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冰融化了
一、教材简析:
学生听、说、操作、分工、合作等学习习惯的质量对本课能否顺利实施有直接影响。关注、有效并坚持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就是促进他们科学学习素养形成的重要部分。
本课的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一些细节问题一定要处理到位,如器材的有效性、学生明确测量任务、掌握方法,会正确测量温度及技能的熟练程度等。
本节课有两个重心:1是测量出冰融化时的4个相关数据;2是分析这些数据,形成认识。因此,我们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正确测量得出冰融化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形成结论。”
“热量”是贯穿本单元的重要概念,是解释水温度发生变化的关键词,而恰好又是学生的薄弱点,因此,我们将本课的难点定为“理解冰融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第一部分:观察冰的融化
液态的水在0 ℃以下就会凝固成冰,固体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教科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关于冰会不会融化,什么条件下融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应该能比较容易做出预测。当然还必须让学生们再做一次细致的观察。因为,很少会有学生观察过一块冰块融化的全过程,更不会去测量冰块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我们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这样一个观察过程。教科书在这部分也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观察、记录的步骤和方法,学生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和方法独立进行观察、记录活动。让学生测量记录冰、冰水混合物及水的温度时,还希望学生观测周围空气的温度,包括盛有冰块的烧杯内空气的温度、紧靠烧杯外壁的空气温度、远离冰块处的空气温度。
通过上述的观察、交流活动,相信学生们能比较容易地认识到: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 ℃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 ℃,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第二部分:加快冰的融化
教科书这部分内容首先向学生们提出了怎样加快冰融化速度的问题,学生有了前面冰融化过程的观察认识,他们应该能够想到,把冰块放在温度更高的地方、让冰块吸收更多的热量等方法能够加快冰融化的速度。教科书通过融化冰的比赛活动,促使学生们去思考和想出各种加快冰融化速度的方法以及其中的道理。为了实现尽可能快的融化冰块的要求,有些学生可能会在两手间来回摩擦冰块(冰块装在密封的塑料袋中);或轮换着将冰块捂在手心里;还有些学生可能会把冰块放在屋内温度较高的地方,如灯下、窗户附近或阳光下。当学生在现这一要求时,要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学生间的彼此竞争不是目的,比赛的目的是通过选择最快的融化冰块的方法,进一步强化(热量)是使物
质状态发生变化重要因素的认识。
这课全部的活动都是在进行冰块融化的观察,无论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还是人为干预情况下的观察,我们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如:盛冰的玻璃杯、塑料袋外壁上湿挽挽、有水珠出现等现象。这是具有良好观察品质的学生应该能够观察到的,它也是后续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话题。
二、教学背景:
前一节课,学生们观察了水结冰的过程,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水。这节课学生将经历对冰融化过程(从固态到液态)的观察。他们将先预测在室温下冰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时的温度以及周围空气的温度。通过观测,他们会发现,冰融化时,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了,这说明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将设计一个使冰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融化的实验。学生可能会用两手摩擦冰块(冰块装在密封的塑料袋中),也可能会把冰块放在屋内温度较高的地方„„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们将进一步认识到,促进冰块快速融化的重要因素是热量。
三、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冰融化了
一、教材简析:
学生听、说、操作、分工、合作等学习习惯的质量对本课能否顺利实施有直接影响。关注、有效并坚持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就是促进他们科学学习素养形成的重要部分。
本课的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一些细节问题一定要处理到位,如器材的有效性、学生明确测量任务、掌握方法,会正确测量温度及技能的熟练程度等。
本节课有两个重心:1是测量出冰融化时的4个相关数据;2是分析这些数据,形成认识。因此,我们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正确测量得出冰融化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形成结论。”
“热量”是贯穿本单元的重要概念,是解释水温度发生变化的关键词,而恰好又是学生的薄弱点,因此,我们将本课的难点定为“理解冰融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第一部分:观察冰的融化
液态的水在0 ℃以下就会凝固成冰,固体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教科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关于冰会不会融化,什么条件下融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应该能比较容易做出预测。当然还必须让学生们再做一次细致的观察。因为,很少会有学生观察过一块冰块融化的全过程,更不会去测量冰块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我们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这样一个观察过程。教科书在这部分也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观察、记录的步骤和方法,学生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和方法独立进行观察、记录活动。让学生测量记录冰、冰水混合物及水的温度时,还希望学生观测周围空气的温度,包括盛有冰块的烧杯内空气的温度、紧靠烧杯外壁的空气温度、远离冰块处的空气温度。
通过上述的观察、交流活动,相信学生们能比较容易地认识到: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 ℃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 ℃,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第二部分:加快冰的融化
教科书这部分内容首先向学生们提出了怎样加快冰融化速度的问题,学生有了前面冰融化过程的观察认识,他们应该能够想到,把冰块放在温度更高的地方、让冰块吸收更多的热量等方法能够加快冰融化的速度。教科书通过融化冰的比赛活动,促使学生们去思考和想出各种加快冰融化速度的方法以及其中的道理。为了实现尽可能快的融化冰块的要求,有些学生可能会在两手间来回摩擦冰块(冰块装在密封的塑料袋中);或轮换着将冰块捂在手心里;还有些学生可能会把冰块放在屋内温度较高的地方,如灯下、窗户附近或阳光下。当学生在现这一要求时,要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学生间的彼此竞争不是目的,比赛的目的是通过选择最快的融化冰块的方法,进一步强化(热量)是使物
质状态发生变化重要因素的认识。
这课全部的活动都是在进行冰块融化的观察,无论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还是人为干预情况下的观察,我们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如:盛冰的玻璃杯、塑料袋外壁上湿挽挽、有水珠出现等现象。这是具有良好观察品质的学生应该能够观察到的,它也是后续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话题。
二、教学背景:
前一节课,学生们观察了水结冰的过程,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水。这节课学生将经历对冰融化过程(从固态到液态)的观察。他们将先预测在室温下冰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时的温度以及周围空气的温度。通过观测,他们会发现,冰融化时,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了,这说明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将设计一个使冰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融化的实验。学生可能会用两手摩擦冰块(冰块装在密封的塑料袋中),也可能会把冰块放在屋内温度较高的地方„„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们将进一步认识到,促进冰块快速融化的重要因素是热量。
三、教学设计: