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与教师创造力

2015-09-08 09:52 来源:新华日报  我有话说

2015-09-08 09:52:13来源:新华日报作者:责任编辑:田依漪

作者:江苏省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主任 朱步楼

在第3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向光荣的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祝福!人们不会忘记:是老师以言传身教将自己引入通往未来、实现梦想的希望之路;历史永远铭记:是人民教师用心血汗水书写了一个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传奇。

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更是教育发展的源动力。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时代赋予了我们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使命。一方面,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人才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有了新期待:期待教育坚持“育人”而不是“育分”的本原价值,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导向;期待从“学有所教”达到“学有优教”,把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心;期待教学治校的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关键举措。迎接时代挑战、回应人民期待,是新时期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有创新的教师才有创新的教育,有创新的教育才有创新的人才。好学校、好教育的最重要标准,就是要有好教师。推动教育理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招生考试、质量评估、教育治理等方面的创新,必须以教师为主体,充分挖掘和发挥人民教师的创造力。

教师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和创新教学实践。创新思维是指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具有强烈的进取心、责任感、创新兴趣和打破常规的质疑、批判意识;创造精神是指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能够冲破条条框框束缚、摆脱旧的模式惯性,积极探索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新路子;创新教学实践是指创新式教学方法的运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教师的创造力是志存高远的价值追求。教育肩负着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而这种创造,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支撑和动力的。人生如屋,信念为柱。只有坚定塑造心灵、传承文明、终身从教的信念,才能形成理性和自觉,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淡泊名利、坚守杏坛、志存高远、奋发进取,才能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以自己的智慧才能开启学生智慧,以自己的满腔热忱挖掘学生潜质,以自己的躬身言行鼓励学生创造。

教师的创造力是厚积薄发的知识积淀。创新不是天马行空的“任性”行为,而是脚踏实地的积淀与历练。自我超越、守正出奇,需要具备宽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当今时代,知识信息快速更新,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元,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始终“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的要求,锲而不舍地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内存”和业务能力。只有这样,创新有了知识之源、科学之壤,教学实践中才会得心应手、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诲人不倦,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教师的创造力是立德树人的规律探求。创新,从本质讲就是合乎规律。推进教育创新,就是要研究、探索和遵循“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规律。坚持德育为先。遵循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规律,以德施教,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把握好人生方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德立身,以“人伦之楷模、万世之师表”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使学生“尊其师、信其言、效其道”,并引领全社会崇德向善。坚持育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不足,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变客体教育为主体教育、变补短教育为扬长教育、变继承教育为创造教育,变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为多元互动、相互切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让师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共同找到创新的钥匙。适应当今数字化的生存状态、交互性的网络特点和“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运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设计,采用微课等新的教学方式,办好“智慧校园”、实施智慧教育。坚持依法治校。遵循现代教育规律,注重科学育人与教育治理的有机结合,形成有利于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和培养机制。

教师的创造力是博采众长的智慧结晶。教育创新的重要特质是“开放合作、共享共赢”,既需要一批教育家和教育名师竞相迸发的创造激情,也需要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要以兼容并蓄的全球化视野来谋划和推动。通过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并结合国情加以本土化改造,吸纳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要素,扩大跨国教育技术合作,同时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教育文化传统,达到整合国际国内教育资源和以开放促创新的双重目的。要以博采众长的团队合作实现共享共赢。将教师个体的自主创新实践、教学实验与团队合作、整体发力、攻坚克难结合起来,推动教学创新成果的复制、推广、应用。还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引导社会各界更新教育观、成才观、用人观,凝聚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创新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教师的创造力是职业幸福的能量释放。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认为,人的创造力与幸福感密切关联,“原创的、有创意的设计、实践需要人在生命愉悦的自然状态即幸福中才能创造”。要提高教师的创造力,需要不断增强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当前,由于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焦虑、职场状态导致的“职业倦怠”,已严重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要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拓展教师发展空间,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合理配置师资和教学工作量,为教师减轻工作压力、卸下心理包袱,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学习交流、研究反思,开展创新教学实验;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让教师成为学校和教学的“主人”,在温馨、自由的“精神家园”中铸就健康人格、实现职业理想;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教师的发展成长铺路搭桥、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好条件,让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只要全社会优化教育生态、敬畏立德树人规律、尊重教师劳动创造、支持教育教学创新,教师就能在提高职业认同感、成就感和幸福指数中激发智慧活力和创造能量。

[责任编辑:田依漪]

上一篇: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演进和现实指向

2015-09-08 09:52 来源:新华日报  我有话说

2015-09-08 09:52:13来源:新华日报作者:责任编辑:田依漪

作者:江苏省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主任 朱步楼

在第3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向光荣的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祝福!人们不会忘记:是老师以言传身教将自己引入通往未来、实现梦想的希望之路;历史永远铭记:是人民教师用心血汗水书写了一个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传奇。

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更是教育发展的源动力。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时代赋予了我们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使命。一方面,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人才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有了新期待:期待教育坚持“育人”而不是“育分”的本原价值,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导向;期待从“学有所教”达到“学有优教”,把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心;期待教学治校的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关键举措。迎接时代挑战、回应人民期待,是新时期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有创新的教师才有创新的教育,有创新的教育才有创新的人才。好学校、好教育的最重要标准,就是要有好教师。推动教育理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招生考试、质量评估、教育治理等方面的创新,必须以教师为主体,充分挖掘和发挥人民教师的创造力。

教师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和创新教学实践。创新思维是指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具有强烈的进取心、责任感、创新兴趣和打破常规的质疑、批判意识;创造精神是指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能够冲破条条框框束缚、摆脱旧的模式惯性,积极探索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新路子;创新教学实践是指创新式教学方法的运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教师的创造力是志存高远的价值追求。教育肩负着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而这种创造,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支撑和动力的。人生如屋,信念为柱。只有坚定塑造心灵、传承文明、终身从教的信念,才能形成理性和自觉,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淡泊名利、坚守杏坛、志存高远、奋发进取,才能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以自己的智慧才能开启学生智慧,以自己的满腔热忱挖掘学生潜质,以自己的躬身言行鼓励学生创造。

教师的创造力是厚积薄发的知识积淀。创新不是天马行空的“任性”行为,而是脚踏实地的积淀与历练。自我超越、守正出奇,需要具备宽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当今时代,知识信息快速更新,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元,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始终“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的要求,锲而不舍地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内存”和业务能力。只有这样,创新有了知识之源、科学之壤,教学实践中才会得心应手、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诲人不倦,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教师的创造力是立德树人的规律探求。创新,从本质讲就是合乎规律。推进教育创新,就是要研究、探索和遵循“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规律。坚持德育为先。遵循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规律,以德施教,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把握好人生方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德立身,以“人伦之楷模、万世之师表”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使学生“尊其师、信其言、效其道”,并引领全社会崇德向善。坚持育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不足,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变客体教育为主体教育、变补短教育为扬长教育、变继承教育为创造教育,变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为多元互动、相互切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让师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共同找到创新的钥匙。适应当今数字化的生存状态、交互性的网络特点和“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运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设计,采用微课等新的教学方式,办好“智慧校园”、实施智慧教育。坚持依法治校。遵循现代教育规律,注重科学育人与教育治理的有机结合,形成有利于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和培养机制。

教师的创造力是博采众长的智慧结晶。教育创新的重要特质是“开放合作、共享共赢”,既需要一批教育家和教育名师竞相迸发的创造激情,也需要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要以兼容并蓄的全球化视野来谋划和推动。通过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并结合国情加以本土化改造,吸纳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要素,扩大跨国教育技术合作,同时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教育文化传统,达到整合国际国内教育资源和以开放促创新的双重目的。要以博采众长的团队合作实现共享共赢。将教师个体的自主创新实践、教学实验与团队合作、整体发力、攻坚克难结合起来,推动教学创新成果的复制、推广、应用。还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引导社会各界更新教育观、成才观、用人观,凝聚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创新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教师的创造力是职业幸福的能量释放。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认为,人的创造力与幸福感密切关联,“原创的、有创意的设计、实践需要人在生命愉悦的自然状态即幸福中才能创造”。要提高教师的创造力,需要不断增强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当前,由于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焦虑、职场状态导致的“职业倦怠”,已严重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要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拓展教师发展空间,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合理配置师资和教学工作量,为教师减轻工作压力、卸下心理包袱,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学习交流、研究反思,开展创新教学实验;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让教师成为学校和教学的“主人”,在温馨、自由的“精神家园”中铸就健康人格、实现职业理想;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教师的发展成长铺路搭桥、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好条件,让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只要全社会优化教育生态、敬畏立德树人规律、尊重教师劳动创造、支持教育教学创新,教师就能在提高职业认同感、成就感和幸福指数中激发智慧活力和创造能量。

[责任编辑:田依漪]

上一篇: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演进和现实指向


相关文章

  • 浅议幼儿教师创新教育
  • 摘 要: 幼儿园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根本在于教师要有创新素质.对幼儿教育创新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创新型幼儿教师的呼唤,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方面.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幼儿教师教育 素质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 ...查看


  • 创新型教师应具有自己的素养
  • 创新型教师应具有自己的素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来自创新的教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求教师 ...查看


  • 时代,呼唤创新型的教师
  • 苏州市高新区通安中学 徐邦桃  曹金良 [摘要]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教育主题,也给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我国已经加入WTO,教育也将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强烈呼唤.要培养学 ...查看


  • 第四讲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
  • 第四讲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 课程简介 一.本课程主要内容 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二.本课程要解决的 ...查看


  • 教师创新活力的培养
  • 浅谈教师创新工作活力的培养方法 ---泌阳一中王心峰 一.教师的观念要创新 创新教育是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于别人的崭新的品质.它旨在开发学生创新的潜智.潜能.潜质.它要求我们在注重学生共性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 ①.教师 ...查看


  •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读后感
  •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观后感 棋盘山高坎中学 梁华 学校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合格人才,促进 ...查看


  • 自制体育玩具:开启乡村幼师创新的一扇窗
  • 自制体育玩具:开启乡村幼师创新的一扇窗 [摘要]实践证明,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素质.作为一所乡村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视野并不开阔,培养她们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针对本园实际,挖掘乡土资源,从小处 ...查看


  • 转变教学观念
  • 转变教学观念 优化课堂教学 促进课改创新 自2004年秋季始,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全面实施,这次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来基础教育领域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力图改变课程几乎被政府和学科专家"垄断"的局面,逐步从专家制定课 ...查看


  • 毕业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单位: 姓名: 电话号码: )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 意识的主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途 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是必要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