安人, 安徽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儒学与中国哲学研究。
系推广到全社会的核心范畴。尽己之心为 忠 , 推己及人为 恕 。孝、悌着眼于长幼、尊卑、上下关系; 忠、恕则注重人际关系得处理。为人处世, 内心须 忠 , 行动上要 恕 。 忠 是内省的, 包括行为上的 真 ; 恕 是外施的, 体现在德行上的 善 。从儒家思想看, 忠 、 恕 作为仁德核心范畴, 均以 诚 为本。 不诚无物 是儒家学派的价值尺度。内心的 诚 是 忠 、 恕 的核心。这和 大学 里的 修身为本 的思想是一致的。修身的目的在于 正气心 , 亦使心 诚 。通过 正心修身 的道德实践, 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重视道德实践, 孔子推广 仁 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可见, 仁 既是目的, 又是手段。 忠 、 恕 是仁德的具体化, 起道德的示范作用。但是 忠 并不局限于君臣关系, 而推广到一般的人际关系。 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 ( 论语 子路 ) 这里讲的是对人要真心诚意。 言忠信, 行笃敬。 ( 论语 卫灵公 ) 即从言行上界定 忠 的内涵, 强调的是 信、 义 。 忠 还是孔子执教的要义之一: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论语 述而 ) 对父母讲孝, 与兄弟讲悌, 和朋友言信, 侍君王以忠, 行为上要恕, 这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尺度。 恕 具体化在行为上, 要求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论语 卫灵公 )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论语 雍也 ) 个体的要求、愿望、行为要充分考虑到别人的准则, 即所谓 君子成人之美 。( 论语 颜渊 ) 孔子强调, 个体在进行自由意志选择时, 要充分考虑他人的利益。个人的人格自由与他人的利害关系不要产生冲突。利己利人, 甚至要克己利人这是仁德调整人际关系、处理个人与社会利害关系的原则。 恕 试图把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统一起来。严己与利人是统一的。对统治者来讲要求他们以民为本, 因民之利而利。如此这样,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论语 颜渊 ) 的封建伦理规范的社会结构才能得以巩固。
二、仁爱思想的演化
孔子的仁学思想抓住了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共同存在的心理要素, 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和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 并且它随着历史的前进能不断接受和消融新的时代内容和精神, 赋予自己新的涵义, 从而为时代提供具体可实际操作的伦理价值观念和原则。在早期儒家那里, 孟子沿着孔子 仁者爱人 和 能近取譬 的思路, 把仁学大大地推
向了前进。他把 仁 定义为 恻隐之心 有人称为 不忍人之心 , 为仁学找到了一个理论依据; 把仁爱从人推己到万事万物, 提出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孟子 尽心上 ) 丰富了爱的内涵, 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到了宋明时期, 仁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 上承大易之道, 用生生之德充实仁学, 以 生 论仁也深化了爱的内涵, 突出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使仁学超出了先秦的道德范围, 具有生态哲学的普遍意义, 建立了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 这无疑是把仁爱思想从人的层次提高到了自然的层次, 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创举, 张载的 民胞物与 思想也正是这一精神的完美体现, 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 就是以一种仁爱的精神来包容和对待身边的万事万物, 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晚清儒家仁学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在吸收前人, 综合诸家的基础上, 把仁学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 仁学 一书中, 开宗明义指出: 仁以通为第一义 , 这无疑使仁学获得了新生。当代社会许多思想家承接着仁爱思想不断演变的传统, 就孔子仁学中的 诚 字加以发挥, 提醒人们以一种敬畏、谨慎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 这是颇有针对性的, 当下社会人际关系在淡漠、地球环境在恶化, 缺少的就是一个 诚 字, 一个以 诚 字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仁爱思想的现代性反思
仁学的理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 如果不能把它同社会历史的实践基础相联系加以阐发, 开掘出合乎现时代的内容和精神, 那么它就会软弱无
力, 普遍适用而处处无用。以下就着重分析仁爱思想对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作一现代性的反思, 以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必要的理论指导。
(一) 仁爱对人自身的现代性反思
仁学 对现代人的身心和谐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现代化对人性的异化, 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随着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一方面带来了人类高度的物质文明,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类自我丧失, 亦即人越变成可技术的奴隶, 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当然, 我们不能把工业主义车轮转到原始手工时代, 但我们有必要充分注意我们自身的意义和人际关系的重要, 认真对待现代化带给人类的弊端。不管历史前进到什么时代, 人总是这个社会的主体、这个社会的主人。孔子讲: 天地之性人为贵 。
天地之间的生命, 人是最贵重的。更不稍说没有生命的东西可以与人比拟了。人与一般动物不同, 就在于人有自觉性和精神生活。孔子区别了人与鸟兽, 他曾说: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 论语 微子 ) , 集解 云: 吾自当与此天下人同群, 安能去人从鸟兽居乎? 孔子把人与鸟兽对置起来, 认为人只能与人合群, 设法改善人群生活。我们认为孔子的这一区别是有启发意义的。尽管在现时代, 机器已普遍适用, 它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到人不可能与它同群, 人仍然只能与自己的同类而归。因为机器是人创造出来并为人的生活而服务的工具, 它只是手段的意义。机器没有任何创造性, 它只能按照某种放入它内部、使之运转的东西而运转, 它永远不会象人那样行动。孔子仁学中一个根本点就是以人为目的和本位, 随时随地关心和关注的是人。人世间的一切都必须服务于人的生活和存在。现代生活中的机械化, 过分强调智力, 以到于在总体上人失去了自己生活的意义。而孔子的 论语 中明显的思想是, 凡是对人身心有益的乐趣, 人们都应该慎重的和有节制的去追求。孔子的这些思想, 对于我们打破机器万能的观念, 不能不说有其开导作用, 对于我们对现代性的反思不能说不具有借鉴意义。
(二) 仁爱对人际关系的现代性反思
仁学 对于构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现代社会生活的过度物质化和外向化, 带给人于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心灵闭塞和孤寂, 金钱与权力冲淡了亲情、友情和爱情, 彼此不能理解, 不能宽容。近代仁学代表谭嗣同著 仁学 一书, 开宗明义指出: 仁以通为第一义。 这是对孔子仁学意义的深刻发掘。在今天强调 中外通 、 上下通 、 男女通 , 人我通 , 意义是重大的, 没有这种通, 就不能实现人际关系的惯犯沟通, 就没有人际关系的和睦融洽。生活在冷漠、敌视的人际环境中, 人就没有自由和幸福可言, 而有的只是灾难感, 恐怖感, 梦魇感。所以, 孔子认为个体主体的一种 爱 的扩充, 是一种情感的愉悦, 它能造成周围人际关系的和谐, 形成一种强大的集体力量, 这是个体自身或依靠某种其它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此间, 不仅个体的力量可以借这种力量放大无数倍, 而且个体的情感也借这种形势得到升华。当一个人把自己融进全体时, 也就感到一种温暖, 一种力量, 一种自由和提
升。正是孔子仁学中的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仁爱的伦理精神, 我们认为它对我们克服和扬弃现代化对人性的异化是有积极功用的。当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扩大了的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上代和下代之间的关系问题。
(三) 仁爱对人与自然的现代性反思
仁学 对于指导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当今世界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自然界对人类开始疯狂的报复, 把人类的生存问题再次推到了历史的前台。诚然, 科学技术消除了人类的愚昧、无知和落后, 但是也带来了人与自然的不平等、不和谐和不相容。在人类技术车轮滚过的地方, 自然环境在恶化, 自然资源走向枯竭, 地球在人口膨胀的重压下呻吟。实际上, 孔子的仁学为这个思想提出了一个很鲜明的观点, 那就是:善是保护生命, 促进生命, 使科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的原则; 而恶只能带来毁灭生命, 压制生命, 上海生命的发展结果。 泛爱众, 而亲仁 , 这个 众 不只是指他人、民众, 也泛指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后来孟子发掘孔子这一思想指出 亲亲而爱民, 仁民而爱物。 ( 孟子 尽心上 ) 与此同时他还从善和蔼的观念出发, 提出了两个有名的公式 尽心 知性 知天 、 存心 养性 事天 。认为只有将爱和善推己及人, 推人及物, 才能打到 上下与天同流 。( 孟子 尽心上 ) 宋明时期的朱熹和王阳明, 用生生之德充实仁学, 以 生 论仁也深化了爱的内涵, 使仁学超越了道德范围, 具有生态哲学的普遍意义, 建立了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 这无疑是把仁爱思想从人的层次提高到了自然的层次,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问题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张载的 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 讲得就是以仁爱精神来包容身边的万事万物,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载. 张载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78.
[2]任继愈. 中国哲学发展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
[3]张岱年中国. 哲学大纲[M ].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4]郭齐勇. 中国哲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责任编辑:王小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