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所解决的问题不是用户所关心的,改进产品,让它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产品才会更有价值。有时是解决方案出了错,有时是盈利模式不对,只要多加留意,稍做调整,结果会好很多。 记忆是“骗人”的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我们的记忆不是照片式的,而是不断被建构的,随着信息的不断进入,有可能被悄悄的修改。因此,我们印象中某个用户表达的观点或者意愿,其实和我们记忆中的也许并不一致。此时,完整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这一问题。
我们需要对用户的言行有清楚的认识。也许用户自己根本不知道想要什么,这是很多用户的普遍心理。永远不要指责用户的无理取闹,就像不要指责女生的善变。如果你足够把她放在心上,你应该会知道她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会买什么。她的每一次浏览,每一次点击,每一次购买其实都在告诉你她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这些都是用户给我们的机会,请不要浪费掉。
用户的态度是会随时间改变的,有时可能面对不同情景的压力同一位用户的态度会决然不同。那么什么时候测量态度才能成功地预测行为呢?
我们最好是在同一时间测量态度和行为。曾有心理学家进行过研究挖掘,得出一些导致态度与行为一致的因素:
1. 态度的显著性 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态度非常明确,那么它便具有显著性、重要性,容易从记忆中提取。态度越明确,它就越能预测个体的行为。
2. 情景的压力 在某种特殊的情景中外在压力很大,以至于使人们的内心想法对行为丝毫不产生任何影响。
用户常常言行不一,源于他们很多时候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真相。众所周知的例子,Sony公司引入Boom Box 概念的时候,召集了一些潜在用户组成焦点小组来讨论这个新产品应该是黑色还是黄色。此时每个测试用户都认为消费者应该更倾向于黄色。会议以后,组织者告诉他们在离开前可以免费带走一个 Boom Box 作为回报,结果是每个人拿走的都是黑色!此前对态度的评估竟然完全推翻
了真实的行为。
图二:黑色Boom Box
欢迎出声思维
用户在进行测试时出声思维,就是让用户集中于如何与产品进行交互的意识流。这是运用于可用性测试过程获取用户数据反馈的有效方法。如果测试中的氛围比较平等、自然、融洽,用户又特别愿意表达,那么用户就会在进行任务操作的同时,表达他们想做什么、打算如何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此时,不仅是操作行为、用户表达出来的想法和原因以及语言中透露出的疑惑、失望、不满、惊讶、犹豫等情绪同样是需要我们加以关注的。
出声思维最初由Lewis在IBM公司提出,之后被Ericsson 和Simon进一步修正。该方法要求用户在完成一系列由测试人员设定的任务过程中,口述出自己所看所想所感受的,以帮助我们观察并获得第一手反馈。我们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被要求,客观全面的记录用户所说的每一句话,不能打断用户的行动和表达。该方法的目的是明确“谁”在完成特定的任务时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强调特定的用户和特定的问题。
微表情正在出卖你
在2009年的美剧《LIE TO ME》里面男主角Lightman说,“普通人在谈话中每十分钟就会撒三次谎”。这部以微表情识谎为题材的美剧引发了大洋彼岸的LIE TO ME门。
微表情,是一个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它一般只持续不到五分之一秒,如果超过一秒那就是在撒谎了。微表情一闪而过,通常只有10%的人察觉到,甚至连作出表情的人和观察者都察觉不到。
比起有意识做出的表情,“微表情”更能体现用户真实的感受和动机。 虽然测试人员会忽略“微表情”,但是我们的大脑依然受其影响,而改变对用户表情的理解。所以如果用户很自然地表现“高兴”的表情,且其中不含有“微表情”,就能断定这是真心高兴。但是如果其间有“嗤笑”的“微表情”闪现,就算你没有刻意去察觉,你会更倾向于认为这张“高兴”的面孔是“狡猾的”或“不可信的”。
图三:真的笑容,表现在眼角纹的上翘
需要说明的是,微表情是无意识的,不是通过选择而做出的,因此是用户无法控制的,并且和国籍木有关系。它能够发掘深埋在人类脸部、身体和声音里的线索,然后将用户的真心昭示天下。
下面是一些有趣的用户行为,当用户出现下列行为时,表明他的话是有质疑的,需要我们自己判断
品所解决的问题不是用户所关心的,改进产品,让它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产品才会更有价值。有时是解决方案出了错,有时是盈利模式不对,只要多加留意,稍做调整,结果会好很多。 记忆是“骗人”的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我们的记忆不是照片式的,而是不断被建构的,随着信息的不断进入,有可能被悄悄的修改。因此,我们印象中某个用户表达的观点或者意愿,其实和我们记忆中的也许并不一致。此时,完整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这一问题。
我们需要对用户的言行有清楚的认识。也许用户自己根本不知道想要什么,这是很多用户的普遍心理。永远不要指责用户的无理取闹,就像不要指责女生的善变。如果你足够把她放在心上,你应该会知道她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会买什么。她的每一次浏览,每一次点击,每一次购买其实都在告诉你她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这些都是用户给我们的机会,请不要浪费掉。
用户的态度是会随时间改变的,有时可能面对不同情景的压力同一位用户的态度会决然不同。那么什么时候测量态度才能成功地预测行为呢?
我们最好是在同一时间测量态度和行为。曾有心理学家进行过研究挖掘,得出一些导致态度与行为一致的因素:
1. 态度的显著性 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态度非常明确,那么它便具有显著性、重要性,容易从记忆中提取。态度越明确,它就越能预测个体的行为。
2. 情景的压力 在某种特殊的情景中外在压力很大,以至于使人们的内心想法对行为丝毫不产生任何影响。
用户常常言行不一,源于他们很多时候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真相。众所周知的例子,Sony公司引入Boom Box 概念的时候,召集了一些潜在用户组成焦点小组来讨论这个新产品应该是黑色还是黄色。此时每个测试用户都认为消费者应该更倾向于黄色。会议以后,组织者告诉他们在离开前可以免费带走一个 Boom Box 作为回报,结果是每个人拿走的都是黑色!此前对态度的评估竟然完全推翻
了真实的行为。
图二:黑色Boom Box
欢迎出声思维
用户在进行测试时出声思维,就是让用户集中于如何与产品进行交互的意识流。这是运用于可用性测试过程获取用户数据反馈的有效方法。如果测试中的氛围比较平等、自然、融洽,用户又特别愿意表达,那么用户就会在进行任务操作的同时,表达他们想做什么、打算如何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此时,不仅是操作行为、用户表达出来的想法和原因以及语言中透露出的疑惑、失望、不满、惊讶、犹豫等情绪同样是需要我们加以关注的。
出声思维最初由Lewis在IBM公司提出,之后被Ericsson 和Simon进一步修正。该方法要求用户在完成一系列由测试人员设定的任务过程中,口述出自己所看所想所感受的,以帮助我们观察并获得第一手反馈。我们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被要求,客观全面的记录用户所说的每一句话,不能打断用户的行动和表达。该方法的目的是明确“谁”在完成特定的任务时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强调特定的用户和特定的问题。
微表情正在出卖你
在2009年的美剧《LIE TO ME》里面男主角Lightman说,“普通人在谈话中每十分钟就会撒三次谎”。这部以微表情识谎为题材的美剧引发了大洋彼岸的LIE TO ME门。
微表情,是一个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它一般只持续不到五分之一秒,如果超过一秒那就是在撒谎了。微表情一闪而过,通常只有10%的人察觉到,甚至连作出表情的人和观察者都察觉不到。
比起有意识做出的表情,“微表情”更能体现用户真实的感受和动机。 虽然测试人员会忽略“微表情”,但是我们的大脑依然受其影响,而改变对用户表情的理解。所以如果用户很自然地表现“高兴”的表情,且其中不含有“微表情”,就能断定这是真心高兴。但是如果其间有“嗤笑”的“微表情”闪现,就算你没有刻意去察觉,你会更倾向于认为这张“高兴”的面孔是“狡猾的”或“不可信的”。
图三:真的笑容,表现在眼角纹的上翘
需要说明的是,微表情是无意识的,不是通过选择而做出的,因此是用户无法控制的,并且和国籍木有关系。它能够发掘深埋在人类脸部、身体和声音里的线索,然后将用户的真心昭示天下。
下面是一些有趣的用户行为,当用户出现下列行为时,表明他的话是有质疑的,需要我们自己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